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推理原创推理红楼梦红楼梦迷案悬疑推理版红楼梦 |
分类: 推理评论 |
考据索隐下的诡计与炫学之憾---评风一中《红楼梦迷案》【不泄底】
By Forhiding/OFplusAND
书名:红楼梦迷案(副标题: 悬疑推理版红楼梦)
作者:风一中(史军)
由《红楼梦》衍生的推理小说,我所知道的起码有三本:日本芦边拓的《红楼梦杀人事件》、中国江晓雯的《红楼梦杀人事件》以及本书。我读过其中芦边拓的作品和本书。
---------------------------------------------------------------------------------------------
第一回 芦边拓轻小说普及中国名著 风一中章回体巧补细节脉络
---------------------------------------------------------------------------------------------
芦边拓的《红楼梦杀人事件》从元春省亲开始,引出大家族的内部问题与矛盾,复杂的人物关系为之后案件的红鲱鱼设置提供了经典的推理舞台,随着《红楼梦》原著中经典场景的重现,连续杀人事件也依次发生,最后真相大白,而最后的真相不忘体现原著贾府衰败的主题。
其实我作为阅读芦边拓这部作品的读者,在决定阅读时,就已经把该作品当做原著的同人作品来阅读。阅读时的希望是这部作品是一部融合古典原著中的经典元素(包括人物、场景、故事脉络等)、同事有体现了推理小说趣味(本人更期望是本格推理趣味)的红楼同人小说,主题是否符合原著其实并不在意。但是,纯属个人猜测,作为非中国人的芦边拓,在写本作时,可能还是希望向本国读者展现这部异国文学名著的原貌,所以,通篇的案件和结尾部分还是必须体现贾府衰败的原著主线。但是,推理部分的各次杀人事件的诡计,都是属于纯诡计流的诡计,并且没有很好的细节证据支持,逻辑性比较弱,同时,虽然结合中国古代元素设计了诡计,但是可实现性很差,某诡计的可实现性问题基本属于常识性问题,因此整部作品散发出バカ推理的轻小说风格。
虽然芦边拓努力地展现着原著的主题,但是由于分散了关注点,推理的诡计十分轻佻,因此,即使整部作品一直贯彻着贾府兴亡的严肃主题,但是我阅读后却觉得这只是部作者比较用心的轻小说。不过,作为国外作家针对国外读者展现和宣传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作品,我们也不能要求太高。
江晓雯的《红楼梦杀人事件》本人没有读过,不做评价。
而风一中的本书,没有刻意选取原著中在传统上认为是比较重要的片段,而是通过补完原著故事线的方式,设计了整个故事。初看,本书的路线与芦边拓完全相反,没有刻意要完整重现原著重要故事线(当然结局还是回到了原著),许多情节有点像原著的补遗或外传,但是凭借着作者以“作者按”形式出现的考据,让整部作品散发出以原著为原料而发酵出的醇厚之味。
---------------------------------------------------------------------------------
第二回 赞古事风物塑推理之巧 憾功亏一篑缺严密之髓
---------------------------------------------------------------------------------
本作通过作者坚实的红学积累,补完了原著未详细交代的支线,并在最后回到了原著比较公认的结局。在情节的推进中,融入了多起推理杀人事件,第一起和薛蟠相关的案件,比较具有传统公案小说的风格,而其它几起案件,则明显地属于日式诡计流诡计。但是,虽然是日式诡计流诡计,并且诡计的核心也都是比较经典而常用的桥段,但是,作者或结合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或道具元素,或使用了中国古代元素(某些古代元素是否是作者自行演绎的,我没有查证过),因此,在以坚实文本考据为骨架支撑的故事线上,这些闪烁着原著元素或中国古风元素的推理诡计,很好地融入了本书的风格,同时也很好地嵌入到了本书的情节推进之中,让推理元素与红学趣味和古风之情不产生违和。
因此,从总体上来说,本书的推理和原著背景的结合完成得悱恻且契合。
但是,如果从每一个推理诡计上来说,却不是很令人满意。第一起古典公案风格的案件暂且不表。之后一些诡计,完成地比较差强人意。
栊翠庵的诡计比较中规中矩,无亮点也无明显缺憾。
怡红院晚间的诡计,细节的灰线铺埋十分精细,彰显了本格推理的风范,但是由于核心诡计的可行性,让这部分的推理余味不是很好。
贾宝玉被陷害的诡计,由于完全依赖某古代元素,如果该古代元素的可信度无法让读者感受到的话,整个诡计的阅读快感也会荡然全无。而作者在介绍这个诡计时,虽然也做了一些炫学式的说明,但是,似乎无法让人感受到这个元素存在的真实感,所以对于该诡计的印象也不会感到满意。炫学已是推理小说的一种经典元素,大段涉及各种冷门知识、完全打断故事情节、与小说故事情节或有关或无关的炫学文字占据以页为计量单位的小说篇幅的情况,现在的推理小说读者也早已经见怪不怪了,因此,如果对于这个诡计,作者可以放开来介绍一下这个元素,不管这个元素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整个诡计会显得更加扎实,而读者的阅读体验也会大幅度增加。
而王熙凤监狱诡计,情况与贾宝玉被陷害的诡计类似。
因此,在契合《红楼梦》原著风情的故事线中,各个推理案件进行了很好的融入,同时,各个推理案件的设计,个人觉得在精细和可行性程度上胜于芦边拓作品中的诡计,但是,由于可能作者对于炫学元素在推理小说中的运用感到有所束缚,使一些诡计的推理趣味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而这些诡计其实作者已经给予比较好的细节基础了,这是比较遗憾的。
--------------------------------------------------------------------
第三回 作者按红学考据 镣铐锁炫学挥洒
--------------------------------------------------------------------
其实不光是诡计上,作者不敢在炫学方面尽情地发挥,在整个故事脉络中,作者也是戴着镣铐在泼墨挥洒。本书没有展现出轻小说的味道,而是让人感觉到了坚实的古风,夹杂在段落间的作者按起了主要作用。
但是,其实作为推理小说,作者完全可以更进一步的进行炫学。京极夏彦的作品中,与案件有隐喻性相关的主题,作者会借助主角的口,肆无忌惮的进行阐述。而某些推理小说,在最终推理章节,会明目张胆地一一提及推理依据在前文的第几页第几行。而本书中,作者虽然通过作者按的形式,对小说中出现的细节进行了证据性支持,但是本书“作者按”的篇幅毕竟有限,只是作为注释,点到为止,未敢深入,如果作者可以将“作者按”从注释的地位上升到炫学证据的地位,加长“作者按”的篇幅,详细地说明本书出现的一些细节,和情节以及原著文字的逻辑与考据联系,那么也许本书的趣味会增加不少,当然这样做也可能会出现评价的两极分化。但是,推理小说在当代已经打破了诸多的规条与束缚,包括炫学段落的束缚,作者在本书中完全可以让自己的红学积淀以推理小说中炫学元素的形式,更加自由地挥洒在各章节之间,让本书更加酣畅地散发红学的光彩,也让本书少一些遗憾。
十分希望看到作者下一部推理作品。
本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c39a70101a5x1.html
