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365澳大利亚刘芸旅游美食 |
分类: 墨尔本生活 |
本人不胜酒力,所以也不太喝,基本不喝。
前些时候有人推荐晚上睡觉前偶尔还是喝一点,于是这次的酒庄之旅成行。
我就喜欢这种说走就走的感觉,那天下午说起,然后马上就出发。嘿嘿,其实东边的酒庄区离我家不过40分钟的距离啦。
这次一共去了3个风格迥异的酒庄,分别是最古老的酒庄之一,一个是法国酒庄,还有一个是华人游客必去的一个酒庄。
古老的酒庄散发着一种古典的韵味,法国酒庄现代,最后一个供游客购物的酒庄的东西实在不敢恭维,一样的东西加一把勺子比第一个酒庄要贵10澳币。。。。。。
标签:
旅游365澳大利亚刘芸墨尔本 |
标签:
365澳大利亚刘芸墨尔本旅游 |
分类: 墨尔本生活 |
标签:
澳大利亚刘芸墨尔本365蜡笔吹画休闲 |
分类: 墨尔本生活 |
标签:
转载 |
分类: 美文推荐* |
我们在澳洲有个群——澳洲羊群。
“澳洲羊群”是通过微信建立起来的,虽然它至今还是一只“羔羊”,没有满月,却已有30多位朋友先后加盟,最明显的特点是群中所有的“羊”,均是常年生活在墨尔本的华人。
这个群成立初始,是因为我的一次“失误”。
那天晚上,澳洲和日本争夺2014巴西世界杯的出线权,我是一个超级球迷,但光和小蓓看比赛觉得不过瘾,就把比赛信息通过微信发给几个我认为可能对足球有兴趣的朋友。没想到大家就此话题来言去语地聊了起来,我呢,瞪着俩大眼躺在床上看球了。第二天才发现,我的这次“失误”,竟然形成了一个群,经过几个群友的讨论,定名为“澳洲羊群”,我也糊里糊涂地成了“羊头”。
对于微信,我是新手上路,因为这个群的成立,我正逐渐熟悉它,熟悉它的各种功能;也因为这个群,我的生活离不开微信了,因为我离不开这个群。
“澳洲羊群”这个名字真的很好,因为我们群中的每一位都和“羊”有着潜移默化抑或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我们都是漂“洋”过海来到澳洲,而澳洲又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离开市区不远的地方,就可看到绿草青青,遍地牛羊。我们的群中有姓“杨”的,还有属羊的;有养过羊的,也有嫁给“洋”人的。
我以为,羊的最大特性是它们扎堆,它们合群,它们互助互爱,它们与世无争。就像群中的Cindy说的,没事的时候聚在一起啃啃草,晒晒太阳,多好。
是呀,相信我们的羊群,会通过微信这个现代科技渠道,传递知识,交流信息,互通有无,相互关爱,为朋友分担痛苦,与朋友共享快乐。
相信我们的羊群,无论群中的任何人走到哪儿,都会时常想起——在澳洲,在墨尔本还有一帮朋友,还有一个家,那就是建立在手机上的“澳洲羊群”。
2013年7月5日,“澳洲羊群”在墨尔本的“川府海鲜酒家”首次聚会,吸引了群中半数以上的羊儿(也包括羊家属)参加。因为有几只羊在国内比如燕峰、小鹏,有几只羊事先已有安排比如海涛、吕枫、舒曼、姜晓茗和刘炀静,否则人数会更多。聚会当晚,很多羊相互是第一次见面,却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在总策划胡小钧的安排下,大家逐一作了简短的自我介绍,紧接着,美食送美酒,笑语伴欢歌。时至午夜,依然不愿散去......
