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音乐文化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辨析

                                                ——兼议“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内容提要  《论语·泰伯》中关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及其后话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将两句话分开辨析,学界释解常有矛盾之处。本文从西周礼乐教育制度以及孔子礼乐教育思想的视角加以把握,重在认知乐的时空特性和礼乐活态传承的意义,把握周王室之大司乐与诸侯国有司承载之关系,将前后话语重新解读,从整体意义上加以认知,以就

标签:

文化

内容提要  周公国家制度下的制礼作乐,拉开中华民族礼乐文明序幕。中国礼乐文明是贯穿三千载的动态过程,礼乐观念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研究礼乐,首先要界定概念,辨析不同礼制仪式类型与乐制类型相须为用之关系,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礼乐观念进行动态把握,以认知礼乐的实质性内涵。本文在对礼乐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着重辨析中国礼乐研究中的几个误区:以雅乐代礼乐;吉礼用乐为礼乐全部;礼乐断层论,漠视中华礼乐文明三千年;雅乐衰落、俗乐与胡乐兴盛论;重形而上的乐德、乐教,谈礼乐不论本体形态;不察礼乐观念在时代发展中不断调整与演进;聚焦宫廷谈礼乐,不把握礼乐制度上下相通的体系化;不从当下民间社会礼乐活态把握传统,看不到历史上国家礼乐的民间接衍。

关 键 词  传统礼乐观念  多种礼制仪式类型  多种乐制类型  相须为用  研究误区

 

                                       &

标签:

文化

内容提要  《诗经》与两周礼乐究竟有怎样的关系,本文通过《诗经》与《周礼》《仪礼》相关内容的比较以行把握。礼乐必定与礼制/礼俗仪式相须为用。《周礼》与《仪礼》记述周代国家礼乐来源有两种形式:拿来主义与专门创制。通过对《诗经》的具体分析,可见其与周代礼制仪式用乐关系密切,《诗经》内容所对应既有吉礼又有嘉、宾之礼,《诗经》“风”“雅”类中一些作品被纳入“乡乐”与“房中之乐”在“乡饮酒”、“乡射礼”、“燕礼”中为用,我们在把握这些礼制仪式的同时,引发乐之属性的思考。本文将礼制仪式类型与之对应的礼乐类型相比较,探究礼乐核心与礼乐整体之关系,认知礼乐制度的多类型性、多风格性和丰富性,意在把握礼乐制度体系化内涵。

关 键 词  《诗经》  两周礼乐体系化  礼制仪式用乐  功能性  活态承载  关系

 

    学界对于《诗经》的研究持续了两千余载,学者们从史学、文学、诗学、经学等诸领域进行把握,可谓精深而周致。音乐学界通过“歌词”把握音乐的结构意义,亦有相当收获。由于两周不具备记录音乐本体之旋律音调的条件,这为后人认知这一时期的

(2008-06-24 20:15)
标签:

文化

                              

“《易》、《诗》、《书》、《礼》、《乐》、《春秋》为六经,周秦之际已有此称”(《皇清文颖》)。有意思的是,当《乐》被奉为经典之时,却已“失传”。这《乐》究竟是什么,又何以失传呢?

纵观中国之文化传统,两周时期能够被后世认定为乐之经典样式者,应该是礼中用乐。“礼之品有五:吉凶軍宾嘉是也。五者其别有三十六,《周官·大宗伯》备言之是,典礼之官於此五者无所不掌。今舜欲求典礼之官,乃使之典三礼。孔氏谓三礼为天神、地祇、人鬼之礼,則此三礼特五礼所谓吉礼而已”(《尚书详解》)。这里是说两周之三礼在汉魏以降归属吉礼,吉礼为祭礼,是诸礼之首。祭即祀,如此合“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之理念。一个国家两件大事,一是祭祀,二是战争。在其时将祭祀看得如此重者,其礼中所用之乐方为经典之乐,这是祭祀中的用乐。两周时期国家最高祭礼中的受祀者,反映出周人的“崇圣心态”。“一言礼必及乐,乐依乎礼者也。古之《乐经》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