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自动转换中文简繁字产生的问题
(2014-07-11 19:29:52)古籍整理中繁简字的误用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使用电脑转换不当、又疏于校对而产生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认真校对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录入文稿时,一定要使用相应的输入法。简体字用简体字输入法,繁体字用繁体字输入法。不过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完全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在遇到长篇文字时,往往就使用电脑的自动转换功能了,让简体字自动转换成繁体字,或者让繁体字自动转换成简体字。繁简字转换产生的问题,很多时候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以笔者在Windows XP系统下使用word文档为例,就常会产生以下问题。
简体字词语自动转换成繁体字以后,有些会改变原来的文字。这里又有两种情况,有的字形改变了,但意思没有改变(下文左边是简体字,右边是电脑自动转换后的繁体字)。如:
简体字 |
繁體字 |
网络 |
網路 |
硬盘 |
硬碟 |
打印 |
列印 |
计划 |
計畫 |
以上这些词语在简体字自动转换成繁体字以后,文字改变了,但意思没有变动。这主要是大陆地区与台、港、澳地区的不同说法而已,这些词语是同义的。由于这些词语使用频率较高,所以大陆读者并不陌生,不会产生歧义。不过虽然这些词语的意思没有变,但字形毕竟改变了,有时候也还会产生一些问题。
以下一些词语在转换以后,不仅字形改了,其意思也有了变动。如:
简体字 |
繁體字 |
软件 |
軟體 |
倡导 |
宣導 |
帮助 |
說明 |
小区 |
社區 |
捻军 |
撚軍 |
质量 |
品質 |
字号 |
字型大小 |
龟鉴 |
高抬貴手 |
这些词自动转换后产生的繁体字,其意思可以说与简体字原来这个词的意思已没有多少关系;或者说除了很专业的人,大陆地区的一般读者在理解这些繁体字词语时,所首先想到的并不是简体字的这个词的原来的意思。例如有谁能想到“龟鉴”与“高抬貴手”之间的联系?又有谁能想到“捻军”和“撚軍”就是一个词?
有时一个词语单独由简体字改为繁体字时字形不会发生变化,但在词组中就有了改变。如:
简体字 |
繁體字 |
数字 |
數字 |
数字化 |
數位化 |
文件 |
文件 |
所有文件 |
所有檔 |
对象 |
對象 |
检索对象 |
檢索物件 |
项目 |
項目 |
项目管理 |
專案管理 |
上述例子中,数字化、數位化也因为使用频率较高,一般不会产生歧义。但如所有文件、所有檔,项目管理、專案管理,检索对象、檢索物件等,繁简字之间就很难建立联系了,人们的理解也会很不一致。如下面的句子,这繁体字的一句就不能理解了:
可见清高宗对这部书的表彰对象并无疑义。
可見清高宗對這部書的表彰物件並無疑義。
有时在句子中的改变,很容易让人忽略。如:
君之五世孙椿字符龄
君之五世孫椿字元齡
这是因为“字符”连在一起,所以在从简体字变成繁体字时成了“字元”。按照维基百科的解释,在计算机和电信领域中,字符(Character)是一个信息单位。对使用字母系统或音节文字等自然语言,它大约对应为一个音位、类音位的单位或符号。大陆称“字符”,台湾称“字元”。单就“字元”、“字符”这个词来说意义相同,但上述例子中的“字元龄”、“字符龄”,就有区别了。如果我们不注意,校对时这些地方很容易被忽略过去。
有时在一个句子里,一些特殊的词语组合在一起使用时,转换后还会多出文字。如:
该地区历史上十五位名人事迹
該地區歷史上十五位元名人事蹟
这个例证很奇怪,只有在句子中同时出现“地区”和“位”的时候,才会出现这种多字的现象,哪怕是“地区一位”这样简单的组合,也会变成“地區一位元”这个样子。
繁体字自动转换为简体字产生的差异情况较少,但也有一些词语会改变。如:
繁體字 |
简体字 |
類比 |
模拟 |
考量 |
考虑 |
程式 |
程序 |
社區 |
小区 |
安養 |
赡养 |
九州 |
九州岛 |
仔细分析,这些繁体字和相应的简体字词语,在意思上多少有一些差异,不是可以随便置换的。有时这种改变情况令人难以想象。如南京图书馆有一部图书,电脑里的书目原文是繁体字:
常熟縣儒學志八卷,明李維柱、繆肇祖撰,明萬曆刻本
常熟县儒学志八卷,明利瓦伊柱、缪肇祖撰,明万历刻本
可能是“李维”带有外国人姓名的意味,所以就转变成了具有俄文意味的“利瓦伊”。
《明文衡》卷四十五有胡廣《牛李維州事》一文。
《明文衡》卷四十五有胡广《牛利瓦伊州事》一文。
以上是本人在电脑使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认真校对外,还有需要强调的就是简体字、繁体字文稿一定要相应使用简体字或繁体字输入法录入。此外了解一些这方面的规律,对校对也还是有帮助的。
本文原载《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14年第1期,此处内容略有增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