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天南地北 |
http://s5/mw690/005A9QIhgy6OTvjDwtm74&690
廈門小八景
一、金榜釣磯
陳場老子讀書處,金榜山前石室中。
人去石存猶昨日,鶯啼花落幾春風。
藏修洞口雲空集,舒嘯岩幽草自葺。
應喜斯文今不泯,紫陽秉筆紀前功。
http://s12/mw690/005A9QIhgy6OTsLUhjd5b&690
金榜山,為現在的金榜公園,廈門島內火車站西南約500米處。因『色黃如列榜』而得名,金榜山是金榜公園的『海濱鄒魯』景區。唐代文士陳黯,字希儒,少小聰慧,十歲能詩,負有不羈奇才。然而不知何因,赴試終生。他在金榜山臨次,都名落孫山,以致抱恨港處一塊石頭上垂釣,以娛晚年。這石頭即釣魚磯,叫『金榜釣磯』。陳黯還在山上築樓,名『迎仙樓』,作為讀書吟詩之所,並自號『場老』,所以金榜山又名場老山。宋朝朱熹到同安任『主簿』時,曾把陳黯詩詞文賦編成五卷,並作了序。朱熹曾經游過金榜山,作《金榜山記》,並在山間一塊石頭上鐫下『海濱鄒魯』四字。『釣隱亭』旁、『迎仙樓』前面有一高十六丈的巨石,光潔如『玉笏』,挺立天際,威武莊嚴,傲視雲天,成為金榜山的標誌。
二、白鹿含煙
曾入匡廬尋白鹿,歸來臘屐複登山。
非關腰腳今猶健,風景依然愛此山。
白鹿洞位於虎溪岩背後。山多崩岩隧穀,有六合洞、朝天洞和宛在洞,建有大觀樓,銜山亭及佛殿僧舍等。居高遠望,全島風光歷歷在目。
明朝始建寺,清乾隆年間重修,增建三寶殿、朝天洞、六合洞等。白鹿洞前原有一半月形小池,名『龍泉』,名『琮王爭』。龍泉池上有石室,供奉朱熹,因朱熹曾在廬山白鹿洞講學,此處便借名白鹿洞。三寶殿后有宛在洞,洞中伏著一雙泥塑白鹿,口向石罅。夏季炎熱時,罅中常有煙霧湧出,縷縷可見,故稱『白鹿含煙』。
三、金雞曉唱
東方欲白月初西,戒旦輸音喔喔啼。
自是棲身暘穀近,先聲得徹一城雞。
蓮前大道旁的馬隴山麓,有金雞亭,是一座三落兩走廊的寺院。前供四大金剛,中供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後面是玉皇殿。左廊客堂,右廊僧舍。
據傳,從前有個馬隴社人,掘地發現一隻石雞,就在石雞上面建個亭子,叫『金雞亭』。金雞亭中有副對聯:『亭聳金雞地開正覺,江環白鷺門對大觀。』金雞亭前原有一口井,每當風起,井上的吊杆,即能呼呼自叫,附近的公雞隨聲報曉,整個廈門島的公雞也全都跟著啼叫起來,於是,有『金雞曉唱』之稱。但因為蓮前西路改建已經改變了相對的地理位置,再則島內禁養家禽也早已不聞雞鳴。20世紀80年代以來,金雞亭已全面重建,恢復清代『普光寺』之稱。
四、龍湫塗橋
神工鬼斧說龍湫,虹帶跨江但砌塗。
風浪千秋橋不斷,教人殘雪笑西湖。
禾山湖邊社有個龍湫亭,亭下有一個洞,叫做『龍洞』,綠泉噴湧,四季不涸。亭前有放生池,池邊榕樹蒼茂,森然異常。向亭左走數十步,便是塗橋,為純土質,廈門人稱為『龍鬚土橋』。長約3米,寬、厚各約80釐米,橋下流水涓涓。相傳很早以前,有一條龍被困在這溪澗之中。一天,雷聲大作,龍滾身而出,穿土成洞,嘯騰而去。塗橋橋洞,就是龍穿身之處。如今龍湫亭還在(代有修繕),而塗橋則早已湮沒於歷史的塵煙之中。