http://hi.baidu.com/hughmajun/item/7c8368a55d408df415329bd8
————————————————————————
相关介绍(摘引):
内容简介
一部侦探推理版的“红楼梦续”,兼具红学探讨与解谜推理之趣味。
楚忆奇住院期间,见到了他的老朋友私人侦探杜彬,杜彬给他带来一部名为《红楼梦迷案》的书稿。
书稿的第一回至第六回叙述呆霸王薛蟠被柳湘莲痛打后,到南方去做生意,经过康河县时,慕名去风云观游玩,晚间遭遇到离奇之事。第二天,薛蟠回到县城,外出寻欢时却被人发现晕倒在一座荒宅里……
书稿从第七回开始转而叙述《红楼梦》前八十回之后的故事,贾元春去世后,贾府没了靠山,贾母病重,府里乱作一团。一日清晨,宝玉随身佩带的通灵玉突然踪迹不见,之后宝玉遭遇到一系列诡秘难解的事件,被认定为杀人凶手,关入了狱神庙……
作者简介
山东人氏,媒体从业多年,平素喜读悬疑推理作品,又对《红楼梦》崇仰无比,叹曹公后三十回文字湮没无踪,遂有写作《红楼梦迷案》之想法,历数年乃成此小说。其意非在颠覆名著,实系以此致敬大师。
标签:
推理日系推理门井庆喜天才的价值天才たちの値段 |
分类: 推理评论 |
标签:
推理欧美黄金时期十诫诺克斯筒仓陈尸筒仓里的情人本格古典推理 |
分类: 推理评论 |
轻质化的红鲱鱼套餐--罗纳德.诺克斯《筒仓陈尸》读后(不泄底)
By Forhiding/OFplusAND
书名:
筒仓陈尸
錯.愛 筒倉裡的情人 (台版)
The Body in the Silo
作者
罗纳德•诺克斯
Ronald Arbuthnott Knox
——————————
轻松快餐的氛围基调
——————————
虽然顶着主教大人的头衔,挥舞着诺克斯十诫的利剑(是海猫的穿越吗?),但是毕竟因为骨子里也流淌着叛逆的成分,就像被其抛弃的盎格鲁国教,本书在那个年代众多岛国英伦温吞水作品中,隐隐散发着另一岛国轻小说的穿越感。有闲之人追赶潮流的嬉闹游戏成了事件发生的背景舞台。所以,在大部分的表层情节面上,没有古典的遗产之争,没有变格的扭曲心理,一切都从嬉闹的消闲游戏开始。看起来和神职不相关的保险公司调查员侦探,也从一开始就有在吐糟之嫌。因此,整部作品的阅读基调是相对轻快的,虽然结尾有如此的设置。主教大人的心态很微妙啊。
——————————
精准烹饪的细节线索
——————————
作为黄金时期的古典推理,对诡计和布局要求不能太高,但是线索的铺陈在本作中毫不含糊。通过主角侦探的主动调查、以及一些看似与故事有点抽离的情节的暗示和明示,线索的公平性很好地体现了作者自己设立的十诫。当然,对于习惯了日系叙述性诡计的各种奇思怪招的读者,那些通过看似与故事抽离的情节的暗示和明示作用,是一眼就能看穿的,就算不能马上洞悉全部的所指。不过对于这部出版于1933年的作品,要求也不能太高。
——————————
利用不足的时刻表菜单
---------------------------------
在案发前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也就是各辆汽车出发之后,作者将各条红鲱鱼进行分散,以便为谎言、伪证和迷惑性情节腾让出空间。各辆汽车彼此走不通的路线,但在行进过程中,偶尔发生相遇的交集,各条线路的汽车驾驶者无法知道另一条线路的情况,但是在线路和时间的交汇处,却可以证实一些事实。这可以说是极佳的推理素材。同时,书前还配备了案发当晚的事件时刻表,以便读者厘清事件的脉络,从而进行推理。
但是,虽然作者布置了这样的时间格局,并配备了多条分散的时间线,但是真正设置了具有谜题分量的事件情节的时间线并不多,严格来说甚至只有一个这样的谜题事件,其余各条时间线,虽然布置了相应的情节,但是只是为作品的完成度进行了服务,没有带出一定分量的谜题性和推理点,迷惑性的功能似乎也不大。多条极具潜力的时间线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不免可惜。
———————————
配菜乏陈的红鲱鱼套餐
———————————
同时,作品也塑造了不算太少的人物红鲱鱼,但是,和前面提到的时间线一样,真正成为推理要素的红鲱鱼不多。当晚留宿的客人,许多只是交代了其名字、背景和可能的动机,没有为其设置进一步的情节,来丰富和混淆主谜题布局。因此凶手的可能性很集中。就算许多作品中有许多出场很少的凶手设置,但本作中的许多红鲱鱼的浮云性质太过明显,很难引来读者怀疑的目光。
另外,也许是年代的原因,本作中关于科学常识的介绍和应用很含糊,不过某常识和卡尔的某作的诡计有关联。
本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c39a701011bqd.html
http://hi.baidu.com/hughmajun/blog/item/1b5af7bf341ad71519d81fd9.html
---------------------
相关介绍(摘引)
内容简介
一个追纵私奔者的游戏,竟牵引出二条人命......
一连串推理过程中,虚拟的杀人计划,和真正的计谋,预料之外的偶然等交织在一起,故事情节扑朔迷离......,名侦探布利顿将带领所有读者,层层剥丝抽茧,揭开真正凶手的神秘面纱。
作者简介
罗纳德•诺克斯(1888-1957)
他本来是英国国教牧师,后来却变成了天主教的牧师。他不仅提出了“推理十诫”,更是“福尔摩斯学”的开创者。他占据着英国侦探小说历史上最独特的位置,奠定了黄金时期的侦探小说理论,而且破坏了侦探小说创作不成文的惯例。他的小说布局奇诡、文字优雅,深受后辈作家的好评。他就是优秀的侦探小说家——罗纳德•诺克斯。
标签:
凶鸟·忌讳之物三津田信三推理本格推理民俗推理变格推理文化 |
分类: 推理评论 |
条理与细节的制衡-三津田信三《凶鸟·忌讳之物》读后(不泄底)
BY Forhiding/OFplusAND
书名:
凶鸟·忌讳之物
如凶鳥忌諱之物
凶鳥の如き忌むもの
As the Ornithologically Tabooed
作者:
【日】三津田信三(みつだしんぞう)
【JAPAN】MITSUDA SHINZO
---------------------
山岭中的低谷
---------------------
在《厌魅》、《首无》、《山魔》以及本作这四本三津田信三的中文译作之中,本作在中文推理读者中的口碑比较低。三津田信三的几个招牌是民俗学、多重解答、叙述性诡计和恐怖小说风格的超自然小崩坏,而其中华丽的多重解答是最为读者称道的。在本作中,这些元素基本都有体现,当然叙述性诡计和超自然崩坏比较弱化,可以说是弱化到几乎可以忽视或无法识别的的程度,(当然我对于三津田信三作品中的超自然崩坏持无所谓的态度)。而最具三津田信三签名式风格的多重解答,与另外几作相对比,以一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了呈现。
-----------------------------
讲义化的多种解答
-----------------------------
《厌魅·附身之物》、《首无·作祟之物》、《山魔·嗤笑之物》中都有着华丽的多重解答,而且虽然三作中的扛鼎元素之一都是多重解答,但风格各不相同:
《厌魅·附身之物》最为作者试水本格推理的首作,丝毫不吝惜各种本格创意,因此对于谜面,给出了各种风格的多重解答,比如卡尔式的巧合流、岛田式的医学科学流,各重解答之间是平行的关系,每重解答具有一定的水准,可以独立出来;
