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2009-06-18 09:29)
标签:

杂谈

    “金融海啸”袭来,房地产业回归理性时代。此时,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备受企业重视。本“辞典”囊括了房地产行业营销的思路、谋略、工具、手段、渠道和方法,凡十大模块共计428条,可作为房地产行业营销策划之有效速查工具。其中,既有中国房地产行业十多年来经过验证屡试不爽的营销方法,也有实战中得以运用或局部采用但未经系统总结和提炼的策略。这些营销策略不局限于房地产行业,它们采撷自那些更加成熟的营销领域、那些更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甚至那些遥远的古代。这些营销方法亦可放诸广泛的经济活动范畴以启发人们解决不同领域的营销问题。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辞典”不可能穷尽当今房地产行业一切可能的营销手段,其本意也不在此。所谓抛砖引玉,能为房地产行业之营销提示一二,足矣。

在任何情况下,这些策略都应当有选择地加以组合使用,在分析环境、态势、阶段、产品、市场和政策等之后,采用多种多样、变化无穷的组合方式,认真摸索之,妥加利用之,则解决房地产

(2009-05-11 17:18)
标签:

杂谈

    日前收看上海某电视台的一个财经对话节目,见台上诸仕对楼市之何时见“底”争得面红耳赤。看完之后,除了为嘉宾们各执已见的言论感到有些可笑和可叹之外,别无收获。我相信不少观众听后也会一头雾水。关于楼市的“底”,容我也来闲话几句。

“底”能找到吗?

    从市场来看,目前不少城市的房屋销售量已见回暖,说明“量”之“底”已初显,但售价不见上升。售价未见上升的原因在于仍有观望、房价太高和购买力有限等。“价”之底更多地为人们所关注。房价不要“大起大落”是政府的观点,而房价的大起与大落其实都有阻力。于是,人们心中那个理想中的“底”或许会在波动和振荡中隐而不见。

“底”呈什么样?

    “L”型说的“底”部是平直的,“V”型说的“底”部是瞬时的,“

(2009-04-29 15:46)
标签:

杂谈

    此次西方生病,中国不得不也吃药了。关键问题在于,我们不要吃错药,更不要生出别的病来。半年之内,政府先后出台了七轮行业政策,其力度空前而收效却似乎有限。因为,今天的楼市涉及面太多,惟有使用有效的组合拳,才能够全面有效地提振楼市。

政策到位:

    迄今为止,中央及地方已经出台了不少相关政策。接下来如果不再有新的政策出台,应当告知大众不要再期待那“第二只靴子”;如果还有新的政策,最好能够集中起来一步到位,以结束市场无限期的观望与期待情绪。

适度微调:

    宏观调控不能够时有时无,否则就会一放就乱,一收就死。应当坚持“适时微调”的原则,在恰当的时机进行有效而温和的调控。适度的、持续的宏观调控可以避免行业的经常性的“折腾”和“硬着陆

标签:

杂谈

二○○八年,在中国当代房地产送走第一个波澜壮阔的十年和即将迎来一个充满未知的新十年之际,海尔地产提出了“小户大家”的人居理念。

由于人口众多和资源短缺,未来的中国社会必定会成为一个节俭型但不失幸福的社会,“奢侈”和“浪费”的思潮将逐渐淡出。在住房问题上,相对而言的“小户型”会成为必然趋势,惟有把平均户型适当减小才可能最有效地遏制人们无所顾忌的资源耗费和碳排行为。

营造“小户”并不难,建筑师们有足够的想象力和设计技能把户型做小,让90平方米以下的户型真正成为中国当代人居的主力户型。今后,即便是15平方米的单套和40平方米的复式也不再会是设计上的奇迹。诚然,“小户”之“小”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户型都必须要小到某个尺寸之内。这里的“小”字更多是意味着合理的家居空间,大规模的偏大户型对于客户资金、家居空间和公共资源都是浪费。

 

(2009-03-27 15:14)
标签:

杂谈

    目前大多数的住区环境设计效果,还局限和停留在一个似乎不得不为之的“绿化”状态中。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人们对住区环境的要求愈来愈高。开发商和设计师们应当有相应的思考和作为。我们更应当把住区环境视为一个露天会所,一个有诸多功能的户外活动空间。我们不妨考虑为住区的环境安排以下若干功能——

一、环保节能:

    随着国家对“四节一环保”的重视,以及这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可利用住区的空间环境来实现环保节能,例如太阳能光热光电、“中水回用”等;

二、休闲养生:

    现代生活需要“快中求缓”,人们的工作压力愈大,对家居生活就愈需要休闲和放松,通过环境设计和树种

(2009-03-23 16:34)
标签:

杂谈

    关于当前和未来的楼市走向,已经有“L”型说、“V”型说以及“U”型说,都不大形象。依“L”型说,房价/销量会直落到底,然后平移向前,不会再回升;依“V”型说,房价/销量会斜向大落,触底之后立即快速反弹;依“U”型说,房价/销量会近乎于直落而下,谷底不宽,很快又直上而去。

