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
1、
2、
3、
4、
5、
分类: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
平民阶层的孩子通过加倍的努力考上大学,再克服重重困难读完大学,目的只有一个:通过读大学改变命运,在毕业之后能够过上一种更加体面、更加有尊严的生活。这是一种信念,支撑着无数个家庭负重前行。然而,就好比法学教材里所说的“徒法不足以自行”,单纯的信念不足以让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它还需要行动,需要毅力,需要智慧。
分类: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
之所以给这个专题起了这样一个标题,纯粹是因为我坚信这在当下的中国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公理。不幸的是,这个标题导致本书辗转多个出版社才得以出版,出版后又因为这个原因在很多高校被列为禁书。出于某些方面的考虑,有朋友劝我在改版的时候换个标题,可惜我是处女座的,有点儿完美主义倾向,不太懂得妥协。又有人劝我干脆删掉这个专题算了,反正现在的大学生经过我一番润物细无声的深入毒害,早已把逃课当成家常便饭。为此,我特地查阅了一些数据。根据北京某高校对数百名大学生所做的调查,有近一半的学生一学期逃课2~3次,18%的学生逃课在5次以上。如果这个数据是可信的,我将感到非常失望。相对于我的期望值而言,这个逃课率显然太低了。既然删除的时机尚不成熟,不但原有的内容都要保留下来,还要本着“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促进新发展”的原则与时俱进地加以补充。
面对越来越普遍的逃课现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学生堕落不堪、玩物丧志。既然逃课的责任都在大学生身上,要杜绝这一现象,自然只会拿学生来开刀。于是,点名成了课堂上司空见惯的事情,老师们还会变换着不同的方式点名。如果逃课较多,就会影响到该门课的成绩,甚至会取消期末
分类: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
读中学是为了学习已有的知识,读技校是为了掌握已有的技能,读大学则是为了探索新的知识、创造新的技能。要探索新的知识、创造新的技能、提出新的管理模式,首先就需要有新的思想。所以,思想是大学的根基与灵魂。
大学作为孕育先进思想的摇篮,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所以,衡量一个人读大学读得好不好,不在于看他学到了多少知识和技术,而要看他是否学会了独立地思考,是否训练了批判性思维,是否可以参与到新思想的孕育与传播。
大学理应成为思想最自由的地方。当创新被扼杀、思想被禁锢,大学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养猪场。很不幸,我们的很多大学就走在通往养猪场的路上。比如,据《新京报》报道,北京物资学院校园网上曾出现两条不当的留言,校方调查是从该校学生杨某电脑发出的。杨某因此受到校方多次调查,精神受到刺激,被医院确诊为精神分裂症。什么叫做“不当的留言”呢?如果触犯了法律,你们可以让司法机关来追求其法律责任;如果没有触犯法律,法无禁止即自由,学校又凭什么干涉学生的自由呢?如果学生的思想和言论与政治教材稍有出入就算不当,就要接二连三地接受调查,直到患上精神分裂症为止,那么,这样的大学就连养猪场都不如
分类: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
有个叫禹晋永的无耻脑残发了这样一条微博:“今天下午和股东单位、央企的负责人在那菲特城堡高尔夫球场打球,晚上在一起大口喝茅台酒大口吃飞禽走兽肉,好一派惬意生活;想起那些民逗份子和想通过参选混入人大的激进份子,这顿饭钱是他们一年甚至很多年都挣不到的收入,试想一个连饭钱都挣不了的人还能给国家纳谏吗?这岂不是祸国殃民害人害己吗?”应多位粉丝要求,回应如下。
1、禹总啊,我首先得告诉你,玉米不属于飞禽,红薯不属于走兽。另外,你似乎连“进谏”与“纳谏”这两个词都没有弄懂。当然,要你正确地运用我们人类的语言文字,似乎有点强兽所难。
标签:
教育 |
覃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大三的学生,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您写的《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给了我很多启发,但我还是有一些迷茫的地方。
虽然我的学校是一所二本院校(在外省来说,相当于是三本吧),但是我从来都没有妄自菲薄,从来都不觉得自己比其他重点大学的学生差,我仍然通过不懈的努力在每学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获得了几次一等奖学金。但是,我们学校只有短短几年的历史,而且我的专业是前无古人的,也就是说我是第一届的!因为没有师兄师姐,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清楚毕业以后究竟是做什么的。虽然我的在校成绩不错,但是每当一考完试,我就差不多忘得一干二净了。因为我们是第一届,学校没有这个专业的办学经验,不懂得如何培养我们。正如您所说的,有些老师唯一的本事就是误人子弟。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根本就不能与我们昂贵的学费相匹配。
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憾,我想多考一些证书来增加自身的竞争力。您在书中也提到了“考证热”的现象,如今,这种现象在大学里越来越
有读者来信说在猫扑看到有人整理了我的27句话,引发了颇为热烈的讨论。我按图索骥找来一看,发现这个人还真不简单,这27句话不但有《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求职,从大一开始》这两本书里的,还有我的博客和微博里的,更有我在讲座当中即兴发挥说过的。我略加整理,挑选其中的22条转载至此,欢迎再次转载。一时想不起更合适的标题,索性厚着脸皮奉行拿来主义好了。
1.一个失业接近半年、为了回家看望病重的父亲而抢劫的大学毕业生有罪。让一个大学毕业生需要抢劫才能回家看父亲最后一眼的社会有罪。
2.在中国目前这种高等教育环境下,不逃课的学生绝对不是好学生。不但要逃课,而且要拿一等奖学金。
3.最痛恨上课要点名的老师。需要通过点名才能确保学生不逃课的老师是无能的,明知上课枯燥乏味还要浪费学生大好青春是无耻的。
4.真正决定求职结果的绝不是面试时那十几分钟,而是整个大学四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求职其实从大一就已经开始了。所以,我才给我的新书起了个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