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pcll

法学院

教育

律师资格

香港中文大学

分类: 公府邸报

香港中文大学法律专业证书(PCLL)学习心得录(中)

 

第三节 课程分论(第一学期)

在介绍课程内容之前,我要先就参考书的问题做一点说明。在以下的介绍里都没有“教材”或“参考书目”一项,因为PCLL的课程实践性之强已经不是任何一本或几本书籍所能尽述的。对于所有的PCLL课程来说,紧跟老师的步伐,包括做好课堂笔记、认真参与讨论和做好tutorial作业是通过考试的不二法门。考试虽然仍都是开卷形式,但笔者在讨论JD考试之时就指出过,以参考书内容之繁芜和考试时间之紧迫,如欲完全依赖参考书来完成考试简直难如登天。即使对于文书写作题,的确有若干“模板大全”以作参考,大家一般也会把有用的章节复印下来图个安心,但多数情况下,考场上救命的还是自己的笔记和脑海中的记忆。再加上在香港,多数优秀而富于经验的律师们都忙于业务,很少著书立说,导致如PCLL这般的法律事务教育体现出鲜明的“述而不作”成分,很多宝贵经验的传承都是靠口耳相传,在书上写出来的反而是过时或肤浅的信息了。

总之,如欲学好PCLL,便必须谨守“尽信书不如无书”信条,紧跟老师脚步,勤做练习,活学活用,方可保自身无恙。当然,下文的叙述中如有若干有用的参考书目,我也会提及,但请注意任何一本书都不足以作为整个课程的参考。

3.1财产法与继承法实务(Property and Probate Practice,简称PPP)

l   LGS时间:周一上午9:15-12:15

l   LGS主讲人:马约特·

l   SGS导师:马约特·霍、亚兰·吉布、奎尼·黎、乔·

l   【课程要点】:

è 本课程分为两个模块。第一模块介绍香港的继承法律制度、遗嘱的书写和遗产管理人的指定程序等。第二模块以香港土地法、物业转易法(conveyancing)为基础,学习买卖香港房地产过程当中涉及的产权文件和律师的有关业务。每个部分结束后,分别考试一次。

è 本课程的SGS和考试,都以文书写作为主。

è 学习成果(包括但不限于):

Ø  香港土地法和房地产买卖流程、所涉及的法律文件概览;

Ø  香港的法定继承制度;

Ø  遗嘱的书写;

Ø  指定遗产管理人的手续;

Ø  撰写香港不动产租赁合同;

Ø  土地登记册查询方法;

Ø  撰写业权查询requisition);

Ø  撰写香港房地产买卖合同(Sale and Purchase Agreement)

Ø  撰写香港房地产产权转让文书(Deed of Assignment);

Ø  不动产按揭合同概览;

Ø  香港不动产成交手续(completion)概览。

l   【课程地位】:

“财产法与继承法实务”与JD阶段的“香港土地法概论”(principles of land law)和“香港物业转易法概论”(principles of conveyance)与一脉相承,结合成浑然一体的“土地法三部曲”。“土地法概论”讲实体法,好算是第一集;“物业转易法概论”讲程序法,好算是第二集;而到了PCLL,这“财产法与继承法实务”终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好算是收官之作的第三集。

这门课是笔者在PCLL阶段学得最为顺手的一门。自己曾经视“土地法三部曲”为畏途,因为英美法系形式主义的毛病在这个领域体现得最为鲜明,各种“成心不让老百姓看”的术语也是在这个领域最为琳琅满目。如欲跳过语义的陷阱,揭开术语神秘面纱从而窥见背后那一清二白的实质,我们必须记好任课老师霍太的笔记、做好每一次练习,认真思考范文每一句话存在的意义。精意覃思之后,我们便会欣喜地发现“一切土地法都不过是纸老虎”,其形式虽看起来可怕,但一旦勘破铁门槛,便见镜花灿,所谓的物业转易流程和文件,不过是模式化极强的一些表格罢了。更为利好的消息是,这门课所传授的技能足以使我们掌握香港事务律师三大业务(诉讼、公司证券和物业转易)的其中之一。物业转易这个领域虽然被业内人士认为枯燥且获利不丰而忝列三大业务之末,但毕竟在香港的七百多家本地律所里面,专门依靠香港蓬勃的房地产市场和频繁的房地产交易作为衣食父母的也不在少数。而且一旦能够掌握土地法领域诸多诘曲聱牙的术语,“内行”与“外行”之间那华而不实的表达屏障便又多了一层,我们也从而多了一笔堂而皇之的炫耀资本,何乐而不为呢?

这门课的老师马约特·霍夫人为英国华裔,似有西洋血统,举手投足皆雍容华贵凛然不可侵犯,隐约有铁娘子风范。她在英国和香港两地的房地产法领域造诣之深仅次于朱迪丝·诗鸿屏老太太,而且与老太太的大而化之不同,霍太的教学风格是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她制作的讲义内容详实、逻辑清晰,完全可以作为教材使用。她上课的板书,特别是精心绘制的业权关系图,能够将复杂的产权关系一目了然展现在大家面前,美则美矣,只是对于制作电子版笔记的我们来说,在技术上是个挑战。她的SGS也以严谨著称,或许是由于房地产法的特殊地位,对于我们所做的每一份文件,她在SGS上都会当着十人小组的面,逐份摆在投影仪下,逐字逐句审查并作出批注,连拼写和语法错误都不放过。这种做法把我们每个人的成绩和弱点都摆在阳光下,固然令我们感到压力,但如此细致的反馈,对于我们掌握这些对细节要求极高的文书写作,诚然是一剂良方。

这门课的SGS导师共有三位。其中奎尼·黎是广受学生爱戴的SGS全能型名师,她的授课风格是温和朴实,不会强迫同学发表意见,而且凡事不为己甚,略为讨论一下就公布参考答案,上她SGS的同学的日子的确比另外两位老师好过些。不过笔者身在霍太亲自主导的小组里,经受了她梳篦般的字斟句酌洗礼后,深感收获颇丰。考虑到霍太是任课及出题教师,且对于PPP这种文字琐碎、概念复杂的课程来说,有一个细致的老师指导,其实好过动辄公布答案的风格。后来者选择哪一位的录音去整理笔记,这就见仁见智了。

学好这门课的关键之一还是在于笔记。由于有大量的图表和文书范本需要插入笔记,所以制作这门课的笔记需要IT达人协助。笔者的笔记样本如下:

http://s11/middle/45b6bd23gc92a027b1b0a&690

l   【重点提示】:

LGS 01:撰写租契(lease)、物业转易律师收费文件、董事会决议。无SGS。】

本讲内容属于热身性质,不是学习重点。再加上有关租契的内容孤立于整个课程主体之外,故不出意外的话,本讲内容不在考试范围之内。

这里学习的“租契”顾名思义,是以“契据”(deed)形式为之的租期在三年以上的房地产租赁合同。

在此略为科普一下:“契据”这个东西很奇妙,它是在普通法系地区具有特殊法律效力(例如以契据形式做成的合同无需对价支持、契据项下权利的诉讼时效为12年而一般合同为6年等)的正式法律文书。在香港,任何重要的房地产协议文件和交割文书,如重大租赁协议、房地产买卖协议、产权过户文书等,都要以契据行使为之。香港物业管理上的重大优势之一就是多数商业住宅楼宇都有所谓的“公契”(Deed of Mutual Covenant,简称DMC),具有强制执行力,可以约束所有楼内的住户和租户。这公契的效力之所以强于内地的业主公约,就在于它是以契据形式为之,效力高于一般民事合同。