五、天界曉鐘
偏師春盡渡澎湖,聖主初分海外符。
鼙鼓數聲雷乍發,舳艫百尺浪平鋪。
爭傳日下妖氛惡,那管天邊逆旅孤。
爲道凱歌宜早唱,江南五月有蓴鱸。
http://s3/mw690/005A9QIhgy6OTsTqFbk42&690
天界寺原稱醉仙岩,又名醴泉岩,俗稱仙洞,在廈門萬石植物公園南側。醉仙岩始建于明神宗萬曆十一年(1583),原祀何氏九仙,為道家岩廟。清乾隆初僧月松改建,奉三寶佛,始改稱今名。因每天拂曉要敲鐘一百零八響,鐘聲悠揚激蕩,聲浪遠播,扣人心弦,因而聲聞遐邇,有『天界曉鐘』之稱,故寺亦名『天界寺』。
據明代人倪凍在《醉仙岩記》中記載,最初有牧童在岩罅間發現一個大洞。後來被開發虎溪岩的名士池顯方發現洞內有泉流淌,味甘冽如醴酒,因名之為『醴泉』,稱洞為『醴泉洞』。同時在岩洞前後各建小廟一間,塑何氏九仙神像奉祀,稱為『醴泉岩』。岩後有巨石聳立,上刻『天界』兩字,以示『天仙』自界外降臨。天界寺後頂峰有二塊巨石,一塊上刻『仙岩』,一塊上鐫『天界』,遠遠望去,二塊巨石宛如駱駝伏地,故醉仙岩又稱『駱駝峰』。二石之間有段頗陡的蹬道,盡處就是『長嘯洞』,兩頭貫通,長風呼嘯,涼爽異常。洞壁刻有明代抗倭將領的征倭唱和詩。
出長嘯洞,上『曠怡台』,廈門市區以及遠山近海,盡在眼裡。黃日紀的詩句『海外青山山外海,憑高縱目氣增豪』,說出了此處登高望遠之妙,面對廈門日新月異的變化,確使人豪情滿懷,心曠神怡!
六、萬笏朝天
一句彌陀聲傳鷺島,千年常住業紹廬山。
『萬笏朝天』石刻,位於萬石岩顛一塊巨岩上,是清雍正年間廈門海防同知李日章寫的,他把萬石岩眾多的岩石,比做千萬支『奏板』,朝向天空。故稱『萬笏朝天』或『萬石朝天』
萬石蓮寺位於獅山半腰中。據說始建于唐,歷代廢損,明末擴建、重修。1984年新加坡宏船法師又捐資重修。寺有大雄寶殿,殿后有『功德林』、『念佛堂』,殿前石階上的團龍浮雕,十分精美。寺內外題刻如林,詩人黃日紀贊曰:『鷺江富名寺,萬石獨稱最』。
七、中岩玉笏
勾住閑雲伴岫巔,千霄玉笏自朝天。
嶙峋瘦骨棱層立,半類枯禪半類仙。
在獅山太平岩與萬石岩之間,據傳常有鷓鴣棲息,故稱『鷓鴣岩』,又稱『中岩』。中岩有佛殿,供奉如來。附近有『將士亭』遺址,相傳為悼念隨施琅東進臺灣在澎湖陣亡的將士而建,現尚存石碑等。旁有一塊亭亭玉立巨石,形如石筍,俗稱『奏板』,因得景名『中岩玉笏』。
八、太平石笑
極樂太平日,鷺江石笑嗔。
笑中多少事,惟有不能言。
http://s16/mw690/005A9QIhgy6OTt03tOTcf&690
在獅山北坡的最上方,有太平岩石。太平岩前洞泉隱伏,流水淙淙。更奇特的是在『極樂天』摩崖石刻下,在廈門小八景之一的『太平石笑』。
太平岩前,有四塊巨石,兩塊相疊,一端貼合,一端張開,由另二塊巨石頂立,形成石門,自然構成『笑口常開』景觀。因地處太平岩,故稱『太平石笑』。石門右側巨石上鐫刻『石笑』二字,蒼勁有力,書法上佳。
