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奖:票证,记载岁月沧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9日11:04

新浪推荐征文 01号

票证,记载岁月沧桑

我抽屉里有一本珍藏了二十多年的“购粮证”,证里还有二十斤粮票。我常常拿购粮证给孩子们看,他们不知道这购粮证是何物?干什么用?那粮票又是什么意思。我对孩子们讲述购粮证和粮票的来历,讲述那个年代的艰辛。孩子们听了如堕入云里雾里,好象我在“编”故事,好像这是“天方夜谭”。

是啊,现在的年青人当然不知道,也不会理解二、三十年前,甚至更早年代的事情了。我这本购粮证还是1982年的产物,是改革开放后,可能是最后一年使用的购粮证了。其实,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早在50年代就开始了。我们经历的不仅是买粮食要凭购粮证和粮票,就是买普通的日用品也都要用票证。如买煤要煤球票,买肉要肉票,买布要布票,甚至连买红糖也得凭糖票,买豆腐也要用豆腐票。那个年代,大人每个月的粮食定量是25斤,我们小孩子只有9斤到十几斤。那年代城镇居民还要集体吃食堂。每天清晨,我们拿着饭票到居民区食堂打粥,那粥稀得就像生粉糊,连米粒都不见,盛到碗里,一边走一边喝,来到家时,碗里的粥早已喝光,就连碗底都让舌头给舐干净了,无须筷子,也不用菜,天天如此。当时我在瑞安中学读初中,常常在上午最后一节课时,因肚饿,头晕,无法听清也无法记忆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春游的时候,妈妈给我磨了半斤米粉,放点盐煎六个不到鸡蛋大的米饼给我带去,未到中午,六个米饼早在半路上就吃光了。有时,实在太饥饿,我就背着妈妈偷偷在家里抓几把米放进衣服的口袋里,跑到路边碾年糕的店里兑换一块年糕。那年糕又糯又软,热气腾腾,嚼到嘴里丝丝甜味,又能填肚子,又好吃。

每到过年,当然是我们孩子最高兴的日子。这时大人们总让我们到粮站里排队,因为这时每个家庭都能按计划供应二斤花生,三斤糯米,五斤粳米等等。然后,家家户户将粳米拿去捣年糕,糯米磨粉炊松糕,花生拿去打花生糖,炒米糖。那时过年的热闹场面,孩子们欣喜雀跃的场面,是令人终生难忘的。

小时候冬天特别冷,遇到雨天,我就得赤脚上学。因为家里穷,买不起雨鞋,一双平时穿的布鞋,妈妈是不准我踩湿的。我想了一个办法:在布鞋的底端垫一块砖头,再找来稻草绳将砖头、鞋、脚板“三合一”捆绑一起,然后踮着脚,一拐一拐来到学校。那时我看到同班一位女生雨天总穿着一双高帮的马球鞋(现在叫解放鞋)坐在课桌前,我想,她的一双脚一定是整天暖烘烘的,不会僵吧。我实在是雨天赤脚冻怕了,我真是很羡慕女生那双温暖的马球鞋。后来我才知道,这马球鞋是要用鞋票去买的,一丈布票才能换一张鞋票呢。当时,我们每人一年也只有6尺布票,哪有这么多布票去换啊。有一年过年,我们几个孩子都没有像样的衣服,太寒碜了,要做衣服,又没有这么多的布票,妈妈就靠每天节约汤水,节省用煤,硬是掐了一年,把省下来的三百斤煤球票换了二丈布票,凑起来才给我们8兄妹做了三套新衣服。

几十年过去,光阴似箭,不堪回首。现在,我常看到孩子们在吃饭的时候,总是嘴里扒了一半,桌上和地上也撒了一半,我不由自主地说,我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孩子听了,诧异地睁大眼睛看我,然后又不解地说,你饭吃不饱,为什么不吃巧克力呀?听了孩子的话,我的心就发酸发痛,我会流着热泪想:现在的孩子天真无邪,无忧无虑,他们怎么会知道什么叫“吃不饱”?怎样算幸福啊!

改革开放三十年,原先计划经济年代的一切票证都被陆续取消了,生产力发展了,科技进步了,我们的国家强大了,人民富足了。如此太平盛世,和谐社会,生长在现今的年轻人真是太幸运了。

票证,承载着流逝的岁月,记录着人生的沧桑。小小票证的兴衰变化,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三十年来祖国的欣欣向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发表评论
不支持Flash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