标签:
365澳大利亚刘芸墨尔本美食 |
分类: 墨尔本生活 |
标签:
365澳大利亚刘芸墨尔本旅游 |
分类: 墨尔本生活 |
标签:
美食365澳大利亚刘芸墨尔本 |
分类: 墨尔本生活 |
标签:
365刘芸 |
分类: 老刘的工作 |
青春是梦想的翅膀
梦想,在远方
我和小爽 离别的车站 文文在照相
2007年毕业晚会
又到毕业季,那年“散伙”的我们
女104 和 男107
2012年回母校看望辅导员张庆老师
那一年,她18岁。和所有高中毕业生一样,怀揣着对大学生活无限的憧憬告别了梵净山上潺潺的清泉水来到了隆中山下、淡薄湖边追寻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理想。
在那里她经历了最珍贵的四年筑梦青春。
法学专业不是她自己选的,她却感谢那时父亲的建议。因为襄樊学院的四年改变了她一生,也是从那里她载着梦想起航。
梦想从这里起航
大一那年,一进校园她就在军训期间被学长、学姐控诉,称“锋芒太露”。原因是教官选她做负责人,她把自己真当队里负责人了,弄得像个小教官似的,遭了一些人的不满。天生不会收敛的她依旧我行我素,当然也因为过于自我吃过苦头,哭了不少鼻子。校内外的社团活动和比赛她可没少参加,朗诵、演讲、下乡宣传、主持、跳舞,这些为她之后的工作和生活开启了一扇意外惊喜之门。当时寝室六人,有三个女生特别热衷参加校内外各类活动,并且各自在心里暗暗鼓劲儿,现在想起来还会噗嗤笑出声来。大二那年,她积极申请进入学生会,并成功当选政法系秘书长,开始了上传下达,上蹿下跳的干部生活,也因此得到了更多锻炼和学习的机会。那时的辅导员张庆老师是位特别和蔼的“爸爸式”老师,他可以以三十多岁的高龄和一群二十刚出头的年轻人一起踢足球,绿茵场上身姿矫健;也可以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到“情况最复杂、最凶险的”女生寝室跟有问题、有情绪的学生聊天谈心,当“妇女之友”;还可以第一时间赶到生病学生的床前送上关怀和温暖。就是这样一位老师给了她很多鼓励和机会,让她在大学这个“小社会”学到了终生受用的知识。
大四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躁动的,因为要忙着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还有一些人,就如她,却走得不紧不慢。大三下的一次偶然让她突然结识了一些在海外求学的朋友。于是,回想起上中学时父亲曾跟她提过的去英国读书。那时年幼的她并不懂得留学是做什么,最终这个想法就此搁浅。也许是准备考研和司法考试让她承载了太多的压力,也许是这群朋友撩动起了她那颗本就不安分的心。别说大学没好好学英语了,就是高中三年的英语书也还像新的一样。可她认定了出国是她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她找出了压在柜子里的英语书,从网上下了很多资料,着魔一样和英语成了“朋友”。从一开始一看到英语字母就像被催眠一样,到后来除了吃饭睡觉都在看英语。为了抓紧时间学英语她放弃一切和朋友出去玩的时间;放学后同学都走了她还留在教学楼看书;晚上吃了饭寝室姐妹都出去聊天、约会了,她一个人在寝室练英语听力;夜里室友都睡了,她还在上网跟在英国的朋友用英语聊天。有朋友关心地问:“你不是得抑郁症了吧?怎么谁叫都不搭理啊?”因为这句话,她的眼泪把英语书浸湿了一大块。雅思成绩出来后,她幸运地拿到了大学通知书,即将踏上留洋之旅。
毕业晚会那天,幕布上贴着一艘船和四个大字“载梦起航”。她和学弟一起站在音乐系演出大厅主持的时候,大学四年的每一个画面就好像蒙太奇一样一张张的在眼前放映,104的六个女孩亲如姐妹,她们一起打开水,一起吃食堂,一起哭,一起笑,有过争吵,也有过感动,还有浓浓的亲情,那些校园故事就好像还在昨天一样。跟朋友合唱的《玻璃杯》至今难忘,在国外的时候每每遇到困难、情绪低落了都会怀念那时的旋律“你曾说我是一只玻璃杯,单纯得透明如水......”。还有那个关于毕业离别的歌舞剧,现在回放还会泪流满眶,曾经像“老婆”一样的姐妹们如今天各一方,却从不曾断了联络,彼此珍重。
青春是梦想的代价
那一年,她22岁。独自一人踏上了一段异国求学的道路。
