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明远:鲁迅首先在中国提出了经济权这个问题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3日16:02 新浪博客
![]() 陈明远:鲁迅了不起,他是第一个“不耻言钱”,“不讳言钱”的文人。 精彩语录: 鲁迅说自由是要由经济做保证,但是大家要知道,鲁迅他的意思是两层:自由固然不是金钱所能买得到的,但是自由也常常为金钱所卖掉。这第二句话更重要。 鲁迅先生第一个提出经济权的问题 主持人:他觉得很丢人。 陈明远:丢人,一说钱就丢人,“耻言钱”,这“耻言钱”说出来就是不好意思的钱。再有个就是“讳言钱”,忌讳,为什么忌讳呢?因为说句实在话,中国封建社会这些文人的钱有时候来的不明不白,不干不净。你说再大的诗人李白、杜甫,他工资拿多少?皇亲国戚、贵族赏给他,到一个地方,当地的富翁赏给他,所以李白再怎么说,他还要在乎钱,他的钱又不好意思说出来,他“耻言钱”,而且“讳言钱”,我这个钱是人家赏给我的,我怎么好意思说呢?所以过去的文人就说“耻言钱”,“讳言钱”。 那么鲁迅了不起,他是第一个“不耻言钱”,“不讳言钱”。我查了,在五四以后,当然民主科学是陈独秀举出的两面大旗,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经济权的问题。这个我考证下来,就是鲁迅先生第一个首先提出经济权的问题,这是他的一大贡献。可是从来的鲁学界,就是吃鲁迅这碗饭的,教鲁迅、学鲁迅,大概全国几万人吧,好像以前都不太重视这方面,都重视鲁迅的战斗性,鲁迅韧的精神,鲁迅作品的艺术性,很少讲过鲁迅主张经济权,而且提到一个适当的高度。 鲁迅从什么时候提出经济权的重要性?我考考你。 主持人:这个可能真的回答不出来,因为就算看书的话可能都很少有书中会涉及到鲁迅什么时候谈过钱这个话题。鲁迅出版哪个作品,哪个诗集,发表的优秀白话小说,这个可能我们都知道,但是真的要谈钱的话,可能很多人或者很多学者都很难说得出来。 陈明远:对,研究鲁迅的著作有上千本吧。我告诉大家,鲁迅第一次提出经济权的重要性,第一次正经八百谈钱,是在他一篇叫做《娜拉走后怎样》,一直到后来文革中间七、八十年代,顾准,很了不起的一个经济学家,他的问题也是用了这个题,叫《娜拉走后怎样》。娜拉走后会怎么样呢?鲁迅就提出了这个尖锐的问题,像《伤逝》还有很多杂文都提了这个问题,出走后怎么样,一直到几十年后顾准也说。鲁迅就说经济权是最重要的,鲁迅是对我们爷爷奶奶那一辈说的,说爱情要有所附丽,自由的基础是经济权。 鲁迅说自由是要由经济做保证,但是大家要知道,鲁迅他的意思是两层,自由固然不是金钱所能买得到的,但是自由也常常为金钱所卖掉。这第二句话更重要,就像后来周作人,还有现在很多昧良心的所谓学者教授或者贪官污吏,他们的自由为了金钱而卖掉了,为了金钱出卖自由,出卖灵魂。 所以,我的著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这本书逐步得到大家的重视,有些大学把它当教学参考书。因为我一不是鲁学家,二不是经济学家,我也不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我觉得这本书正好是在大家都不做,鲁学家也不做,经济学家也不做,偏偏就让我这么一个人来做了。而我做是做得很累,很辛苦,做了二十年。做的过程在这本书里讲过,我怎么做这本书。这本书我的创造就在于我算清了鲁迅一辈子挣多少钱,我想我是头一个做的,而且后来没有一个人再做过。鲁迅挣多少钱?我算了三次,根据《鲁迅日记》,根据鲁迅的书信,还根据许多人的回忆录,也采访了很多人,计算了从满清末年到民国,到1936年鲁迅逝世这段时间的物价、社会生活状况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说:鲁迅的独立人格基础是要有足够的钱,固然有鲁迅精神,有为民主科学而奋斗终身的精神,有韧的战斗,有鲁迅一系列高尚的思想、人格,但是独立人格的基础是足够的经济、足够的钱,这是鲁迅看得非常清楚,也是为青年指出的一条道路。 独立人格往往需要独立的经济关系为后盾,那么独立人格就是要“四大自由”了,请问你“四大自由”是什么?也问问大家,什么是“四大自由”? 没有经济权就没有自由 主持人:“四大自由”咱们哪个网友如果知道的话,可以在留言板上或者在聊天室里发言的区域,把您对“四大自由”的理解写上来,我们看看网友知道的有多少。 陈明远:我提示一下,自由有两个词,用英语来说一个是免费的意思,不要钱,俄语里头是自由,另外一个是解放,自由就是摆脱束缚。“四大自由”是在联合国宪章第二章里头,由罗斯福提出来的,而且是联合国整个现代精神的基础。