一份协议文件如欲“以契据形式为之”,说起来也不难,只需在形式上做出某种姿态即可。其中一种方法是,就多方协议而言,在文书里看门见山以”THIS INDENTURE” 开头,这一般就表达了“这是一份契据”的意思。所谓indenture,雅称“双联契据”(与另一种雅称“平边契据”的deed poll相对),其源流在于英国中世纪时大家在羊皮纸上签署正式协议,把一式多份的副本抄录在同一份纸卷上,再把每一份副本做不规则的锯齿状分割,以便日后产生纠纷时各方当事人持文书副本核对之用。这跟中国周朝的“傅别”(也是把合同文本一分为二以便日后核对的做法)很相似。当然如今的香港早已不需分割羊皮纸,但indenture这个略显迂腐的词汇却流传下来,成为提升合同效力、体现当事人严肃意图的“功能键”。事实上,刚才我提到的DMC一般就是以THIS INDENTURE开头的。

本讲内容虽不是考试重点,但对于我们熟悉整个物业转易法实务,以至于找到整个PCLL的学习状态是至关重要的。故从这节课开始就要做好笔记。整节课大概会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霍太会根据自己精心编制的讲义,结合在JD学过的内容,为大家梳理有关租契的法律规定;第二部分,霍太会根据一份租契范本,结合课前提供给大家讨论的案例,逐条讲解并修改该范本。本周虽然有课前作业,但并不需提交。不过笔者认为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还是要从态度上给予充分重视,不放过每一次联系的机会,这样到了后面的SGS环节才不会进退失据。

本讲的末尾还会略及“律师收费文件”和“董事会决议”,前者不言而喻,是律师身家性命之所在,故虽然考试言不及利,但我们可不要掉以轻心。后者“董事会决议”对于物业转易法来说是一份很简单却不可或缺的文件,因为律师经常需要为客户公司所派出的签署正式文书的人员起草这份决议,以便该人员获得公司的有效授权。

LGS 02:香港继承法(上篇)——法定继承制度;无SGS

从第二讲到第四讲,进入本课程的上半部分——香港继承法实务。这部分一共三讲,重点非常清晰,即法定继承制度、遗嘱继承制度和遗产管理人制度,其中尤以遗嘱的写作为每年必考之重点。这部分虽然内容庞杂,但却杂而不散,脉络清晰,我们只要克服了初期的畏难心理,紧扣讲义、紧抓细节,就可以在PPP的第一次考试当中拿下较高分数。一般来讲,这样做是为了给本课程的后半部分的真正难点——物业转易实务做一铺垫。诚如霍太坦言,很多人在第二部分的考试中都挂掉了,只是因为第一部分成绩较高,总分才勉强过半(鉴于PCLL考试扣分较狠,故及格线定为50分)。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抓住继承法这块肥肉——正所谓“贴秋膘,好过冬”。

另外,从第二讲到第四讲这三次LGS,是对在JD阶段没有涉及的香港继承法有关规定和实务的全面介绍,这部分既不难,又紧扣实际,妙趣横生,其趣味程度仅次于JD阶段的选修课“香港婚姻法”。

这第二讲也不是核心考点,主要围绕《无遗嘱者遗产条例》,逐条介绍法律规定,特别注意掌握无遗嘱者法定继承人顺序(学过内地继承法的同学可以自行比较一下,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遗产管理人的地位、代位继承等内容。本讲内容在PPP首次考试中,仅以简短问答题形式出现,分值不超过10%

 

LGS 03:香港继承法(中篇)——遗嘱继承制度;SGS 1:遗嘱写作】

这第三讲在PPP的第一部分当中占有核心地位。本讲将结合《遗嘱条例》和三份遗嘱范本,并结合一个案例,逐条分析法律规定和遗嘱的写法。由于遗嘱是十分形式主义的文件,几乎每一个条款、每一个词句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我们需要结合具体案件的情况斟酌使用。

遗嘱的写作是PPP首次考试的必考内容,将占该次考试70%分数,故本讲内容及其SGS是重中之重。当然,一旦我们做好了课堂笔记并自己认真地做过练习之后就会发现,原来看似神秘的遗嘱写作不过是披着华丽辞藻外衣的填空作业罢了,而我们作为律师却可以专享其利权,只要掌握了这门手艺就可不致冻馁,想到这里,成就感油然而生。

 

LGS 04:香港继承法(下篇)——遗产管理人制度;SGS 2:指定遗产管理人手续】

这第四讲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复习和强化第三讲有关遗嘱的内容。另有一半时间介绍指定遗产执行人(对有遗嘱者而言)和遗产管理人(对无遗嘱者而言)的有关手续。在香港,如欲将死者的财产合法分配,都必须经过一个名为Probate的法院认证手续,由经过法院认可的遗产执行人(executor)或管理人(administrator)将财产通过名为“授予承办”(grant)的文件分配给继承人或受遗赠人。在本讲中,霍太将带领我们梳理《遗嘱认证及遗产管理条例》的规定,以及办理遗嘱认证及遗产管理所涉及的诸多法庭表格。

本次SGS的主要任务是结合案例实际,找到合适的法庭表格并填写之。这是一个相对简单的任务,将在首次考试中占有20%分数,故我们也一定要紧扣SGS讲评的精神做好练习。

 

LGS 05:物业转易实务概论;无SGS

从本讲开始,进入PPP的课程第二阶段:物业转易实务。这才是本课程真正的重点和难点,我们从这一讲开始需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努力温习JD阶段朱迪丝老太太在conveyancing课上的教诲,努力跟上霍太那走笔走龙蛇的板书和汪洋恣肆的解说之脚步,以求在SGS和考试中幸免于难。我这么说绝非危言耸听。

不过,仅就这一次LGS而言,我们却可略为放松,因为这一讲只是概述性质,并未涉及实际考点。当然,对于JD阶段的“物业转易法”(conveyancing)学得不扎实的同学来说,这一讲可谓勾起了他们惨痛的回忆。然而,这番往事虽不堪回味,此时也只得凄然相对了,因为如果没有扎实的法律知识作为铺垫,后面的文书写作便寸步难行。

在课程的一开始,霍太便发给我们每人一大摞业权查询文件。到了这一讲,又会有相似的一摞业权文件下发。这两套文件,我们都必须妥善保管,并且每次上PPPLGSSGS都随身携带,因为这两套文件是霍太自掏腰包从土地注册处下载的(据称是自己亲戚家的)全套真实产权文书,对于我们了解香港的土地管理制度和房地产市场情况,可谓极其鲜活的教材。而且这两套文件构成了贯穿整个课程后半部分的背景材料,我们需要时时参考,故不可一日忘怀。

【考试一:继承法综合】

这次考试相对比较简单,而且题型也一早就有合理预期(即70%遗嘱写作+20%遗产管理表格+10%法定继承问答),故我们应当把握这次机会,为难度变态的第二次考试积累一些“及格额度”。

 

