[转载]道教第一名山、崆峒山揽胜(旧文回眸)

标签:
转载 |
道教第一名山、崆峒山揽胜(旧文回眸)
文/杨冠宇
2000年5月20日夜,我由兰州乘火车驶往甘肃平凉市,21日晨7时许到达平凉市,而后乘公交车前往汽车西站,又换乘开往崆峒山紫霄宫的车,票价8元。一路上汽车盘旋上升,两侧大多为土质山,沿途也有少数人步行上山的,便省去了8元钱的车钱。到紫霄宫时大约为8时半左右,和我同时上山的有一原崆峒山道教协会会长任某,给我找了个存包处,将背包存在紫霄宫,而后便跟随任会长一同进山游览。门票30元(去年20元),任会长是道教协会的,不需门票,我便跟随他一同进去。
9时到大清宫,在紫霄广场拍照一张。而后便开始游览攀登崆峒山,山路回旋如螺,曲径通幽,步移景换,蜿蜒攀行。沿陡峭的石阶向上攀登,只见石阶象一架巨大的天梯凌空而立,左右石峡壁峙,危岩夹耸,仰首望去,直通云霄。这就是登临绝顶的唯一通道——著名的“上天梯”。天梯中部峭壁上有“皇帝问道处”摩崖石刻。攀爬完天梯石阶,到了主峰马鬃山之巅道教的主要活动场所皇城。皇城的建筑为崆峒山寺观之首,是全山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殿宇富丽堂皇,宛如古代帝王的皇宫。
12时45抵达崆峒山最高处的香山寺,此为崆峒山的绝顶,此处,一览众山小,四望无余眼底收。庙顶在一小平地上,仿佛奉节县长龙山绝顶之庙宇矣。香山寺前面甚宽阔,此处环顾四周,视野十分开阔。登临绝顶,眼域顿开,心舒神爽,全幅美景,一览无余。
建于宋代的凌空塔映入眼帘,最令人叫绝和惊叹的是塔顶长有200多年树龄的松树,至今仍枝繁叶茂,四季常青。“古塔托松”是崆峒山的一绝和一景。凌空塔院也是佛教的主要活动场所,崆峒山佛教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唐太宗李世民曾亲赐崆峒山佛教田宅,使崆峒山佛教在唐代初期便达到了鼎盛,梵刹庙宇,气势恢宏。寺内神像、法像庄严,栩栩如生。在干旱少雨的西北地区森林、植被是很珍贵的,而崆峒山森林茂盛,植被郁郁葱葱很丰富。站在山巅观望峡谷对面的山脉,却是光山秃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崆峒山顶有一股水流四季不断,清澈甘甜。还有古老的泾河从崆峒山前峡谷穿过,流经阳麓,形成碧波潋滟的弹筝湖。在阳光照射下,高峡平湖与湛蓝的蓝天、白云绿色郁郁葱葱的森林、植被,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崆峒山的确很美,难怪佛道儒三教都在此安居,很多名流到此览胜,这里的确是仙境,是一块风水宝地。
今天,从乘坐汽车到达崆峒山接近中部的停车场开始上山,到下午4时半左右,复又乘车离开停车场,总计山上游览了八个多小时。游玩的很开心,堪称不虚此行。
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亲自登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秦皇、汉武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黄帝西登崆峒;司马迁、王符、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华章、碑碣、铭文。崆峒武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等武术流派驰名华夏。
崆峒山开始有了人文景观。历代陆续兴建,亭台楼阁,宝刹梵宫,庙宇殿堂,古塔鸣钟,遍布诸峰。明、清时期,人们把山上名胜景观称为“崆峒十二景”:香峰斗连、仙桥虹跨、笄头叠翠、月石含珠、春融蜡烛、玉喷琉璃,鹤洞元云、凤山彩雾、广成丹穴、元武针崖、天门铁柱、中台宝塔。近年来,新修了法轮寺、卧观平凉、观音堂、通天桥、飞升宫、王母宫、问道宫等景点三十五处,基本恢复了历来所称的“九宫八台十二院”中四十二处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