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故事:由“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谈
如何对待日本人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
有人问孔子:“用恩德来回报怨恨自已的人,这样做怎样?”孔子反问道:“怨恨自已的人,用恩德去回报;那么用什么来酬报对自已有恩德的人呢?应该用公平正直对待怨恨自已的人,用恩德去报答对自已有恩的人。”
欢欢问妈妈:“‘以德报怨’是谁说的?”
妈妈说:“此四字见于《老子》”
欢欢问:“‘以德报怨’不是很好吗?表示自已心胸宽大?”
妈妈说:“表面看是如此,小恩怨不计较,表示自已为人忠厚。可细想起来,若对与自已有血海深仇的人,报之以恩德,不是教人极度的忍耐,就是教人极度的虚伪;将自已的仇敌像恩人一样对待,仇敌与恩人没有分
关注孩子镜像期现象
3岁的强强学唱歌有两个多月了,每天学唱歌时先学唱简谱,最近他对歌曲有了特殊的敏感,一听到电视中的歌曲或乐曲,马上跟着唱出简谱。一天早晨,去幼儿园的路上,强强唱出了哀乐的简谱,妈妈听了吃了一惊,忙问:“强强,这首曲子你从哪儿听到的?”
“昨天晚上的新闻联播中放的”
“你知道这是什么曲子吗?
“不知道”
“这是有人去世时专门播放的曲子,平时不可随意唱,懂了吗?”
“懂了”
一放而过的曲子他都记的很清楚,再后来,只要听过一两遍的歌曲,强强就能在电子琴上弹出来。
这就是孩子身上的镜像期现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三、四岁时表现最明显,听过的话、唐诗、句子、歌曲,几遍就记住,孩子像录音机似的,会原样再现他听过的内容。
这就是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