LGS 06:撰写房地产买卖初步合约、会见客户、出具法律意见书;无SGS

本讲仍属次要,考试概率低。初步合约(PA)是缔结正式买卖合约(SPA)的基础,但要式性较弱,也不是以契据形式为之,故行文上可以略为松散些。

LGS 07:撰写房地产买卖正式合约;SGS 03:撰写初步合约、撰写初步合约阶段法律意见书】

从本讲开始,渐入佳境。正式合约的考试概率不高,但其实在实际业务中,这可谓是物业转易的核心法律文书了。自然也有范本,但每个客户都有自身特殊的情况,在条款中必须给予适当反映。

本次SGS写的还是初步合约,并不是很难。我们只要结合范本和案例实际情况略作调整即可。但是,从本周开始的连续四次PPPSGS,都是极其重要的合同草拟练习,对考试和未来的实务都极有帮助,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当然,这四周的工作量之大也是可想而知的。

LGS 08:业权证明和业权查询;SGS 04:起草房地产买卖正式合约】

本讲是整个PPP课程难度的巅峰。在LGS上,我们将接触香港房地产律师在代理买方时需要起草的一份特殊文件:业权查询(title requisition)。这工作的性质与公司法业务中的“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 investigation)很相似,即都是要依靠律师对法律和实践的把握,以灵敏的触觉,在浩如烟海的文件当中发现问题,并把问题以清单形式汇总,发送给对方律师寻求回复。所不同的是,业权查询无需如尽职调查般出具报告书,而只需指出问题所在即可。即便如此,在厚达数百页的产权文件当中找出问题,仍然是对律师眼力和表达能力的考验。这时候,霍太发给我们的两大摞业权文件就派上用场了,在LGS上她将结合这两套文件,为我们讲解业权查询的技巧;在SGS上她将以这两套文件为背景,指导我们起草业权查询的练习。撰写业权查询是极其耗时耗力的工作,但很不巧,这确是本课程第二次考试占50%分值的必考点,充分体现出PCLL考试“时间紧”的特质。故我们只有反复咀嚼课堂笔记、认真体会SGS反馈,并认真反思,才能写好这份文件。

本次SGS内容为撰写房地产买卖正式协议。这也是考试重点,难度和工作量都颇高,需要认真对待。

LGS 09:业权查询及对查询的回复;SGS 05:撰写业权查询】

本讲介绍代理卖方时需要撰写的对业权查询的回复,但其实重点还是在复习上一节课的“业权查询”部分。其实总结起来,做业权查询也无非是在做一道旧时英语四六级的“改错”题,要求我们基础扎实、眼明手快。说起来,常见的审查重点包括:

1.    审查产权历史的起点是不是正当。香港的土地产权情况很复杂,港岛、九龙、新界(此处指界限街以北地区)各有各的源流脉络和特征,但本课程限于时间,一般只学习的焦点在产权比较明晰的九龙半岛地区。拿到业权查询文件簿之后,首先我们就要找一份“政府租契”(government lease,适用于回归后)或“官契”(crown lease,适用于回归前)或其同等效力文件(如换地协议书letter of exchange)作为名正言顺的起点。上述“名正言顺的起点”,在土地法上,雅称为“业权终极基础”(ultimate root)。如果找到了这份作为起点的文件,但其日期却是查询日十五年之前的,则我们就可以便宜行事,即只需要找到在这十五年之内最早的一份合法合规的转让契据(deed of assignment)或按揭(mortgage)即可。上述“便宜行事的起点”,在土地法上,雅称为“业权中间基础”(intermediate root)。只要找到“终极基础”或“中间基础”其中之一,我们就可以认为该物业的产权起点为正当。否则,我们就需要在业权查询中提出疑问。

2.    审查文件的签立(execution)是否合规。其中审查文件的签名是一个重要因素。《物业转易及财产条例》规定了个人和公司签署产权文件所需不同的签名形式,很多文件也往往在这个地方出问题。如果签名或日期不清楚,我们也应该在查询中提出。

3.    审查产权有无第三方权利或负担。关于这一方面,我们重点审查的就是业权查询文件目录上“物业涉及的轇轕”(encumbrances)这一方面。“轇轕”(发音“交格”)这个词,意义同“纠葛”,但土地注册处却偏要托古改制;这两个笔画繁复的古字在不清晰的影印本上根本只能表现为两个黑点,远不如英文encumbrance清楚明白。在“轇轕”这一栏里,一般会体现出该物业有做过按揭,以及随后某个时候按揭被另一份名为discharge的文件解除。如果我们发现有现行有效仍未被解除的按揭,就应当在业权查询中指出。

本次的SGS就是联系如何写这份至关重要的业权查询。这是必考的重点难点,不可掉以轻心。

LGS 10:产权交割文书的写作;SGS 06:撰写产权转让契据(deed of assignment)、按揭及按揭解除文书】

本讲所涉及的转让契据,与遗嘱一样,也是一份要式性颇强的文件。只要理解了那些奇异的表达方式(比如说,如何用数百单词的“法律地址”而不是用寥寥数语的“通信地址”描述标的物),这份文书的写作就很容易掌握。转让契也是其中一份常考的文书之一,需要注意在SGS中练习。

LGS 11:其他交割事宜;无SGS

本讲涉及交割当中的其他手续,虽然繁杂,但都是非重点。着重学习一下completion by undertaking和注意在交割后尽快去进行产权注册即可。

 

【考试二:物业转易综合】

正如前面所说,这次考试时间紧(三小时写两篇文书)、任务重(须在长达数百页的业权查询资料中发现问题),但得分点却很集中,一旦漏点,很少转圜余地。所以我们对于课堂笔记和文书范本必须仔细参详反复习练,切忌不求甚解。一般来说,业权查询是一定会考的,另一篇文书则可能是初步买卖合同、正式买卖合同或转让契三者之一。想当年在咨询的海洋中鏖战三个钟头之后,总算挥洒出两份歪歪扭扭的急就篇,笔者心中还是颇有成就感的。

 

 

3.2 律师专业操守(Professional Practice)

l   LGS时间:周二上午9:15-12:15

l   LGS主讲人:科尼·卡迈克尔(第1-5讲)、亚瑟·麦金尼斯(第6-10讲)

l   SGS导师:亚瑟·麦金尼斯、布朗恩·戴维斯、奎尼·

è 课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会计基础知识及香港律师账户制度,第二部分为香港律师职业操守。每个部分结束后,分别考试一次。

è 本课程的第一部分没有SGS。第二部分的SGS类似司法考试当中有关律师职业操守的部分,以香港《律师执业守则》(Solicitors’ Guide)和《大律师职业守则》(HK Bar Code)为线索,设置情景,考察我们对《守则》的理解和运用。

è 学习成果(包括但不限于):

Ø  基本的会计知识,如阅读财务报表、理解会计比率等;

Ø  香港有关律师财务管理的规则;

Ø  香港有关律师职业操守的规则。

 

l   【课程地位】

对于很多心急的同学,特别是学过会计的同学来说,这门课很有点鸡肋性质——食之无味,因为有关会计的内容基础到了极点,而有关律师执业规则的内容又枯燥到了极点;弃之可惜,因为这门课是律师会规定非学不可的。多数香港同学都对这门课不屑一顾,因为他们早在义务教育阶段就都学过比这深入得多的财会和金融知识,这一点令许多内地同学羡慕。

