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 > 正文
袁岳:不好意思。非常感谢,还是赶上了尾巴。我是觉得危机太好了。很重要的原因,刚才说为什么说影响不大,影响不大还来开会,影响大了还开不了会了。危机好在三个地方,特别重要。
本质上我们在这边说的正面的东西以扯淡为主,我们要怎么样?我们要怎么样?还能讲要的人你还有很多的条件和资源去做,危机是什么概念?就是你的条件和资源没了,所以有条件和资源去做的人都是其实说实话都没什么长进,我在原来的道路上面还有资源,还有东西,我继续往前走,而且还说得挺优雅,像我们潘总,他还能忽悠,接着说,很多房地产商趴下了,他就不来了。但是说实话,这个危机这个东西,没有危机的时候,人不会有本质的突破,基本上就按这个模式走下去,危机是什么玩意儿?就是原来那一套不行了,趴下了,再站起来,不靠原来那个,靠其他的站起来,危机第一个收获周期观念的形成。
我们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人基本在繁荣当中成长,中国人都不健全,从经济学家到干经济的做商业的都是半吊子,从来没有在太危机当中,房地产经过几次了,但是总的来说危机时间没有延续特别长的那种,基本上都是属于,你就是活60、70岁的人都是半辈子的人,没有一个完整的穿越危机的那种感受和模式,所以我觉得就是说有一个危机就有好处,就是你要重新调整,重新寻找路径,重构原来的知识,有新的技能,新的方式迎接下一个周期,我自己对中央最近很多政策有很多拥护的,也有很多不拥护的,比如振兴十大产业…第一个周期感,第二个空间感,一来之前,我到处看潘总的言论。
前一段我看一本书,叫《中国不高兴》,有人说这好还是不好?其实我觉得这几年中国最大的一个发展,舆论和观点有左中右,观点也有了鹰派、鸽派、中派,观点都有了,但是说话不好听。这个里面我们要习惯,左派要习惯听右派的,右派要习惯听左派的,危机的好处就是牛人里面趴下了很多人,所以原来不太牛的人也有一些说话的机会。我是期望,比如说原来特别繁荣的时候,房地产说话更牛B,全是你们房地产人在说话,现在呢说的人,剩下来说的人就没那么多了。像潘总还能来说,还有很多人就没机会了,其他人也可以跑出来说一说,这就有了空间感。当然这里面稍微有一些文化修养的,就觉得其他人都是胡说八道,只有我说的是对的。客观上有了空间,那个是客观上,主观上没有从心里给人空间的,我们刚才讲乐观,就这样他不可能乐观,大家都恨不得对方都进坟墓去,这样还乐观?但是危机感,使得谁也没有足够的强势,把人家置于死地,这好,有危机以后,每个人都在危机中间,别那么牛,这也是第二个好处。
第三个好处,情绪有一个发泄的机会,我们以前在繁荣的时候有一种情绪,繁荣的时候的情绪最主要的是中国大国崛起了,民族主义情绪我们都会高涨,但是危机的时候,我们用另外一种情绪。危机的时候我们看着富人,还可以坐在那边说话的人,我们心里面特不爽,其实我们这个社会只要快速的发展,高效的发展,资源分配、财富分配、机会分配总是不那么均衡的。所以危机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规律,这是天理不容有一些人老在那儿很繁荣,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让人有所盼望。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很多等待机会的同志是希望危机的,就是有危机,有这些同志的危,才有另外一些同志的机。所以站在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因为有了危机,社会情绪的宣泄或者说社会希望的发展,就有更多的机会,所以站在这个角度,我经常在学习。
潘石屹:中国有一个成语叫趁人之危。
袁岳:反正你危了对我比较好,不危,跟你说什么你也不听。我老觉得人生危机不够,我觉得应该危机更严重一点儿,这样反思得更彻底一点,这样重生的机会也更多一点,谢谢。
阿忆:刚才郑渊洁老师向活佛问了一个问题,他说了一句话,我现在得引用一下,以后我的学生找不到工作,我就跟他们讲,空间很大,时间很长,到底什么意思,你们自己想。
刚才袁立讲外省之旅,有一个情节我记得特别清楚,这帮小学生见了小车要行李,袁立想为什么不朝大卡车行李,觉得城里人把小孩教育得那么势利,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大车司机不是很富裕,小车司机基本上都挣了钱的,所以不论是外省的小车还是当地的小车,他们都觉得是外国来的客人。
袁立:这样做是好的吗?接受这种敬礼你舒服吗?
