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周永德
周永德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96
  • 关注人气:7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2011-05-12 12:01)
标签:

搜索

竞价排名

佩奇

智能搜索

社交搜索

it

周永德/文

搜索引擎发展这么多年,也很难界定是第几代了。各人各家都有不同的年代说法,说来说去,代代也乱了。不足重。

对于动态中的新技术,谁也很难有研究其历史的坐标,更没有预测未来的理论体系。毕竟搜索是最纯粹的互联网服务,可以说是互联网的产物。取之于网,用之于网,不会死亡。之前也写过搜索的一些文章,都是从用户的角度浅谈。

前几天看到一个标题,说什么下一代搜索是直接提供答案,不知怎么回事,我都竟然没有点开看(还不如换个说法,问答网站将推翻搜索网站,正如Google取代了雅虎门户)。不过,现在是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依稀记得,中国市场,自奇虎从社区论坛搜索开始挑战失败后,鲜有多少搜索产品问世了。不过,现在从行业角度说,也还是几个点而已。

点一:

下一代搜索,根本不再是Google PageRank算法一统江湖的搜索


众所周知,PageRank是Google创始人从学术论文引用惯例中得到启发,进而在Web上成功试验的内容权重排序规则,即搜索界的行业术语“算法”。这套算法规则简洁、实用、严谨。理念是,如同任何一页论文,都有可能被引用,任何一个Web网页,都有
标签:

it/科技

分类: 仙童社区文章
Google在大洋彼岸以Blog非正式的方式,发表了将要退出中国的声明。震惊之余是对Google坚持公信力的钦佩。当然也不希望Google退出中国。
 
但由于是非正式的方式,就说明事态还不明朗。况且Google也说“可能关闭谷歌中国”、“重新评估中国业务”、“将和中国政府在未来几个星期商讨”等,都说明事情远没有结束。最后的结果谁都无法准确预计。
 
但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说:
 
一、Google计划退出,出发点到底是什么?
 
Google的出发点,我认为和她进入中国的初衷是一样的。那是商业,不是政治。
 
这很简单,如果是因为政治原因计划退出中国,Google根本一开始就不需要落地中国。因为在进入中国前,Google的中文搜索结果就已经开始被过滤了。Google应该是很清楚中国的言论状况。
 
Google毕竟是一家公司,它来中国赚钱无可厚非。
 
但Google又不是一家和IBM、微软、
标签:

it

分类: 仙童社区文章
1、谢文促进了网络游戏,辅导了盛大
 
众所周知,谢文最早任CEO的中公网收购了联众游戏。谢文由此得到了资本+游戏的经验,运用自己深厚的社会学研究和前瞻的原创观点对网络游戏产品的完善和创新,雄心勃勃在网络游戏领域干出一大产业。可惜谢文老师离职了。后来,谢文终于有机会以咨询顾问的角色,向盛大提出了涉及产品、运营等各方面建议、方案、报告。不能不说,盛大当年的一家独大,与谢文的独家辅导把脉是密不可分的。
 
2、谢文最早引进推广了Alexa
 
这个全球网站排名体系不仅成了创业者,也成了投资人的风向标。只不过Alexa后来被滥用了。凭这套指标方法,互联网实验室得以存活。谢文具体在互联网实验室的时候,主要和李慷合作,开发了很多种网站排名算法。
 
3、谢文作为Web2.0的旗手,成功在和讯促成了个人门户
 
用过和讯个人门户的都知道,产品非常新锐,代表了Web2.0的一
标签:

it

分类: SNS社交

甚至,kaixin001.com要比kaixin.com更好。

娱乐当然重要,但总归不是永久的必须的刚性需求,那么随便玩玩,图个新鲜就成了大多数用户的心态。

kaixin001.com,让用户自我认为,并没有正式参与娱乐,而启用kaixin.com或其他好域名的话,用户的压力就来了,感觉是在正式参与一场娱乐,而真的发现自己一天到晚去娱乐,那是可怕的,不是大多数人愿意发现的。

你姑且办一网站,我姑且一玩——是目前开心用户的态度。他们大多是不知道域名可以更改的非IT用户。建筑塑造了人,同理,产品的形态和气质也塑造着用户。

所以,如果开心网那天意外关闭,用户根本不会心疼任何数据,马上转战别的地方开心。

非IT用户,总是笼统认为自己在上网开心甚至上电脑开心,而不是上某个网站开心。网站就好像需要玩扫雷游戏,而经过Windows【开始】的一个渠道而已(这可能和他最初知道这个网站,是一个邀请链接而不是公交广告有关)。我保准,他们清除收藏和cookies后,根本拼不全开心网的域名。但没关系,他们可以搜出来。

另外,开心网只从界面上修改以区别FB,而从产品上走模仿路线,也难逃被模仿的噩运。我

标签:

it

分类: SNS社交

SNS无疑是Web2.0之后互联网最大的概念和市场想象了。至少3年内是的。

 

SNS流行,总的一句理由是,人们上网后的入口,从门户、搜索变成人了。是的,活生生的人——你我以及我们的朋友们,我们相互成为对方的信息导航员。

 

