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诗歌原理理论 |
分类: 论述分析 |
诗歌原理与中国汉语诗歌原理
谭笑
目
前言
一、 诗歌原理
(一)
1.
2.
3.
(二)
1.
2.
3.
二、中国汉语诗歌原理
(一)
1.
2.
3.
4.
(二)
1.
2.
(三)
1.
2.
前
不同历史阶段诗歌的定义不同,后人也多有异议,故本文不去敷述。本文所说诗歌,仅指大众认可的普遍意义的诗歌,既包括如汉语的诗经、楚辞、乐府、格律诗、宋词、元曲到多数现代诗,以及如英语、法语的格律诗、非格律诗到多数现代诗,也包括将来某些可被大众普遍接受的新类型诗歌等诗歌,但是,不包括只在某些特定场合被称为的诗歌。
例如,某诗歌《生活》正文仅一个字“网”,若不是诗人以诗歌名义发表在诗集或诗刊中,通常没人会认为是诗歌。当然,《生活》一诗以诗人名义发表在诗集或诗刊中,从某种角度来说也可以认为是诗歌,因为《生活》一诗被特定的行为艺术泛诗歌化了。这很类似《生活》一诗不做任何装饰印在纸上,放在美术馆画框里,也可被认为是美术作品一样。
本文所说原理,尽量仅指非常适用诗歌,而不同时广泛适用其他文体,甚至不同时广泛适用其他艺术形式的原理。
例如,真情实感于诗歌极其重要,而好的散文、小说,甚至绘画、音乐,都不能缺失真情实感,真情实感就不在本文论述范畴。否则,本文题目就该改为艺术原理,而非诗歌原理。
此外,本文所说原理,是诗歌特点、诗歌特征,不是诗歌规律应用。诗歌规律应用可另参考《0基础1小时学会写诗歌》和网上海量的韵律文章著作。
本文的原理,也尽量不涉及诗歌好坏。任何艺术作品的好坏,什么境界呀,什么情怀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主观感受。读者主观感受往往与读者人生阅历和审美阅历,甚至性别有关。
例如,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同群体的人对下面三首诗歌就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1.《有佳人兮若美玉》节选(谭笑)
星目无需顾盼兮,含脉脉之柔情;
青丝无需飘逸兮,送徐徐之春风;
……
2. 《排律•读小学四年级学生诗歌》(谭笑)
七星妙语耀文堂,惊为天人我俊郎;
八斗莫堪曹子建,天歌却比骆宾王;
九仙若见盛霄汉,工部该闻笑纸墙;
十喜桑田沧海在,竟窥元白赋词芒;
旦祈仲永无重现,来日中天炫目扬。
3. 《老男人的回忆》(谭笑)
曾和父亲一起,照过一张相
那时
他已经老了,我还年壮
……
如今
一切都成为遥远的往事
过去时光
青少年更多说一二首好,其中女性多认为第一首好,年龄大点尤其男性朋友更多说第三首好。诗歌的好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各有各的道理,而且,不同特点的诗歌经常还不好比。
最后说一下,诗歌规律本就存在,本文只是挖掘出部分,再结合他人挖掘出的部分,系统成了原理。就如同把鸡蛋立起来一样,很是简单。本文之所以立这个鸡蛋,做这个简单的事,是因为五年来读了不止百部相关论文、著作,却始终没看到满意的原理,以至于心中都快燃起无名火了,而尤其半满意的还是那个日本汉学家松浦友久先生的著作。松浦友久先生让笔者明白了,确实有这方面的原理,同时也微微刺激了笔者狭隘的民族自尊。松浦友久先生毕竟是日本人啊,让作为诗歌国度的我感到万般惭愧。至于中国为何没有满意的诗歌原理,参考李约瑟难题后我找到了答案:中国人多诗意思维,少原理思维,就这么简单。既然,被小小刺激了民族自尊,又没看到满意的原理,就花上几千分钟时间自己写个满意点的好了。于是偶然有机会写成下文,希望后面的人们不用再像我那样摸索上五年,甚至大家可能都不需要摸索上五天,就能大体能明白诗歌是怎么回事。
一、
(一) 概述
1.要素
构成诗歌的基本要素是鲜明的节奏和波动的旋律。
(1)节奏
节奏,指用反复、对应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节奏的每个反复、对应,本文称为节奏单位。
例如,火车行进中发出的“咣当、咣当”声,不停地反复,就是一种节奏,每一个“咣当”,就是一个节奏单位。
