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词话半坡 |
分类: 读书札记 |
伪大意义(李子语)是以伪大叙事和伪大抒情表达出来的,我们姑称之为伪大写作。
二
庸俗社会学的文学研究和老干体的诗词写作基于同一背景,一种本质上对于文化、文学的低仿和否定,二者均因观念化和浅俗的表现而失去文学真意,难以体会文学细微且深刻之处,其最终表现迹近工具。区别仅在于前者已入土为安,而后者却尚未寿终正寝。
三
初识檀兄作文,不长的时间内,作文几次提到诗词写作要“大”、“重”、“浊”。晚清况周颐的这种说法给了以理论见长的他最终的支持。然而,我很怀疑,这种观念会不会与许多诗词作者所参与的“新国风运动”等写作实践一样流为新的伪大写作。
四
关于格律的争论构成现代诗词写作的最大内耗,而又绝对无法避免,旧体之与新时代、旧瓶之与新酒的矛盾成为难以医治的痼疾,其根本问题尚不止于格律。
五
当代诗词的现状大致可作如下描述:一方面,上一历史时期遗民的作品流于浅俗,而普通网民的写作则往往包含着青春期纪传(广义上的)的味道,难以构成原创;而另一方面,一批有基础、有才华的作者因努力与前人有所区别而趨向险怪,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喝彩和独立欲望的满足。不幸的是,经常只是捡到了一些古人遗弃的皮毛而已。正因如此,假如数十年或数百年后我们或我们的子孙回顾当代诗词会感到悲哀或漠然,我们也许只是一群徒劳的蚂蚁。
六
当代诗词写作中,唯一能够称得上真正有所建树的人是李子。李子最大的贡献在于以打油诗词的形式写出了无厘头,写出了当代人生存的困境,李子是当代诗词写作中的周星驰。而这部分作品却恰恰不为他本人所看好。当看到李子沾沾自喜地将才情执着于意义的表达时,最痛心的感觉就是他在糟蹋粮食,类似于看到星仔去拍所谓的大片。
七
李子写过很烂的作品,但也非常容易得到原谅。实验总是要出一些废品的。
八
李子出入于古典和现代之间,前无古人,中有自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使后来者难以为继。然而说李子后无来者为时恐怕太早。李子体之魅力在于旧体格律与现代意识、现代语言(而非现代内容)之间的张力,只要在当代仍旧有人在写作诗词,那么李子这种状况就一定会出现,而李子是第一个也是到目前为止最好的一个。当代在写作艺术上高过李子的可能大有人在,然而,在对旧体诗词精神的变革方面,李子却无人可及。十数年或数十年之后,李子的名字或许会被人忘记——历史更容易使垃圾千古流芳——但李子的探索将会一直到诗荒词老。
九
我总觉得李子应该是一个精通现代哲学和现代诗歌而只能写出二流现代诗的人,但是当他把对现代诗的感悟融于旧体格律后,李子体便焕发出异彩。从这方面来讲,李子类似于姜白石。
十
旧体诗词的生命在宋末已趋于终结,后来的日子只不过是一种生理上的延续而已。清代诗词的辉煌也只是最后的回光返照。诗词之于当代更像是一种遗产,首要的问题已经变为如何保护和继承。个人认为,诗词比昆曲更有资格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一
就我个人而言,重新写作旧体诗词并进入网络,影响最大的人有三个,一为周穆王,一为李子,一为六如居士。穆王对旧体诗词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令我感动,李子使我看到了这种古典文体发展的一线希望,而未谋一面的六如令我认识到痴爱者大有人在,其深厚的学养为诗词写作在一些专业研究者那里也赢得了尊重。
十二
我们正在日益努力使旧体诗词具有现代品格,但同时不要忘记旧体诗词的传统美学取向是意境的浑厚华滋和意味的深长悠远,旧体诗词之现代化在神而不在迹。
十三
许多人的诗词写作实际上是模板式的写作,复制古人或自我拷贝,写作旧体比写作新体更容易地成为了机械化生产。
十四
诗词写作在现代的本质是一种生命的律动,而不仅仅是事件、情感和语言。这种律动除表现人类与生俱来的基本情感外,与新诗同质,不同的只是它是以格律来节奏的。你当然可以废除格律,然而,那就不是旧体诗词了。
十五
许多事物在本质上是无法与时俱进的。不再讲笔墨就没有了中国画,不谈程式也就没有了戏曲。同样,不讲格律诗词也就不复存在了。格律已经成为诗词存在最无法分割的一部分。就像踢球必须用脚而不能用手一样,这是它的基本游戏规则。
十六
当代诗词写作不能大幅度提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我们不得不一次次重复一加一等于二的工作。而另一原因则是山头林立,意气用事。网络在削弱话语权的同时更强化了话语权,只是这方面一直未能得到足够重视。
十七
网络之于诗词诗词是一种矛盾的存在。一方面,网络空前加强了这种已经成为旧日贵族的文体在作者间的交流和散布,而另一方面,快餐式的消费方式很快就使优秀的作品消失在垃圾之中,网络诗词真正的赢家也许并不是诗词自身而是几个最终的上线。
十八
网络在接纳也在排斥,在示好也在伤害。
十九
毛、朱、陈等人无疑要为老干体的形成负最主要的责任。他们的影响甚至使整整两代人难以自拔,离开伪大就无法抒情和叙事。
二十
在某种意义上,我喜欢唐寅,喜欢公安派,喜欢袁枚,喜欢林妹妹的诗词远胜过创作水平高于他们的李梦阳、王世贞、钱谦益及王渔阳等人,因为前者以一种近于浅俗的方式使诗词重新具有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