廈門景外景(不是島外的景色,而是在前者基礎上的補充。)
一.寶山聖泉
瞻松尋石白雲邊,路轉峰回古洞天。
地落他家猶姓董,飲因帝子始名泉。
寺靜只緣無俗客,僧勤還自理春田。
山中風景堪圖畫,雞犬煦煦白晝眠。
寶山岩在吳倉(梧村)社後,又名『董內岩』,有清泉一竅。岩側原有泉水清冽,據傳宋幼主從此經過,曾掬泉止渴,乃稱為『聖泉』,為禾山四大名泉之一。又傳社人吳善士掘山得寶,建寺供佛,稱寶山寺,因而有『寶山聖泉』之稱。岩左為功德林,右為客廳,後即『白雲洞』,野花散香,幽靜雅逸。現寺宇已重建成閣樓式大殿,改名『紫竹林寺』。
二.石泉龍液
何年殘骨結寒冰,剩有荒岩住老僧。
汲水頗供禪後粥,賣泉初給佛前燈。
潺湲晝夜無休息,元氣淋漓自鬱蒸。
島客品茶需汝甚,取攜聯絡上崚嶒。
石泉岩在外清山,有石穴如門,泉流從中湧出,石上刻『磊泉』二字,側刻『孤嶂何年留鐵骨,寒泉終古結冰心』;附近又有一個『冽泉』。石泉岩泉水清甘異常,稱『石泉龍液』或『毛泉龍液』。
三.石筧飛泉
丹楓如醉井梧秋,碎瓦頹垣動客愁。
血色守宮都不見,空留疊嶂碧雲浮。
在五老峰古普照寺旁的碧泉岩,泉水從寺旁的石穴流出,也稱『碧山飛泉』。寺僧霧雲琢石成溝,叫『石筧』,溝內泉水自上瀉下,泉流如飛,頗為壯觀。石上有李廷基題刻的『碧泉』二字,林宗載題刻的『飛泉』二字,前者題泉名,後者描寫流泉的狀態。泉廢已久,尚存石刻。
四.白鶴下田
白鶴岩高白鶴飛,野雲渡嶺想依稀。
流霞澗水今猶昔,不見仙禽傍晚飛。
http://s2/mw690/005A9QIhgy6OTt5SFTHe1&690
百家村的具體範圍應該是白鶴路以南、虎園路以北、公園東路以東、文園西路以西的範圍。百家村從清朝到民國時期是廈門『二十四景』中的『白鶴下田』。這裡溪流交錯,池塘相連,阡陌縱橫,引來白鶴嶺上白鷺飛入水田覓食,形成『白鶴下田』的美景。
探訪一座城市,不應該只去她的形象工程區,因為那是為了走秀,是為了裝扮而裝扮;也不應該只去她那繁華熱鬧的商業圈,因為那浮華的背後讀不懂她的內心;該去看的,應該是她最市井的街道,那裡的建築,那裡的人和那裡的生活。百家村就是老廈門的影子,她恬靜的坐落在廈門本島的中心,仿佛都快被人們遺忘了,但當你有一天不經意的深入其中、流連徘徊的時候,你突然會有種時光穿梭的感覺。你會在心中不自覺地感歎:尋常巷陌、雞犬相聞的生活畫卷居然會有如此的魅力。
五.聳蠟灼天
須能放光才稱奇,伴君夜航風波裡。
聳天蠟灼思明南路有青墓山,又稱石燭山,原來與鴻山,鳳凰山,麒麟山相連。其中有一石直峭,宛如灼狀。據說每當夜深,船行海上,窮目遠眺,石頂能放異. 光,故有『聳天蠟灼』之稱。
如今青墓山早已不復存在,石燭也已經消失,那裡建起了廈門海景千禧大酒店。雖然此山不復存在,但是它為廈門近三十年的建設付出了全部的石頭,如今廈門的公路,醫院,學校,公寓等,青墓山的石頭遍佈廈門每一個角落。
六.紫雲得路
覽盡江山勝,紫雲洞壑幽。
籟從天際發,泉向耳邊流。
