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转载

分类: 艺海拾贝
    线的本身就是艺术,书法即是最好的证明。

对中国画来讲,线直接作用着造型,线条的组合是艺术形式美的体现,线的千变万化是画家情感的表达。

    古人的“十八描”、“十八皴”已经远不适应当今艺术发展的需要了,画家在对线的认识和运用上,都应努力拓展新的层面,因此研究线的可操作性和可视性就变得十分重要。

    这里简单阐述一下三方面的问题。

    线与造型:一般来说,初次描绘客观对象的时候,总是先看对象的边缘线,从外形轮廓入手,因为任何形体的外形都处于光源清楚的背景中,它们的形状所显出的轮廓剪影是人们第一眼就能看到的。从初学者的线描练习中,我们可以了解这一点。然而成熟的画家对线的认识就不能是单纯的轮廓线了,而必须而和造型联系起来。对于丰富而充满内涵的客观对象,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用线表现其造型的优美和准确。

    线的粗、细、曲、直、钝、挫、长、短等都是画家在造型实践中,从客观对象中提炼出来的。这些线条便是画家情感的琴弦,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结晶。

随着画家对线运用熟练程度的提高,在进行艺术表现时,首先要做到的是造型准确,描画充分,线条组合协调。这是对画家第一步的要求。第二步,即要求画家充分研究客观对象,将客观对象与主观情感完美地结合,使作品上升到一种较高的精神境界。这时线条也就变成了画家的个性语言。画家不仅要用线来造型,而且用线来思维,传达出丰富美妙、千变万化的心声。

    线的组合形式:一个人用毛笔划一条线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位画家用线勾勒一个形象也是不困难的,但当画家用线条组成自己的绘画个性语言时,就十分困难了。衡量一位画家绘画作品水平的高低,线条的个性风格是最基本的标准。

 
    形成画家个性语言的灵魂是线的组合形式,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历代画家留下的“吴带当风”、“曹衣出水”、“高古游丝”、“春蚕吐丝”、“屋漏痕”、“折钗股”、“锥画沙”等等,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组条组合形式。

    成熟的线条组合,画面上所有线条互相之间都构成了韵律,组织严谨,不可分割;线条之间的空白、线与线的组合如同交响乐的旋律,从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们要善于学习古人的线描成果,从中体悟线条组合,同时借鉴国外艺术中线的表现形式,在实践中为中国线描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开辟更广阔的道路。

    线条的绘画感:线条在绘画中应传统达画家情感。然而有些画家对客观对象不加研究,甚至很少对照写生,只是从别人的作品中抄来抄去,在作画时,线条的设计感过强,画面僵化,这就大大削弱了画家情感的表达,使画面无韵、无神、无味。

    线的绘画感是画家才华与实践结合而成的。只有博采众长,向古今中外学习,融自己的情感于其中,才能形成个人独特的风格。

对线的研究有三条途径:一是对客观对象进行大量的写生,研究客观对象;二是博鉴古人杰作,掌握传统的线条技法,同时学习国外艺术家用线的技巧;三是加强书法练习,在书法中体悟线的美。

    如何再认识、再理解工笔画,是当代工笔画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观念问题,对工笔画教学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盛唐、五代、两宋的工笔画不仅为后人留下了永远辉煌的遗产,而且是我们学习、研究的典范之作。如今当代西方艺术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画坛的每个角落,中西文化的撞击与融合已成为现实,传统中国画的变革也因此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迅速。当代工笔人物画的造型观念有许多是从西方艺术中得来的,虽材料技法仍是中国传统的,但有时材料技法也吸收了其他画种的样式,这都使得工笔人物画在近十多年来迅速地演化复兴,并形成了多角度多层面探索发展的格局。