节奏本指声音层面的变化,节指停止,奏指奏响。后来,节奏不仅指声音变化,景物周期变化和情感周期变化,乃至生活的周期变化等,也都被称为了节奏。例如人们常说的生活节奏等。
节奏,是诗歌的一个基本要素,诗歌以诗句为主体节奏单位。
例如,《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仅从字数看,《静夜思》每个诗句都是五个字,四句构成四个五字句的周期反复,形成诗句节奏。
这种句子长短一致的节奏是一种非常鲜明的节奏,但不是各种语言都容易构成这种句子长短一致的节奏,所以,诗句节奏多以押韵来实现。
所谓押韵,多数情况是指诗歌不同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或韵母读音相近。
例如“疑是地上霜(shuāng)”和“低头思故乡(xiāng)”两句,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有“āng”,就构成了押韵。此处就是不同句子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或音相近,以构成句子结束处的音的重复,构成一种诗句节奏。
平时我们说话,很少句子字数一样多,更不会押韵。因为生活的复杂性和交往的高效性,让我们说话很难句子字数一样多或押韵。一旦我们说话句子字数一样多,尤其是押韵,就很容易被当作是诗歌。汉语诗歌,特别是古典汉语诗歌,句子字数大量一样多并且通常都押韵。
注意,节奏鲜明现在也不全被认为是诗歌,如顺口溜:
感情深,一口闷;
感情浅,舔一舔;
感情厚,喝个够;
感情铁,喝出血。
现在不少学者称顺口溜是当代“民谣”。所谓民谣,即民间流行的、赋予民族色彩的歌曲。我国最早的民谣收集整理后,成了中国诗歌经典的经典——《诗经•国风》。所以从广义讲,顺口溜也是一种诗歌。今天的顺口溜之所以被大众认为不是诗歌,是因为顺口溜在文字形式上、语言风格上,有强烈的俚俗、欢愉等特征,和我们今天已经习惯了的那些高雅美好的诗歌距离太远,不符合我们的审美阅历认知。诗歌自诞生以来,存世的诗篇不止千万首,有各色形式、风格,但一般人读过的诗歌通常不到一千首,所以,一般人以为的诗歌,都只是自己读过的那些类诗歌,远不是诗歌的全部。如果有机会,一般人只要把《诗经》全读一遍,再把《汉乐府》全读一遍,对诗歌的认识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诗歌的节奏鲜明会以句为主体节奏单位,伴有其他节奏单位。这些节奏除表现在字数、押韵等方面外,还常表现在其他语音、语义等多个方面,后面会逐项论述。
(2)旋律
旋律,本文指一种有规律的,错落有致的连续变化。这种连续变化可以是有鲜明节奏的变化,也可以是无鲜明节奏的连续变化。
旋律原本指音乐的音高、音量等变化,后来不仅指音乐,还包括了生活社会等其他一切事物的连续变化。例如常有人说社会主旋律等。
旋律,是诗歌的又一个基本要素,普遍存在于诗歌之中。
以汉语诗歌为例,最直观的旋律变化是诗句字数的错落变化。
例如,《声声慢•寻寻觅觅》部分(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很明显,四字句、六字句、三字句等不同字数的句子,错落有致,一连串的句子节奏变化很有规律,构成波动的旋律。
实际上,我们说话也有一定旋律,只是不像诗歌那样错落有致有规律。我们说话的旋律弱于诗歌,同样源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交往时要求的语言高效性。
诗歌的旋律会以多种载体、多种形式存在,不仅是句子字数,句子字数只是很小一部分。其他的形式在后面再逐项论述。
2.载体
载体,原本指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体,本文指能传递或运载其他事物的事物。
音乐的载体是声音,诗歌的载体是语言。语言通常有语音、语义,多数语言还有文字。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节奏与旋律的载体就有语音、语义、文字。
例如,《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其中“蒹葭”、“白露”等文字,在许多地方完全重复,包括语音、语义重复;