詩酒山中得,煙霞物外遊。
一聲殘照裡,蟬噪報新秋。
http://s14/mw690/005A9QIhgy6OTtd3Xrf5d&690
位於萬石植物園內的雨林世界。紫雲岩位於醉仙岩東面,古榕參天,草木深秀,潺潺流水,終年不絕,周圍群山崢嶸,時有雲霧潦繞,瞵息之間,氣象萬千,仿佛飄浮在茫茫煙海之中。岩石橫陳,清人鄭光沂在危岩下刻『紫雲得路』四字,既贊有路可走,又寓讀書人循序漸進,前程美好之意。固而名聲遠揚。
七.高讀琴洞
當年島上讀書處,石級連雲青嶂頭。
縱目己觀滄海闊,論心真覺此岩幽。
經消史散風雲冷,基斷垣頹草樹秋。
興廢百年無複識,山花澗水日悠悠。
該洞位於萬石植物園雨林世界內,紫雲岩高處。建有佛殿、放生池等。附近有琴洞,相傳高讀琴洞旁山麓為明末清初鄭成功屯兵廈門時的讀書處—高讀岩,故有『高讀琴洞』之稱,今高讀岩已廢,琴洞猶存。
八.壽山聽蟬
當年島上讀書處,石級連雲青嶂頭。
縱目已觀滄海闊,論心真覺此岩幽。
經消史散風雲冷,基斷壩頹草樹秋。
興廢百年無複識,山花澗水自悠悠。
壽山岩在虎園路附近,方位朝南,取『壽比南山』的美詞而名。往遊途中原有『半山塘』,且有座『半山寺』堂。壽山岩到處芳草青苔,環境寂靜清幽。夏秋時節,在此獨坐聽蟬,那些『知了知了』的鳴聲常令人不由自主心生感悟,有如遠離塵世脫胎換骨一般,所以此處也有聯『山壽亦人壽,聽蟬勝坐禪』。炎夏時節遊人前往一坐,鬧中取靜,休閒納涼,可謂是靜心養氣的好地方。
漂泊在異國他鄉,倍感親切的,還是來自廈門親朋好友的問候,或遇到老鄉時的喜出望外,更別提看到朋友分享廈門美食照片,令人饞涎欲滴,望眼欲穿的表情。
注:本文完
廈門小八景
一、金榜釣磯
陳場老子讀書處,金榜山前石室中。
人去石存猶昨日,鶯啼花落幾春風。
藏修洞口雲空集,舒嘯岩幽草自葺。
應喜斯文今不泯,紫陽秉筆紀前功。
http://s12/mw690/005A9QIhgy6OTsLUhjd5b&690
金榜山,為現在的金榜公園,廈門島內火車站西南約500米處。因『色黃如列榜』而得名,金榜山是金榜公園的『海濱鄒魯』景區。唐代文士陳黯,字希儒,少小聰慧,十歲能詩,負有不羈奇才。然而不知何因,赴試終生。他在金榜山臨次,都名落孫山,以致抱恨港處一塊石頭上垂釣,以娛晚年。這石頭即釣魚磯,叫『金榜釣磯』。陳黯還在山上築樓,名『迎仙樓』,作為讀書吟詩之所,並自號『場老』,所以金榜山又名場老山。宋朝朱熹到同安任『主簿』時,曾把陳黯詩詞文賦編成五卷,並作了序。朱熹曾經游過金榜山,作《金榜山記》,並在山間一塊石頭上鐫下『海濱鄒魯』四字。『釣隱亭』旁、『迎仙樓』前面有一高十六丈的巨石,光潔如『玉笏』,挺立天際,威武莊嚴,傲視雲天,成為金榜山的標誌。
二、白鹿含煙
曾入匡廬尋白鹿,歸來臘屐複登山。
非關腰腳今猶健,風景依然愛此山。
白鹿洞位於虎溪岩背後。山多崩岩隧穀,有六合洞、朝天洞和宛在洞,建有大觀樓,銜山亭及佛殿僧舍等。居高遠望,全島風光歷歷在目。