    纵观工笔人物画的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工笔画家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致力于传统工笔技法的继承,把传统中极为规范的程序性的技法应用到以现实人物写生或创作中,以传统的手法形式表现描绘生活中的人物,使这古老的画种在新埋藏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对传统技法的继承,不管是在工笔画教学方面,还是在工笔画的创作方面,都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也是工笔画人物画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技法。还有一类画家他们不满足于掌握传统的技法,一方面博采众长,吸纳西方艺术的精华,另一方面把传统工笔画的内涵拓展延伸,并吸收民间艺术、石窟壁画的形式和技法,兼容并蓄,向两端深入。他们深学会认识到中国画“写意”之魂,使工笔画技法融入写意的观念,力求使传统的程序化技法得到解放,使画家在创作中能够有即兴发挥的空间,改变了传统工笔画技法匠气、刻板的弊端。这些画家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探索自己的绘画语言,充实和丰富了工笔画的审美内涵。第三类画家受日本画的影响,他们开始了画材的研究和开发,创作以矿物色使用为主的重彩画,并积极推广宣传,试图建立一个新的框架体系。在重彩画的创作过程中,他们彩用的是日本画手法,清微画法,反复制作,尤其在颜色的选择上极为细致,有时能把一种颜色分成几十种色差号型。这种用日本画来改造中国工笔画的努力,也使我国工笔画从表现技法到创作观念上都有了较大的变革(但应该警惕不要滑向日本画的样式)。当代工笔画能广泛地吸收其他画种的营养,探索空间更加广阔,观念更加现代,这就和古代美术、西方美术拉开了距离。工笔画吸收西画的素描和造型观念,在传统工笔画线条造型的基础上,将新的线条引入其中,并营造出完全不同于古人的情感氛围,在描绘现实人物的生活与形象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造型是人物画之首要,没有造型,人物画就不能成立。那么中国人物画的造型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式的呢?这得首先研究认识一下传统人物画的造型观念,比较它与现实人物画造型的不同之处。传统人物画造型强调的是“以形写神”、“意象”造型,在进行美术创造时,自始至终都不进行直接的人物写生,由画家对对象进行观察、认识、理解之后,用线条造型的方式勾勒平面形象,这是传统文化审美特征的产物。由于这种“尚意”的造型原则,人物画发展到盛唐高峰时,其造型从样式走向程式并成为历史的经典,明清画家沿着这一程式一直走下去,但最后被极大地束缚住了。宋元之时,轻造型重笔墨的文人画兴起,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人物画的发展。今天的工笔人物画面对的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和生活,西方艺术的影响使人物画的造型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面对面的直接写生成为人物画最基本的训练方式,也是美术学院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直接写生的方法为研究人、表现人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如果加上“写意”这一传统造型观念,强调“尚意”的重要性,这就成为现代工笔人物画造型的切入点,我想这正是人物画发展的前途之一。

    用线造型是工笔人物画最基本的语言。如果能够把线与造型的形态美结合好,便能充分体现工笔人物画的美感。遵循“尚意”的造型原则,应该是创造有意味、有美感的“形”,而不是机械描摹物象。在造型上工笔画有着广阔的自由空间,线是语言,造型是创造,也就是说用语言去创造,当然语言也可以被创造。组织线条或勾好线条,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技术问题,它往往可以比较容易得到解决,而创造则不是技术问题了。创造型必须先有意识,即造型意识。造型意识是人脑感觉物象并能创造形的一种思维,在工笔人物画教学之中培养训练学生的造型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能不能用造型意识去感受、观察对象,并敏感地、本能地处理好画面上形与形之间的关系,使画面成为有意味和具有感染力的形式,这就是衡量你具不具备高素质审美和造型意识的标准。造型意识的培养与训练需要将它和传统的“尚意”重形相结合,只有这样一切事物才能转化成为意味的形。画家就是写意、写心、写情,让造型的形式表达情感,力求尽达其意。工笔人物画中的造型与形式构成是绘画本体的基础,讲工笔人物画教学,就必须培养好学生的造型观念、造型意识、造型能力,当然这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关键是要修炼好画外功夫。

    在工笔人物画教学中如何用线造型,即如何进行白描写生课教学,是其中遇到的关键难题之一。我发现在许多学生的白描写生作业中,其根本的问题是没能真正理解造型的线的组织结构是怎么一回事。单线不成型,线与线的有机组织才能构成美的画面,但这决非易事。有的同学虽然素描功夫尚可,但如果要求他用线进行人物写生或是进行创作,往往就无从着手了,这就说明他还没有真正理解线的含义。

    线可以是轮廓,是边沿,但又不完全是。线造型是依据对象所呈现的轮廓和结构变化寻找出线的构成形式,舍弃那些不必要的杂线,巧妙地找到轮廓和边沿,并将线组织成有结构有形式且和造型相吻合的形,这样造型才算基本上达到了要求。线有自己的独特性的审美价值,怎么才能把线组织成品味高雅、有情感的形式,这就要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线条的认识,掌握用线的规律和技巧。工笔画中的线条勾勒,其操作性、技术性、功力性是很强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刻苦练习,多写书法,体味其中之内涵,才能勾好线。传统工笔画中勾线讲究中锋用笔,毛笔含墨浓淡、饱渴适中,落笔、行笔、收笔力量均匀,或柔和匀洁,或瘦硬刚劲,追求流畅自然,意韵长久。这都是值得我们反复体味的。另外线条的勾勒方法也是丰富多变的,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创造出自己的线造型风格,这的确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做到的,嘴上说得再巧,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是不行。