而“苍苍”、“萋萋”等是叠字,只使用一次,但重叠的特征彼此重复,诗中其他地方也有这种叠字特征的重复,算是部分重复;
“霜”、“晞”等字则是完全不重复。
全诗以语言为载体,文字、语音、语义就在直接重复、部分重复和不重复中构成鲜明的节奏与波动的旋律。
《蒹葭》的节奏和旋律非常清晰,笔者认为和诗经诞生时汉语诗歌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关。随着诗歌的发展,诗歌通过文字、语音、语义表现出节奏与旋律变得复杂,甚至,到现在有时不再清晰。
节奏和旋律过于隐含、过于不清晰,会导致读者无法感受到节奏、旋律。如果诗歌的要素让人们感受不到,诗歌就不再是诗歌了。
顺带说一下,许多现代诗从外在看没有韵律,但读着又有种节奏感、旋律感,常是因暗含强烈的语义节奏、语义旋律。大诗人郭沫若等说的现代诗歌内在情绪韵律,简称内韵,就是一种情感语义节奏旋律。这种内韵表现为语义节奏旋律带动读者情绪跌宕,但诗句语音上没有或少押韵,有时也少有其他语音节奏旋律。
“内韵”说法过于文学,容易让人糊涂。笔者本世纪初曾数年思考过何为内韵,曾怎么都没搞明白,也没法问郭沫若。郭沫若上世纪已作古,笔者这世纪才思考诗歌,关键是肉身还活着。后来通过探索诗歌原理,自己搞明白了。
3.关系
诗歌的要素是节奏、旋律,载体是语音、语义、文字,三者关系则是音、意、视觉有机共振。我们也可以称为三维共振或三元共振。
共振,指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事物,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事物振动的现象,或者,指一系统在特定频率下,比其他频率以更大的振幅做振动的情形。
诗歌与一般文章不同,音上通常有鲜明的节奏和旋律,有音乐美;
同音乐不同,有直接的语义,可直接传达思想;
在纸张等媒介上写出来,还不同于一般文体,常常分行,有清晰的视觉节奏与旋律。
诗歌三个方向的节奏旋律输入人的大脑,在人的大脑中交织叠加,就引起共振,最后,激发并放大人的思想情感感受。
本文所说的音意视觉共振,指诗歌音的节奏与旋律、意的节奏与旋律和文字导致视觉的节奏与旋律,在相同的节奏单位和旋律波动下,也即相同的频率下,相互交织、叠加,通过通感联觉,激发和放大人潜意识里同频率的思想情感,产生回响。
所谓通感联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通感联觉,本文指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一般指人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引发另一种感官的感觉感受。
例如,低沉的声音给人的是声音感受,却同时可给人位置低和重量沉的感受。显然,低和沉本不是听觉感受范围,是视觉和触觉感受范围,但声音却给了人这些感受。这就是听觉带动了视觉和触觉的感受。
广义的通感联觉,本文指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除可引发另一种感官的感觉感受外,还可以引发人思想情感等更深层次不直接相关的感受。
例如,音乐是抽象的声音,声音只是自然界中某一类事物。情感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音乐却往往可引起人情绪情感变化。声音带动了人的思想情感的感受,就是听觉获得的抽象信息引起了人的道德感和价值感的综合体验。
通感联觉心理现象跟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不同类事物发生时的正相关有关,即自然界或人类社会发生了事物A,往往会发生事物B,于是人们感受到A时,就常会预设感受到B。
例如,人类祖先狩猎时,紧张、兴奋、喜悦,等等各种情绪,总是伴随着心跳声、动物跑动的脚步声等有节奏的声音,于是,人类在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就筛选出了声音节奏情绪基因。最后,人们一听到许多节奏感强的声音,一定程度上就会有情绪情感变化,例如亢奋、悲伤等。