明朝始建寺,清乾隆年間重修,增建三寶殿、朝天洞、六合洞等。白鹿洞前原有一半月形小池,名『龍泉』,名『琮王爭』。龍泉池上有石室,供奉朱熹,因朱熹曾在廬山白鹿洞講學,此處便借名白鹿洞。三寶殿后有宛在洞,洞中伏著一雙泥塑白鹿,口向石罅。夏季炎熱時,罅中常有煙霧湧出,縷縷可見,故稱『白鹿含煙』。
三、金雞曉唱
東方欲白月初西,戒旦輸音喔喔啼。
自是棲身暘穀近,先聲得徹一城雞。
蓮前大道旁的馬隴山麓,有金雞亭,是一座三落兩走廊的寺院。前供四大金剛,中供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後面是玉皇殿。左廊客堂,右廊僧舍。
據傳,從前有個馬隴社人,掘地發現一隻石雞,就在石雞上面建個亭子,叫『金雞亭』。金雞亭中有副對聯:『亭聳金雞地開正覺,江環白鷺門對大觀。』金雞亭前原有一口井,每當風起,井上的吊杆,即能呼呼自叫,附近的公雞隨聲報曉,整個廈門島的公雞也全都跟著啼叫起來,於是,有『金雞曉唱』之稱。但因為蓮前西路改建已經改變了相對的地理位置,再則島內禁養家禽也早已不聞雞鳴。20世紀80年代以來,金雞亭已全面重建,恢復清代『普光寺』之稱。
四、龍湫塗橋
神工鬼斧說龍湫,虹帶跨江但砌塗。
風浪千秋橋不斷,教人殘雪笑西湖。
禾山湖邊社有個龍湫亭,亭下有一個洞,叫做『龍洞』,綠泉噴湧,四季不涸。亭前有放生池,池邊榕樹蒼茂,森然異常。向亭左走數十步,便是塗橋,為純土質,廈門人稱為『龍鬚土橋』。長約3米,寬、厚各約80釐米,橋下流水涓涓。相傳很早以前,有一條龍被困在這溪澗之中。一天,雷聲大作,龍滾身而出,穿土成洞,嘯騰而去。塗橋橋洞,就是龍穿身之處。如今龍湫亭還在(代有修繕),而塗橋則早已湮沒於歷史的塵煙之中。
五、天界曉鐘
偏師春盡渡澎湖,聖主初分海外符。
鼙鼓數聲雷乍發,舳艫百尺浪平鋪。
爭傳日下妖氛惡,那管天邊逆旅孤。
爲道凱歌宜早唱,江南五月有蓴鱸。
http://s3/mw690/005A9QIhgy6OTsTqFbk42&690
天界寺原稱醉仙岩,又名醴泉岩,俗稱仙洞,在廈門萬石植物公園南側。醉仙岩始建于明神宗萬曆十一年(1583),原祀何氏九仙,為道家岩廟。清乾隆初僧月松改建,奉三寶佛,始改稱今名。因每天拂曉要敲鐘一百零八響,鐘聲悠揚激蕩,聲浪遠播,扣人心弦,因而聲聞遐邇,有『天界曉鐘』之稱,故寺亦名『天界寺』。
據明代人倪凍在《醉仙岩記》中記載,最初有牧童在岩罅間發現一個大洞。後來被開發虎溪岩的名士池顯方發現洞內有泉流淌,味甘冽如醴酒,因名之為『醴泉』,稱洞為『醴泉洞』。同時在岩洞前後各建小廟一間,塑何氏九仙神像奉祀,稱為『醴泉岩』。岩後有巨石聳立,上刻『天界』兩字,以示『天仙』自界外降臨。天界寺後頂峰有二塊巨石,一塊上刻『仙岩』,一塊上鐫『天界』,遠遠望去,二塊巨石宛如駱駝伏地,故醉仙岩又稱『駱駝峰』。二石之間有段頗陡的蹬道,盡處就是『長嘯洞』,兩頭貫通,長風呼嘯,涼爽異常。洞壁刻有明代抗倭將領的征倭唱和詩。
出長嘯洞,上『曠怡台』,廈門市區以及遠山近海,盡在眼裡。黃日紀的詩句『海外青山山外海,憑高縱目氣增豪』,說出了此處登高望遠之妙,面對廈門日新月異的變化,確使人豪情滿懷,心曠神怡!
