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义千年古村群—罗田村行随记

(2010-01-23 20:52:00)
标签:

南昌

安义

古村

罗田

旅游

分类: 游踪行迹

南昌安义千年古村群—罗田村行随记

http://s14/middle/0cb7c51ax7dd47f8de86d&690

 

      2009年11月13日应邀来到南昌安义千年古村群。这一天,阳光明媚。当我们一行来到古村之一罗田的时候,大概有八、九点钟了。

  罗田村门口是一片空场地。场地的左边有一口塘,有几个妇女在塘边搓洗衣服,塘里的水微微波动,在太阳的照射下,泛起层层银光。场地的右边是一个门头,有几个年迈的老人坐靠在门头边,他们红光满面,双目半眯着,尽情地享受着阳光沐浴。一些中年妇女聚坐在一起,一边织着毛衣,一边聊天。有几个中年男子吸着香烟,也有吹烟枪的年长者,他们站在场地里悠闲自乐着。还有几个嘴叼的男子挤在一群妇女中间不时的打上个话茬儿,逗得她们眠嘴而笑。看了这场景,我好羡慕,旁边同行者似乎和我有同样的感觉,打趣地对我说:“哈,他们真是活神仙啊!”

http://s6/middle/0cb7c51ax7dd4838e5425&690

 


http://s2/middle/0cb7c51ax7dd4868b27c1&690


 

http://s5/middle/0cb7c51ax7dd4ba2d8014&690


http://s4/middle/0cb7c51ax7dd48a212103&690

  沿着场地往前而去,印入我们眼帘的是一条狭窄的用麻石铺砌的古街,在导游的指引下,我们兴致勃勃地迈向古街。古街其实不像街,倒像是个古巷,弯弯曲曲的,活像一条巨蟒的身体,修长而深渊。我们走在古街路上,踩过一块块古老而又历经磨砺的麻石,忽看见不远处有几个“小脑袋”从门缝里探出来,不禁让我想起老家——马荃镇红岩街。红岩街的历史当然比不了古街。儿时的红岩街,街面比安义古街宽的多,大约有4米左右(不包括走廊,两边的走廊估计一边有1米左右),用鹅卵石铺砌成拱形,走廊的里层是用鹅卵石平铺着的,外层靠滴水沟,是用一块块麻石铺成的。沿街的民房都是用木头做的,当地人习惯叫店面。店门是用一块块长条木板做的。红岩街有两条,一条新街,一条老街。我家住在新街。街上住的是杂姓人家,一类以手工业为生,吃商品粮;另一类是附近村庄迁移过去的吴姓和毛姓人家,以种田为生,吃农村粮。我家属第二类,是从桥背村牵到街上的,吴姓,种田人家,当然吃农村粮。红岩街三天一当集,每逢农历“一、四、七”的日子便有方圆村子里的男女老少前来赶集,买的、卖的,吆喝声,热闹非凡,呈现出一派喧闹的街市景象,这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不过当时的街市只有农副产品是属于私人交易,大多放在沿街走廊边买卖,而百货日用品是公家的,属于供销合作社,都在店面上卖。乡下人上街,很讲究穿着打扮,特别是女孩子穿得花花绿绿,扮得漂漂亮亮,好不费人眼神。我小时候几乎是天天在红岩街上摸爬打滚,有时候看到一伙伙走街串巷的人不免心理害怕,就躲到屋里去,也像这几个“小脑袋”一样,探个头出来看个好奇。

  不知道安义的古街当今还有没有当集的习俗,反正今天的古街外来人不多,清闲得很,这也倒让我落得个闲情了。据说明末清初时,这里曾经是一个非常热闹的集镇。镇上有前街、横街、后街三条街,而且三条街相对都很规范,前街店铺林立,横街茶馆饭庄,后街仓库客栈。当地有民谣“南通街,北通街,南北通街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就是昔日罗田的真实写照。”

  古街两旁的民房多是用砖砌成的,有的是已经翻建了的新房,只不过进行了简单的古典式装修。古街两边看不到很多店铺,只有些南杂小店和小摊点。我们跟着导游沿着古街继续往前走,看到前面有个老婆婆用炭火炉煨鸡蛋,香味扑鼻而至,我控制不住流口水了。这又不禁让我想起从前把鸡蛋用湿纸包裹好后放到柴火灶里煨烤,那烤熟后的鸡蛋真是又喷香可口又补养身体,老少皆宜。记得小时候我们小孩子玩打仗,新街上打老街上的,也可以说是吃农村粮的打吃商品粮的。当时我虽不是头头,但也是主力干将。有一次,我们又在沙洲上一起玩起了打仗,我用橡皮弓将一颗小鹅卵石正好打在对方一个小孩的脑门上,顿时,那小孩脑壳上直冒鲜血,我惊慌失措,吓的赶紧逃回家。妈妈知道这事后,立即把我拉扯到那小孩家,当着他大人面给人家赔礼道歉,还狠很地教训了我,痛打了我一顿。我妈还提了十来个鸡蛋(那时候的鸡蛋可是正宗土鸡蛋哦)嘱咐那大人煨熟后给小孩吃,这样对补给身体很奏效的。想着想着,忽然一个煨熟了的鸡蛋送到我面前,原来朋友真会为人着想,知道我们喜欢吃,就一人买了一个。

