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怀念的BISC

标签:
教育旅游文化 |
分类: 欧洲其它 |
转眼离开英国已经快5个月了,着手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仍然怀念着在英国的一学期。很多时候,处在那段时期只是觉得国际交流也就是这样,但是现在回过头去看,却觉得那段时间成了至今回忆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这样短短一学期,让自己成长了太多,也让自己变成了那个更喜欢的自己。
学业
我选了四门课,分别是21世纪的新闻记者,艺术史,莎士比亚,还有女性主义(身体与媒介)。除此之外我旁听了两门课,一门为政治学导论,另一门为21世纪全球经济问题。至于旁听的课,由于后期其余课业压力和一些活动,在第10周后便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选了的四门课上。
艺术史是最让我“又爱又恨”的课了。刚去的时候不熟悉英式口音,同时老师的一句话中布满了专业术语,经常听得如天书般。老师当时也指出,这门课对于没有基础的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学生,是非常有难度的,因此老师非常好心地为我们开了一个补习班,把重点艺术作品都讲述一遍,也把那些专业术语一一写在白板上,更鼓励我们有听不懂的词便可以去问她。在两三个星期之后,便慢慢适应了,过了期中之后,老师说的每个单词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同时,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门“艺术”课,不是像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的绘画课。我们从古希腊、雅典的雕塑、建筑,讲到巴洛克的绘画。老师展示那百多个名垂青史的艺术作品的确让我大开眼界,米开朗基罗的Sistine Ceiling、Titian的Assumption等等,每一个都充满着无穷的背景和故事,的确是“画是要读出来的”。 当选完了这门课,同时和北美的同学一聊,发现这位老师同时开了另外一门艺术课讲述18世纪的绘画,由于只有4个人上,师生讨论更为充分,对一幅画的解读也更加深入。听罢,当时便捶胸顿足,悔不当初,应再多选一门。真心觉得这门课重新开垦了自己干涸的艺术欣赏领域,最终成绩为A-,对于完全一个“艺术盲”而言,这个成绩某种程度上给予了自己鼓励。
对莎士比亚的课程而言,难度不如艺术史这么大,但也让我收获颇多。虽然在高中时期便读过了莎士比亚悲喜剧的选集,但那时只是读了发生了什么,结尾是什么,并未多想布局或者是暗含隐喻等等。这一学期我们读了Julius Caesar,A Midsummer Night’s Dream,Hamlet,Richard II,Henry V,Twelfth Night。我们会根据莎士比亚精准的用词,去揣摩Brutus的内心活动,去发掘这个为万人敬仰的忠臣是怎会谋杀凯撒。我们会试着从莎士比亚的两篇喜剧中探讨森林和剧场的关系,去看莎士比亚对当时伦敦政治状态的反思。 我们会把Brutus和Hamlet作对比,把Richard II和Henry V作对比,这些臣子,这些君王,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是怎样不同,他们有着怎样的欲望又将他们的国家引向何方。我们在课上常常吟诵书中的著名段落,试着去体会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由于一门课只有9个人,因此小班化的上课非常适合深入地探讨文本。经过一份field study report,一次Essay 以及最后一场考试,获得成绩A-。
21世纪的新闻记者课程实则是seminar,需要每个学生团队做半个小时的presentation,之后便是同各个报社的著名记者进行skype授课。我和Alex做的pre是关于Vice和Huffington post, 二者都是新兴的网络媒体,却有着非常不同的运营方式和内容构造。(不得不说得知Vice之后,我觉得这个团队实在是太厉害了,他们多次潜入朝鲜拍摄高质量纪录片,做着BBC、CNN传统大佬做不到的事情。)我们的pre耗时40多分钟,其中加入了许多同学们的讨论。在结束时,不仅老师,很多同学都对我和Alex说,“That’s really a fantastic presentation!”此次的pre得分达94,的确让我和Alex喜出望外。加权最后的paper和课堂发言,我摘得A一枚。老师在最后一门课对我和其他两位同学说“Thank you guys, you’ve contributed a lot to this class, I mean it.”虽然会想外国教授说这些话可能是出于他的礼貌、习惯,但回想起来,依然会觉得自己的努力被肯定了。
(课程结束时的合照)
Rachel老师的两门课程一是女性主义,二是政治学导论。我非常感谢的是只要我认真地递交了research 或者 paper,不管我是不是课程的学生(旁听政治学导论),她都会非常认真地指出哪里需要更多的论证,哪里的引注不规范,综合下来的优缺点在哪里。现在回想起来,这样的批改和同她的交谈对我critical response的能力提升实则是大有裨益的。此外,教授我们21世纪经济问题的是一位来自利比亚的教授,由于自知完全是“经济盲”,因此选择旁听这门课来增加一些基本概念,我非常感动的是他会非常欢迎我在office hour去找他,来帮助我理解一些非常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和现象,诸如share, inflation等等。