    除了线造型中,工笔画中的用笔也十分重要。和水墨画相比,工笔画中的用色有时是画面成败的关键。一幅工笔画,线条组织欠佳,但着色好,往往还可以弥补画面的效果;如果色用得不好,没有好的色彩感,不协调统一,是无法完成一幅好的工笔画的。对中画画色彩的学习需要设一个专门的课程,让学生了解、认识、训练、掌握传统美术的色彩知识,此外还要加强对西方色彩观的研究,把西方色彩理论和中国传统的用色方法融合起来,并不断地吸收其他画种在色彩上的长处,才能培养造就自己的色彩感和色彩修养。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中国画专业的学生,色彩感及使用色彩的能力尚待进一步加强,有必要对此问题加以重视。

    对细节的关注和对精微的追求,为工笔画发挥其材料特性、体现绘画技法提供了足够的可能性。工笔画对细节的刻画,首先是要发现对象的“真”与主观的“意”,两者的融合才能成为具有绘画造型意义的“象”。工笔画家对象自然细节的描绘应是心领神会的,当你感受到了或发现了什么,就要精微地去刻画,不遗余力地去雕琢。细节体现了画家个性精神,有感情的精微刻画会使画面更具有形式意味。应该注意的一点是:如果限于表面的刻画,试图以精良制作来取悦于人,就会失掉真正意义的艺术精神,作品就会变得肤浅。

    现实生活的人和事在一般人的眼里不会有什么特别的不同的意义,而在画家眼里却是千差万别的,这是由于画家观察生活的角度与常人不同之故。不同的画家个人的精神追求不同,其发现和传达情感细节的方式就必然不同。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发现与自我感受相通的“细节”,正是对于人类本身的认识,这与“意象”造型是相通相联的。

    细节的刻画往往会认为是画面之中需要重点表现的部位,这虽不错,但意义不仅仅是如此,对细节的把握是因画家的修养不同而不同,其深刻性也会因此而不同。

    中国画重“意”,无论工笔或是水墨都是如此。古人作画,从造型、构图、色彩、技法等均以“六法”为准则,其工笔画技法也达到了十分成熟的境界。《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均成为当今学子们必须临摹的范本。自明清至近代,工笔人物画逐渐出现了匠气与僵化的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其一是受传统技法束缚过紧所致,其二是缺少具有创新意识的工笔画家。只注重遵守传统的作画程序,画面无感情、冷漠,技法如工匠一样;只讲技术不讲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因素等的变化,必定是越画越匠。工笔画制作技巧的程序性给后人在工笔画语言上打一个“结”。因此传统工笔画固然必须研习,但在掌握其精华外,还要要深刻地理解其中“写意”的美学观念,从中体悟工笔画所必须具备的“意象”,惟此才能解开这个“结”,使工笔画走向更自由的空间。

    从绘画语言的角度研究工笔画的写意性,我变为有以下几个方面:A、形式结构的写意,从立意到构图,是一幅作品的基础;图式的结构处理,是体现画面是否写意的关键。以《虢国夫人游春图》为例,画面以人马为主,背景是空白的,但仍然会给人以春风拂面、佳人游春的感觉,画家脑中之“意”尽在当中。当然,现代工笔画人物画既可继承传统又可借鉴西方艺术的构图因素,用现代人的审美观,探索更具新意的构图,营造当代中国工笔画的写意氛围。B、造型的写意性。中国画造型就是“意象”造型,那么为什么还要提出这个问题呢?这是针对人物的造型而言,面对现代的人和生活,其“意象”造型应该是什么样式的,有无规律可寻?我想肯定是有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待各位画家的创造。C、绘画语言的写意性,既要继承古人工笔画技法的精华,又要摆脱束缚,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水墨画为什么叫写意,其原因是写意技法和工笔画不同,生宣纸是渗化的,毛笔落在纸上容不得你慢慢地一点点的去制作,有很大程度的不可预知性,即兴性很强,注入情感直截了当。工笔画则不能,它的技法语言是有程序步骤的,但可以吸收水墨技法的特点,从技法上进行改造,创造出能即兴发挥的技法语言,使工笔画创作进入一个自由的新天地。“脱落法”与“虚染法”是我十几年来在工笔画技法方面探索出的一点成果,试图能较为自由运用写意性的绘画语言进行艺术创作。但愿我对工笔画的再认识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生活与创作:创作的过程也是生活,在生活中画家不断地创作。我们应该认识清楚,生活与创作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在以前有这样一种创作方法,即先定题材,然后下到某地搜集形象,回来后从事创作。还有一种就是通过已搜集好的素材进行创作,这是一般常用的方法,其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掩盖了画家内心真实情感的抒发,只是为某种功利而作画。创作的方法应是多元化的。画家在生活中感悟人生,在人生中寻找自己,把自己对生活的情感用绘画这一形式表达出来就是创作,无须规定这样画,或者那样画。

