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博客五周年

我的博客今天53天啦!

2005年09月24日,在新浪博客安家。

2005年09月26日,写下了第一篇博文:《中国的数字音乐 —— 现在就重生》

2006年05月09日,上传了第一张图片到相册。

这些年来,新浪博客,陪伴着我一点一点谱写生活。

文 章  86篇
图 片  5张
访问人数 70210次
标签:

锦书

bambook

侯小强

侯总

盛大

起点文学

it

分类: 流 水 帐

一直在观注着Bambook,但没机会拿到真机,所以,以下文字及观感均是根据盛大锦书的官网(http://bambook.sdo.com/ploy/20100729/)介绍、以及图片完成,若有不详之处,还请雅正。

 

前几年,有一个来自台湾的特别火的电视直销员“侯总”,喜欢用各种“破盘价”,来诱导消费者购物,有一款“八心八箭”的某产品,叫价“998”,尤让人印象深刻

标签:

iphone

ipad

汉王

锦书

it

分类: 数字音乐

放弃苹果模式梦想


前几天看到了一篇文章,其中写道“中国企业沉迷于iTunes模式的成功”,我深有同感。本来今天想再找出来读,却google不到了,比较遗憾。

暂就此观点,简要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不应否认,苹果iTunes的成功,是一个伟大构想的实现。无论是iTunes music store还是iTunes app store。但若是分析这种成功,便不难发现,

标签:

ipad

it

分类: iPod经验
    老实说,从老乔手里看到iPad真机那第一刻起,我就有点失望。这工业设计太不意外了,尤其是对Apple这样的公司来说……从而后得到的种种数据来看,这并不是一款让人惊艳,甚至说,不是一款让人有感觉的产品。
    但换个角度想,Jobs绝不是一个视界如此平庸的人。于是我想是否可以从其它方向去思考iPad这款产品。
    首先,iPad的定义应该是“娱乐型的MID”产品,重点在“娱乐”这个词。用“笔记本、上网本、手机”这样的物理方式去定义iPad,好像不够切题。它更应该从用途上去定义,就像以前有的厂商将电脑分为“办工、影音、游戏”这样的类型一样。
    这样定义的理由应该如下:
    Apple靠卖服务来取得了很多轻松的盈利,当下最为重要的就是iTunes商店。无论是通过iTunes music store还是iTunes app store都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收益,而且从未来的形态来看,已经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音乐专辑,电视剧,都在iTunes store里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但你怎么能设想一个用户,长时间会使用iTouch看美剧?或是仅为看个电影和书籍就打开功耗不低的
标签:

白领用户

sns

开心网

麦田

谢文

it

分类: 创业杂谈
我是一个音乐类型的SNS产品经理,看了麦田和谢文两位老师的文章与交锋,说一下自己的观后感和近年来的体会。
先表一下态吧,我认为:
一、所谓的“SNS网站大局未定”是自欺欺人。
二、所谓的“针对QQ用户设计SNS网站”是big deal,是主观臆断。
三、这世界上,没有“白领用户”和“QQ用户的区别”。区别只是“先锋型”和“承用型”

我有点不知道从何说起,先讲故事吧。
QQ原名是OICQ,众所周知。最早使用QQ的用户,是所谓“二级城市”用户么?不是!
可能用原文中所说的“白领用户”相对帖切。
简单的说,我认为,只有针对“先锋型”用户的设计产品,才是最好的原型设计。

可以用豆瓣举例。
豆瓣先开始没有这么多“假小资”和“伪权威”用户,但现在不同,现在基本上任何人都有去豆瓣的理由。在这里,我并不认为是豆瓣的产品设计针对了“QQ用户”,而是“先锋型”用户有严重的领导互联网产品风潮的能力。换句话说,我不认为SNS产品是所谓“从C类用户到B类用户”。我认为是从“A或B类用户”到“C类用户”。这就是,我不认为“针对QQ用户设计的SNS网站”是大买卖的理由。
我不认为所谓“B类
(2009-10-27 00:52)
标签:

dos

it

分类: 流 水 帐
如果你在安装adobe reader 9或ACDsee 10,或是其它软件时,遇到如下提示时:
路径my documents或卷无效

可以按照以下方法操作
先检查是否光驱的盘符是D(或是无D盘符),如果是,请先到控制面板,管理工具中的计算机管理中,把光驱改为其它盘符。
然后进入DOS模式,方法如下:
点击“开始” - 运行 - 键入cmd
进入dos命令模式
在任意卷新建一个目录(在windows模式下建立亦可,但务求其文件夹名称简洁,例如:tempd)
如:md tempd (回车)
然后执行一个dos命令:
subst d: c:\tempd

下面,你再安装上述软件吧,是不是没问题了?