    我认为,房价和销量都应该近似于一条“河床断面曲线”。“此岸”的岸线斜而向下,触底之后波动平移,直到“彼岸”的拐点后再斜而向上。自然形成的河床断面多为此形。两岸总是斜下斜上的,除非有人工的堤岸。河床之底不可能是平直的,必有凹凸不平,断面呈振荡起伏状。

    对于这样的曲线,人们最关注三个问题——其一,“此岸”斜下的斜度与长度,何时是河床底之拐点;其二,河底的宽度和起伏的状态,何时才到“彼岸”之拐点;其三,重新上行的起点、斜度与长度。

依照当前的实际状况看,向下之势已接近底部,之所以会平行是由于上行下行都有压力。抑制向上的

(2008-11-21 16:55)
标签:

房价

房产

话说房价

 

    在房地产业“寒冬”里最热、最敏感的一个话题无疑是“房价”。政策的引导、媒体的炒作、开发商的争辩、专家的舌战,把“房价”这个本来并不那么复杂的问题弄得沸沸扬扬。不妨也来说说“房价”问题。

    该降的房价:说房价该降,是因为房价在过去的二〇〇七年里涨得过快过高,尤其是在几个特大型城市。所以,部分地区确已形成的房价泡沫应当挤除。

    综合的涨因:当前房价早已滞涨,但不能漠视先前房价“疯涨”的原因。近年房价不断上涨,尤其是二〇〇七年里房价飙升的原因是综合性的,包括——地价上涨、拆迁成本上涨、建材价格上涨、舆论导向、开发商的炒作和市场的呼应等,开发商并非是唯一的肇事者和责任者。

    错位的调控:压低房价一直是行业调控的重要课题。有效调控的关键在于把握调控的时机和方式,应当注意“适时微调”。遗憾的是——在最应该调控的时候并没有采取最合适的调控方法,而是在房价几近失控

(2008-11-21 16:44)
标签:

寒冬

奥运会

房产

寒冬里的暖思考

 

    北京奥运会的炽热没能阻挡住中国房地产业进入“寒冬”的步伐。“冬天”确实来了----银根紧缩、土地流拍、市场观望、楼盘滞销、房价下跌、地产商手紧。清华大学教授魏杰先生早在世纪之交时就曾预言次年就将来临的“冬天”,虽然迟到了近八年,但是终于来了,已没有人再否认它冷酷的存在。

    正如炎夏中需要“冷思考”一样,寒冬里我们很需要些“暖思考”。冬天既然已经来了,我们该想些什么?该做些什么?

    冬天是什么:冬天本是四季周期中的一环,必须来到也应该到来。寒冬是暖夏的平衡、是爽秋的转型也是艳春的前奏。一言以蔽之,冬天或早或迟的来临很正常。

    冬天干什么:南方的冬天不那么明显,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北方人则有“猫冬”的习惯。其实,在冬天里“猫”一下没什么不好。“猫冬”的时候可以休养生息、治病疗伤、自我调整和增强内功。

    积极地过冬:“猫冬”可以理解,但未必是积极行为。收缩战线、现金为

(2008-11-21 16:40)
标签:

小户型

大生活

房产


“160”VS“80”

 

    都在想“一步到位”,于是不少家庭选择了160㎡(泛指“大房”)。倘若我们拥有良好的社会及社区的生活配套系统,再考虑到资源、环保和节能方面的问题,就可能会选择80㎡(“泛指小房”)。


    在经济帐上,“160”与“80”决不只是简单的两倍关系。让我们来看以下算术结果——
1.房价首付:直接与面积有关;
2.房价首付以外的本金:直接与面积有关;
3.按揭利息:直接与面积有关,但非两倍关系;
4.装修费用:直接与面积有关,将会多次发生;
5.装饰费用:与面积有关,将会多次发生;
6.家具费用:与面积有关,将会多次发生;
7.家电费用:与面积有关,将会多次发生;
8.水电费用:与面积有关,将不断发生;
9.物管费用:与面积有关,将不断发生;
10.采暖费用:与面积有关,将不断发生。


    此外还有三笔重要的帐,一是因为购房负担过重而引起的心理压力对健康的影响;

(2008-10-21 12:44)
标签:

海尔地产

住房

小型化

房产

小的是美好的

 

三十五年前,英国著名经济学家E.F.舒马赫出版了一本著作——《小的是美好的》,这本书在后来的六年中曾被再版过六次,至今仍然是“发展经济学”中的宝典。
    在该书的封面,英文这样表达了书名的来历——“Man is small,and therefore,small is beautiful”(因为人本身很小,所以小的才是美好的)。在该书的扉页,作者引用了莫•卡•甘地的那句很有名的话——“地球提供给我们的物质财富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但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贪欲”。
“小的是美好的”,这对于居住也同样有重要意义。

我们的房子住得偏大

中国城市居民中的中产以上阶层人群正在追求愈来愈大的住房,地方政府也常常以增加“人均居住面积”作为政绩表现的重要指标。目前,中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已超过26平方米。这个数字与美国的50平方米和俄罗斯的30平方米相比似乎不算太高,问题在于中国有十三亿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