“四大自由”必须由社会经济选择的自由来提供保障,自由是什么?有选择。我有很多条路可以走,东方不亮西方亮,这儿不要我,我在别的地方可以发挥我的作用,我有很多职业好选择,我有很多不同的对象可以选择,这样我就获得自由。但是这个基础,这个保障要以社会经济选择的自由提供保障。 当然了,有时候大家也感到很痛苦,就是说经济上富裕了,有时候伴有精神上的贫乏。有的人很有钱,可是他说我是最贫困的,最贫乏的,但是你要有思想的自主权、话语权,要有表达权,必须有基本的生活条件来支撑。所以鲁迅最重视经济,他从小就重视经济。大家知道,鲁迅从小是从小康人家走向困顿的,他在这个中间知道了人生的甜酸苦辣,也造成了他的基本人格。很有名的,大家知道鲁迅从小就是进当铺,当铺比他个子要高一倍,然后要进药店给他久病的父亲买药,他从小就知道缺钱是最痛苦的事。 鲁迅上的是什么学? 主持人:私塾,后来又学了医。 陈明远:1905年科举制度正式废除了,过去,文人的出路就是读四书五经,然后考秀才,然后举人、进士,最后进状元。他得了秀才在县里看见县官可以不下跪,得了举人以后他对社会就有发言权,得了进士就可以准备做官了,这个在唐宋确立科举制一直到清朝,叫正途,所有的文人以这个是正途。鲁迅按道理,从小他的祖父就是一个士大夫,当过京官,他偏偏没有走正路,他是在18岁的时候上了海军学校,南京的海军学校。 你想,鲁迅不到1.6米的个儿,他的体重大概一辈子从来没超过50公斤,就是90多斤,最瘦的时候七、八十斤。那么一个个子,那么一个体弱的人能够当兵吗?他靠走门路,他的一个叔伯让他上南京的海军学校,准备当轮机兵,在轮船上当轮机兵。为什么他上这个学?说白了是为了每个月有4块银圆的生活补助费。后来周作人也是走的这条路。过了一段时间,过了一年多他念不下去,身体不行,你怎么能接受得了那种海军军事训练呢?就改到路况学校学修路、开矿,也是靠着每个月的奖学金。那时候1块银圆值现在大概150块钱,值1999年的大概八、九十块钱,现在物价涨了,我最早计算是折合到1997年的钱,现在又过了十年,也就是为了每个月六百块钱人民币,他就不念四书五经,不念私塾,不去考科举,他到南京苦读了。苦到什么程度?经常吃不饱,就吃花生米,很难到外面去“搓一顿”。省5毛钱,就是半块银圆,就为买一本《天演论》。穿很薄的棉衣过冬,他身体就很瘦弱,由此得了肺病,种下了肺病、胃病,造成他二十多岁就觉得自己活不长,很压抑,这压抑的原因是什么?没有经济权。 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我想也是比较符合事实。或许有人说,你在这儿不是诬蔑鲁迅嘛,你觉得他是这样?我觉得事实就是这样。朋友们,穷不是坏事。据我知道,我很多老师,老师的老师,他们都是穷孩子出身,苦孩子出身。甚至我有一位老师就说,大富豪的子弟出不了人才。他们从小就伸手花钱,不知道钱来的多不容易。我做过一个统计,在我所知道的三百多个人的传记里头,对科学、事业、学术、文化有贡献的,绝大多数是穷孩子出身,鲁迅、瞿秋白、李大钊都是穷孩子出身。最早到日本留学的留学生都是穷孩子,最早派到美国学习的那些留学生,都是穷孩子。最早在教会学校读书的,为什么他念教会学校?他是穷孩子。 所以,我指出来鲁迅的穷学生、苦学生这样一个出身,是鲁迅的光荣,绝不是骂鲁迅。我是在颂扬鲁迅的奋斗精神,因为鲁迅从小穷,从小苦,他就知道生活的艰难,他就会奋斗,他就去克服困难。后来鲁迅考去官费,到了日本,到了日本他每个月能拿多少政府给的官费呢?33块银圆。周作人的回忆不一样,有说33块银圆,有说36块银圆,他就靠这个在日本生活。当然这33块相当于现在大概五千多块钱,也就可以了。所以后来他到仙台念医科,实际上他在医科,拿现在话来说是个中专,他也没学出来,但是他的日语学得很好,他在日本主要的收获是他语言说得非常溜,写的日文也很漂亮,他很多著作都用日文写,他实际上上的是一个日语的语言文学。另外他的德语也是很棒的,他翻译《死魂灵》,是用德文和日文翻译的。所以鲁迅在日本的收获是什么呢?我觉得他主要是掌握了德文和日文两种语言工具,从而掌握了世界文化。 但是他的欠缺就在于没好好学英语,法文也不行,周作人倒是学了一点法文。这是什么决定的?这也是他的经济权决定的,他在日本靠每个月33或者36块银圆过日子,也就相当于现在五千多块钱。当然这中间他听了章太炎讲的文字学等等,但总的来说他在日本留学是以他的经济为担保的。后来鲁迅为什么回国?你说说鲁迅怎么留学会半途而废? ![]() 文汇出版社:《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发表评论】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