不过对于我以及多数内地法学院科班出身的同学来说,这门课的前半部分不啻救命稻草、久旱甘霖。虽然只有短短的四节课(其中真正教授会计知识的不过两节),但至少起到了扫盲作用,让我们面对财务报表不再一头雾水。郎咸平曾经说过,财务报表是打开公司秘密的一把钥匙;对于即将从事法律职业的我们来说,对会计、金融的基础知识一无所知,真是罪莫大焉。所以,对于卡迈克尔女士飞快的语速和填鸭式灌输进来的会计术语,我们即使有种囫囵吞枣的隔阂感,也只能先照单全收了。

科尼·卡迈克尔女士是中大法学院外聘教师,但也可以算得上是“内眷”——盖其为中大侵权法名师彼得·罗德士之夫人也。如此律师和会计师的强强联手,不禁引发好事者的诸多八卦与遐思,但这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之内。卡迈克尔女士身材秀颀、气场强大、言辞犀利,特别是作为欧洲人,她的粤语之流利令人咋舌,堪为来港多年仍未窥见粤语堂奥的人士树一榜样。

至于前四节课学习的内容,什么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折旧率、律师账户规则等,简直是现代商业社会的生存常识,而我们至今仍然懵懂,扪心自问实在有愧。所以不管作何感想,PCLL的培训结构里有这个模块,就足证这个项目是多么地以人为本。

这门课程的后半部分的确枯燥,完全围绕《事务律师执业守则》(Solicitor’s Practicing Guide)和《大律师职业守则》(HK Bar Code)两份“宝书”展开,逐章、逐节、逐条讲解其精义,并在案例题当中培养我们对职业操守的敏感度。这部分的LGS老师换了在JD证据法课堂上大放异彩的加拿大长者亚瑟·麦金尼斯。他上课惯于插科打诨,虽然信息量很大,却很少切中肯綮,这便很不对香港人“目标为本”的脾胃,故两堂课后,出勤的人便很寥寥了。而后来的事实证明,对于这门课,我们只需认真对待SGS即可;而在SGS的三位老师当中,我们只需要听奎尼·黎女士的录音即可。奎尼·黎在这门课的SGS当中表现得可圈可点,详略分明,重点突出,而且又保留了适当的讨论,无论从备考还是学习的角度,她的录音都是上选。

 

:

3.3 香港公司法实务概论(Commercial Practice)

l   LGS时间:周三上午9:15-12:30

l   LGS主讲人:丹尼斯·

l   SGS导师:丹尼斯·许、亚兰·吉布、奎尼·

è 本课程和后面的Drafting Commercial Documents(部分)、China Practice以及Drafting Commercial Documents in Chinese都是同一个老师讲授,三门课一脉相承。

è 课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香港公司法和破产法重述,我们在重新梳理香港公司法基本制度之余,学习与公司的设立、变更、清盘有关的法律实务。第二部分为香港本地非上市公司收购合并,学习香港本地私人公司收购合并所涉及的法律程序。

è 学习成果(包括但不限于):

Ø  香港私人股份有限公司”(private company limited by shares)的设立程序和相关表格的填写;

Ø  香港私人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治理相关法律问题;

Ø  香港私人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盘程序;

Ø  香港私人股份有限公司的收购合并相关法律问题;

Ø  撰写香港本地合营企业(joint venture)股东协议;

Ø  撰写香港私人股份有限公司股权买卖协议。

l   【课程地位】

这门课注定将改变许多人的命运,因为丹尼斯·许先生将让厌恶公司法的人接受公司法,让恐惧公司法的人热爱公司法。我永远不会忘记接受丹尼斯·许先生教诲的那些日子,正是在他所主讲和参与教授的五门课上,我逐渐消除了对公司法的畏惧与隔阂,逐渐理清思路、找到门路,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大道。即使我在香港的三年一无是处,但仅因为做过许先生的学生,我便心满意足。

前面说过,许先生貌不惊人,也不见令人艳羡的学历,但却具备做一位好老师的所有美德。他的讲义朴素、细致、实用,全面而又足够update,足以秒杀一切市面上流行的香港公司法教材;他的授课风格如春风化雨,娓娓道来令人心底熨帖舒服,自信品味又意味深长字字珠玑,虽然有的时候被人批评为啰嗦,却也是他诲人不倦矫枉过正之举,无可厚非。很多同学在JD学习丽塔·张女士教授的“香港公司法概论”之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全面把握香港《公司条例》的重点条文。许先生似乎深知个中情弊,故在课程的前半部分日夜趱行,不厌其烦地为我们重新梳理《公司条例》和附表A章程范本的所有条文。那阵子,只要是他的课,必定拖堂,台上滔滔不绝,台下俯首狂敲,手指在键盘上疲于奔命,不曾有一刻停歇。在这样密集的补课之下,我们在JD落下的公司法基础知识总算被悉数补上并巩固了,这对于我们这些客观原因造成的半吊子来说,真可谓持盈定倾,一举扭转乾坤。许先生拯救了无数辛苦逡巡于公司法大门前的莘莘学子,仅凭这一点就足以在学生们的心目中万世流芳了。很多海归同学又批评他英语不甚地道(最常犯的憨态可掬的错误就是but however连用,“but however”遂成为他独特的口头禅),但我倒觉得,既然生长在中国,英语想说得完全地道是不可能的,只要表达无碍明白晓畅即可,至于“地道”,那是只可无限接近却永远不会到达的境界。相反地,许先生那明白如话、朴实无华的英语反而更容易把握,这使得学习他的课程,制作笔记成为不二法门。

许先生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词“严谨、务实、平易”。所谓严谨,指的是他作为非诉业务律师,与霍太具有共同的职业性格,即对文字的极度敏感和对文书写作质量的高标准严要求。这一点在这门课上还体现不出来,而要等到下学期到他的商务文书写作课上才锋芒毕露。所谓“务实”,指的是他旗帜鲜明地蔑视在法律文书中玩弄文学伎俩,强调“实效”高于“绣花”、“点子”高于“面子”,这个价值观对于我来说,正有着莫大的借鉴意义。所谓“平易”,说的是他在日常和同学交流当中极其平易近人,他鼓励学生给他发邮件提问,并保证对于复杂问题还可以亲自来电话指导。笔者尝试过一次,果然如此。

另外,许先生智慧的火花常常灵光一现,冒出许多解颐妙语,堪称中大法学院的幽默大师。我们同学当中不知哪位高人竟然将许先生的连珠妙语记录下来,搞了一个总结帖,名为“丹尼斯潮语”(In Dennis’ Words)(http://in-dennis-words.tumblr.com/page/2),其中很多话是笔者亲耳听到的,举其要者如下:

è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re is no conclusion. Conclusion means confusion(我的结论是没有结论——结论等于混沌)”——2011119

è You have to follow the Ordinance closely; don’t just rely on my PowerPoint slides - they’re too simple, too naive!(你们还是要仔细读法条,不要全靠我的PPT——我的PPT太简单、太幼稚了)”——20111012日(笑点在于too simple, too naive的出处)

è Without precedents, lawyers are not lawyers.(没有文书模板的帮助,律师便不成其为律师)”——2011914

è The representations and warranties are all beautiful lies until you read the disclosure letter.(直到你读了披露清单,你才发现SPA里的陈述与保证不过是美丽的谎言)”——20101125

