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人民论坛》载文《追星当追袁隆平》,认为一个社会如果盛行追逐娱乐之星,青年人皆以“学得好不如唱得好”为价值取向,没有出息、不会长进。文章说,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对中国乃至对世界作出了很大贡献,因而袁隆平是一颗耀眼的明星,追星就应当追袁隆平这样的科技之星、英模之星,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随即,6月15日的《中国青年报》刊发评论《“追星当追袁隆平”需要健康舆论氛围》,进一步表达对“追星当追袁隆平”话语的追捧,并认为青少年对科学家的陌生暴露出当今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冷漠与偏见,反映了社会媚俗成风的趋势。追星当追袁隆平,不如说镜头和笔头当对准袁隆平,电视和报刊应该用多一些时间和版面来关注袁隆平。
笔者非常尊敬袁隆平先生,并高度认同党和国家对袁先生及其科技贡献的评价,但并不赞同上述两篇文章的主张。科技界和娱乐圈唯一的共同点可能在于科学家和文体明星成功(成名)道路的不可复制性。“科学之星的奋斗历程艰辛而漫长,其中贯穿着高尚的理想、信念和种种生动有趣的传奇故事”,被《追星当追袁隆平》一文认为是对青少年成长有帮助,这是纯粹的书生之见。国内外知名科学家中,有些人偏执的性格加上偶然的机遇可能会促进成功,有些人痴迷事业但私人生活领域一塌糊涂,有些人敢于在学术领域敏锐创新但也同时对上唯唯诺诺、嫉贤妒能、压制异见、制造门派界限,这不是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形成的青少年能够冷静辨别、批判继承的。
文体明星身上同存优缺点,现在因为媒体的炒作而放大了缺陷的部分,《“追星当追袁隆平”需要健康舆论氛围》很反感明星屁大的事儿都是不可多得的“新闻猛料”。说实话,大家都很烦这一点,娱乐圈的大小人物们大概想不出除了炒作更好的方式来保持知名度,而这个“名”就是娱乐圈生存发展的基础。所以说,娱乐圈不炒作是不可能的,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也只能加强对娱乐圈人物“越界”行为(黄、毒)的监管、促动圈内自律的加强。
而科技界需要的是“板凳要坐十年冷”,一个科技初学者、爱好者,一个科技人员,要想成长为一名科学家,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时也有赖于成长环境、个人禀赋和机遇。科技界的运行规则本身和文艺界、体育界存在根本差异,科学家是靠学术成果以及科技的实践效用来体现价值,和追星这样的方式没有必然关系,用追星的方式来推进科学就有点不靠谱。为什么一定要让大众像熟知娱乐明星一样追捧科学家?新闻媒体主推科技之星就可以促进大众追星,并根治大众对“科学技术的冷漠与偏见”?如果有新闻媒体真的如是实践,大众不卖账是肯定的了,并且媒体很快将面临如何推捧科技之星的问题:是制造“高大全”的传统典型人物吗,我很疑心会助推某些学霸的形成;是学习娱乐人物的炒作吗,恐怕更会让人失去对科学家的敬仰之心,或者举办大量类似明星演唱会的公众活动,让科学家到处抛头露面,只会落得技艺渐荒的地步。
同时,我们决不要低估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素质,也不要把一个喜欢明星的人就简单定位为肤浅和幼稚。低估别人往往是高看自己的表现。成年人看待年轻人,如果用一些极端的个例来简单定调批评,非常无知可笑;如果没有经过科学周密的调查就下结论,这本身就是娱乐圈混淆是非的炒作手法。很多中学生能够熬夜看世界杯,能够自发组织给“超女”投票,但也不曾放松过课程学习,生活中文明礼让,并且尊重有学识、有素养的长辈。喜欢娱乐、尊重科学,本身就不是非此即彼的选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