起初的日子比想象中过得平坦,因为从小比较独立,所以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她很享受每天早晨和当地人一起挤火车,听他们聊天,感受他们或看报纸或吃汉堡的生活方式,觉得一切都很和谐。即使每周要走很远的路去买菜,到了超市总挑最便宜或者打折的商品买。她也可以自得其乐地用有限的食材做丰富的午餐,然后带到语言学校和同学一起分享。语言班的学习紧张、充满挑战,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很紧凑,也是因为这样,她认识了一群朝夕相处,无话不谈的朋友,这些朋友成了她澳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很快,当新鲜感殆尽,学业压力越来越重后,她开始无所适从,她开始烦躁,厌倦了每天一成不变的繁重的学业和艰辛的生活。失落感,思乡的情绪随之而来。但,苦,她一次也没有跟家人提。家人和朋友从她的字里行间往往看到的都是阳光灿烂和偶尔的几句自嘲式抱怨。她做兼职,努力学习拿奖学金,最困难的时候住过朋友家的车库,身上连买机票回国的钱都不够,在和家人通话的时候她还是忍住眼泪说:“我自己可以想办法”。
和别的留学生不太一样,她的第一份兼职工作不是在餐馆洗盘子,也不是到商店卖东西。在一次世界传媒峰会上,她作为业余记者采访到了几位出席峰会的政要,因为一篇报道非常幸运的获得了一份记者的工作。不用坐班,每周做一个专题,赚的钱就够一个星期的生活费,还能有点结余。慢慢的,她的工作量不断增加,从小记者开始,到主笔,再到执行主编。她频频出席一些社区和政治活动,也因为这份工作结实了更多各行各业的朋友。那时候她一边读书,一边兼职做记者,周末还要做一份老师的工作,生活规律而充实。
三年的时间,她放弃暑假回家和亲人过春节,选择留校抓紧时间修学分,最终完成了英语教育学硕士学位,教育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
硕士毕业后,她顺利的获得了一份本专业的全职工作。第一次带薪休假那会儿,她乐得屁颠儿、屁颠儿的,觉得好不习惯,心里充满了感激和满足。这份工作很适合她,她做起来得心应手。教学上,不但得到学生的喜欢,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管理上,她的工作方式得到了同事的认同。由她主管的“课后中文班”项目很快的发展,在领导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下、在同事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这个项目很快得到了州长和教育部长的重视,人民日报海外版还在头版头条专门报道了这个项目。
她相信,所有的事情都是上天安排好的,就好像那年她突然决定出国,意外的获得了那份全职工作......有位老师曾对她说:姑娘,这不单单是因为你幸运,而是因为你的性格,你的人,这是你的福气,你身边有那么多值得珍惜也愿意帮助你的朋友。生活中,难免遭遇这样那样的不愉快和不幸运,你之所以没有被打倒,是因为你有杂草一样顽强、不服输的精神。
转眼六年过去了,昔日襄樊学院1栋104的六个姐妹,三个已经幸福的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还有三个走在去幸福的路上。两个初为人母;一个在祖国西北边疆站岗放哨,一个在祖国最南端扮演白领丽人,一个在在法制日报做起了编辑,一个考过了司法考试在法务部门干老本行,一个穿梭于北京和伊拉克之间成了空中飞燕,还有一个扎根澳大利亚继续播种梦想。
六年的时光,把一个懵懂的小姑娘雕琢成了一位迎风仰头勇敢迎接风浪的战士。她依旧胆小、怕黑,偶尔也会无助、会难过,会感到自己的渺小。然而,这时的她已经学会了含着眼泪微笑,误解和不公来的时候付之一笑;遇到困难咬紧嘴唇忍住泪水先想办法,而不是无助的站在原地等人来救。
有人说:青春是梦想的翅膀。
她的梦想,在远方。
标签:
365澳大利亚刘芸美食墨尔本 |
分类: 墨尔本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