    生活与视觉:平时的生活总是和人打交道最多,这就需要画家善于观察人,用眼睛去感悟人,研究人的外形,特征、肤色、装束、言谈举止以及性格。从自己的认识出发,用自己的人生经验评判审定表象和内心,寻找有规律的形式和特点,从而可以直接引入创作中去。

    生活与修养:画家创作的绘画格调高低,起决定作用的是修养。修养应该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要注意在生活中提高修养。修养不是表面的,而是内心的,表里又要统一。生活里时时处处都可以提高修养。文化修养、人生修养是画家从事创作的基础。读书,看画,体察,感悟,都是提高修养的途径。画家更需要的是艺术修养,具体一点,就是绘画修养。有的人不注意培养自己真正的艺术修养,画了一辈子的画,年复一年,最后还是个艺盲。

    造型观念:新的造型观念,往往是建立在时代最新思维意识以及观察认识思维等现代文明基础之上。思想观念现代化,才可能接受现代潮流,接受现代艺术,也才有可能找到或形成自己新的造型观念。具象造型、意象造型、抽象造型,它们只是造型的表现形式,它们也都含有不同的造型观念。就具象造型来说,由于造型观念的不同,可以画得很陈旧古板,也可以画得很现代。因此我们对造型应有深刻的理解,逐步形成具有现代意识,现代审美的造型观念。

    造型意识:存在决定意识,这是哲学常识,意识在绘画上却决定着造型。我们有了现代的有独特风格的造型观念,造型意识就是造型的灵魂。每个人都有意识,它是一种信息传递。画家的意识中总是和形象打交道,如从客观对象的直接感知而得到一种有意味的造型形式。这种意识往往是潜在的、天才的,其审美趣味独特,人趣、物趣、天趣天然合一。

    因势利导:人物画创作中的造型和构图形式往往开始的想法和最后的结果不一样,在绘画过程中总是有变化、有修正,其实这倒是一件有益的事。画家自身的情感也是不断地变化,新的想法不断地产生。在这种情况之下,画家要善于因势利导,开动脑筋,从中可以发现最初没想到的、意外偶成的好效果。

    现代感:新、现代、现代感,对青年画家来说是一直追求的目标,但对现代感的理解和认识程序如何,就很难说清了。新、现代、现代感,要论述清楚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做到的,只是提出这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中国人物画如何出新,出现代感,很希望同仁们研究这个问题。

    地域风格:一方土养一方人,地域的不同,人情风貌也就不同,这个地域的画家也就会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养成地域的风格。古时有南北宗、吴门画派、浙派、海派、岭南派等,现在也分有许多以地域为标志的绘画风格。其因就是一帮群体画家组合成了整体绘画面貌,形成有力的绘画流派。当今画坛,作为有地域性的画家该力求形成自己的地域风格,这样的画家多了就会组合成共性,形成势力。画家也应该自由地组合成群体进行有益的艺术活动,进行不断的创作活动。

标签:

转载

分类: 艺海拾贝


































以前发的是老博鲁盖尔的作品

标签:

转载

分类: 艺海拾贝

【文化桥·书画艺苑】 推荐人物-中青年实力派画家·卢禹舜

  

 

                         作品赏析  静观八荒                 卢禹舜 作

     卢禹舜,1962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83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并留校任教,1987年借调中央美院国画系,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院院长,文化部高级职称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政协常委、黑龙江省文联副主席、黑龙江省中华文化发展基金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俄罗斯列宾美院荣誉教授、美国洛杉矶大学客座教授、日本浅井学园大学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擅长山水画,近年来对山水画之变革作深入的探索,并取得相当成果,引起海内外艺术界的关注。

 

    作品《北江情》、《霜秋明洁》获国际水墨画展优秀奖;

    作品《潇潇暮雨洒江天》获当代水墨画新人展佳作奖;

    作品《静观八方》获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大奖,曾在香港、台湾、韩国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

 

    出版有《卢禹舜山水画集》、《卢禹舜山水集》、《卢禹舜画集》、《卢禹舜作品集》、《二十世纪中国水墨画大系卢禹舜》等数十种。

 

    是当代有重要影响的山水画家。

 



 

 

【文化桥·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天地三界                卢禹舜 作



                   
物我两忘·画家卢禹舜的“大化”境界 

                                      古风

 

    大凡提及画家,人们总会把羡慕赞许的目光投向,用“丹青”写意人生,用灵魂的感悟创造自然“大美”的文明使者,用超乎寻常的赞美表达仰慕倾心之情。

    艺术成就了艺术家的艺术思想和人生。

    自然大美的世界,成就了画家毕生的“大化”本心的梦想,进而为人类的文明和文化的进步,用艺术生命的辛勤耕耘,创造着前所未有的奇迹。

 

    在面对孤独和寂寞的追寻探索和奋斗中,每个艺术家都在用自己灵魂的顿悟,用自己特有的语言与自然和心灵对话。

    在日月盈亏,四季更迭的轮回中,用饱蘸文明和文化的翰墨,升华着自己的青春,用创造性的探索和实践,揭示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奥秘。

    面对中青年画家卢禹舜的画作,你不得不感叹,画家就是上天造就出来的为艺术而生的“天才”!