而《首无·作祟之物》中,第一第二重解答其实本质上差不多,将这两种解答中的任意一个做为最终解答,其说服力和震撼力是相接近的,而且由于两重解答风格和走向相似,而第二重解答是在读者阅读完第一重解答受到一定程度的震撼后给出,给人的印象反而逊于第一重解答,由于本作中作者没有给第二重解答提供更有力度的证据(证据当然是有的),第二重解答显得很尴尬,这让我想起了森博嗣的《冰冷密室与博士们》,该作的两重解答也十分类似,就算森博嗣进一步给出了第二重解答的证据,但是由于先入为主,第二重解答的杀伤力有限。当然三津田信三老师并没有止于此,《首无》还有第三重解答,这重风格非传统但现在十分流行的解答(大家应该明白是什么意思,不能泄底很累啊)充分体现了三津田信三的精细布局。运用这类诡计的其它作品,有些凭借首创的优势,以单一的该类诡计支撑全篇,当然这样做,很容易使得作品的前半部分甚至是大部分十分沉闷,而有些则是进行这类诡计的杂烩型组合,比如《剪刀男》,这不能不说有点取巧,当然三津田信三在本作中没有采用这种比较取巧的方式,而是直面而上,以精细的全篇布局,使这个已经让现在的推理读者有点神经麻木的非传统诡计,在多重解答的框架中,散发出异样的魅力。而最后一重解答也是非传统本格的逆转,同时也是十分三津田信三式的,具体就不泄底了。
而在《山魔·嗤笑之物》中,多重解答则以一种递进修正式的方式呈现。最开始给出的解答最牵强、漏洞最懂,然后刀城言耶自我进行分析和颠覆,给出修正后的解答,相较与前一重解答,修正后的解答的牵强性明显降低,漏洞漏洞明显减少,如此循环递进,也许会有人吐槽,既然前面的n重解答相对来说那么不堪一击,那作者干嘛还要写出来。我觉得这纯粹是推理的逻辑美学问题了,三津田信三布置了相当繁复的谜题网络(包括人物网络和事件网络),通过一次次的推翻前次的解答,给出更加合理的解答,让读者感受到的是纯粹的逻辑力量和多重解答的本格美学。就像本格推理会有许多反现实得成规,比如诺克斯十诫,范达因二十条等(当然这也受到很多诟病),但仍然有许多本格迷喜欢这种略微脱离现实的离去,而此处三津田信三的多重解答,也纯粹是展现某种本格推理的逻辑美学,在这里是多重解答的美学,现实性让位于美学性。同时,《首无》中以一类(不是传言中的一个)击破三十几道谜题,而《山魔》则是以同一类解答进行多重的逆转,让逆转的美学性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而在本作《凶鸟·忌讳之物》中,多重解答以另外一种方式进行了呈现,那就是通过讲义进行呈现。
讲义元素,以《三口棺材》中的密室讲义作为圭臬,是本格推理的一种经典元素。而在本作中,三津田信三以穷举法炮制了人类的消失分类讲义,多重解答的各种谜底就通过人类消失讲义中的各条穷举条目进行了呈现。这样做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
优点就是,由于使用了众人共同参与的穷举法,众人一起对人类消失进行穷举分类,并以此提出各种解答,使得多重解答成为了情节推进的一部分,而不只是最后名侦探的独角戏,所以读者可以不必苦等到结尾才能感受到多重解答那波涛汹涌的连续冲击,而是在故事的推进过程中就迎来了多重解答的前线攻击。
但也正是由于这一点,结尾处的多重解答的冲击力也被分散了,所以最后多重解答惊涛骇浪的冲击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同时,本作中穷举法的人类消失讲义可能显得琐碎而零散,而且在故事中段,读者很容易觉得这些穷举法条目有点漫无目的,将以连续冲击为特点的多重解答分布在琐碎零散而又有点漫无目的的穷举法条目中,连续冲击的特点很容易被埋没,所以本作中的多重解答的冲击力甚至存在感都被削弱了。可以说是成也讲义,败也讲义。
----------------------
粗线条诡计
-----------------------
看到有评论说,本作的诡计很バカ推理(关于此名词的解释,可参考推理之门老蔡的文章,地址为http://www.tuili.com/blog/u/8/archives/2011/4784.html)。バカ推理也是现在流行的推理类型之一。但其实バカ推理和正统本格推理中的诡计并不一定是不相容的,甚至可以是相同的,但バカ推理对于诡计的解释比较随意,可以是世界系的,超现实的,对于细节的解释也可以不深入追究;而正统的本格推理相对来时还是讲究可行性和严密性,需要细节支持的(当然这种可行性也是相对的,毕竟推理小说是小说)而在本作中,几个附属消失诡计,可以说并无不可,作者也给予了一定的证据支持,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比较粗线条的。给出的证据或比较间接,决定性不足,或证据比较单一,和本作中这些诡计流的诡计相比,比较具有跳跃性。因此给读者的感觉就是,这不像是正统推理而是バカ推理。同时,由于都是消失诡计,而且最后尸体也没有出现,整个消失诡计的解释可以说是死无对证,完全没有可证伪性,当然在推理小说中,可证伪性不是必须的,但是由于本作中的几个副线诡计布置的比较粗糙,在加上诡计场景完全是死无对证的完全沉没型,所以作品给人的感觉就更接近轻小说风的バカ推理,当然轻小说风的バカ推理也是完全可以被读者欣赏的,但是这种风格应该不是读者对三津田信三的预期。
-------------------------
民俗的平实展现
---------------------------
本作前半部分有大量的民俗学炫学,涉及历史、社会、政治、风俗等多方面,个人觉得还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阅读过程也比较愉悦,当然,对于一些急着进入情节的读者来说,可能这些炫学会让他们觉得不耐烦。
本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c39a70101021x.html
http://hi.baidu.com/hughmajun/blog/item/3a1d012965d5b4e099250a25.html
----------------
相关介绍(摘引)
内容简介 · · · · · ·
什么样的执着,
才能让人可以无视恐怖的禁忌,
甚至不惜赌上性命?!
三津田信三再次融合人性与怪谈的神来之笔!
在海底要注意共潜者,在海上要注意船幽灵,在空中则要注意鸟女......
十八年前,□敷神社在鸟坏岛上举行了一场祈福的“鸟人仪式“,整场仪式是在面对悬崖峭壁的密闭式拜殿内举行,所有细节只有代代相传的巫女知悉。令人错愕的是,当时的巫女竟突然从拜殿里平空消失了!连六个见证者也全都下落不明,仅有巫女六岁的女儿朱音被发现藏在橱柜中。
十八年后,“鸟人仪式“终于要再度举行了,猎奇流浪小说家刀城言耶受邀担任见证者,而主持的巫女正是十八年前的唯一幸存者朱音。言耶万万想不到,一切恍如历史重演,短短二十分钟内朱音竟也人间蒸发了!难道真的是大鸟尊显灵吗?这时言耶想起朱音在进入拜殿前给了他一封信......
因为小说的舞台是设定在从昭和二○年代到三○年代之间,
是被... (展开全部) 什么样的执着,
才能让人可以无视恐怖的禁忌,
甚至不惜赌上性命?!
三津田信三再次融合人性与怪谈的神来之笔!
在海底要注意共潜者,在海上要注意船幽灵,在空中则要注意鸟女......
十八年前,□敷神社在鸟坏岛上举行了一场祈福的“鸟人仪式“,整场仪式是在面对悬崖峭壁的密闭式拜殿内举行,所有细节只有代代相传的巫女知悉。令人错愕的是,当时的巫女竟突然从拜殿里平空消失了!连六个见证者也全都下落不明,仅有巫女六岁的女儿朱音被发现藏在橱柜中。
十八年后,“鸟人仪式“终于要再度举行了,猎奇流浪小说家刀城言耶受邀担任见证者,而主持的巫女正是十八年前的唯一幸存者朱音。言耶万万想不到,一切恍如历史重演,短短二十分钟内朱音竟也人间蒸发了!难道真的是大鸟尊显灵吗?这时言耶想起朱音在进入拜殿前给了他一封信......