这也是我在国外感受到的最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即老师对自己的学生极为负责,就算他们有自己的paper或者研讨会,他们依然会帮助学生去搞清楚一个问题(如我向rachel询问中国民族主义的问题,她便专门向她的朋友找寻相关资料),他们也不会不屑于一些看起来比较“傻”的基本问题,反而你读了reading,你有不懂的地方,说明你在思考,那么你问出来的便是good question。
Field study
这个项目还包含期中出游,上半学期去的是英国北部的苏格兰。幸亏苏格兰没独立,不然之后都不知道要不要办签证才去的了。我们一路乘车上去,路经剑桥、约克,最后在爱丁堡住了两个晚上,也有小分队花了一个下午去Glasgow的。我除了去苏格兰的议会、爱丁堡城堡之外,还和一位教授一同去爬了爱丁堡市内最高的山峰,站在山顶,看着半边海水拥揽着这片矗立着哥特式建筑的城市,任何词藻或是照片也捕捉不了、描绘不了那片景色。
活动
最让我成长的不仅是学业,恰恰各类活动是让我遇到挫折最多,也最能让我成长的地方。
1、志愿者
这是学校组织的活动。我每周四去Herstmonceux Primary school做志愿者老师,负责Science的课程。去了才知道,原来上课的老师都不知道会有志愿者,着实是“surprise”。不过在第一堂课上,课堂老师让我直接简要介绍中国,实则就是一场presentation,同时回答这些孩子们的问题。这些孩子的问题千奇百怪,诸如“中国人也吃蛋糕和饼干么?”“中国人有侵略过别人么?”“中国人多久搬一次家?”……为了在之后的课程能更好地参与进去,于是我会问老师下周四讲些什么,比如讲friction,那么我就会准备一些基本概念和好玩的小游戏去和孩子们分享。
在英国做教育志愿者的感想有三点,一是这里的小学没有课本,内容均是老师按照教学大纲来的,同学只要在课上完成练习就可以了。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是好奇心的教学,虽然不能让他们获得很多记忆上的知识。二是教室安排非常温馨,每个班级的特色、每个同学的特点都被贴在了墙上。同时他们没有固定座位,每星期会轮换一次,因此不大可能存在我小时候的“呆了5年没有和某同学说过一句话”的现象。三,这里能更感到“平等”。班里有一个多动症的孩子,老师虽然把他安排在角落,和同学隔开,但是却常会表扬他的提问和回答很精准有效。同学们下课也会和他玩游戏。在我的记忆中,我的小学多动症同学却被隔离在角落里,老师上课忽视他,也告诫我们不要去“惹”他。
2、摄影展
在这么美的英国呆了三个月,怎能不留下一点什么就离开。于是我问了另一个热爱摄影的同学Masha要了她的一些照片,结合自己的周游了多个城市的照片,主办了一场摄影展,为期一周。但准备这场展览的确耗费心力,因为我们是在Herstmonceux Castle上课(这个Castle还和莎士比亚写过的亨利五世的一位将领有关),这样一个古建筑不能在墙上凿钉子。于是我去询问了教授、student service、还有学校管理的负责人商讨事宜。最后自己设计海报、设计每幅照片的介绍,自己手工制成一个一个简易的相框版,最终诞生了这次小展览,“Hands & World”。
3、合唱团
合唱团的指导者是一对音乐家夫妇,由此,有时我们能看见他们用一些高科技手段录制唱片。每周一晚,我们便会参与合唱团的排练,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教堂合唱歌曲,因此每次排练、学习新歌都让我倍感兴奋。在12月初,我们在学校旁的教堂进行Christmas show。在毕业舞会上,我们也衣着盛装、进行演出。
(去教堂表演前的排练,老师给我们准备了丰厚小点心。)
4、其他
除此之外,每周的Newsletter都会说接下来的一周何时会有何事。最让我兴奋的是每周一的Dodge Ball Game,几乎大多数这个项目的学生都参与,甚至包括教师和职工。这不仅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培养大家感情的好机会。(除此之外就是去酒吧,但是我比较anti这类。)由于我投球的臂力不够,但常因为能接到对方抛过来的球从而淘汰投球者,被加拿大同学喻为“接球好手”。
此外,由于我太爱伦敦,经常都是自己搭上去伦敦的火车(因为有些周末并没有到伦敦的coach),之后便在伦敦过夜。在伦敦,我参加各种活动,比如去听public speech,去Queen theater 看悲惨世界,每周去British museum跟着free guide走过伊斯兰、埃及、欧洲中世纪、墨西哥的展馆,和艺术组织去墓地学写生等等。
当然,学校每周也都会有minibus,载着你去最近的train station或者一些旅游名胜。我也是在考试结束的那一周,跟着minibus去了Brighton, Hasting the old town 等几个地方。
一个人出门在外,不仅要关注学习、要参与活动,也要确保自己的身体健康,还要自己设计为期十三天的欧洲之旅,还要办签证。不得不说,记得自己当时熬夜复习,又被各类red tape搅得心烦意乱的时候,总想把一切事情都抛开不做,给24小时喘一喘也好。但现在回头看,当时觉得实在熬不过的几天,其实也只是淡淡的一笔。
总而言之,这短短三个多月不仅是英语上的锻炼,更多也是对自己能力的锻炼,包括自己安排旅程,自己组织活动等等。同时也让我结识很多可爱的日韩小伙伴们。由于自己是upper year,也同女王大学的高年级的同学们比较熟。让人感动的是临走的时候,那一个个拥抱,还有同学留下的泪,还有一声声“你一定要来我的国家,我等你”……
虽然选修的一些课均同哲学无关,但这学期由于体验了太多哲学之外的东西,我想我才能更好地去了解生活、理解哲学。因为此前均是在哲学的纯粹逻辑演绎中,痛苦得不能自拔,由于缺少生活、历史、文学、艺术的积累,才会把自己陷入到一个很狭窄的面里。这次交流实则增长了我所欠缺的很多方面的知识,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也能让我更能理解和搞懂一句句极度抽象、概括的哲学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