 

    早几年,虽与禹舜未曾谋过面,就从朋友的画廊里偶得了他的“山水作品集”,当时他的主打画作的主题就是“唐人诗意”山水。

    读了他的作品,你便会有与“古人握手”,“与自然对话”之感。

    他的画在超脱淡雅中不乏人文理念,在遐想深思中不乏哲人的思考。

 

    平素里与有“想法”的画家聊起艺术时,你听到最多的“烦恼”便是:“化”古人难;求“变化”难;确立和开掘自己的“创作思维”,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更难。

    大凡,画家走过的路,“打基础”阶段的初期历程大同小异,如同“画蛋”,反复练笔,锤炼基本功,夜以继日,“废纸三千”。其次是夯实技能技法阶段,大量的临摹的同时,手摹心追,做到熟练的同时烂熟于心,同时要心悟前人作品产生的原由,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最较劲”的阶段就是创作阶段。一笔一画,一钩一抹,一线一块,都蕴含着“灵性”和“悟性”。

 

    至于,“悟”到何种程度,是画家“自性潜质”生发出来的“创造性”的作品“灵魂”的再现和彰显,而不是简单“笔墨”的娴熟浮躁与华美的复制。

 

    赏读卢禹舜的作品,你会感受到:

    何为“物我两忘”?何为“化境于怀”?

    “唐人诗意”是有创意的作品符号。

    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耀眼的奇葩。

    卢禹舜选题“唐人诗意”作为系列创作的作品“类别”符号,“新”“齐”“绝”!

 

    从作品而言,但凡读过他的作品的人,你会为如此的“悟性”的升华,真正体会了古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真正的含义。这是画家区别于“画匠”最根本的追求!

    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言:“好看”,“真美”,“有味”,这几个评价由根本的不同。“好看”即像,如照片一样的复制。“真美”,是作品折射出来的“表象”真实且美,看起来很舒服,很喜人。而“有味”,便是对艺术的自然感知的“评价”。何为“有味”,恐怕是“似与非似”之间了。即艺术来源于生活具象,又超然于“具象”意外,着便是“升华”,便是“创造”。艺术家的价值,就是探索规律性以外的感知,诞生新的认知,新的理念。

 

    不知是谁说过:“艺术家就是探险家!”

    画家是在用自己的欲望和灵魂,与自然和宇宙对话!在他们的眼中,天地人契合为一体,山水云烟,日月星辰,电闪雷鸣,风雨彩虹,都不是具象的“物体”,是有灵性的有思想的,如同人类,有丰富的情感世界。人类是可以与之对话的。恐艺术家,便是可以领略和听的懂它们的人。

 

    画家的语言,就是用最简单的“线点面”,用大自然的七彩的颜色,描绘和呼唤着人与自然的大爱永恒:“真善美”!

    不是吗?

    我如是的认为!如是的理解!

 

                                                 古风-2011.6.28.午夜后秉烛为念静思。

 

 

 



 









































 



(2013-10-16 12:53)
标签:

转载

分类: 艺海拾贝
最近开始关注水墨谢谢分享
原文地址:关于刘庆和作者:黎鸣
日期: 2007-3-15 14:56:27作者:鲁虹 来源: 今日艺术网专稿

  与一些都市水墨画家往往同时进行多题材的创作不同,艺术家刘庆和很早以来,一直把都市水墨的题材当作了自己的创作方向。这既使他的创作显得十分纯粹,也使他的创作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从刘庆和早在1987年所写的文章《国画创新与生活体验》(1)中,我们可以知道,为了完成本科毕业创作,当时他就以超现实的方式创作了表现城市生活的素描组画《墙》。往后,他更是一发而不可收,从此走上了以城市生活为背景的新水墨画创作之路。在解释自己的艺术选择时,刘庆和以极为朴实的语言写道:“大多数人真正关心的正是当下的生活环境和当下的人文背景。……我们力所能及的也只有关注当下生活,以这一准则来看传统,就不会被传统凌架,进而突出‘人、生命’这一永恒的主题。”(2)我个人认为,这句话是我们理解刘庆和作品的关键所在,事实上,不论他的作品在风格样式上如何变化,关注“生命、主题”的追求却始终没有变。
特别应该强调的是,虽然刘庆和认定“使中国画注入时代感,最初遇到的问题仍然是题材的拓宽。”(3)但在努力拓宽水墨画的表现范围时,他却并没有简单地向写实水墨回归。在他看来,中国人物画创作一方面要直面生活,另一方面还要注意重构和想象的作用。因为“逐一摆明道理,难免陷入情节的叙说;逐一细说清楚,也会失去中国水墨画的随意。……生活中的因素怎样滤取到画面中作为背景表达,还要历经一番锤炼,使之更具代表性,更加典型,同时更意味深长。”(4)。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刘庆和在表现现代都市生活时,从不描绘具体的埸景与事件,而是注重从本质上、意向上去营造一种气氛,进而调动观众的想象力去与作品交流。应该说,这与传统中国画在创作上的追求完全是一致的。
刘庆和在美术界为人知晓应该得益于他参加“新生代画展”的三张作品,其中包括《雨.雪》、《夏》和《坐转椅的人》,它们创作于刘庆和1990年读研究生毕业之后。当时,他摸索出了一种将工笔与水墨相结合的作画方法,画面上的直线处理得益于对画家大卫.霍尼克的研究与思考,这样既与随意性的书写形成了鲜明对比,又避免了对现实埸景做写实性处理,使画面具有特殊的意味。与传统戏剧对空间进行虚拟性处理的方法很有些相似。
1994年,刘庆和举办了个人画展,集中展示了他在那一阶段画的作品,如:《游戏》、《秋千》、《午夏》、《母子》等,作品多用一种有色的皮纸画成,而且全是以家庭为背景,不光表达了家庭的温馨,也表达人们的无聊、无奈与无尽的空虚。1995年以后,刘庆和作品中的工笔处理方式逐渐被削弱,笔墨表现也较以往自如,但表现的范围却从室内转到了室外,之后又从地上转到了高楼、山顶与一些自然风景中,有时还在个别画中加进了网形符号,意在影射现实中各种因素所形成的无形的网。在这一阶段的作品中,刘庆和用他独创的北方青年形象非常成功地突出了现代都市文化对大多数边缘性青年人的巨大压迫感以及他们无可奈何的心态。其具体的表现是,无论是围在一起也好,相互拥抱也好,还是独处也好,他们不仅眼眸中都透露出丢魂落魄似的目光,身体语言也呈现出无可奈何的状态。而从德加那里借鉴来的底光处理手法更是有效加剧了画面的特殊气氛。由此,观众将可以由少数人的精神世界进入大多数人的精神世界。
从刘庆和所写的大量文章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不仅坚决反对“笔墨中心”论,也反对按传统的笔墨标准评价新的水墨画创作,在他看来,虽然产生于特定文化背景中传统技法在表达传统题材上可谓驾轻就熟,但面临今天的生活,特别是表现城市题材就显得力不从心了。(5)在与批评家余丁的一次对话中,他曾明确指出:“水墨画走向当代要靠自身的生活积淀、感召,只要真情实意的生活,真心地感受,就不会对生活无动于衷,也就不会回避水墨画所遇到的新课题。所谓新课题也就是水墨的技法表现,在都市题材面前难以找到经验可循。强调“笔墨中心”会使人觉得与现代生活产生敌意,……”(6)为了表达一种现代的感觉,即表达画面上不可言状与触及人们内心深处的情绪,他完全消解了传统的中锋用笔,代之以阔笔横扫的作画方式。由于很好地借鉴了传统没骨画法,并熟练控制了墨色的层次变化,所以画面上象征着烟雾一样的浓重墨色恰如其分地显示了当下人的生存环境。如果说,传统人物画强调的是细线与细线的相互组合,那么,刘庆和在画中则强调的是阔笔与阔笔,也就是面与面的相互组合,细线只是其中的点缀而已,这使他最终创造出了直逼现实生活体验的新水墨表现方法。正如青年批评家皮力所言“刘庆和艺术的意义是突现在他所提出的问题和他解答问题的方式之中的,而更重要的是他在提供意义认可的同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以水墨为契机的感觉,思惟,表达方式。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乃至文化。无疑,他的方式将是当代中国艺术无数有意义的方式中的一种,它们的推进作用在今后的时间里会越来越明显。”(7)
               2005年12月28日于深圳美术馆
注:
(1)见《美术研究》1994年1期。
(2) 见《关于中国人物画创作的思考》,《名家谈创作》,湖南美术出版社。
(3)见《国画创新与生活体验》,《美术研究》1994年1期。
(4) 见《关于中国人物画创作的思考》,《名家谈创作》,湖南美术出版社。
( 5) 见《国画创新与生活体验》》,《美术研究》1994年1期。
(6)见《行走的体验》,《当代艺术》第16期。
(7)见《刘庆和的“水墨话语”及其文化指向》,《’95深圳美术馆》。