因为小说的舞台是设定在从昭和二○年代到三○年代之间,
是被日本文坛誉为侦探推理小说之父的江户川乱步还活跃的时代,
日本乡村封闭的环境和传统民俗信仰,造就了异质的集体意识,
让人感到诡谲,阴暗,窒闷,不怀好意的怪谈气氛,
乃至于从荒芜颓败的景象中,散发出令人怀旧的思古幽情,
正是作者极力营造的乡野传奇,
而小说的迷人之处不在于解开谜团,识破诡计,
如果你能透过故事任意门,穿越到那样的时空,
一定能亲身体验言语无法述说的恐惧与战栗,
光凭这点小说家就有把握紧抓住读者的眼球不放。
作者简介 · · · · · ·
三津田信三
日本小说家,编辑出身,2001年推出和作者同名的小说家“三津田信三”系列首作,受到文坛关注,后来主要创作的流浪猎奇小说家“刀城言耶”系列更是横扫了数大榜单,而且每一部都位居前席,2010年荣获“本格推理大奖”,是公认前途无量的当红作家。三津田信三的小说素以“另类”见称,只因其总是结撰精密、变化万千,又深得恐怖小说的创作三昧,作品兼具推理小说的逻辑之美和恐怖小说的混沌之美,怪谈、异闻俯拾皆是,且往往伴有封闭环境中的连续杀人事件,风格鲜明异常。
标签:
东川笃哉推理要在晚餐后推理短篇日本管家萌本格古典推理文化 |
分类: 推理评论 |
萌点驯染逻辑时-东川笃哉《推理要在晚餐后》读后(不泄底)
By Forhiding/OFplusAND
书名:
推理要在晚餐后
推理要在晚餐後
謎解きはディナーのあとで
Deduction should be presented after supper
作者:
【日】东川笃哉
【日】東川篤哉(ひがしがわ とくや
【日】HIGASHIGAWA TOKUYA
这本推理短篇集当然适合晚餐后,在秋叶原找家管家咖啡馆阅读。不过我是在辗转的火车、地铁和公共汽车上(没有宝生家的飞机和和风祭的Jaguar的说)读完的。
-----------------------------------------------
大小姐,您眼睛瞎了吗?这是我的晚餐后专属安乐椅!
-----------------------------------------------
动漫式的萌系人物招摇纸面,但是古典推理的各种要素布满字里行间。当餐后的红酒刚刚触及宝生大小姐的喉头,影山管家的毒舌言辞即刻刺激了喉返神经,来自影山的管家版安乐椅推理的闪光随着因为又一次受到手下管家言语冒犯而呛出的红酒四散飞溅。除了《请看来自死者的留言》等,影山在大多数案件中,都没有直接接触案件,他没有到过现场,没有看过死者,没有接触过案件相关人,所有信息完全来自他的宝生大小姐。因此,他大多数时间是一名完全意义上的古典安乐椅侦探,甚至从安乐椅侦探定义的某些方面来上说,他比某些古典作品中的安乐椅侦探更加安乐椅,虽然人家是管家,安乐椅只能偷偷地坐哦。西泽保彦在《啤酒之家的冒险》的后记中提到过,虽然他想写一部纯粹的安乐椅推理小说,但是在《啤酒之家的冒险》中,侦探四人组还是来到了事件现场,算是一个遗憾。而本作中,许多案件影山纯粹是通过宝生丽子了解案情,宝生大小姐,你难道不应该给影山买张货真价实安乐椅吗?要真皮而且是电控的哦!
---------------------------------------
影山,今晚的餐后甜点能换个盘子装吗?
---------------------------------------
本作中案件的桥段(包括诡计、红鲱鱼设置等)可以说都是原封不动的古典推理老桥段,比如密室、大家族案件等,同时这些老桥段也没有经过现代背景的过度包装。但是,读来依旧萌劲十足。
一方面,本作的推理十分严谨,如果是对于其它作品,我要说这是奎因式的严谨逻辑推理,但对于本书,我想说这是英国管家式的严肃推理。
另一方面,本书是短篇集,由于篇幅的因素,读者不会期待太多。看了那么多短篇雷作,包括一些名家的短篇,相比较而言,本书各篇的推理核心是古典而扎实的本格,各种本格元素虽然不华丽,但是十分稳健,给影山的逻辑推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作者对于作品重点的安排比较合理,诡计和布局元素是古典而朴素的,但是逻辑推理是本格而硬核的,在一篇短篇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作者的安排既使作品重点突出,又使读者轻松阅读。
当然,人物的萌度也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
风祭,我能坐进你的Jaguar一起吐嘈吗?
---------------------------------------
作品中也存在对于推理元素的吐槽,提起吐槽推理,很容易让人想起东野圭吾的《名侦探的规条》、《超杀人事件》、《名侦探的诅咒》等作品,但是两者是不同的。东野圭吾的《名侦探的规条》阅读下来觉得十分有趣,同时也感到东野圭吾对于本格推理的思考,后来又看了《超杀人事件》和《名侦探的诅咒》,看完觉得:东野老师,你是不是对本格推理无爱?
而看本作,虽然有吐槽,但是这些吐槽更多地是引来推理读者的会心一笑,是提升萌度的小助推器。
PS:作者是不是可以出个姐妹系列,主角是风祭家的女仆进行推理… …呃,我自重吧。
本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c39a70100yr18.html
http://hi.baidu.com/hughmajun/blog/item/47123ae93867a123b80e2de1.html
-------------------
相关介绍(摘引)
目录
第一话 杀人现场请脱鞋
第二话 来杯杀人红酒如何?
第三话 美丽的蔷薇中蕴含着杀意
第四话 新娘身陷密室之中
第五话 请小心劈腿
第六话 请看来自死者的留言
2011年本屋大赏第一名 东川笃哉《推理要在晚餐后》 用幽默引爆全日本热烈回响!
连续三十周进榜,日本Oricon书籍总合榜销售TOP1!淳久堂书店、纪伊国屋书店、丸善书店、Tsutaya网络书店、文教堂书店、三省堂书店、Book 1st书店 日本书店店员一致好评推荐:「总之就是有趣!」
「请恕我失礼,难不成大小姐您的眼睛是瞎了吗?」
无论是多么悲惨的杀人事件,也要优雅地解开谜团(!?)
刚任职于警视厅国立署的菜鸟刑警宝生丽子,其实是闻名全球、坐拥无数企业的「宝生集团」千金大小姐。工作时,丽子总是刻意隐瞒自己的身分──然而和她搭档调查案件的直属上司风祭警部,毫不掩饰自己是有钱人家的公子,实在是蠢到不行。这样一对大少爷与千金小姐的刑警搭档,调查命案现场时也毫不意外总是往错误方向推理,使得案情陷入胶着......就在丽子下班回家之后,一边吃着晚餐一边闲聊着今天发生的事件时,在她身旁服侍的管家影山,总会一针见血地道出破案的关键──
千金刑警与毒舌管家一搭一唱的绝妙演出,幽默感十足的本格推理在此登场!