六、萬笏朝天
一句彌陀聲傳鷺島,千年常住業紹廬山。
『萬笏朝天』石刻,位於萬石岩顛一塊巨岩上,是清雍正年間廈門海防同知李日章寫的,他把萬石岩眾多的岩石,比做千萬支『奏板』,朝向天空。故稱『萬笏朝天』或『萬石朝天』
萬石蓮寺位於獅山半腰中。據說始建于唐,歷代廢損,明末擴建、重修。1984年新加坡宏船法師又捐資重修。寺有大雄寶殿,殿后有『功德林』、『念佛堂』,殿前石階上的團龍浮雕,十分精美。寺內外題刻如林,詩人黃日紀贊曰:『鷺江富名寺,萬石獨稱最』。
七、中岩玉笏
勾住閑雲伴岫巔,千霄玉笏自朝天。
嶙峋瘦骨棱層立,半類枯禪半類仙。
在獅山太平岩與萬石岩之間,據傳常有鷓鴣棲息,故稱『鷓鴣岩』,又稱『中岩』。中岩有佛殿,供奉如來。附近有『將士亭』遺址,相傳為悼念隨施琅東進臺灣在澎湖陣亡的將士而建,現尚存石碑等。旁有一塊亭亭玉立巨石,形如石筍,俗稱『奏板』,因得景名『中岩玉笏』。
八、太平石笑
極樂太平日,鷺江石笑嗔。
笑中多少事,惟有不能言。
http://s16/mw690/005A9QIhgy6OTt03tOTcf&690
在獅山北坡的最上方,有太平岩石。太平岩前洞泉隱伏,流水淙淙。更奇特的是在『極樂天』摩崖石刻下,在廈門小八景之一的『太平石笑』。
太平岩前,有四塊巨石,兩塊相疊,一端貼合,一端張開,由另二塊巨石頂立,形成石門,自然構成『笑口常開』景觀。因地處太平岩,故稱『太平石笑』。石門右側巨石上鐫刻『石笑』二字,蒼勁有力,書法上佳。
廈門景外景(不是島外的景色,而是在前者基礎上的補充。)
一.寶山聖泉
瞻松尋石白雲邊,路轉峰回古洞天。
地落他家猶姓董,飲因帝子始名泉。
寺靜只緣無俗客,僧勤還自理春田。
山中風景堪圖畫,雞犬煦煦白晝眠。
寶山岩在吳倉(梧村)社後,又名『董內岩』,有清泉一竅。岩側原有泉水清冽,據傳宋幼主從此經過,曾掬泉止渴,乃稱為『聖泉』,為禾山四大名泉之一。又傳社人吳善士掘山得寶,建寺供佛,稱寶山寺,因而有『寶山聖泉』之稱。岩左為功德林,右為客廳,後即『白雲洞』,野花散香,幽靜雅逸。現寺宇已重建成閣樓式大殿,改名『紫竹林寺』。
二.石泉龍液
何年殘骨結寒冰,剩有荒岩住老僧。
汲水頗供禪後粥,賣泉初給佛前燈。
潺湲晝夜無休息,元氣淋漓自鬱蒸。
島客品茶需汝甚,取攜聯絡上崚嶒。
石泉岩在外清山,有石穴如門,泉流從中湧出,石上刻『磊泉』二字,側刻『孤嶂何年留鐵骨,寒泉終古結冰心』;附近又有一個『冽泉』。石泉岩泉水清甘異常,稱『石泉龍液』或『毛泉龍液』。
三.石筧飛泉
丹楓如醉井梧秋,碎瓦頹垣動客愁。
血色守宮都不見,空留疊嶂碧雲浮。
在五老峰古普照寺旁的碧泉岩,泉水從寺旁的石穴流出,也稱『碧山飛泉』。寺僧霧雲琢石成溝,叫『石筧』,溝內泉水自上瀉下,泉流如飛,頗為壯觀。石上有李廷基題刻的『碧泉』二字,林宗載題刻的『飛泉』二字,前者題泉名,後者描寫流泉的狀態。泉廢已久,尚存石刻。
四.白鶴下田
白鶴岩高白鶴飛,野雲渡嶺想依稀。
流霞澗水今猶昔,不見仙禽傍晚飛。
http://s2/mw690/005A9QIhgy6OTt5SFTHe1&690
