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电信手机3g口径谜局杂谈 |
我在以前的博文中早已指出,运营商的用户统计口径存在很大不一致性和随意性,因为用户统计口径并不想财务规则一样,在国际上有统一的规定,在国内政府也未明确统计规则,因此如果用用户统计去判断一个运营商的真实用户数,往往会出现很大偏差,现在3G用户统计上,这一点又表现得尤其突出。
目前,关于3G用户数的统计口径工信部并未明确和统一,因此各家运营商各自按照自己的规则来统计用户,运营商内部甚至出现反复变更统计口径,因此工信部公布的3G用户数,也仅仅是各家运营商自己根据自己制定的统计口径上报而已。因此实际上3家运营商的3G用户数并不具有可比性。
由于3家运营商采用的3种制式WCDMA、CDMA2000和TD-SCDMA等3G终端都同时兼容2G功能,也就是说所有的3G终端同时也是2G终端,因此当一个用户手持3G终端时,很难说他是否是3G用户,甚至有一部分手持3G终端的用户从来没有使用3G功能。
运营商采用的3G统计口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种统计口径是按照3G用户销售的终端或者销售带3G功能的卡的数量。目前电信运营商的网络一般并不区别3G和2G终端,在这种统计口径下,运营商一般通过统计
标签:
iptv广电电信运营商文广上海 |
分类: 电信观点 |
三网融合决策前,广电与电信阵营开始频频角力,广电以密集曝光手机涉黄,炮轰电信阵营,并要求追究电信运营商负责人的失职,剑指电信监管机构。最终广电到底是搞大政策的,在这场政策角力中成为赢家,电信监管机构几乎答应广电的全部要求,而广电则牢牢把住不让电信运营商进入的环节。
一般人并不了解这里的玄机。广电最先提出的要求是先由广电进入电信行业三到五年,并希望国家从电信行业划拨800-1000亿资金给建设网络,底线估计是先拿到宽带运营许可,而电信阵营则希望两边同时进入,底线估计是拿到播控运营许可。最后角力的结果是,广电如愿以偿拿到宽带运营许可和VOIP业务,电信希望拿到的集成播控运营许可的梦想却落空,广电提出先进入电信的希望被双方先选择城市试点代替,这一点对广电并不坏,这样可以借助外力驱动广电加快网络整合。
关键的玄机在于集成播控运营许可,这是广电部门创新出来的一个中国特色的政策工具,专门用作对付电信运营商的IPTV和手机电视。现在来具体分析一下神奇的工具。
我们先来看广电的传统运营模式,其实主要包括有线网络运营商和电视台,其中电视台相当于内容运营
标签:
杂谈 |
近来,政府对网络电信进行大规模整治,包括拥有3000万用户UUCall也被勒令停业,电信运营商一些省份自己私下开办的VOIP,包括合法试验点的VOIP也都停止运营,同时对各种呼叫中心平台话务也开始整治。
有人,也有所谓专家猜测说,这是为了垄断集团利益!
并非想为什么垄断集团说话,不过专家也得多联系实际猜!网络电话存在多年,为何要在此时整治?
其实只有一个原因,信息安全和网络犯罪!
最近网络电话出现了若干大问题,网络电话发生的信息安全引起高层高度关注,前一阵疆独和藏独分子在国外遥控国内不法分子,全都选择和利用了网络电话!
网络电话与传统电话网络的消息安全机制不一样,传统电话主要依靠固话线路端口号和手机网络登记位置来确定电话呼叫人的位置,基本可以快速追源定位,也比较容易监听,但网络电话追踪主叫位置很困难,而且号码可以随时变化,灵活性非常大,侦听也很困难,因此使传统的信息安全机制失灵。
从国外来看,比如美国对网络电话的信息安全非常重视,美国政府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研究队伍,提供巨资开发技术对全球网络电话的侦听。而我
标签:
电信沛公三网互联网管理中国移动杂谈 |
此次央视台曝光手机涉黄被曝光,为了全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挽救了许多单纯的少年!