人物介绍
宝生丽子
任职于警视厅国立警署的新人刑警。不过一回到家就成了名震天下的「宝生集团」总帅宝生清太郎的独生女。丽子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优秀的大学,是个货真价实的名媛千金。这样的她选择了警察作为职业。在工作时,她总是刻意隐瞒自己是千金大小姐一事。
影山
名字不明。他是侍奉丽子的管家兼司机,受雇于宝生家才刚满一个月。平时身穿黑色西装配上银框眼镜,体型苗条,不轻易表露感情。听完丽子描述事件的概要后,时常做出逾越管家身分的狂妄发言,惹得丽子火冒三丈,不过事件也往往因此而得到解决。
风祭警部
国立署的警部,也是丽子的直属上司。他是「风祭汽车」创业者的公子,该制造商扬名国内外的跑车同时兼具了最棒的设计与最高的耗油率。爱车是银色的Jaguar。因为把丽子当「小姑娘」看待而被丽子讨厌。
标签:
推理科学推理鉴识科学倒叙推理歌唱的白骨宋戴克桑代克文化 |
分类: 推理评论 |
滟水之遥挂前川--R. 奥斯汀.弗里曼《歌唱的白骨》读后(不泄底)
By Forhiding/OFplusAND
书名:
歌唱的白骨
The Singing Bone
作者:
【英】R. 奥斯汀.弗里曼
【UK】R. Austin Freeman, 1862—1943
此书是将台湾脸谱出版的《微物神探宋戴克》与台湾远流出版的《宋戴克医师名案集》两书合为一辑而出。原书方面,在1912年有短篇集《歌唱的白骨》(《The Singing Bone》),其美国版名为《宋戴克/桑代克医生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Dr Thorndyke》),同时另有其它宋戴克/桑代克短篇集。
其实本书的两大突出特点就是倒叙推理和鉴识科学。作者对于推理小说在这两方面的贡献,已经有人详介,在此就不重复赘述。本文只是想就这两方面,谈一下对推理小说的一些感想,这些感想,有些是关于本书的,但有些未必是针对本书的。
------------------------------------------------
倒叙推理 遥挂前川之在水一方
------------------------------------------------
推理小说的各种元素已被爱好者解构殆尽,比如一本推理小说可以包括诡计部分、推理部分、情节部分、炫学部分、灌水部分、逆转部分、崩坏部分等。其中灌水部分似乎是广大推理爱好者深恶痛绝的。(狭义的)推理小说必然要以逻辑的推理和精巧的布局(包括诡计、逆转等)作为取悦读者的主要手段,不然作品就无法归类为(狭义的)推理小说。但是推理小说毕竟还是小说,因此必要的小说文学结构和部分还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推理小说中,这些文学结构和部分,比如某些场景和人物描写等,极有可能被读者视为灌水部分,早在范达因的二十守则中就表达了这种倾向。而阅读推理小说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忍受解答部分之前的章节,也已经成了推理读者的共识。 因此,对于这些灌水部分,已成了欣赏推理小说的必经之路。
当然,一些作者的刻意甚至是恶意的灌水,在此暂且不谈。
而在忍受了这些必经之路后,许多时候,迎来的解答似乎无法补偿忍受冗长前戏的付出。有时候,亮点不在答案本身,真正的亮点可能是某一步骤的推理极具逻辑性,或某部分的思维触及到了一个被广泛忽略的盲点(当然,推理小说中的所谓盲点,大多数思维正常的人都会忽略的,不然此人极可能是精神科的光顾者,不过这种盲点也是十分受读者喜爱,并且体现推理小说独特娱乐性的元素),甚至是最终解答前的某一重错误解答。而为了顾及诡计或布局,罪案动机的牵强也时常受到诟病。因此有些时候,最终真相或者动机本身也有变成水分的倾向。
而本书的前六个故事,使用了倒叙推理,将对于许多读者来说已经平淡无奇的犯罪动机、凶手是谁、作案全过程等,作为压台解答前的部分,降格为推理的前戏部分,这样一方面减少了读者对于解答章节之间内容进行忍受的痛苦程度(毕竟倒叙部分的真相比纯粹的铺垫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也更加突出了故事的亮点部分,即用鉴识科学和手段进行的推理。
因此,如果故事的亮点不在犯罪动机、凶手是谁、作案手法等,而完全在逻辑推演,则倒叙推理则是将解答部分的水分进行拧干,使读者得到更大的阅读快感,但是这些水分(犯罪动机、凶手是谁、作案手法等)在一个推理故事,一部小说(不管是长篇还是短篇)中是必不可少,而倒叙推理将这些所谓的水分放在了作品的前半部分,不失是一记妙招。
------------------------------------------
鉴识科学 推理规则的引入
-----------------------------------------
本人是《CSI》系列、《Criminal Minds》系列、《Numb3rs》等美剧的爱好者,这些美剧使用鉴识科学、犯罪侧写、数学等手段解决案件。如果不去考虑实际性和对于案件解决的帮助,单从推理小说角度考虑,引入鉴识科学其实就是引入了新的推理规则。一般的推理小说以日常的思维逻辑进行推理,但是一些亚推理类型,比如西泽保彦的科幻推理等,会人为布置一些科幻、奇幻等超现实的设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但是鉴识科学似乎介于日常逻辑和人为设定的推理规则之间,既超越了日常的知识和逻辑,却也不必事先进行交代以保证推理的公平性。
我个人的偏好是,我喜欢看鉴识科学破案的故事,但是也十分喜欢看纯粹使用普通逻辑解决问题的推理。
------------------------------
以下是各篇的短评
1 《布罗茨基命案》:普通的命案被丰富的细节进行了逻辑的点缀,让人感受到了开篇的惊艳。
2 《预谋杀人》:让人思考对于警犬的功用是否有些过誉。
3 《海上喋血的回声》:有些逻辑推演不是CSI式的(我知道本书出版时,CSI尚无踪影),而是古典的奎因式的。
4 《浪子恋曲》:本书中的水准之作。
5 《帕西瓦尔.布兰德的分身》:不知是否是该类手法的滥觞,Discovery《流言终结者》某集测试龙卷风刮起的玻璃是否会切断脖子时,使用了完全一样的手段,当然节目中用的是猪。
6 《失踪的受押人》:巧合性细节的布置。
从第7篇起,不是倒叙推理,来自于另一部原作短篇集。
7 《钉了鞋钉的鞋子》:对于潮水线和脚印的推理比较有意思。
8 《陌生人的钥匙》:经过高科技设备升级的版本在《CSI》系列中出现过无数次。
9 《人类学的应用》:人类学方面和现在一些美剧中的体现相比,比较初级。
10 《蓝色亮片》:本作真相比较出人意料,因此确实不必/不能用倒叙推理。
11 《摩押文密码》:这个手段应该也用多了,当然由于这个手段引起逆转,所以也不是倒叙推理。
12 《中国富商的珍珠》:本作有个卡尔式的诡计,似乎篇篇都要倒叙是很难的。
13 《铝柄匕首》:诡计流诡计配合当时水平的鉴识科学手段。
14 《深海来的信息》:中规中矩的一篇,有法庭推理部分。
可以看出,后半部分的风格虽然基本秉持了鉴识科学推理的基础,但是还是比较多变的。
本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c39a70100wdix.html
http://hi.baidu.com/hughmajun/blog/item/c6f1eccab4c3725cf21fe742.html
-----------------
相关介绍(摘引):
内容简介
大海中的骸骨,悬崖下的脚印,古怪的摩押文密码,被害女子枕边的细砂……所有细微的证据在桑代克医师的显微镜下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仔细聆听它们无声的歌唱,凶手便无所遁形。
作者简介
R.奥斯汀•弗里曼
(R. Austin Freeman, 1862—1943)
英国侦探小说家,以桑代克系列侦探小说闻名于世。生于伦敦,于1887年获得医学学位。1891年开始创作侦探小说,将医学知识大量运用到作品中。1907年推出第一部以桑代克医师为主角的长篇小说《上帝的指纹》,接着便推出一系列短篇集和多部长篇,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直至逝世。1912年的短篇集《歌唱的白骨》开创了“反叙述性侦探小说”的先河,在推理小说史上占有独特的伟大地位。弗里曼笔下的桑代克医师堪称侦探小说史上科学办案的典范,也是CSI、犯罪实验室的灵感起源。
标签:
迈克尔英尼斯校长宿舍谋杀案推理书评本格古典英国文化 |
分类: 推理评论 |
即兴的肇始-迈克尔.英尼斯《校长宿舍谋杀案》读后(可能涉及情节)
By Forhiding/OFplusAND
书名:
校长宿舍谋杀案(1936)
Death at the President's Lodging
(also known as Seven Suspects/又名《七个嫌疑犯》)
作者:
【英】 迈克尔·英尼斯
【UK】Michael Innes (原名J. I. M. Stewart)
--------------------
触不到的潜水艇
--------------------