书归正传。到了课程后半部分,在基础都已夯实的情况下,课程的重点开始转移到真正的公司法实务——合营公司股权协议和公司并购实务上来。但限于时间,本课程LGS给人最大的收获还是在于温习并巩固了公司法基础知识,而那些实务技能,需要在第二学期配合许先生开设的其他选修课继续深入展开。

至于SGS的老师,其实我要说的是,这门课完全是LGS压倒一切,在SGS当中我们虽然能学到很多东西,但却都不是考点。如果时间有限的话,可以只把经历放在整理许先生的LGS笔记上。不过,如果学有余力的话,许先生SGS的录音很值得一听。奎尼·黎女士作为具有神奇圈律所非诉业务经验的律师,在这门课上可谓如鱼得水,不过前面已说,她的教学风格对于学生而言虽然舒服,但从收获的角度讲未必会比得上许先生课堂上的头脑风暴。另一位教SGS的亚兰·吉布老先生,则是我在JD时候就很喜欢的年高德劭的长者,平时颇为慈祥温和,但到了SGS上,咬文嚼字穷究义理也是一把好手,可谓老而弥坚。上他的课也能有很大收获,只是可惜吉布老先生并非出题人,他与许先生的教学风格差异过大,上他的SGS的同学,过后必须听许先生或奎尼·黎的录音查漏补缺。

 

l   【重点提示】

第一讲简单介绍香港的几种商业组织——个人独资、合伙、公司。第一次的SGS就是让我们结合实际案例写一份建议书,比较三种组织形式在不同角度下的优劣。这并非考试重点。

第二讲到第六讲是对香港《公司条例》的复习和巩固,附带温习有关公司破产清算的内容。这一部分是许先生对我们的最大贡献,也是考试的重点难点,甚至是今后安身立命的知识基础,如何重视都不为过。笔者建议对于这部分,应当把许先生所讲的一字一句都记录下来,复习时紧紧依靠笔记和法条,便可所向无敌。这部分有两次SGS,都是有关公司成立和变更的注册表格的填写,虽然重要但却很简单,而且不是考点,一般掌握即可。

第六讲之后是本课程的第一次考试,相当于一次对香港《公司条例》的大综合考察。许先生出题不同于其他老师,即他的考试从不下发单独答题本,从而让我们无限制地“吹水”和浪费纸张。许先生出题的所有考试都是案例分析题,在每个案情底下都分为及其细致的数小题甚至十数小题,每题的分值精确到0.5,以便我们从细致的提问中判断出考点以及从题目的分值上估算出要使用多少笔墨。而且他的试卷上,每一题目底下只给出了很有限的空间用于答题,超出空间范围答题的一律无效,这又戳中了绝大多数文科同学的软肋,让大家从本科时就养成的漫无边际答题法在许先生的考试面前全然无效,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害怕许先生出题的原因之一。但一旦复习充分,明白了每一问的考点,我们就会发现许先生其实还是宅心仁厚,从不出偏题怪题,只要认真听课记笔记的同学,一定能拿到好成绩。但只要存了侥幸心理,则扣分挂科绝不容情,每年在许先生课上折戟沉沙的大牛人也不胜枚举。这个特点多年来在PCLL学生中口耳相传,已成为定规,所以每一年许先生课堂总是出勤率最高、课堂秩序最佳(因为大家都在埋头记笔记)、学生反馈最好的。

第七讲到第十讲才是真正的实务课,主讲香港语境下的“合营公司股东协议”和“香港本地公司并购协议”。在这个阶段,许先生只讲基本概念和为我们大略梳理一下这些协议的条款。对应的SGS也是比较松散的,并不认真要求每个同学都写好这两份协议,而只是熟悉理论即可。这部分的考试也是集中在案例分析上,并未上升到文书写作的高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真正的写作任务要等到下学期的“香港商务文书写作”课上,许先生将继续这两个专题,到了那时,现在不做要求的股东协议和并购协议的写作,就将变成绝对重点。

 

目前先写到这里,算是本心得录的中篇。在下篇里,限于时间,我只能比较简略地介绍剩下的七门科目的概要和特征,敬请继续关注。

http://i.creativecommons.org/l/by-nc-sa/3.0/cn/88x31.png
香港中文大学法律专业证书(PCLL)学习心得录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 License.
阅读    收藏 
标签:

教育

法学院

香港中文大学

课程

学期

分类: 公府邸报

我的“博文约礼”的两年

 

里仁篇第三
——基本情况

3.4 课程

既然中大JD传授我们的是“香港法律实务的全面而实用的知识”,那么这样的特征必定体现在其课程的设置上。其中固然有不足,但比较内地法学院的课程设置,其先进之处,一望可知。

在我修读JD项目的20099月到20117月之间,我是完全按照学院制定的全日制JD课程安排来做的。虽然有些同学出于种种考虑,会对自己的学习进度有所微调——或是将某些选修课的配额与必修课的配额交换,或是减少自己每学期所修读的科目同时延长修读期限以减轻自己的学习负担,但是我自认还可以应付得来,故没有做任何变更。JD完成学业,必须修满七十二个学分,而JD的所有课程都是三学分的【只有“大论文”(Independent Research Dissertation)一门为六学分】,故毕业所需要完成的课程为二十四门(如选了大论文,则为二十三门)。JD的全日制正常修读期限为两年,每年分为三个学期,即两个大学期和一个夏季小学期。我所经历的每个学期的课程分配如下:

 

第一学年第一学期(200997~1218日)

Ø  香港合同法原理(Principles of Contract Law【申请PCLL必备课程】

Ø  香港宪法原理(Principles of Constitutional Law【申请PCLL必备课程】

Ø  普通法:写作、研究与信息检索(Common Law: Writing,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绝对必修课】

Ø  香港法概论(Legal System【绝对必修课】【申请PCLL必备课程】

Ø  法律与文学(Law and Literature【选修课】【注:第一学期的选修课只能从“普通法:起源与发展”(Common Law: Origin and Development)、“中国法概论”(Chinese Legal System)和“法律与文学”(Law and Literature)当中选择】

第一学年第二学期(2010111~57日)

Ø  香港民事诉讼法原理(Principles of Civil Procedure【申请PCLL必备课程】

Ø  香港侵权法原理(Principles of Tort【申请PCLL必备课程】

Ø  香港行政法原理(Principles of Administrative Law【申请PCLL必备课程】

Ø  中国争议解决(Dispute Resolution in China【选修课】

Ø  香港国际私法原理(Conflict of Laws【选修课】

第一学年夏季学期(2010517~79日)

Ø  法理学(Jurisprudence【绝对必修课】

Ø  国际公法原理(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Law【选修课】

第二学年第一学期(201096~1217日)

Ø  香港公司法原理(Principles of Company Law【申请PCLL必备课程】

Ø  香港刑法原理(Principles of Criminal Law【申请PCLL必备课程】

Ø  香港衡平与信托法原理(Principles of Equity and Trusts【申请PCLL必备课程】

Ø  香港土地法原理(Principles of Land Law【申请PCLL必备课程】

Ø  香港知识产权法原理(Principle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选修课】

第二学年第二学期(2011110~56日)

