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奖:照片里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9日11:12

新浪推荐征文 11号

照片里的故事

                 

  打开我们家的书橱,最醒目的就是那一排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影集,其中有一本还是纯手工制作的。每次翻看这些影集,看着一张张不同时代的照片,就会想起许多和照片有关的故事。 

  一九七八年,我拍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即不是满月照,也不是百日照,而是十岁的青葱岁月照。那时我在一个乡镇(当时还叫公社)学校上小学,学校准备给这一年毕业的学生拍毕业照片,这在当时可是一件很新鲜的事物了。我们这些小不点的学生全围了过去,比看大戏都热闹。 

  看着毕业生象盖楼一样,一层一层坐在那里,我眼馋死了,回家就闹着父母要拍照片,因为长这么大,我还从来没照过像呢。经不住我的死缠硬磨,母亲总算答应了,给我和妹妹梳了小辫子,还扎了蝴蝶结,换上了当时流行的格子上衣,于是那张黑白底片上留下了我永远开心的笑容。后来,看到人家照片上有颜色,又央求母亲去照像馆给我和妹妹的照片上了色,那两只红红的蝴蝶结好象要飞起来了。 

  一九八四年,随哥哥去曹州牡丹园看牡丹,在姹紫嫣红的花丛中,兄妹留下了珍贵的合影,这是我拍下的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照片。照片和真人一模一样,衣服和花朵全是自然色,拿着照片简直就象对着镜子看自己。彩色相机的出现,不但满足了那些爱美人士的特殊要求,更重要的是减轻了摄影师后期制作的工作量,即不用躲在暗房里战酷暑斗严寒,更不用费神拿着画笔染料一笔一划地描颜色了。 

  一九八六年,我要高中毕业了。此时,拍毕业照已经成为学校的固定模式,当然毕业照也由黑白变成彩色了。此时,相机已经很普遍了,有两个同学还从家里带来了相机来,同学们便凑钱买胶卷,然后在校园里跑着拍照留念。这时拍照片,不象从前那样,总是规规矩矩或站或坐,而是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尽情展示青春的风采。记得班里有个调皮的学生,还模仿着电影里的人物,借来了鸭舌帽,蛤蟆镜,喇叭裤,把自己扮成了另类人物,惹来一阵又一阵的笑声。 

  2001年后,数码产品越来越普及,相机更新换代越来越快,配置也越来越高级。高科技产品的出现,让那些传统的照像工艺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各种新型的特色摄影出现在人们面前,比如给老年人重拍婚纱照,给儿童制作童年系列等。不但淘汰了胶卷,摄影机也走进了寻常百姓的家中,父母不但可以随时拍下孩子成长的过程,更能把身影声音永久保留下来。至于新人新婚照片,那更不用提了,不但拍照片,还有婚礼录像呢,动静结合,留下永久的纪念。而传统的影集也接近淘汰的边缘,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级的图像制作,什么冷裱了,水晶照片了等。同时,还可以把照片、录像制作成光盘,即不占空间,还增加了储存的数量,再也不用担心照片发霉,变色了。 

  数码相机的出现,结合电脑软件制作,照片越来越漂亮,足不出户,通过图片软件就可以让你跑遍世界各地。前年的母亲节正好是我的阴历生日,我便把父母年轻时的照片用电脑软件制作成了婚纱照,送照像馆放大装裱,然后和刊登着我写的《预谋与母亲一起过节》的《北京青年报》一起做为礼物送给了母亲,结了她双份的惊喜。 

  只是,看到PS处理过的照片,偶尔会有些不舒服。虽然脸上的皱纹没有了,皮肤变嫩了,人也漂亮了,甚至还可以把自己的头转移到别人婀娜多姿的身体上,来个大变活人,但是仅从照片上,你已不能确定此人真实的年龄,真实的容颜。面对这些高科技产品,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会怀念过去,怀念那些失去的时光,那些陪伴我们走过风风雨雨的老照片…… 

  看着这些记录着时代变迁的老照片,感觉更多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从衣着打扮,到精神面貌,还有高科技的拍摄制作工具,无一不显示着时代特征。这些照片,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是三十年变化的最有力证据。

 

发表评论
不支持Flash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