有经验的读者也许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无视书籍腰封上的宣,毕竟出版社需要吸引眼球。而所谓“潜水艇中的潜水艇”的双重密室的评语,对于现在身经各种天马行空的密室的读者来说,不仅是夸大之词,而且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本书的看点。
---------------------
看不清的红鲱鱼
--------------------
本书有一个版本名为《Seven Suspects/七个嫌疑犯》,这不禁让人联想起西村京太郎的《七个证人》,由于七个证人互不相关的证词,造成了一起悲剧性的冤案。而主角侦探则有如《逆转裁判》中的成步堂龙一,对每条红鲱鱼的证词进行异议。
本书也是七条红鲱鱼。但是《七个证人》中七人各自的证词相对独立,而十津川则是逐一击破,脉络十分清晰。
而本作则不是那么决定论性地模型化。
一方面,虽然有一个版本名为《七个嫌疑犯》,但事实上纵贯全书,凶嫌的数量并不是可以笃定地明确指出的,被考虑的嫌犯的数量并没有很快被确定,而且即使在小说较后的部分被确定为七人之后,由于故事设定的开放性,小说并没有散发出“凶手就在这七个人”当中的古典本格趣味。七条红鲱鱼的定位是很模糊的。
在西村京太郎的《七个证人》中,每个证人都安排了可供异议反驳的推理点,当针对这些推理点进行一一击破时,震慑出强悍的理性气场。而本书中虽然各名疑犯各有其疑点,但是,这些疑点似乎没有很好地充当好谜面的作用。这一方面是由于本书实际上的红鲱鱼绝对不止七个,所以各条红鲱鱼的疑点所散发出的谜面效应因为相互争夺读者眼球而被相对地削弱了。另一方面,这些疑点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只是一个简单疑点,神秘性和趣味性均没有达到阈值触发现在推理读者解密开关的程度。
------------------------------------
没有坐安乐椅的安乐椅侦探
------------------------------------
本书中,侦探艾伯比可以说是在整个凶案校区四处主动调查,甚至还惨遭暗算,但这与社会派和冷硬派的侦探还是相当不同,艾伯比的活动还是局限在相对有限的涉案范围之内,虽然本案的场景并不是古典和严格意义上的封闭场所。而且小说相当多的篇幅,还是艾伯比与各位可能涉案人士的对话,同时甚至还有嫌犯被主动送上门的戏码。当然这和作者写作的闹剧倾向有关,这一点在本作中还不是很明显,在本书作者的《艾伯比的终点》中则显露不一,该书全书可以说就是一出大闹剧。
-----------------
闹剧的巧合
----------------
其实我不排斥推理小说中的巧合,反而,对于设置精巧的巧合,或者通过证据推理出巧合,本人还是很乐见的。本书的谜团也源于巧合,不过各种巧合行为,似乎与案发所在的圣安东尼学院的严肃学者有点格格不入,尸体的搬运和布置等,似乎比西泽保彦那本轻小说向的《她死去的那一晚》更轻飘和闹腾。
-------------------
不炫学的征引
-------------------
虽然各种介绍中,均提到作者的作品中旁征博引,似乎本书是一部很厚重的作品。其实本书中所谓的大量典故和引用,基本只是起到修辞的作用,与现在所谓的炫学推理中的炫学完全不是一回事。也许当时的娱乐性小说还未细化到现在这个程度,既有比砖头还砖头的炫学推理,也有看完直接进垃圾桶的轻小说(当然本质上砖头级别的炫学作品也可以是“轻”小说)。因此本书中,所谓的典故征引也只是浮光掠影,而整个布局似乎也更倾向于戏谑性的闹剧,如上文提到的,这一点在作者的《艾伯比的终点》中更加无遮无掩。
虽然欧美的黄金时期为现在的本格推理开辟了混溟,但是当时的口味与现在读者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而且这一点不完全是由于文化差异。
总的来说,本书对于非推理初心者来说,还是值得一看的。当然阅读时,应当知道本书可以期望的看点可能是什么风格。
本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c39a70100u33f.html
http://hi.baidu.com/hughmajun/blog/item/a161cd24596117248744f97f.html
------------------------
相关介绍(摘引)
内容简介
圣安东尼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英国学院,坐落于肯特郡郊区,学院内有一幢气势恢弘的主楼、一座尖顶教堂和一片名为“水果庄园”的广阔草坪。学院院长的宿舍就在水果庄园和教堂之间。每晚十点,古板的学监先生都会锁好学院的前后两个大门,以及从水果庄园通往主楼、从教堂通往主楼的两个小门。因此,一到晚上,学院里的人就像身在一个大潜水艇里的小潜水艇中一般。就在这样的双重密室中,院长被一枚子弹夺去了性命。马上赶到现场的院长管家没看到半个人影,唯一的可能就是内部人犯案。
艾伯比受命调查此案,并受代理院长邀请住进了圣安东尼学院。然而,要对付这些满腹经纶、有颇高声望的学者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作者简介
迈克尔•英尼斯(1906-1994)
英国作家、教育家及学者,毕业于牛津大学,主修英国文学,分别以笔名和本名发表长短篇小说、剧本、评论及学术专著等。他在澳大利亚大学任教时,开始创作推理小说。他的作品除了线索众多、充满奇趣的情节设计之外,还涉及丰富的文学典故。代表作《校长宿舍谋杀案》、《艾伯比的终点》均是推理小说史上的经典。他笔下的侦探艾伯比被认为是史上最博学的侦探。
标签:
推理本格变格民俗日本三津田信三如山魔耻笑之物如厌魅附身之物 |
分类: 推理评论 |
逆转之全息---三津田信三《如山魔嗤笑之物》读后(不泄底)
By Forhiding/OFplusAND
书名:
如山魔嗤笑之物
山魔の如き嗤うもの
Intangibly Mocked by Mountain Evil
作者:
三津田信三
みつだしんぞう
-----------------------------
逆转的附着--诡计的重生
-----------------------------
读了三津田信三的两本刀城言耶系列《如山魔嗤笑之物》以及《如厌魅附身之物》,先读的是这本《如山魔嗤笑之物》。小说有着变格推理的氛围营造,也有着浓重本格风格的诡计布置和逻辑推理,但是,三津田信三会赢得国内众多读者的口碑,应该主要是归功于本格推理部分,而在本格推理部分,小说的诡计原创性并不是很高,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将诡计与变格推理元素的融合,而本格推理部分的逻辑推理,则是小说中最为突出的部分,而在这最为突出的部分,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然就是小说的多重逆转。这两本都是以多重逆转作为高潮的镇书压轴之髓,两书都有各自的本格诡计,但是单就诡计而言,并不出众,而多重逆转的使用则使这些相对没有新鲜度的诡计重新在小说中体现出自己的本格地位。由于《如厌魅附身之物》作品中还用了某种专属文字的诡计,同时较之《如山魔嗤笑之物》,《厌魅》中变格的渲染所占的篇幅以及对于作品的震撼力起着更重要的作用,而《山魔》中的多重逆转对于作品而言则显得更为重要。
----------------
逆转的基础—完整
----------------
主角集合众人进行推理是本格推理的一个签名性标志,但在使用多重逆转的时候,方式却各不相同,有些小说的多重逆转/多重解答是分散在整部作品中的,比如艾勒里.奎恩的《希腊棺材之谜》,艾勒里根据暂时能够掌握的所有线索进行了推理,由于证据和信息的不充分导致时机的不成熟,所以原先的推理被推翻一点也不让人惊喜,反而,当在篇幅十分靠前的部分就看到推理出所谓的凶手,而且我们的艾勒里还是信誓旦旦、颇具信心地给出解答的,有经验的读者肯定会认为这不会是真相,而之后进行多次的逆转解答也完全依赖于之后才出现的信息,甚至有时是只依赖于之后才出现的信息,进行以此为依据的局部推理,之前的推理有被抛弃之嫌。而安东尼.伯克莱的《毒巧克力命案》更是每个人各自为战,仅依据自己的发现进行推理(当然我没有否定这些作品的时代意义)。
而在本作中,多次逆转解答基本完全集中于本格签名式的推理聚会中,所依据的信息也都是前文交待的,虽然不完全排除会有若干新细节的加入,但是,总体上,逆转的依据是全文交代的总体信息。那么,既然大多数信息和证据已经完全给出了,似乎可以直接推理出最后的真相,但是三津田信三还是以此进行了逆转的布置,而多次逆转之间的衔接不是新的证据,而主要是推理的错误。
-----------------------
逆转的动力--错误与矛盾
----------------------
面对大量的线索,名侦探立刻将其调清理顺,并让真相浮现,这是推理小说阅读体验让人感到惊叹的原因之一。但是另一方面,这又有点像在数学习题解答中,你百思不得其解的过程,答案轻描淡写地飘过几个字“显然可以推导出…
…”、“容易证明”等。更多的时候,我们将逻辑混杂着猜测给出解答,然后尝试证伪,看看是否存在矛盾,如果存在,则新的解答-或者在推理小说中-逆转就出现了。本作主角刀城言耶的推理过程似乎就是遵循着这种自省的验证过程,由于发现自我的错误与矛盾,才尝试逆转来推进推理。而许多传统古典推理中的名侦探,或自信满满,或对某些问题藏着掖着,以期待利用某些心理诡计让犯人理出马脚。而刀城言耶则似乎谦逊很多,很坦诚地将自己的推理思维过程公开给大家。而这些过程则包括了对已有推理的肯定与否定。