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在某种程度上不信任少数人服务的网站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包括搜索信息了。我们信任朋友,朋友相互了解需求。我们在信息时代的效率更高了。

 

搜索网站曾因信息泛滥而壮大。现在SNS也很普遍,有报告称美国已经有75%的网民注册或使用SNS网站。人很多,人很杂,如何在茫茫人海中邂逅知己,人的“搜索”自然就是一个新的趋势。搜索只是基本方法,排列组合才是根本,所谓精准匹配的效果无疑要达到“一见钟情”才能令用户满意。

 

我一直对爱情的唯一和专一从理论上保持怀疑。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恋爱、结婚的依据

标签:

电子杂志

blog

视频

时间过的真快,从2005年到2007年,电子杂志(包括网络杂志、互动杂志等说法)和视频网站两个创业方向一直是互联网创业或者说Web2.0热潮中的主角。说它们是主角,还有一个原因是它们比Digg等微型应用更广泛,更“主流”(今天我也分不清谁是主流谁是非主流或边缘了)。
 
时间过的真慢——对于新浪内部的创新者而言,看着人家玩、人家玩剩了玩完了、自己扑上去玩个痛快,玩个全民普及——其实也是很没有成就感的。从Blog到播客,猜都不用猜,新浪迟早会做电子杂志。一个非常规的理由是,腾讯早已推出杂志频道、网易早就以收购的形式推出了杂志频道。搜狐最慢,不提也罢。2004年我写邮件给张朝阳和方刚,建议搜狐做播客(Blog)。方刚明确回复,要做影响力,做原创,签专栏。其实也没错。但搜狐矩阵战略,当时怎么在媒体这块求专注呢?没想通。后来搜狐,在国内大网站中,推出Blog只比百度早而已。
 
今天,不

从产品方面,公式是:
 
视频+电子杂志+浏览器+IM Web版=王道
 
有好概念的互联网公司多干点苦活累活就成功了。
 
不多说。
13句话来试着阐述。
 
1、新浪等门户是分类(分货、分物)阅读,财经、体育、娱乐......所以分场这个概念不是原创或首创,只能说总结。
 
2、分众传媒是分众。分众其实是分场,电梯、商场是场,任何人都可以上。其实是分众广告。学生上校友录,驴友上旅游网站才是分众传媒。
 
3、分场,包括分地理:图书馆、学校、单位;分终端/平台:手机、PC、汽车、图书馆、数字亭;分形式:论坛、Mail、RSS、客户端、IM、Blog......
 
4、分场阅读主要强调阅读手段,其次区分阅读内容。
 
5、分场阅读的状态是:今天我上图书馆读什么,明天我在家读什么,这会我手机没电了我怎么获得信息,等会我出去开车怎么获得信息。理论的背景是假定人是流动性状态,事实上现代人是高度流动。
 
6、说话要分场合,穿衣服要分场合,为什么获取信息不分场合。
杂感一:不要对他说——
 
以前有句IT名言(IT界已经也有很多名言典故了,比如刘韧说的在IT界不要和永不认错的人合作——换个角度,可以指固执的人。因为这个行业的变数更多),叫“不上ERP等死,上ERP找死”,堪称ERP鸡肋期最经典的中国式评论。Web2.0现在是ERP的境况吗?不是,至少“上Web2.0是找死”值得大大商榷。虽然当下各家开口必欲灭Web2.0而后快的架势。
 
杂感二:是以聚人为主来做专业内容,还是以平台为主聚所有内容?
 
有个我能网,以及相关一些网站,上面的注册用户都被标为“我能打官司”“我能讲历史”“我能做保洁”之类,是提供平台型的,聚集这些人生产的各方面的内容,是Web2.0式的新浪,或者说新浪式的Web2.0。
 
还有一类网站,比如朋友于敦德、梁宁各做的途牛网和绿人网,是以聚旅游的人为主,然后做专做精旅游内容(当然在内容展现给非用户网友方面投入多少我不知道),还有做专做精汽车内容的等等。当然豆瓣也是这类网站,但它做了书、电影、音乐、旅游、网站等多方面的服务了不是吗?
据我观察,把某一年叫作“某某年”未免肤浅,一个完整的dot-com周期应该是2年。

1999年——2000年,这无疑是一个泡沫期。

2001年——2002年,这无疑是一个冰冻期。没有多少创业、投资或并购上市。有也不好意思声张。

2003年——2004年,这是一个回暖上升期。在中国,这一周期登录纳斯达克的公司最多。

2005年——2006年,又是一个高潮期,是互联网创业的第三次浪潮。几乎重演1997——1998年。那个周期,新浪、搜狐、网易等Web1.0的代表相继成立。

与上个世纪末完全不同的是,05年、06年互联网的趋势变成了:小公司被收购(99年、00年大公司搞并购)、大公司多元经营(99年、00年大公司单一经营,比如网易社区/邮件、新浪新闻)、新公司让利用户(99年、00年用户要求免费,现在网站直接给现金礼品拉拢用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