标签:

转载

分类: 艺海拾贝
原文地址:艺术家尚杨的作品作者:宗峰

尚扬(1942-)四川开县人。1965年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
  
  1981年湖北艺术学院油画硕士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曾任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获国务院专家津帖。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
  
    
  在当今中国画坛,尚扬先生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画家之一。他潜心于艺术语言的多元化尝试和精神层面的深度发掘,以顽强的前卫探索、坚实的艺术功力,醇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表现主义作品。
  
  尚扬的艺术观念建立在坚实的视觉基础上,在从容大度的视觉图像构成中,蕴含着令人品味的人文内涵。他的作品既保持了抽象性的内在张力,又不乏即兴式的轻松与幽默,乃至涂雅艺术似的天真稚拙。画面中那种异样的原始、单纯、净化的美,升华出中国文人画式的洒脱、大气。
  
  尚扬的作品既有精神的表达又具语言的魅力。我们从中不仅读到了画家哲学式的思辩、文化批判的勇气和精神的追求,也读到了他的艺术观及美学思考。
  
  尚扬艺术以其题材选择上的自由无度,构图组合上的出奇制胜,色彩调度上的严谨华贵,思绪与情感上的曲折跌宕,展示了它的无限风采。

 
尚杨新作:

 

 

    

 

                

分类: 艺海拾贝

http://img.bimg.126.net/photo/4kAK7snKKGAAlTXHQWXIHA==/2594073385366887139.jpg

理查德·迪本科恩(小克利福特)(Richard Diebenkorn,1922-1993年),美国画家。他以抽象画及以大片发光色块和宽阔质感笔触为标志的再现性绘画成名。迪本科恩最初以如《伯克利32号》之类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成名。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他开始创作再现性作品。《在一个大房间里的男人和女人》与《看风景的女孩》是其代表作。20世纪六十年代晚期,他转向抽象画,创作了诸如《海洋公园132号》。
        迪本科恩出生于俄勒冈州的波特兰。他先后在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加州美术学院学习艺术。1948年,他在旧金山举办了首次个展。迪本科恩在几所学校教书,包括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http://img.bimg.126.net/photo/RUkIj9uu3EB_TZPhNKk2dw==/2594073385366887140.jpg

 

http://img.bimg.126.net/photo/EwzXUxKS_mX6Nt22p8X2jA==/2594073385366887141.jpg

 

http://img.bimg.126.net/photo/XoEJ33h5KuIxgTJDIHz2XQ==/2594073385366887142.jpg

 

http://img.bimg.126.net/photo/8c3RwBvxpCfKoxpPBU38Ww==/2594073385366887143.jpg

 

http://img.bimg.126.net/photo/9khYzvKVscuhtYa08DvdzQ==/2594073385366887144.jpg

 

http://img.bimg.126.net/photo/GDvRODRtBWohxBb8bh0DlA==/2594073385366887145.jpg

 

http://img.bimg.126.net/photo/zWG9waNDbYNnnWqicGving==/2594073385366887146.jpg

 

http://img.bimg.126.net/photo/KQqiMlpTkoHTj4NYI6CSOQ==/2594073385366887147.jpg

 

http://img.bimg.126.net/photo/krR_G-B07XIVVEQ7ceNn_g==/2594073385366887148.jpg

 

http://img.bimg.126.net/photo/Df5MM5Nq-HoNrmEFJxyBWA==/2594073385366887149.jpg

 

http://img.bimg.126.net/photo/T2aqwuhRxYcDzFkYY5Zo3w==/2594073385366887151.jpg

 

http://img.bimg.126.net/photo/H8DHpZ2JFD3L6WM05KYO8Q==/2594073385366887152.jpg

 

http://img.bimg.126.net/photo/WeDZ3kP6O5HLG4sBWtyxGA==/2594073385366887153.jpg

 

http://img.bimg.126.net/photo/Y2U2VNoPHJQG4u673HCgSQ==/2594073385366887155.jpg

 

http://img.bimg.126.net/photo/LqIBguhUt2M7sRMwEiPlKQ==/2594073385366887156.jpg

 

http://img.bimg.126.net/photo/izeWVJmfzBVkcgY1c3elsw==/2594073385366887157.jpg

 

http://img.bimg.126.net/photo/3riZnoRpD2apobWt-b4VRA==/2594073385366887158.jpg

 