----------------------------
逆转的推进--部分的否定与肯定
----------------------------
刀城言耶的推理逆转,当然会对之前版本的推理造成一定程度的颠覆,但是这种颠覆又不是完全的颠覆。每一版本的推理都会确立一部分事实真相,而后续版本的逆转推理则可以看做是对前述版本推理的修正,通过一次一次地逆转,也就是一次一次地修正,从而向最终的真相逼近(在三津田信三的刀城言耶系列中,似乎真相都只是被逼近,作品最后总会留下未决的尾巴)。因此,作品中的逆转不是用于最后对于之前的作品进行崩坏。进行最后一刻的逆转崩坏的作品有很多,比如某些叙述性诡计作品,保罗.霍尔特的一些作品似乎也是,东野圭吾也喜欢进行最后的逆转,当然他的逆转未必是进行完全的崩坏。其实我看的两部刀城言耶系类都有一定程度的最后一刻的崩坏。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卡尔的《燃烧的法庭》,因为都有超现实的元素。但是两者又是不同的,《燃烧的法庭》是彻底决然的完全崩坏,而三津田信三则是在结尾刻意添加了一些情节,让前述事实的坚实性在读者心中动摇,但又不是完全的动摇,只是想留下更多的余音,当然这种做法和传统本格的旨趣还是相悖的,因此,读者对此的好恶因此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
逆转的美感—一贯性与集中性
-------------------------
刀城言耶对在集中地推理集会中,以一贯性的证据和线索,安排了多重的逆转,由于刀城言耶的个性,整个推理过程就像是从粗略草稿开始,通过一次次地连续逆转(逆转之间基本没有场面的装换,比如《逆转裁判》在多次庭审之间会有现场搜查的章节,而这里,多次逆转更像是去除了中间现场搜查章节的连续庭审版《逆转裁判》),最终成为了对于真相无限接近的模型,(当然,如上文所述,小说最后会引入扰动的因子)。这些逆转的数量、连贯性、以及从粗到细、从局部到完整的演进性,构造了惊叹的逆转美感。
---------------------
逆转的代价--铺垫的冗长
----------------------
虽然逆转的数量、连贯性早就了逆转的美感,但是,也因此就需要冗长的铺垫,而三津田信三之前似乎写纯粹的恐怖小说,纯粹的恐怖渲染其实对于本格小说爱好者来说可能也会成为一种冗长,因此冗长的必要性和作家对冗长的习惯性造成了作品冗长的必然性。
---------------------------
逆转的副作用--严丝合缝的不能
---------------------------
除此之外,由于三津田信三的谜题和线索网络铺展地很大,多次逆转时,谜题和线索网络上每一个节点都合理顾及,难度很大,所以难免出现不能严丝合缝解释的地方。不过这也是瑕不掩瑜。
------------------------
逆转的补充-变格氛围小诡计
------------------------
在这部《如山魔嗤笑之物》中,除了处理用于逆转的主诡计,还出现了营造变格氛围的小诡计,主要出现在作品前半部分主题事件尚未发生前,诡计其实很简单,有人说只是《走近科学》档次的,主要用于渲染恐怖悬疑气氛,对于这一点的好恶,也是见仁见智。
本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c39a70100rbi5.html
http://hi.baidu.com/hughmajun/blog/item/c52679a7ef6c7081d1435812.html
--------------------------
相关介绍(摘引):
黑夜。荒山。寂静无人。靖美发现自己迷路了!刚才他遇到疑似传说中的「山女郎」,就不顾一切狂奔,结果不小心进入了禁忌的「乎山」。正当陷入绝望之际,眼前竟出现了一栋房子。他上门求助,原来是锻炭家的长子一家五口在此隐居,他们很慷慨地招待靖美留宿一夜。
但第二天早上醒来,靖美却惊讶地发现这家人全部不见了!更奇怪的是门窗都从里面闩着,所有人彷佛平空消失!难道这一切都是妖魔作祟?靖美吓得立刻夺门而出,但恐惧却如影随形。他强烈地感觉,由始至终,自己可能根本没有从这场怪异的恶梦中醒来……
作者简介 • • • • • •
三津田信三
出身于奈良县。2001年以《恐怖小说作家的住家》出道成为作家。曾担任编辑,主要的企画有《世界推理之旅13》系列、《日本怪奇幻想纪行》系列、日本恐怖小说丛书等。
三津田信三的写作风格是将本格推理小说融合民俗怪谭,在恐怖的谜团中注入推理的元素,独特的氛围备受各界好评,也使他的作品近年来几乎囊括了所有推理排行榜的年度推荐。他的作品主要分成两大系列,一个是以同名作家「三津田信三」为主角,另一个则是以流浪猎奇小说家「刀城言耶」为主角,其中「刀城言耶」系列更是他获得评价最高、也最受欢迎的代表作,包括《如无头作祟之物》、《如山魔嗤笑之物》、《如魇魅附身之物》、《如凶鸟忌讳之物》、《如密室牢笼之物》、《如水魑沉没之物》等。
标签:
推理日本鲇川哲也本格时刻表不在场证明鬼贯文化 |
分类: 推理评论 |
【泄底】平行的变奏和多维的共振--鲇川哲也《黑色皮箱》读后
By Forhiding/OFplusAnd
黑色皮箱
黒いトランク
Black Trunk
作者:
鲇川哲也
鮎川哲也
あゆかわ てつや
Ayukawa Tetsuya
沿着散发着旧时代气息蜿蜒铁路而辗转的“黑色皮箱”开启了鲇川哲也的本格巨擘之幕
----------------------------
诡计:平行的变奏和多维的共振
-----------------------------
作为公认的本格经典,自然需要诡计支撑全篇。本作诡计对于当今对华丽诡计饕餮极端耐受的本格推理读者来说,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但是本作并非单一诡计贯彻全篇,在四百来页(新雨出版社版本)的篇幅中,散布着多个诡计,并且这多个诡计自始至终维持着坚挺的质量,不像某些作品,多个诡计中存在着注水诡计。
本作虽然有多个诡计,但是这多个诡计其实是共享着统一内核属性。岛田庄司的作品中经常是多个以偶然因素相结合,诡计间也是以相印成趣的方式进行结合。但在本作中,多个诡计的性质其实是一样的,那就是交换:皮箱的交换、皮箱内容物的交换、人的交换、同名地点的交换、铁路线路的交换、案发地的交换,案发时间的交换,… … 虽然交换的内核不变,但是内核的载体却是多变的,交换的主旋律衍生出多条共存的变奏,相互交织,同时,这些交换的载体涉及时间、空间、人、事、物等多个层次,多个维度的交换主题协奏出统一性和层次感并存的本格趣味性。
--------------------------------------
推理:局部的诡计重载与整体思路的豁然
--------------------------------------
对于每一个交换诡计,鲇川哲也布置了严密的细节线索,包括文字、地图、时刻表、整理性表格,并在这些线索之上进行了重载荷的严谨推理。这一定让许多读者觉得脑部资源占用严重,对于重口味来说,绝对过瘾。但是,这些推理的重度加载只局限在每一个诡计之内。推理每个诡计的目的是明确的,对于整体案情的作用是清晰的,案情的脉络依然是豁然明了的,当然,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的叙述,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本作的红鲱鱼比较少。
-----------------------
繁复的超然与真实的或然
-----------------------
本作中,凶手布置了繁复的诡计,当然这只会在超现实的推理小说出现,但是作者对于每个车站、每条线路、每个地点和地名却是做足了考据的功夫,特别是对于某诡计所极度依赖的地名,知识性的介绍使得读者对于这些诡计更多了一份赞叹而少了纯粹架空而形成疏离感。其实这也是许多日本的时刻表推理和旅情推理的一贯作风,但是那个地名重名现象的运用,确实依然能让人印象深刻,不知有没有人统计过中国各省有没有重名的城市。
-----------------------
寡淡的平实与时代的风情
-----------------------
小说的叙述十分平实,没有渲染神秘氛围,但是对于各地风情的描绘,隐约透露出了那个时代的一点社会气氛。而作案动机的布置,也与那个时代的某些社会心理有着联系,当然,本作总体上是本格推理。
------------
篇幅与阅读
-----------
当然,虽然本作诡计的数量、质量以及它们的组合都是让人称道的,但是似乎开篇还是节奏还是较慢的。同时,对于日本地理不是十分熟悉的读者,书中的地图似乎略显不够,虽然这不会影响理解,但是会削弱阅读的乐趣。(其实许多推理小说的平面图、时刻表等都是如此,读者并非会进行认真研究,有时甚至与案情联系不大,但是这些时刻表和平面图却营造了本格推理的氛围,同时也增添了情节的真实感和具象性,如果缺少的话,乐趣会大减。)我在阅读本书后面部分时,曾打开谷歌地图饶有兴趣地查看了一番。
本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c39a70100oxq3.html
http://hi.baidu.com/hughmajun/blog/item/6553c8dece8b914794ee377e.html
----------------
相关介绍(摘引):
名侦探鬼贯警部陷入苦战?
