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效率,也是没sei了,都2018年了,还在回顾2016年。
这一篇说说我在培田的“工作”吧。
2016年年初我在上海认识了耕心团队,对培田村以及耕心团队的“乡村众创”实践产生了兴趣,于是带着儿子来到培田村(妻子仍然留在上海工作,偶尔往来团聚),深入乡村生活,并开展艺术创作和教育活动。所做的事,没有太多前人经验可供参考,没有“盈利模式”,“造福当地村民”之类的理想也谈不上,只是单纯地想体验生活,看看会发生什么。
如今看来,这一年中的经历,对于我自己是一次历练,在完成每天的大大小小各种事务的过程中(包括赶集买菜、洗衣做饭、策划活动等等),在与村民、外来的年轻人的互动中,收获了友谊,丰富了阅历,也使自己心智更加成熟。看着这些照片,回想那些日子,像是一场梦:身处异乡,陌生的方言,古老的宅子,有一种陌生感,偶尔会有一点不安。当时,也会怀念大城市的生活。
学生们还是挺可爱的。
这一篇,讲讲培田的建筑吧。有关培田的建筑,早有专业人士进行比较系统的整理研究,有专门的书籍可以参考。在这里,只是以个人的角度,以片面的视角,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培田古村位于福建西南部,毗邻广东、江西两省,是客家聚居地。历史上这里曾是交通要道,下面这条街,曾经热闹非常。
关于吴道子,比较基本的知识点是:1.生于唐高宗时期,唐玄宗时期被招入宫中,官从五品。2.他主要擅长壁画,尤工佛道人物画,所画人物天衣飞扬,故称“吴带当风”。
吴道子没有真迹传世,《送子天王图》和《八十七神仙图》被认为是宋摹本。
这幅画的内容是佛祖释迦牟尼(悉达多太子)降生后,他的父亲净饭王和母亲摩耶夫人带着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的情形。有趣的是,画中人
1月中旬从福建回到上海,至今已两个半月。平日的工作主要是画画,有国画,也有油画。

好久没有更新这个博客了,原因是三个月前由上海搬到了福建培田村,并且电脑坏了。
在培田村,我时常在双灼堂刻制、印刷木版画和胶版画,并向外界提供版画创作的体验服务。



这是徐冰今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与之前所做的凤凰不同的是,今年的凤凰更“凶猛”。它所用的材料(建筑和工业废料)暗示了资本、发展、劳工等主题,同时它又具有东方神话的轻盈和浪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