相信全国人民都是会衷心拥护这样的举措,中央电视台这几年敢于挑战一些垄断权贵,宁愿损失广告费,也要伸张社会正义,值得赞许!
不过看到有人写博客猜测,说是中国移动与央视合作,借曝光手机涉黄打压独立SP,不禁哑然失笑,这想象力也太丰富了,尽管中国移动手机涉黄的确应该谴责,但这里也不得不帮助中国移动说句公道话,中国移动还不至于如此毒辣阴险,以曝光自己丑闻来赢得业务收入。
央视此次曝光手机涉黄选择的时间点,却是一个敏感点!背后却也是存在另一场较量,就是互联网管理权和三网融合主动权的争夺。
此次央视曝光运营商涉黄,在所有报道中表面剑指运营商,其实更是意指工信部。
去年以来,围绕三网融合和互联网管理权的争夺进入白热化,工信部占据上风,大多部委支持工信部意见,而广电系及支持广电的宣传口比较被动,这一方希望将互联网管理权拿到手,从而能够在三网融合中也能拿到主动权。三网融合已经到了决策的最关键时刻,也正是博弈最激烈的时候。
&n
标签:
电信市场电信运营商竞争手段西班牙电信 |
电信重组后,国内三家运营商竞争不断升温,很快陷入恶斗中。各种非理性和极端竞争手段纷纷涌现,行业竞争风气日下,一些竞争行为完全不像大公司所为。电信监管形同虚设,有心无力,各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大行其道,如“温州移动门”、“长沙监听门”等仅是冰山一角。
以下几例事件更可见国内电信市场恶斗的一斑。
日前一家运营商在某省与该省报业集团签订广告协议,竟然以额外支付2000万的条件,协议报业集团只许报道自己的正面消息,而对竞争对手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只能报道负面消息。
一
标签:
电信sar值cdma绿色手机杂谈 |
随着3大运营商陆续推出3G业务,如何推广3G业务成为各家运营商的头等大事。中国电信抢先打出了“互联网手机”的概念,中国移动通过大量G3广告在大众中抢先营造自己作为3G运营主体的概念,中国联通以何种面貌出现仍不得而知。
长期以来,绿色手机也曾是运营商手机营销的一大卖点,联通在推广CDMA手机中,也曾将绿色手机作为首要卖点,但在竞争对手组织的舆论夹击中,联通显然败下阵来。在联通打出绿色品牌后,其竞争对手迅速高效组织多个“权威专家”在电视台营造CDMA辐射SAR值与GSM值相当,并无绿色优势,甚至称CDMA辐射还大于GSM等等,联通并未能组织有效的反击,也一直未能真正说清楚为何CDMA辐射低。(可叹运营商组织和影响力相差甚远)。中国电信没有将CDMA辐射低的特点作为一个卖点,显然在当前对健康非
标签:
电信arpu值用户数量数字游戏中国移动杂谈 |
近些年来,我国电信用户数已经雄居世界第一宝座。从用户数量来看,我国3家运营商的用户数量都可以进入全球运营商前列,但运营商的用户数量统计却存在一个我国电信业界半公开的秘密,即所对外公开的用户数量与运营商内部掌握的用户数量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各家运营商统计口径也相差悬殊,这种数字游戏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对于任何一家运营商而言,基本上可以通过网间互联互通信息大致掌握对手的用户数量的信息,如另外一家运营商当月通过网间互联互通打过来的用户数号码是80万,一般可以大致估计这家运营商的当月活跃用户数基本是100万左右,因此各家运营商私底下都大致了解对手的实际用户规模。
以移动、电信、联通的几个业务为例子,中国移动对外公布的移动业务用户约4.7亿用户,但根据两家竞争对手网间掌握的实际情况,其实际移动用户规模大约是近7亿用户,为何中国移动将用户数字主动缩水约2亿?再如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固网(包括小灵通)用户数量为何下跌速度如此之快?而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对于C网用户数的纠纷更令外界不明就里。