百家村的具體範圍應該是白鶴路以南、虎園路以北、公園東路以東、文園西路以西的範圍。百家村從清朝到民國時期是廈門『二十四景』中的『白鶴下田』。這裡溪流交錯,池塘相連,阡陌縱橫,引來白鶴嶺上白鷺飛入水田覓食,形成『白鶴下田』的美景。
探訪一座城市,不應該只去她的形象工程區,因為那是為了走秀,是為了裝扮而裝扮;也不應該只去她那繁華熱鬧的商業圈,因為那浮華的背後讀不懂她的內心;該去看的,應該是她最市井的街道,那裡的建築,那裡的人和那裡的生活。百家村就是老廈門的影子,她恬靜的坐落在廈門本島的中心,仿佛都快被人們遺忘了,但當你有一天不經意的深入其中、流連徘徊的時候,你突然會有種時光穿梭的感覺。你會在心中不自覺地感歎:尋常巷陌、雞犬相聞的生活畫卷居然會有如此的魅力。
五.聳蠟灼天
須能放光才稱奇,伴君夜航風波裡。
聳天蠟灼思明南路有青墓山,又稱石燭山,原來與鴻山,鳳凰山,麒麟山相連。其中有一石直峭,宛如灼狀。據說每當夜深,船行海上,窮目遠眺,石頂能放異. 光,故有『聳天蠟灼』之稱。
如今青墓山早已不復存在,石燭也已經消失,那裡建起了廈門海景千禧大酒店。雖然此山不復存在,但是它為廈門近三十年的建設付出了全部的石頭,如今廈門的公路,醫院,學校,公寓等,青墓山的石頭遍佈廈門每一個角落。
六.紫雲得路
覽盡江山勝,紫雲洞壑幽。
籟從天際發,泉向耳邊流。
詩酒山中得,煙霞物外遊。
一聲殘照裡,蟬噪報新秋。
http://s14/mw690/005A9QIhgy6OTtd3Xrf5d&690
位於萬石植物園內的雨林世界。紫雲岩位於醉仙岩東面,古榕參天,草木深秀,潺潺流水,終年不絕,周圍群山崢嶸,時有雲霧潦繞,瞵息之間,氣象萬千,仿佛飄浮在茫茫煙海之中。岩石橫陳,清人鄭光沂在危岩下刻『紫雲得路』四字,既贊有路可走,又寓讀書人循序漸進,前程美好之意。固而名聲遠揚。
七.高讀琴洞
當年島上讀書處,石級連雲青嶂頭。
縱目己觀滄海闊,論心真覺此岩幽。
經消史散風雲冷,基斷垣頹草樹秋。
興廢百年無複識,山花澗水日悠悠。
該洞位於萬石植物園雨林世界內,紫雲岩高處。建有佛殿、放生池等。附近有琴洞,相傳高讀琴洞旁山麓為明末清初鄭成功屯兵廈門時的讀書處—高讀岩,故有『高讀琴洞』之稱,今高讀岩已廢,琴洞猶存。
八.壽山聽蟬
當年島上讀書處,石級連雲青嶂頭。
縱目已觀滄海闊,論心真覺此岩幽。
經消史散風雲冷,基斷壩頹草樹秋。
興廢百年無複識,山花澗水自悠悠。
壽山岩在虎園路附近,方位朝南,取『壽比南山』的美詞而名。往遊途中原有『半山塘』,且有座『半山寺』堂。壽山岩到處芳草青苔,環境寂靜清幽。夏秋時節,在此獨坐聽蟬,那些『知了知了』的鳴聲常令人不由自主心生感悟,有如遠離塵世脫胎換骨一般,所以此處也有聯『山壽亦人壽,聽蟬勝坐禪』。炎夏時節遊人前往一坐,鬧中取靜,休閒納涼,可謂是靜心養氣的好地方。
漂泊在異國他鄉,倍感親切的,還是來自廈門親朋好友的問候,或遇到老鄉時的喜出望外,更別提看到朋友分享廈門美食照片,令人饞涎欲滴,望眼欲穿的表情。
注:本文完
后一篇:T教授一一荣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