阿忆:我不是说好和坏,我主要想说的是比较心酸。美国的书页,郑老师说这个市场还更好了,美国30年代也是一样,比如说戴尔他们写的励志书,都是那个年代产生的,跟当年的经济背景是相关的,美国政府和社会的富人也做了一些事,我认为也是民族精神教育的一部分,比如说小洛克菲勒是一个有钱人,我们一想是个唯利是图的家伙,他为了增加20万的就业机会,那14个连体建筑,本来他只是租下了一片地,但是这是一个资本家,投了巨资,建了我们现在参观的这些建筑。
最后一句话,罗斯福总统33年上台的时候,他的演说词当中有一句话特别重要,叫我们唯一可以引以为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合在一起有渡过危机的整体的教育,可能比个人寻求一种方法渡过它要更有效一些。
李开复:刚才谈到大学生就业,谈到大学生我应该讲几句话,不多讲大学生如何面对的问题了,因为刚才活佛也已经说了很多,我也说了很多,博客里面也有很多。我们也聊到这个问题,在中国的经济危机,其实最大的受害者是大学生,你可以看到今年就业的指标和往年就业的是有巨大的差别,但是到底是谁造成的?谁要负这个责任?谁以后要修改呢?其实是我们的教育系统,还有是所有的企业,为什么说教育系统呢?这个比较简单,在大学里面学的那些那一套东西太理论化了,不够实际,不够理解这个就业的需求,那么在大学里面,当然也有做很多就业指导,但是都是没有就业过的老师,拿着成年的课本念出来,在这样的教育系统教育出来的学生,当然会相对的没有足够的竞争力,一个企业很功利的想谁能够马上雇来给我干活,他肯定会选择有经验的人,所以在教育方面,当然也要做普及的教育,精神的教育等等等等,但是至少在更实际的实践方面需要加强。
第二个,看看美国的经济危机比中国至少严重10倍、20倍,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美国大学生今年有就业的危机呢?因为相对来说,他们没有比起次贷危机,比起裁员等等的问题,这是非常小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看呢?我们看美国企业如何运作的?我在四个美国的企业工作过,很多美国的企业在经济危机的时候运作大概是这样,他们会首先这不代表Google的作风或者现在运营的方式,因为Google现在还在赚钱,没有裁员,但是在碰到问题的企业里面会这样运作的。首先我看所有的员工里面,谁是没有贡献的没有生产力的,不努力干活的,好吃懒做的,或者谁是能力很差的,谁是人品有问题的等等等等,各种不同的评估方式,把最差的5%或10%或20%裁掉,这看起来有一些残酷,但是美国的这种价值观就是说,你在我这里工作我们要非常公平的评估,谁没有贡献,没有贡献我们就把你裁掉,就算我公司今年要裁10%的人,我可能故意裁15%,把5%空着给大学生机会,因为大学生他们需要成长,需要培养。第二个符合企业价值观,能够对企业有贡献的人,从小培养起来更容易。第三,大学生里面有很多有潜力的人,进入企业,可能一年两年没有很大的贡献,长久,三年五年更久,他们会有贡献。但是我看到的中国企业,所以我其实是在认可美国企业的做法,非常残酷的做一个排序,把需要裁的人裁掉,甚至多裁一点,有足够的空间容纳这些大学生,但是中国的企业很多来混口饭吃的,我们让你继续混下去,今年金融危机到了不招聘了,感觉好像是没有伤害到任何人,你也没裁,但是实际上对公司是不好的,对整个大学生毕业的,而且是极端不公平的,所以我希望,当然这不可能一天解决,但是我希望大家能够意识到,今年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不是金融危机,仅仅金融危机带来的,更不是大学生本身有任何的问题,他们是可怜的受害者,我希望未来的教育和中国的企业能够改革,能够帮助未来的大学生发挥他们的潜力,有很好的未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