与收入核算有国际财务标准不同,运营商的用户数没有核算体系,运
标签:
电信赚钱机器中国移动利润3g网络 |
2008年中国移动收入约4260亿,利润高达1500多亿,收入利润率高达35%。按照公开的信息披露,中国移动2008年上半年利润便达到548亿,下半年利润更猛增1000亿(迄今未公开),平均每天赚4个多亿,如此罕见的高利润率,不仅在全球电信运营商中属最高,而且在全球500强中也是独占鳌头,难怪美国科技博客不久前将中国移动评为全球最富有的科技公司。
2008年国资委管理的160多家中央企业,总共实现利润6600亿,随着石油、电力行业利润大幅下降,中国移动今年利润已经占央企总利润的近四分之一。与此同时,另外2家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集团实现的利润仅有10余亿元,实际接近亏损边缘,这两家公司虽然上市公司实现的利润数字虽然达到100、200多亿,但显然通过财务处理把亏损都留在了集团公司。
这种“贫富”悬殊的局面预示着国内电信业将会面临更加残酷的竞争,也将给国内电信监管者带来挑战。一方面,中国移动的高额利润可能成为众矢之的,消费者可能要求继续降低资费,另外一方面,降低资费未必会使中国移动损失多少,而会使其他两家运营商首当其冲成为受害者,在面临3G网络大规模投资的压力下,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未来面临巨大
标签:
电信市场对手反不正当竞争法河南杂谈 |
河南移动组织员工大规模收购河南联通的手机卡,引起媒体对电信业不正当竞争的关注。
实际上,这些年电信业的不正当竞争几乎处于监管的空白地段,不正当竞争行为愈演愈烈,主要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渠道垄断。通过签订排他性协议,或者变相排他方式垄断大量社会销售渠道资源,如通过给予不销售竞争对手业务的代理商高佣金、奖励,或对销售竞争对手业务的代理商采取取消代理权、降低佣金等处罚,或采取直接收购其他运营商社会渠道等手段,给竞争对手拓展市场设置重重障碍。目前国内大量手机卖场,许多城市繁华地段卖场被一家强势运营商独家垄断,一些地方强势运营商甚至组织一整条一整条街道地将竞争对手的业务代理点一一策反和清除。如深圳、温州等地,有的街道移动代理点上千家,而联通仅有3、4家。
二是收购对手终端和卡。这种行径在电信业很多地方蔓延,资金实力雄厚的运营商直接向用户收购对手的终端、卡,或要求用户凭对手的拆机单给予入网优惠。
三是恶意诋毁对手。在许多地方电信运营商通过组织向用户群发短信,诋毁竞争对手形象、业务的现象非常普遍,使得电信业的竞争乌烟瘴气
标签:
电信黑户小灵通无线接入phs中国杂谈 |
媒体对小灵通强制的退市的热议,使得用户、运营商和政府都面临压力。在一些专家的讨论中,特地就所了解的政策背景仔细研究了小灵通的出世经过,发现很多专家和媒体也并不了解的事实:
小灵通是否在法律地位上属于“黑户”?
许多媒体和专家将小灵通比作“黑户”,有的宣扬尽管是黑户,出生了就应该讲人权,不能强制它死,有的说是国家对电信运营商放任不管的结果,或是电信运营商公开对抗政府的结果。仔细比对了、搜集了一些文件,却发现一些值得回味的东西。
根据2000年出台的《电信条例》规定,经营一项电信业务需要电信主管部门(原来是信息产业部、现在是工信部)核发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不过真正实施是从2002年4月出台《电信业务许可证管理办法》开始,但是一直到2006年中期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运营商才获得基础电信业务许可证,也就是说这几个运营商的所有电信业务竟然都是无证经营了好些年,也就这时候小灵通也开始出现颓势。
根据相关政策的解释,2006年正式获得基础电信业务许可前,是通过国务院批复各家运营商建立的文件代替电信主管部门发放的经营许可证,其中给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