Ø  香港刑事诉讼法原理(Principles of Criminal Procedure【申请PCLL必备课程】

Ø  香港商法原理(Principles of Commercial Law【申请PCLL必备课程】

Ø  香港证据法原理(Principles of Evidence【申请PCLL必备课程】

Ø  香港海商法概论(Shipping Law【选修课】

Ø  学年论文(Independent Research【绝对必修课】

第二学年夏季学期(2011516~78日)

Ø  香港物业转易法原理(Principles of Conveyancing【申请PCLL必备课程】

Ø  个人、社会与法(The Individual, the Community and the Law【绝对必修课】

 

这其中,“绝对必修课”和“申请PCLL必备课程”是在一开始就由学院安排好的课程。“绝对必修课”是所有学生都必须修读的,不可退换;而“申请PCLL必备课程”虽然重要,但如果有人不以入读PCLL为目标的话,也可依自己的喜好而退换这些课程。

我们的每个大学期分为十五周,其中十三周上课,最后两周考试。夏季学期则分为九周,其中七周上课,两周考试。每周从周一到周六,每天有早午晚三个上课时段(周六没有晚间时段):上午930~1230,下午230~530,晚上630~930。每堂课三个小时左右,中间一般有十五分钟左右的休息。所有的课程,包括那些内容为中国法、老师为内地人的科目,均为全部英语授课和考试。

多数课程的上课阶段都可以被大体分为“讲座”(lecture)和“教师指导练习”(tutorial)两个阶段。讲座阶段所发生的事情,大体与大家通常所熟知的上课模式相同,即老师结合幻灯片或讲义来讲课,学生记笔记,间或有些提问或互动环节。“教师指导练习”阶段则是香港法学院的一大特色,几乎所有的课程在那节课的后半段都会做一个练习。这个练习一般是老师提前下发的材料,可能是一些题目或案例,拿到课上由学生与老师充分讨论之后,再由老师作进一步讲解。不可讳言的是,中大JD缺乏那种为城大法学院所称道的“小组tutorial”,从而使得互动的效果减色不少;很多时候,本应气氛活跃的讨论往往变成了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老师给出的“正确答案”。这固然是个遗憾,但个人觉得,只要自己的确事先准备过题目,并且积极发言参与讨论,收获还是不小的。很多同学格外重视这个tutorial环节,因为老师在这个环节所给出的题目和解题思路,往往与最后考试的出题套路相关。有些老师甚至会在讲解tutorial的过程当中,对自己的出题方向有所暗示。所以,能否善用tutorial,往往成为考试成败的关键之一。

由这个课程安排可以看出,其内容基本上涵盖了香港法的所有关键领域。按照这个时间表读下来,基本上能够对香港法有一个全面和重点突出的掌握。从名字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些课程除了法理学之外,几乎没有内地法学院常见的过分侧重理论的课程(诸如我在本科时遭遇的两个学期的法理学、四门必修法制史类科目等),而tutorial环节的加入,更使得课程的内容无论从考试角度还是实务角度来看都相对实用。事实上,这个培养体系,三所法学院都相差无几,因为这个体系(特别是“申请PCLL必备课程”)正是应香港律师会和大律师公会的要求而制定的。

相对我在内地本科之所见而言,中大JD的课程网络平台也是比较先进的。中大坐拥“全港网络总结点”的优势地位,故其校园网络高效而稳定,这本不足为奇。难得的是中大目前的教学互动完全采用了“面向对象的模块式动态化学习环境”平台(即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简称Moodle,任何课程的信息发布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轻易地完成。每学期开学前一周左右,任课老师就会陆续把本课程的大纲和第一次课的讲义上传到Moodle上。在大纲中,老师会讲明该课程的宗旨、每一讲的主要内容、参考书目、考试形式等重要信息,让同学们在开学之前就明了该课程的种种属性,以便及时决定是否退换此课或尽早开始预习。这种事情本来是每所大学都能够轻易做到的,但就笔者所知,内地诸多高校目前就此仍然未形成一套制度。有关一门课的参考书目和考试形式的信息,学生在上课前往往一无所知,经常是要等到老师上第一堂课之时,向学习委员询问班级公共邮箱之后,才能一窥端倪。而即使是这样迟到的信息,也是时有时无,完全取决于任课老师个人的好恶。笔者经常会见到有老师直到期末还定不下考试的形式,讳莫如深、朝令夕改者,屡见不鲜,令学生无所适从,造成大量时间和资源的浪费,最终不利于对课程本身的学习。而这种情况,在中大法学院的有效管理下,通过Moodle的互动而彻底被杜绝了。中大JD这种高效率的网络平台以及老师在开学前解决学生一切疑虑的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率。

当然,中大JD的课程设置也并非完美。这最大的问题是个客观条件的局限性,即JD的修读年限相比LLB而言少了两年,而我们所要达到的境界却和LLB是一样的。换言之,我们只有LLB一半的时间,却要达到与他们同样的专业水平。虽然已经有了本科学历的我们,在心智成熟度和学习能力上自然要强过LLB,但毕竟由于时间非常紧迫,在保证所学知识全面的前提下,许多细微与深入探讨之处都来不及讲解,只得求大而舍小。这个不足在JD课程的名称上就能体现出来——JD课程之前往往冠有“原理”(principle)二字,而LLB的对应课程,其名称就没有这个字样;且对于某些重点科目如合同法、侵权法等,LLB用两个必修课来学习,而JD限于时间,只能上一门必修课(即“原理”课),而把未尽事宜另开一门“进阶”(issue)课来弥补。然而,由于选修课的配额也很少,我们往往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选修所有我们心仪的科目,故造成了许多知识上的缺口和断层。除了上面说的合同法、侵权法、刑法、公司法等核心科目只有短短十三周的时间,未及选修“进阶”课程从而无法遍窥全豹之外,笔者渴望修读而限于时间无缘选修的课程还有税法(Revenue Law)、银行法(Banking Law)、劳动法(Employment Law)、家庭法(Family Law)等等。这些缺憾,我只能通过借阅其他同学笔记、在未来的实践中自学等方法来尽量弥补了。总体上讲,JD的修读模式决定了我们的知识层次全面有余而细致与深刻不足。另外,那些“绝对必修课”的设置,所体现的是中大法学院而非律师界的意志,同学们往往对这些课程存在的意义以及授课的模式等产生较大的争议。

 

3.5 考试

毋庸赘言,GPA的数值就是我们每个学生为之呕心沥血的最终目的,而考试,就是所有人“中心思之,何日忘之”的永远的梦魇。为了这二十四门考试,我朝乾夕惕,夙兴夜寐,费尽了心机,所投入的精力多过本科时十倍不止,故而最后无论得到何种结果,我大体上总能够问心无愧。单凭这一点进步,就是人格上的一大飞跃,我足以感到欣慰了。而最终果能得到天恩眷顾,于万马齐喑当中偶然拿下几个A,那我就更是感激涕零不知所云了。

中大JD每一门课程的考试形式,都由老师在课程开始之前的大纲里面早早公布,以免学生为此而犯疑心病。考试形式多种多样,我所经历过的大体有如下几种:

1. 开卷考试 Open-book Exam

开卷考试是中大JD绝大多数科目的期末考查形式。考试时间一般为三个小时,而如果该科目已经进行过其他形式的考查(如期中考试、期末演讲等),则期末开卷考试的时间则相应地减少到两个小时。在开卷考试当中,我们可以携带除了电子设备以外的任何对自己有用的材料,无论是教材、笔记还是词典,都是可以的,但借自图书馆的材料是不允许的。这种考试模式,并非法学院自己的主张,而正是香港律师会的要求。

有些人或许会认为开卷考试比闭卷考试容易,这对于需要大量死记硬背的考试来说,或许是这样,但对于JD的绝大多数考试来说,情况则恰恰相反。在这里笔者要纠正各位看官很可能存在的一个误区,即认为读法律的核心任务就是大量的记忆。其实,在法律行业的生存之道上,记忆固然是很重要的一环,但更重要的则是如何灵活运用法律来服务于自己的目的。这往往要求我们具有严谨的理性精神、缜密的批判性逻辑思维和举一反三的灵活头脑。对于有志于从事律师行业的我们来说,一份考查记忆力的闭卷试题反而会比一份考查灵活运用的开卷考试要简单得多,因为在开卷考试当中,老师往往会出大量而复杂的案例分析题(problem question)以及极具争议性的论述题(essay question),这些问题往往在书本当中不能直接找到答案,而是需要我们基于自己对课程知识的把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才能解决。在这种题目难度较大且时间紧迫的考试当中,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从而“功夫下在平时”以及“笔记至上”就是在JD开卷考试当中生存的不二法门。关于这一点,笔者颇有心得,后面还要详述。

2. 半开卷考试(Semi-open-book Exam

这种考试形式极为少见,事实上笔者也只在马修·张的“民事诉讼法原理”一门考试当中见到过这种别出心裁的考试方式。所谓半开卷,指的只允许携带符合严格规定的材料进入考场。例如在“民事诉讼法原理”考试当中,马修·张要求我们只能携带最多二十面(即十张)A4纸大小的笔记入场。

3. 闭卷考试(Close-book Exam

采取闭卷形式的考试,在中大JD的课程当中只占少数。闭卷考试的时间一般是两个小时,题目也一般可以从书本或讲义上找到,故看起来比开卷考试简单。不过对于我们来说,工作量是一样的,因为背书和整理笔记,二者的痛苦程度实在是难分伯仲。

不过中大JD的闭卷考试有一个特点,即虽然号称“闭卷”,但并不禁止携带语言词典。故虽然自知无甚助益,我每次考试还总是例行公事般背着沉重的英汉、汉英各两本词典入场。

4. 限时家庭作业(Take-home Exam

这种考查形式,一般不会单独使用,而是与期末考试一起作为一种额外的考察手段。在这种形式下,老师一般会在规定的时间发布题目及答题要求于Moodle上,并且指定一个交卷的时间(一般是48小时之后),大家在这段时间内可以任意分配时间,可以做任何事情,甚至可以互相交流,只要在指定时间之前把答卷的电子版通过Veriguide提交并把纸板交予counter即可。笔者个人不是很喜欢这种形式,因为这段做题的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身心在两天左右的时间内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且容易受到周围同学情绪的影响,对自己的答案举棋不定,有时反而会犯下画蛇添足的错误。与其这样,还不如在考场上短短三个小时搞定的好。

5. 论文/作业(Paper/Coursework

论文/作业对于某些课程来说,是唯一的考查手段。而对于多数课程,论文/作业都是对于期末考试的补充,在总成绩中占20%40%不等的比例。与内地多数老师布置论文的要求不同的是,中大JD的老师所要求的论文,一律设有字数上限。注意,是上限而不是下限。这个要求正是针对法学院学生的常见病——罗嗦而设的,可谓打到了我们的七寸。对于像我这样的内地学生而言,已经习惯了内地高校在敷衍中写论文的方法,所以来到香港之后面对真正符合学术水准和诚信要求的论文任务,常常有力不从心之感。而且用英文写作,还要与从小就精于此道的香港人和ABC们竞争,我们实在是先天不足。再加上论文这种东西(除非是案例分析题形式的作业),老师本人在评价当中的主观因素非常强,故内地学生想写出一篇形神兼备深得圣心的论文,诚为难矣。所以在内地同学当中一直流传着一个原则:尽量避免选修需要提交论文的课程。

提交论文的方法也是比较繁琐的。中大自主开发了一套名为“维诚”(veriguide)的防抄袭系统。所有的同学必须在指定的日子的指定时间(即所谓“deadline”)之前,首先将论文的电子版通过Veriguide提交,然后到自己的中大内部邮箱里面查收一封veriguide自动生成的诚信声明,将该声明和论文都打印出来,在诚信声明上签名,最后把纸版的论文和诚信声明一起提交到counter。要办这么多的事情,实际上无形中提前了交论文的deadline。总之,遇到写论文的课程,就意味着麻烦缠身了。

6. 演讲(Presentation

很多人都视presentation为畏途,但实际上这恰恰是我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甚至在实习、面试过程当中)所不得不做的事情,所以多一些机会锻炼,总是好的。不过在中大JD的课程当中,以presentation作为考查方式的课程并不多,笔者遇到的除了必修课“个人、社会与法”以外,就要属“中国争议解决”了。演讲的技巧有很多,包括组员的选取、题目的选择、理论研究、数据分析、图表和幻灯片制作、临场发挥等等,总之一切以吸引眼球为第一要务,至于演讲的内容,反而居于次要了。这些经验,笔者会在下面谈到这些课程的时候略及。

7. 平时表现

个别课程会把“回答提问的情况”、“课堂表现”等也列入评价体系当中,但一般只占不超过10%的比重。笔者个人不是很喜欢这种评价方式,因为在几十人的大课当中,强求所有人都有突出表现是不现实的。更何况所谓“表现突出”,过多地反映出任课老师个人的偏好,很容易造成不公平的现象。幸好,考查平时表现的课不多,所占比例也不大。

这里还要提一件中大JD的德政,那就是中大JD从来不把“考勤”(Attendance)作为影响成绩的因素。这在某些内地高校的老师看来,似乎不可思议,因为笔者在本科就曾经体验过某些老师以突击检查考勤来判断学生“忠实”度并以此在成绩上随意加以臧否。其实大家都明白,老师通过考勤来约束学生,本身就说明自身的无能;仅从学生角度而言,只要最后考得理想,是否出席课堂,那完全是自己的事情,与学校无关。中大JD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可圈可点:一方面,上课时大家的确要在一份“考勤表”(attendance sheet)上签字,但另一方面该考勤表并不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而且实际上如果你不能出席而找人代签的话,也是没人管的。

 

上面说过了考试的形式,那么下面我就以最常见的期末三小时开卷考试为例,叙述一下中大JD的考试流程吧。

首先,中大会在学年开始之前,就一次性公布全校所有课程的考试时间表。每年的八月底,我们只要上网下载,所有的考试科目和日期时间,就都一目了然。所以,我们无需像在内地那样为考试时间的迟迟未定而惶恐。对于研究生来说,这样的安排尤其深得民心,因为我们很多人都需要参考这个时间表来计划自己假期的行程。在学期之中,细心的学生就会常常查阅这个时间表,把关键的日子输入手机的行事历,作为提醒。