下面简要讲一下原理,何此操作的优点。
我是在安装上述两个软件时,发现
标签:

3g

移动互联网

it

分类: 流 水 帐
刚读了一个朋友写的《“移动互联网”概念批判》,有点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移动互联网”的概念也变成阻碍3G发展的原因。
该文中提到:
“而绝大部分是“手机网”特有的特点。然而“移动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与流行,已经很大程度上歪曲了3G之后移动数据时代的本来面目,造成了3G发展的障碍,尤其是理论和思维上,影响了整个“手机网”的正常发展。一些企业和产品正走向歧路,而运营商错误的政策也在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而于我看来,“手机网”也不是什么完美的描述。在2.5G开始,手机始有GPRS功能,运营商那时主打的“手机上网”功能,殊不知,其实是以WAP为主的“上网”,并不是以WWW为主的“万维网”。
至今为止,Free wap仍对部分SP来说,是有效的“骗钱”手段之一。乱加计费点,捆绑服务的SP至今仍未灭绝。
WAP这个“手机上网”,可谓是普通消费者的梦魇。
把普罗大众认为的“手机网,不是WAP”这个概念推广到每个角落,恐怕还需假以时日。

再说这个“移动互
标签:

小众网站

sns

it

分类: 创业杂谈
标题观点是我一个自己的判断。
我们发现,在一个大的门户首页上,用户消耗的pv,越来越少。
而在一些论坛或SNS网站,一个转帖,可能会引起用户相当大的兴趣去点击。
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我个人和熟人,或是小团体的沟通,在我日常沟通的80%左右。
可能因为我不是一个业务人员的原因。

在一些SNS上,比如facebook,他们鼓励熟人朋友之间的联系,不是非常鼓励陌生人相互加好友。
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一、陌生人之间的高契合度的概率低。沟通起来困难,爱好工作也很难match到一起。
二、大量的spam feeds 垃圾内容或用户,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
如果有一个用户,每天都在发与自己无关的消息,而导致挚友的信息难以索取,这就很尴尬了。
我个人觉得,这是my space沦落的一个原因。

SNS网站迅速热起的一个用户需求,我想是:充分且不打扰的沟通需求。
SNS网站与IM聊天工具的这种关系有点像:blog与twitter的关系。手机与短信。
IM聊天是及时的,但不是充分的,而且可能有打扰或离线的不便可能。
SNS网站解决的是这种沟通的不充分,或是时间差异等。

标签:

iphone

it

分类: iPod经验
iphone眼看就将“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唱衰唱好的还是平分秋色。
做一个Apple用户,我一直在想的是其中的一些谜团,今天写出来,和大家探讨。

500万之谜
500万个终端,意味着500万个用户。
500万个用户在联通手机用户里,占的百分比,大概也就百分之三强。但是在3G伊始的现在,就确定500万个iphone 3G终端,这几乎是截止到明年年初,所有3G用户的数量。
这里面有一个我个人的判断,我觉得无论怎么强势的行销投入,几个亿,还是几百万,到年底“沃wo”的用户也就百万左右。我猜应该不会过500万。当然这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
我的意思是,500万是一个豪赌,在这个时候。
如果两年后的500万台,那是一个小小不言的赌注,现在,这确实是一个大手笔。
500万台这样的终端确,实意味着很多事情会发生。

3G还是3G S
如果是3G的话,那用户体验可以削微差一些……
比如:短信如果比较多,反应速度会非常慢。待机时间比较短。拍照不能对焦且像素稍低。等等。
但考虑到性价比和用户的接受
标签:

iphone

it

分类: iPod经验
iphone的事大家都说了很多了,我也是。
作为一个iphone的越狱用户,我自己是非常期待iphone入华,而且我还跟朋友说,iphone是惟一能让我为它而换网的终端。

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不知道别人评价iphone入华热,是出于什么原因,我就说说像我这样的用户。

我首先不是一个狂热的苹果fans。虽然,我用过Apple公司的很多商品,但我只是出于方便的原因。我并不会因此说Apple的东西多实惠,性价比多高,多不可思议。
其次,我是一个对科技很着迷的人。我觉得我几乎是一个Geek。
这便是我非常期待iphone入华的原因。

很难以理解,对吗?

我从2006开始玩xbox360,从2005年开始玩xbox,从2001年开始玩ps2,2005年买的ipod video,2007年买的zune……
我举的这些例子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世界知名的科技类产品,但都不在内地销售。(PS2后来已经快淘汰了得到了入华许可)
现在是iphone。

如果你上网,不能用google.com(的全部功能),不能用youtube,(隔三差五)不能用facebook,(曾经)不能用mediawiki,总之世界上最流行的东西,你都不能用。
你有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