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我们是无明颠倒
我们接着上节课的内容继续讲,我们的唯识学习已经涉及到了菩萨的唯识。菩萨的觉知之上还有佛的唯识。佛的认知视角跟菩萨的又不一样了。真谛三藏在第八阿赖耶识之上施设了第九阿摩罗识。从此修学净识就有了向上转依的平台,真谛法师对阿赖耶识的定义是果阿赖耶识。那么净识再向上,就是一心佛觉,说为佛的唯识。法相唯识的修学体系实际上是由上向下建立的,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识。佛法有菩萨十地修学的施设,一地一地次第向上,相当于十层宝塔。在《华严经》里,也有一地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华严经》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范围很大包括六道不同的有情。在《大乘密严经》里特别提到了识具两重的特性,等同于《转识论》中的讲法,在《大乘密严经》里有一个偈颂,大家读经时可能没太注意,佛说“是知识分别,现境还自缘”。这个识先变现出一个境来,然后再缘这个境来自证,实际讲的就是识变有两重性。佛在经中举了很多例子,婴儿喜欢把手指头放在嘴里吸吮,如“现境还自缘”。最简单的识变例子就是我们的梦境,梦境可以非常好地把两重识变讲出来,我们躺在床上做梦,先现出一个梦境
《华严经十地品》的分歧
标签:
一心佛觉 |
释迦佛般涅槃的示现,是佛法身食身两重相依的示现
我们的学习过一个阶段就要上一个台阶,你要跟不上学习就会落下,老师们能够坚持到现在不容易,大家尽可能的跟上不要落下。佛法一旦按世人的观点来解读,就不是佛教的原意了。《唯识方隅》最后一章,讲到“五重唯识观”
标签:
一心佛觉 |
引入一个智慧尊只是你作意出的一个观修境,这个观修境与平时你的生活境是二个境,但是如果六识一旦引发七识,他就是一个不二境了。挂在能相上的修行,是二十四小时的。而作为人类的你要二十四小时闭关,才有可能做到,那你何不尝试一下这个’挂’呢,那样做整个的六道,或整个的六识的所缘都成了你的观修境,挂在七识上的你一切显现都是观修境,这和你在六识中作意一个非六识的止观境,这二个效果显然不一样,这种’挂’的作意需要多少财力,不用毫厘,这比建立有相的坛城简单多了,而且他还能促
标签:
一心佛觉 |
我们讲一下具体的观修。我们大家基本都没有佛法观修的经验,汉传佛教很少讲具体的观修,密教讲观修顶多给你一个咒子、一个影像画面,大多是金刚萨埵的灌顶,很少谈观修机理,实际上大家也不太能明白为什么要修学观修(仪轨)。
标签:
一心佛觉 |
净土的醒和我们的醒
佛国净土的行人就可以做到,实际净土的行人是没有肉眼的,可以“不起一坐,遍布十方供养”,跟娑婆世界的我们身心结构不一样;净土行人等于是在境里面醒,佛国净土也有个体,但净土中的个体是莲花化现的,跟境是不隔阂的,所以净土行人是化身/报身。
我们这是色身/化身,色身就是肉身,我们有梦,梦中的我们是化身,有幻想,可幻变,有精神的空间就是化身,人类主要以色身为基,属色身/化身,心识再进一步就是化身/报身,再向上是法报化一体。
我们这里能接受化身的已经是人中之杰,社会精英了。接受化身,反推色身只是化身的分支。活在色身里就是活在物质世界
标签:
一心佛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