通感联觉许多人会单独说通感,或单独说联觉。本文之所以把通感和联觉合并一起说,是因为无论通感还是联觉,不同人常有不同定义,却常源自同一机理,甚至有时仅仅是角度不同。
下面,以《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为例,简单分析一下音、意、视觉三个方面相互作用的共振。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1. 枯藤老树昏鸦,
2. 小桥流水人家,
3. 古道西风瘦马。
4. 夕阳西下,
5. 断肠人在天涯。
诗歌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每句都是六个字,六个字为一组,最后一个字押韵,读出来是三个六个字构成的语音组,即六字音组。
三个六字音组都是六个音,就彼此构成了三个六字音组的节奏。同时,三个六字音组各自又是各六个完全不同音的字,所以就各自内部而言,就有六个波动变化,三个六字音组就有三个旋律。三个六字音组的节奏旋律非常鲜明,在人的大脑中就会通感联觉出三个非常简单的语音思想情感节奏和旋律,或者,通感联觉出只是能作用于许多情感的某类通用的节奏和旋律。我们姑且叫这个声音导致的节奏和旋律为A。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句除是三个音组外,还有各自的语义,描写了三个景物系列,还是三个意组。
三个意组虽然没有直接写悲凉,却通过景物描写在人的大脑中通感联觉出悲凉的思想情感。三个通感出的悲凉思想情感彼此并列,相互非常独立,于是,三个语义通感出的思想情感就构成了三个情绪情感的节奏旋律。我们姑且叫这个意导致的节奏旋律为B。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句每句字数相同,三句间分行排列,视觉上非常工整,就构成了三个视觉行组。
三个视觉行组通过视觉通感联觉出三个非常简单的思想情感节奏旋律,或只是通感联觉出能作用于情感的某通用节奏旋律。此处因句子长度一样,主要是节奏。我们姑且叫这个视觉导致的节奏为C。
语音、视觉节奏旋律导致的思想情感节奏旋律或只是导致的通用节奏旋律,和语义节奏旋律导致的思想情感节奏旋律叠加,即A、C、B叠加,人的思想情感感受就被放大;或者,A、C、B三个方面的节奏旋律从三个角度同时作用于人潜意识里的思想情感,人的思想情感就被激发或放大。总之,无论通过哪种方式,甚至还加之狭义的通感联觉方式同时并存,诗歌的音、意、视觉就都和心灵产生了共振,诗句就有了诗意。
注意,这种共振,尤其是音和深层次思想情感的共振,是诗歌之所以为诗歌的一个重要所在。其中音对思想情感的作用很大,这也是为何许多现代诗歌不押韵导致语音节奏弱化,结果被不少人觉得不是诗歌的深层次原因。
《天净沙•秋思》前三句非常工整,后两句则不那么工整。诗歌后面两句增加了波动性,句子结构和长短发生了变化,还加入点睛的评价描写“断肠人”,则产生了和前三句不同的音、意、视觉共振,波动性更强。
诗歌视觉的节奏旋律作用很弱,中国古代诗歌干脆不分行;音的节奏旋律作用很大,但较为简单,通感联觉出的思想情感远不如音乐丰富,因此,好诗歌节奏旋律的关键在语义。这也是为何诗歌发展到现代,某些现代诗歌非常注重语义情感节奏旋律(所谓内韵),而敢于忽视甚至放弃押韵等语音节奏的原因。
通常情况下,语义若能产生恰到好处的节奏旋律,加之诗歌的语音、视觉节奏旋律,诗歌就会很有感染力。好的诗歌,中国尤其是顶峰时期的古典诗歌,往往会音意视觉多重节奏有序叠加整合,激发人的思想情感不停共振,回响不绝。
《天净沙•秋思》在音上、视觉上比较容易掌握,会写诗歌的人稍微学学写元散曲就能写出来,但语义上写出其境界,让语义的内容和音的节奏旋律整合出心灵的回响,就难之又难了。
因时间仓促,更因水平有限,许多问题一时没写清、没写准、没写全,甚至存在不该的疏漏和错误。而写文章和写诗歌又不是一回事,要复杂得多的多。我们就没人见过李白、杜甫留下多少文章,更别说本人了。所以,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笔者尽快改进、完善。
万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