http://img.bimg.126.net/photo/G6HEkWjspkDWS7AYppbs2A==/2594073385366887159.jpg

 

http://img.bimg.126.net/photo/LnvncO6b0qnHMPCJHdiy0Q==/2594073385366887160.jpg

 

http://img.bimg.126.net/photo/BX5N7u8Er8QUKSSs1z3wxQ==/2594073385366887161.jpg

 

http://img.bimg.126.net/photo/LV4DLjdvE0mVE2cURouaZg==/2594073385366887162.jpg

 

http://img.bimg.126.net/photo/jy8vvcB7SA_vfTGMxmlRAw==/2594073385366887163.jpg

 

http://img.bimg.126.net/photo/XrwQ-jFEr9we6jc08rKKHQ==/2594073385366887164.jpg

 

http://img.bimg.126.net/photo/OBJFMDfLIlq1dBOm6oM08w==/2594073385366887165.jpg

 

http://img.bimg.126.net/photo/g2GVduAIYoEkl1XzKWHd8g==/2594073385366887166.jpg

 

http://img.bimg.126.net/photo/7z9F5CrjEp6czlb7Zo3ZHg==/2594073385366887167.jpg

 

http://img.bimg.126.net/photo/hOIzeYi0Cf5qjLzZBJOBcw==/2594073385366887168.jpg

 

http://img.bimg.126.net/photo/pm6wQgLeefVEbBVcyiRNhg==/2594073385366887169.jpg

 

http://img.bimg.126.net/photo/212pf3lv4LbCxTs3kQ08FA==/2594073385366887170.jpg

 

http://img.bimg.126.net/photo/EYL61z1E6Qo9rmaHbBC2VA==/2594073385366887171.jpg

 

http://img.bimg.126.net/photo/MK_uJ4zKA9mV2JXbGAN2DA==/2594073385366887172.jpg

 

http://img.bimg.126.net/photo/Ukf4qNrxxDc37anI7qcMjQ==/2594073385366887173.jpg

 

http://img.bimg.126.net/photo/5BsoZ9B6E6XwMF6E2yeWSA==/2594073385366887174.jpg

标签:

转载

分类: 艺海拾贝
喜欢。谢谢!


近期安排一些时间走访了几家博物馆。在旧金山的De Young美术馆令我不虚此行。除了参观了一些馆藏作品之外也看了一些现有的展览。更让我非常高兴的是看到了我正在筹备的美国海湾画派展览的一些艺术家的作品。作品都非常的好看。
1895年的De Young博物馆位于环境非常优的旧金山金门公园内,经过1989年旧金山大地震和几次之前的严重损坏后于2005年10月重建开馆。De Young博物馆也是美国为数不多的几家展览古埃及新王國時期法老的展览博物馆














































































标签:

梦溪

画坛

惠安女

壁画

侯一民

标签:

梦溪

摄影日记

惠安女

壁画创作

分类: 梦溪随笔

爬进浴室里的小蜗牛

 

    这个暑期每天都处于战斗状态,面对着2x8米的壁画<惠安女>创作,24小时没规律地把大脑深处的创意想法像挤牙膏一样付诸到画面上。忙碌、平淡、孤独地宅在陋室夜以继日。

    今早和往常一样起床的第一件事,推开门,拿起扫把低头清扫着夜晚飘落在院子当中的杨树叶,不经意间惊喜地看到那棵纤纤弱弱的已经爬上了竹竿的丝瓜秧竟开出了一朵娇娇嫩嫩的黄色小花,顿时一丝笑意浮现在我疲惫的大脑皮层。

     中午为室内一角的植物浇水时,看到一只长条状的蜘蛛当时没去理会它。

     夜晚洗浴后,清扫浴室竟然吃惊地看到一只小蜗牛趴在浴室的墙上看不出是在睡眠还是在爬行。这个小家伙让我的笑意再次浮现,睡意全无的找相机找中午看到的金银花上的蜘蛛(它竟然还在金银花叶子上),拍浴室里的小蜗牛,半夜三更的院子里的丝瓜花没法拍照,遂找出几天前牡丹开花时拍的照片里的照片有那棵纤弱的丝瓜秧。

促使我点灯熬油的浴室里的小蜗牛......


右下角这么小的小蜗牛竟然被我看到,把我的睡意弄没了的罪魁祸首。

 

今早开了一朵丝瓜花的丝瓜秧、

 

枝叶上的蜘蛛看到了吗?



蜘蛛就在角落的花盆上,到我发现它已经一整天了!

 

院子里牡丹花开的那天早晨......(卖花的那个老头说是牡丹?)

 

壁画《惠安女》创作稿草图和画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