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02日11:13东方早报)
提到民国时期的北京画坛,人们提的较多的是“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中国画学研究会”、“湖社”等等。翻开近年出版的《20世纪北京绘画史》,其中专门章节提到国立北平艺专的只有《第五章:抗战胜利后的北平画坛(1945-1949)》中重点写了徐悲鸿时代的北平艺专。再加之提到北平艺专,人们就不免要与杭州艺专对比,流行的观点是杭州艺专出的人才多,言下之意,北平艺专好像没什么。事实上,如要实事求是地书写民国时期的北京画坛,1918-1937年间的国立北平艺专也是不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的。它在民国时期的北京艺坛无疑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国立北平艺专是近代以来我国第一所由国家设立的专业艺术院校,其前身北京美术学校1918年4月15日成立,起初只是中专性质,几经坎坷,到
艾森克(Hans Jurgen Eysenck,1916.3.4~1997.9.4)。1916年生于德国柏林,并在德国接受早期教育。由于受纳粹上台的影响,他作为一个犹太人的同情者和支持者,在当时的德国是十分危险的。18岁时迁居英国。1935年入伦敦大学学习心理学,1938年获得学士学位,1940
如何进行民间美术的研究?
查阅有关资料可以看到,这些年大家对民间美术的研究可谓洋洋大观。对这些成果,可以做一些归纳。
第一种成果,是美术品的搜集和整理。
有很多研究者,通过收藏、采集、访问、摄录的方式,搜集了一大批民间美术品,分门别类,收藏编纂,展示交流。这些工作,让我们能够极为方便地对民间美术进行体验和认识,为研究创设了基础。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民间美术品的收藏家,也陆续成立了民间美术的博物馆、网络和数字博物馆。现在,我们不用出门,就可以在网络上搜集观摩到大批的精美作品。这个便利是这些第一批研究者们提供的。
第二种成果,是对民间美术创作者的发现和认识。
很多民间艺人被发掘出来,被授予艺术家称号,被请到博物馆、课堂、美术圈中展示,他们的人生和艺术活动被认真记录和整理。
标签:
艺术教育文化 |
分类: 学术研究 |
标签:
教育文化艺术 |
分类: 美术 |
1、人物形象的研究和表现
人物形象是绘画最重要的题材之一。专业训练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研究人物的表现。其中包括:理解人物构造、动态、表情规律;理解人物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的关系;学会观察和理解人物性格、情感、观念;训练掌握人物描绘的技法;理解和掌握中国画人物、写实人物、现代风格人物、民间风格人物的不同特点和画法;学习历史上名家的人物画法;学会观看和分析人物画;学习各种人物画(肖像、组合人物、
标签:
情感文化教育艺术 |
分类: 学术研究 |
前面已知艺术接受的意义,那么接受过程是怎么样的?这涉及到人的心理问题。无论听一首曲子,还是观看一幅画,作为听众和观者,我们的心理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当然可以说这种变化是因人而异的,但一定是有水平高下的,也一定有内在的类似的规律的。今天我们来探讨其中的规律。
一、艺术心理
要想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