每个学期的最后两周是考试周。到了这些日子,GLC的教室都会关闭作为考场之用,只留下大教室LT1和电脑室给同学考前冲刺。周一到周六,每天可用的考试时段也是早、午、晚各三个小时,和上课的时间安排一样。但是,为了照顾那些平时还要上班的兼读制(Part-time)同学,大多数的考试都尽量安排在晚上六点半到九点半进行。其实这样的时间安排还方便了一类人,那就是以我为优秀代表的夜猫子流派以及某些登峰造极者的通宵复习流派。

时间一过中午,GLC的两间备考房就开始陆续有人进驻了。纵然是平时十分要好的朋友,彼此见面也仅仅是打个招呼而已,目前是各人自身难保,早已无暇叙什么兄弟之情。只见LT1的阶梯型座位上,山头林林总总,你占高地,我占平原,自成一体。大家落座之后,纷纷各自祭出凝结着自己数月心血的杀手锏——精品秘制笔记,埋头钻入玄之又玄的意境当中,慨然忘我,天塌不管。偶有一些携带电脑上网上msnFacebookQ者,可谓好整以暇,大有“谢安棋畔走苻秦”之风骨。周围的衮衮诸公见状,最多也不过激起心底那一丝酸楚的腹诽,而面对眼前那堆积如山的笔记和讲义,早已连对这些人表示鄙视的心思都没有了。如果有好事者原意点一首歌送给那时的我们,笔者认为前几天在本人博客上推介过的《决战前夕》实在应景。

许多人面对这透不过气来的宁静,或许在思维短路的刹那间,还会埋怨天地不公以万物为刍狗,还会悔恨自己平时不努力考前徒伤悲,但无论如何,吃饭的心情是绝对没有的。于是,午饭时间过去了,下午茶时间也过去了。眼看着到了晚饭时间,却又是决定命运的时刻到来了,于是只好无奈地挥挥手,没有遮挽一下,也让它匆匆过去了。很多人之所以成绩不理想,窃以为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技不如人,而大抵是因为蹉跎了两顿饭之后早已经难以安慰那嗷嗷待哺的肠胃。我等的辛苦,由此可见一斑。

到了下午四点,距离考试开始还有两个半小时的时候,柜台的工作人员就会在GLC大平台的墙上贴出考场安排。这个考场安排是按照该科目学生花名册的字母顺序排列的,上面列出了每个人的考场和座位号。我们只要在四点钟以后到平台那儿去看一下自己在哪间教室考试,再到那间教室的门口看一下平面图,了解到自己座位的位置,就可以继续回去冲刺了。

六点到六点半这三十分钟,是GLC紧张气氛发酵升华的时候。到了这段时间,同学们基本上都到齐了,而自习室的位子明显不够,于是公共讨论区和电脑区都挤满了惶恐而惴惴不安的小心灵。有的人仍然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埋首在LT1和电脑室里犹作困兽之斗;更多的人则早已不堪重负,干脆来个破罐子破摔,到公共区呼朋引伴大摆龙门阵,好友之间召开战前动员大会,也庶几可以活跃身心;也有些人故作深沉,或故作悲戚之状,而暗地里早已胸有成竹,他们冷眼旁观这些穷形尽相的众生,规划着自己三十分钟后的一鸣惊人,一切扮猪吃虎的谋略,早已在悄无声息中部署停当了。与同学一样忙的,则是任课老师和GLC的职员。在这三十分钟当中,任课老师要把考卷交给职员,由职员事先分发到各考场,并安排各考场的监考人员到位。中大这种考前封闭考场,考前分发试卷的做法,笔者认为又是相比内地高校而言的一大德政。这种做法避免了内地各种考试中由于进场之后才分发试卷而频频出现的乱像,使得考生可以很快进入状态,是为增强行政效率的重要举措。

到了六点一刻之后,考生们大多已经群集在GLC各小教室考场门外狭窄的走廊里,三三两两或交头接耳,或埋首苦读,作着各自龙门前的最后一跃。

六点二十五分左右,各考场的大门准时打开,大家鱼贯而入,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按照开卷考试的要求,我们要马上把学生证放在桌子的右上角以备查阅,并且迅速将自己所有在考试中要用到的材料摆在桌上。所有没有在考前摆出来的材料,在考试开始之后就都不能看了。少顷,监考员步入考场(笔者由于姓氏的缘故,每次考试都是在第一考场,故每次都得以“有幸”地承蒙任课老师亲自监考)。该名监考员会在白板上大字书写课程名称、课程编号等信息,并提示同学在答题本的封面上填写自己的学号和座位号。中大JD的考试,为了保证公平,一律不准学生在考卷或论文上题写自己的姓名,而一律以学号和座位号代替。这虽未必真的能够确保老师无所偏见,但毕竟表达了学校的一个态度,让我们做学生的感到舒心。

试卷此时就摆在我们的面前,但没有监考员的命令,我们谁都不敢翻看。试卷包括一本中大统一格式的答题本和试题若干页。我们在答题本封面上填写了科目名称和学号等信息之后,就坐等最后的指令了。面前的试题,只有题写着“未经许可不得翻页”字样的第一页面对着自己。在这第一页上,密密麻麻地写明了各项考试要求,包括试题有几页、一共有几道题、都是什么题型、我们需要选作几道等等。我们必须利用这最后的空闲时间仔细阅读这些要求,否则答题的时候漏答或多答了什么题,可就是致命的了。

几分钟之后,监考员认为时间已到,就当众读出教室墙上悬挂之钟表所显示的当前时间,并把该时间书写在白板上,并加三个小时,书写交卷时间。就在这一刻,命运之锤沉重地落下,掷地有声。冰凉的手指颤抖着翻开试题,三个小时的鏖战就此拉开帷幕。虽然鸦雀无声,但人人心中却都如同响起了一声炸雷,顿时风波骤起,杀声震天……

后面的事情,没有太多好说的。

中大JD的开卷考试,出题时的政策就是不打算让我们做完,所以像我那样每次还能奋笔疾书赶在最后一刻在逻辑上把每一道题写完备的,就已经是万幸了。只是苦了那些书法家们,他们对字体美观的执着往往拖累了进度,造成了多少阙文,多少遗恨……

然后就是三个星期之后,出成绩的那个日子,仍然是提前一年全校公布日期,到了那一天的下午两点,上My CUHK系统上自行查阅。每年三次,提心吊胆,血压升高,乍悲乍喜之后,方知人生如梦。不过至于感慨过后,是去还酹江月还是去自挂东南枝,那就端看圣上的天意了。这些日子,我共经历了六次,每一次都是一言难尽,欲说还休,不如不说罢。

至于成绩,香港这边采取的不是百分制,而是由百分制换算而来的“十二等制”,即从AD-再到F,共按百分制成绩划分成十二个等级,最终成绩按等级计分,每个等级赋予一定的GPA数值。请各位看官原谅,我只有在这里不得不隐晦其词,不敢将自己那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可怜成绩晒出来见笑于方家。但其实阅过我后面的课程感想之后,本人的实力究竟如何,恐怕还是瞒不过细心的看官的。

 

在下一章里,我将把自己所修读过的这二十四门课程,按照时间顺序,简述感想与心得。敬请关注。

http://i.creativecommons.org/l/by-nc-sa/3.0/hk/88x31.png
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香港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