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诗经-大雅》【吉甫作颂,穆如清风。穆,敬而美也】,《礼记》【必告之以其制。制,法度也】
分类: 研经读书 |
标签:
杂谈 |
标签:
杂谈 |
【观望】可能是因为自己学的古典文学,对文字有一种推敲的习惯,对今天学习白话文的朋友会觉得吹毛求疵吧,但是我必须也不能抛弃我所学习的经历,汉字于我而言是单字儿并非词语,所以观是观,望是望。
古典的文字运用有这特点,观望着语序其实是先望后观,望是直接的视觉感受,如望月、望天,而观却是望后的思考,如观心、察言观色,观是视觉产生的思考、理性的感悟。
古人知道二者会有循环往复的关系望而后观,观止不足,且又再望,里面就含有回味无穷的力量了。
文字的嘴嚼会形成一种审美的习惯,这是古典的学术训练,一切均由文字的理解而来,学习了文字也就学习了审美的方法。
可能今天受现代学术训练的是另外一个体系,而我这样受古典训练的人,也只能从我的来处去欣赏一切,乃至今生。起码我自己觉得
标签:
杂谈 |
喜欢品茶的人如今遍布南北,品茶的喜好也拜今天运输与资讯的发达无比所赐,各种茶类如红白绿黑乌龙易以致陈年茶,都广受欢迎,品茗从往日的王谢堂前,终究飞入千家万户,实在可喜。
由爱茶进而研读历史典籍,这是许多人的求知阶梯,我也不例外,当年在大学可谓痴迷此道,企图从古书里面找寻品茶的种种,由于缺少能人的指导,瞎子摸象,也曾闹出好多笑话,供大家分享共勉。
记得书上都说煮茶有佳趣,看到市面上都是拿着暖瓶咔嚓把开水冲进大茶壶,时维1980年香港地区,我住在风景绝美的中文大学宿舍,满眼是海天一色的吐露港,怀揣着神交古人的大志,那甘心与走卒同流啊,跑到商店到处寻觅,选定了一把日本的瓷壶,哈哈,其实是人家最最家常的日用器,但是当时已经觉着高人一筹,品味不凡了。
煮茶,煮茶,那岂非要将茶叶放到壶里,加水再加热之?于是放在宿舍厨房的电炉上,轻火慢炖,直至茶香四溢,汤浓色酽,一饮数咽,方肯罢休。
如是自我陶醉,日复一日,经半年矣。
期间捧读陆羽【茶经】,因为句读颇艰,自己从未耕稼,绝对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涉及天文地理节候等知识,如盲如聋,但是仍旧津津有味,现在回想,
标签:
杂谈 |
标签:
杂谈 |
【中国佛寺造像技艺】
【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
【君子爱财】
【诗经的科学解读】
读书,读书,其实认真读懂书真是谈何容易。书本大部分承载的都是知识,能够得上有思想的,尤其是能传世的思想的更是凤毛麟角。我说不上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但是,学问这东西真是有血统这回事,曾经读过圣经,尤其爱读佛经,然而在生活乃至生命中,总是少了那么一点切肤之痛,可能文字确实有他的魔法,一翻译了就隔了层皮,而且心理面就老怀疑翻译的时候是否有出现误解,想想我们读孔子的书都那么容易颠倒了意义,读那些外国哲人的书,就更要提防万一。说到孔子,比方【论语】,谈到食不厌精,大家都兴奋的说,看看我们孔子对饮食是多么的钻研啊,食物精益求精,吃生鱼片还要尽量要求切细。其实【厌】是止于,满足于,的含意,当然常人联系下文,割不正不食,不时不食,就断章取义,捕风捉影的认定孔夫子是美食家,这美食家本来就是骂人的话,也不知道现在那么多人还以此为荣。首先孔子这时候是属于【斎关】状态,所以一起行为都有严格规范,所以什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说在那段日子是不以精细为前提,而是讲求许多别的规范,如食物的来源,沽于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时不食,都是一些对食物的慎重的态度,至于食不言寝不语,那是对自己
云浩VS穆如
茶杯中,我们逝去的传统
茶,是中国人的骄傲。我们的祖先最早将其驯化,并将它的魅力第一次解放了出来,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我们使它升华为一门艺术,在领略这纯真的液体时,我们找到了认识自我、安放心灵的通途。
然而,在普及化与商业化的夹击下,这片曾经的心灵家园已改变了颜色,当它退化为商业炒作用品时,它的宁静,它的安慰,已黯然失色。
如何找回茶杯中的传统,找回失落的尊重心?这条看似简单的回归之路,其实异常遥远。
嗅觉味觉最震撼
云浩:首先,我隆重提出第一个词语,叫“茶土鳖”,在今天,一件东西如果被称为文化,那
标签:
杂谈 |
唐宋以前的中国人是席地跪坐,遇到长辈尊者则长跪以示敬意,长跪是把腰伸直,所以跪是很正常的姿势,后代改为高椅高桌,那就非古人所能预见的.今天河北祭孔行跪拜之礼仪,众说纷纭,沸沸扬扬,真是无的放矢啊.至于有人看不惯衣冠楚楚,那就见仁见智啦,但是举目全世界的节庆都有相应的着装,甚至看世界杯的球迷都涂脸装身的,也没见谁反对过啊,怎么一到祭孔的场面,大家就那么大惊小怪呢.
中国现在的民间各种信仰祭拜仪式也很多,都是出于对曾经为了人类幸福作出贡献的古人的追思和仰慕,琳琅满目的财神信仰,天天在消费场所燃灯焚香,大众也视为理所当然,老百姓求财求禄,也是人之常情,那知识分子慕道慕法难道就要干预吗.
礼仪是联系大众一起的必要的环节,我们不必把他上升到什么抽象的层面,像交通需要红绿灯一样,社会需要法律一样,都是很实际的考量,无规矩不成方圆,聚集数百为了同一理想的人在活动,当然需要礼仪,[礼记]上说:礼所以貌情也,礼的根本是情感的外化,尤其是中国的礼仪基本是一首动态的诗歌,既定的仪式与参与的人的情感的交感,完成了对前人的仰慕,并且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