「日本长篇侦探小说全集征文」首奖
战后本格派推理的里程碑
日本推理小说界巨星,本格推理界最高导师——鲇川哲也真正出道作
两只形状相同的皮箱、两件疑云密布的命案……
精心计算、无懈可击的诡计,背后隐藏的真相究竟为何?
在一九四九年即将告终之际的某个阴郁午后,汐留车站前派出所中响起的电话铃声,揭开了此案的序幕。一具男性腐尸被塞入皮箱之中;皮箱的寄件者,是住在福冈县若松市的近松千鹤夫。承办此案的警员原本认为上头的署名必为伪造;不过,事实与预料相反,寄件者近松确实存在,但在身分被确认的同时,近松却已遭人溺毙……。本以为此案便将就此落幕;然而,当受过往倾慕之人的委托接办此案的鬼贯赶往九州岛后,却发现,前方所矗立的,竟是道道的盘石铁壁……
标签:
失颤之人约翰狄克森卡尔推理本格古典不可能犯罪诡计文化 |
分类: 推理评论 |
佻巧的不可能--约翰·狄克森·卡尔《失颤之人》读后(不泄底)
By Forhiding (OFplusAND)
书名:
失颤之人
The Man Who Could Not Shudder
作者:
约翰·狄克森·卡尔
John Dickson Carr
本书有着典型的卡尔式神秘氛围的渲染,但是神秘背后的核心谜题却呈现极具喜感的戏谑和滑稽,比如管家与大吊灯;本书有着贯穿始终的物理诡计,但对于古典谜题的解答却散发出动漫般的轻巧。因此本书是走轻松舒适路线的古典不可能犯罪推理。
---------------------------
贯穿的谜题衍生链
---------------------------
虽然有许多公认的名作是以单一的谜题取胜的,但许多时候,对于一本传统本格推理,读者对于谜题的数量有着一定的要求。谜题过少,读者会觉得不够尽兴。众多谜题在一部作品中的集成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是通过情节设置等方式集成许多不同的谜题,比如岛田庄司的《奇想天动》,众多谜题中似乎并没有一个主谜题,但是通过情节和场景的设置,众谜题构成了宏大的布局,再比如京极夏彦的《狂骨之梦》,其本身就通过情节组合了多个有着各自起始和动机原因的故事线,而多个谜题就分布在这些故事线上;而有些作品则是有着主谜题,次谜题由主谜题衍生,比如岛田庄司的《北方夕鹤2/3杀人事件》,事件前和事件中的其它神秘事件的解答都以主案件的解答为基础。当然还有其它方式。
而《失颤之人》属于第二种。小说的主案件谜题是手枪自动跳起射击,除此之外还有吊灯事件、椅子事件、钟敲事件的,这些谜题其实是和主谜题牢牢相关的,或由主谜题衍生,或与主谜题有着相同的发端。多个相关的神秘事件串联起来营造了神秘的氛围。
----------------------------
细节丰富的主案件
---------------------------
虽然安排了多个次生谜题,但是主案件的设置并没有轻怠。打字机、其它手枪、多个目击证人等,众多细节支撑起了这个主谜题,或提供线索,或扰乱视线,或为最后的多次逆转做准备。
----------------------------
明快简单的主诡计
---------------------------
对主案件和大多数次生谜题进行解答的主诡计,其实非常简单,小说中只是交代了它的原理,对于细节并没有过多地铺陈,基本上是一杆进洞般地秒杀各个谜团,绫辻行人在《尸体肢解之谜》中揭示物理机械诡计时,用到了高中物理公式来说服读者,《姑获鸟之夏》中在解答某心理诡计前,通过京极堂之口连篇累牍地铺垫无数,详细的平面图更是常见之事,而相对来说,本作的诡计设置可以说是概念阶段产品(当然只是相对而言,推理小说中诡计的可行性本来就经常让位于趣味性)。不过虽然诡计简单,但是对于众谜题,作者都安排了推理线索,因此上体现了符合推理旨趣的逻辑性。所以小说整体上体现了轻松阅读的舒适性,但又不失传统推理的乐趣,比较适合轻松地杀时间,特别是杀零碎的时间。
之前有评论说本作虽不出彩,但很讨喜。可以说,本作不出彩,是由于诡计虽有一定创意,但是比较简单,同时缺乏更多细节的支撑和充实;很讨喜,是因为谜题的数量和布置、线索的呈现和逻辑的体现、以及氛围的渲染都没有因为诡计简单而偷工减料,十分中规中矩地完成了任务。
-------------------------
诡计中的红鲱鱼
--------------------------
虽然本书以物理诡计构建起了框架,但在主线上还是设置了非物理诡计的疑团,既为氛围营造助力,又使全书更多样化,具体是在哪里,在此就不泄底了。
-------
逆转
---------
其实我不喜欢这种多重逆转,觉得这本书设置单一的凶手解答,味道更加纯正。不过这个纯属个人口味问题了。
-----------------
相关介绍(摘引)
鬼宅的流言并不稀奇,稀奇的是像朗格伍德宅子这样一栋鬼宅。
二十年前,一个八十余岁的老管家生生被吊灯砸死,警方从吊灯上发现了他的指纹,似乎他曾经抓住吊灯来回摆荡,以致吊灯落下来压死了他。
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的身体太弱,年事太高,这样的一个老人,岂能如猿猴般挂在吊灯上来回晃悠?然而,那吊灯上的指纹又肯定不是他死后才留下的。
流言持续传播,是日忽然成真:三个目击者坚称有一把手枪自行跳起,仿佛被幽灵握着一般,射杀了某位可怜的来客……
---------------
本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c39a70100o042.html
http://hi.baidu.com/hughmajun/blog/item/b8897c10b7ed77edc2ce7977.html?timeStamp=1292512273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