  捧着香喷喷的鸡蛋,我们边吃边往前走,不知不觉一口水井出现在眼前,这就是罗田千年古井。这口古井是古罗田人使用的第一口井,至今仍在沿用。古井从里至外都呈方型,井口用麻石块围成象形文“井”字样,周边也是用麻石块铺砌的。其实这个村保存有十口这样的水井。因为明代的户籍管理实行的是里甲管理体制,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里。每甲有自己独立的门头、水井、池塘、学屋、香火堂、碾坊等许多公共设施。那时罗田基本按内部十大房亲缘关系划分为十个甲。于是,罗田便有了“十甲全图”之称。“千烟万户,十甲全图,十里烟村皆我族”这一句联语,就描述了罗田昔日的辉煌。望着古井里古朴而纯清的井水,我情不自禁地从旁边的水桶里舀了一勺大口大口地喝起来。在这寒冷的冬季,我眯着眼尽情地品尝着这古色古味的古井水,有一种莫名的温冷而又清凉的感觉,同时脑海里呈现出自己少年时期经常是天刚亮就排着长队在家乡水井里挑水做饭的一幕幕情景,又似乎自己是生活在明代,正享受着千年古泉的淋浴。

http://s6/middle/0cb7c51ax7dd48eec2d15&690

  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古井,跟着导游又来到了“世大夫第”门口。通过门匾我们知道这家主人当年的身份和地位。“世”就是世世代代;“大夫”是五品以上的官位;“第”自然是门第了。也就是说,这家主人起码是五品以上的官员。

http://s3/middle/0cb7c51ax7dd491b15cd2&690

 


http://s9/middle/0cb7c51ax7dd495032c78&690


 

http://s5/middle/0cb7c51ax7dd4d730b704&690


http://s7/middle/0cb7c51ax7dd49eb62a06&690

 


http://s6/middle/0cb7c51ax7dd4a4d3c265&690

 


http://s12/middle/0cb7c51ax7dd4a7de091b&690



“世大夫第”是罗田村最大的一栋古民居,因为拥有48个天井而远近闻名,所以又叫48天井。这座古宅院占地44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三重进,厅堂众多,院内厅、房、厢、舍纵横相接,房廊相连。房门花窗数百扇,皆雕镂制作,一扇扇门窗都是一件件精细的工艺品。雕刻采用变形装饰手法,组合各式图案或福寿祥瑞图案、或鸟兽花卉虫鱼、或神话传说、或帝王将相。工艺考究精湛,文化内涵深厚,寄寓主人高雅情趣,向上理想,或对子孙后代训示期望。宅院建筑规模宏大,防火、防盗、排水、采光、通风等都设计科学合理。正堂门楣上保存完好的石雕尤为珍贵。每个厅堂上方的大匾额文物价值极高,特别是正门前堂上挂的清乾隆皇帝所赐的一块匾更是佳品。

  这栋古民居的主人叫黄秀文。他七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以砍柴为生。13岁那年他被伯父带到吴城,在中介行里学徒做伙计,因诚实、仁义、厚道赢得了北方一位胡椒商的信任,靠赠与的一单胡椒生意黄秀文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后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而且发了家不忘扶贫济困,回报社会。他的创业经历由朝廷一级一级上奏到京城,乾隆得知后便大加赞赏,说如果所有的臣民都能象黄秀文这样,讲仁义、讲道德,那么整个国家就能兴旺发达,永续千秋。于是乾隆就赐匾一块,上书“克赞辰垣”同时还赐了黄秀文一个五品的官位。

http://s16/middle/0cb7c51ax7dd4aede07af&690

  看过古民居,导游又把我们带到后山坡看唐代古樟。这棵古樟为江西第一樟,树高约20米、树干直径近4米、围径6人合抱不下,树冠宽度约20多米,遮地一千多平方米。古樟至今有1120多年的历史,枝繁叶茂,遮天蔽日,乃古树之王,据说是罗田始祖黄克昌当年亲手栽下的第一棵树。当我们快要走近古樟的时候,导游妹妹风趣地说:“男同志可要捂着眼看树,女同志看了就不要害羞哟。”原来那树干有一处好像…哈,旁边的几个女同胞当真羞羞脸了,这真是大自然的造化,我即刻肃然起敬了。

    为不枉此行我在古樟前拍了个照,以作留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镜子里的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