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需求向纵观游戏产品,可做如下总结
1、虚拟向,古早游戏、3A硬核,大多属于此类,需求点是体验现实难以达成的场景,如打斗、奇幻世界。ARVR亦属于此需求向发展线。
2、娱乐向,页游、手游、小游戏,大多属于此类,泛用户,内容消费。
3、生态向,以上两者达成大量用户时形成的社交需求
显然,当下虚拟向式微,娱乐向发展多年但也进入存量。从用户量角度看,娱乐向更有用户背景,然而如今受到短视频冲击,用户会逐步流失,是大威胁。
下一代游戏产品,虽也没想好其状态,但大体有如下几条。
1、博客、微博、朋友圈、短视频的发展,实质是用户接受信息的时效和内容越来越高。游戏产品的信息量和时效性应往高处走。
2、短视频、MCN、游戏、直播即为一体,有一种形式,包含这几项优点,或是新的娱乐向游戏产品形式。
此前针对书籍编写,提出市场、内容、艺术三阶段的版本推进策略,本文做进一步更迭。
也是对敏捷开发的更迭,敏捷开发更多是tob(见《游戏工程管理》中的论述),需要针对toc场景优化。
1、开发里程碑节点主要满足运营需要,如版本1给XX用户测试,版本2推给XX用户,每版本能获得反馈;反面,是以功能节点的版本如版本1完成某功能,版本2完成某功能。某种程度达成更加的研运一体,避免闭门造车。
2、开发过程亦是一个运营事件,将开发过程本身包装,与用户同步,既是作为运营素材,也能更早接触用户。
跟人聊天,总是提不起兴趣
或是没收获、或是尬寒暄,大多是没有营养的话题
没技巧也就罢了,这倒是其次,没兴趣或有些问题
或是太重视效率,以至于不想投入不重要之事,
或是过于焦虑抑郁,不能从交流中收获,
或经常太晚睡了,状态差。
语言表能力似乎也下降了,虽然本不强,说话不连贯,
还是多关注下周遭,主动些吧
最近看了电影“出走的决心”,讲述的是家庭妇女命运不幸,不说其男女矛盾部分,里面最打动我的是“感觉自己被困住”的一个细节。
其实想想,我们担心的就是被困住啊,其他担心都只是一个表象。担心失业和贫穷,是担心想做的事没钱做;担心太忙,是担心想做的事没时间做;担心家庭矛盾,是担心深陷不好的亲密关系。诸如种种,究其根本,在一个“困住”。
再悲观一些,其实上述举例的困住,都只是很小的视角,是能跟周围人比较的视角,例如邻居过的富裕而我拮据,朋友灯红酒绿而我宅在家里这个角度。往更大的视角看,谁又不是被困住呢,逃不出时代背景、逃不出不命运安排,不都是困住吗。再换一个大视角,其实困住了又如何,都是一种活法。然后再乐观一点,知其难以脱困却不停挣扎亦是一种勇气。
这一两年,经常周末到处逛逛、旅游。仔细想想,我在乎的旅游景点本身吗?实际应不是。尽管只是在跟周围人比较这个很小的层面,但却极力想表现一种不被困住的决心和能量。走走逛逛,这是实际能做到的“脱困”的事情,所以做了。而另外的一些行动,诸如持续学习、把握风口等等,有时总显
之前与朋友探讨过两个极端状态哪个好,一个是很忙很辛苦,一个是没事情干很焦虑。
只能二选一的话,选哪个?
之前说到那我还是选很忙很辛苦吧,至少是代表着一种希望和辛苦背后的期盼;而没事情干很焦虑代表着失去希望。
不谈极端,但要说是哪种状态最好,充满希望的闲可能是其中一种。生活整体向上,有所追求,有在其中的闲暇之时,此时内心平稳向上,对待周遭也自然更加温柔。
但理论上说,充满希望的闲并不是一种稳定态,充满希望则需要去捉住机遇,而闲着躺平其实是因为看不到希望。因此,我们只能追求偶尔达到这种状态。
假设某人月薪为a元,不计节假日,法定每月工作174小时,时薪为a/174。
等效来看,若按法定时长工作,员工每月付出的成本也为a元,成本可理解为精力体力消耗的折算。
996指每天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
按照《劳动法》,标准工作日,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休息日加班,支付200%薪酬。在996时长下,每月应付薪酬为
a+a/174*4*1.5*21.75+a/174*12*2*4.5=a+a*238.5/174=2.37a。劳动法的制定考虑了多种因素,它是公平的,150%和200%的报酬对应着实际付出的成本。
等效来看,员工每月付出成本为2.37a元
若失业,月薪为0,付出成本也为0,则收益-成本=0
若法定时间工作但没有报酬,即月薪为0,付出成本也为a,则收益-成本=-a
由于996的工作依然以a作为薪酬,则收益-成本=a-2.37a=-1.37a
因此,996的收益小于“法定时间工作但没有报酬”,而“法定时间工作但没有报酬”的收益又小于失业的收益。因此996的收益小于失业。
以上分
大学专业的职业契合度,指大学培养的同学在初入职场时的表现,如果同学的素养和技能很符合企业需要,则认为职业契合度高,相反则认为契合度低。
尽管当下普遍认为职业化程度高是好事,契合企业和就业的需要,但仔细想想,并非如此,但高度职业化与之带来的问题是教育的功利化,毕竟如果以工作为目的的教育,志向似乎就没那么远大。再仔细想想,这并不是简单的好事或者坏事,而是随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
起因
近期有两个事情我引发对大学专业的职业契合度的思考。
其一,近期AI比较火,但招聘中发现,本科毕业的计算机专业或软件专业的同学,普遍比本科阶段读人工智能专业的基础好,更容易符合招聘需要。
其二,多年前做的一款游戏又有人提起,评论中有人提起“当年的大学生”和“现在的大学生”一些不同,羡慕当年比较有创造力的时候。
观察的现象
虽然以上两个事情不一定符合事实,但观察的规律是,当行业趋于红海,则大学相关专业的职业化程度高;对于新兴产业则职业化程度低。
全国中原城市跑一圈,每天分为早上下午晚上三个部分各半天
半天1:工作事项、读书学习
半天2:找个景点逛逛或参加一些活动
半天3:规划接下来日程/整理归纳
其中半天1大体为个人活动,半天2可为共同活动,半天3为一半一半。
对契约精神的一点思考
只有平等前提下才有契约精神,例如商业合作,讨价还价,双方对不同条件取舍,而后遵循。契约精神减少了监督成本,提高社会运行效率。或可以说,双方都减少后续监督成本,双方否得意,因此契约精神得以延续。
然而在不对等情况下,契约精神就不成立。例如压榨农民工,工人经常偷懒之类。这是因为双方基于不对等的前提,弱势方不遵守契约精神才能最大化利益,遵守契约精神不能使双方得利,因此会被打破。
从中也可以看出,不同情形应该选择不同的方法,在效率和保障间做取舍。
【尺度】
不断拉大时间空间尺度,看到越来越大的视野,视野越广,会越客观。
不同的视角下,事物的意义不同,在合适的尺度去看待问题才有意义。
参考:https://read.douban.com/reader/ebook/167252975/
以做项目开发为例,如果一步步提高视野,就会陷入虚空。(例子来自《游戏工程管理》早期版本,正式版本弃用该例子)
1、项目是否能做完
2、项目做完是否能有收益,如果不能那项目是否做完就没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