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本真·刘勇
本真·刘勇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0,403
  • 关注人气:1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标签:

西安秦腔剧院

张晓斌

陕西省

文化

分类: 自由言论

陕西省秦腔演唱大赛第11场决赛

2010年1月24日晚8点,陕西电视台600平米演播室

 

选手:西安秦腔剧院  杨升娟    秦腔《周仁回府·夜逃》

         西安秦腔剧院  朱海娥    秦腔《智取威虎山》

         宝鸡人民剧团  崔火炎    秦腔《金沙滩》

         周至县剧团  王巧会    秦腔《金麒麟》    

         咸阳人民剧团  杨小军    秦腔《千古一帝》

         宝鸡人民剧团   杨朝霞   秦腔《赶坡》

评委:马友仙、葛玮、冀福记、刘养民、丁良生、许德宝、展运华

监审:李星、王小康

   

    准“死亡之组”出现!!杨升娟、朱海娥、杨朝霞、杨小军都是很有实力的演员,虽然来自不同的剧团,但在当地都是大有名气的演员。本场表现都不错,每位选手的分数差距都不是很大,看得人紧张得要命。各人感观,杨朝霞没有胜出有些出乎意料,唱得很不错,但最后还是被淘汰。杨小军的《千古一帝》应该是继第九场决赛王慧萍之后,比较新的一个段子。很自然地,专家和观众都会拿他们和原唱相比较。发挥好了,胜出,发挥不好,淘汰。选这样的段子犹如一把双刃剑,一不小心就会伤了自己。   

    第十一场决赛,崔火炎、朱海娥、杨升娟胜出!

 

点评:整体实力不错!

 

陕西省秦腔演唱大赛第12场决赛

2010年1月25日下午4点,陕西电视台600平米演播室

 

选手:华阴市剧团  常萍    秦腔《三娘教子》

         西安秦腔剧院  安金香    秦腔《智取威虎山》

         唐梨园秦腔剧院  贾青    秦腔《智取威虎山》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  徐红梅    秦腔《洪湖赤卫队》    

         周至县剧团  舒阳阳   秦腔《庵堂认母》

         唐梨园秦腔剧院   杨阳   秦腔《西湖遗恨》

评委:贠宗翰、肖玉玲、葛玮、冀福记、张晓斌、王新仓、许德宝

监审:贺艺、王小康

   

    舒阳阳,如我没记错,应该是康亚婵的徒弟,复赛时唱的是《杨门女将》,那时觉得这孩子嗓子很不错,很适合老旦。可谁知,决赛时竟然选择了《庵堂认母》,无论是嗓音条件,还是扮相,都有些不尽人意。不过孩子的戏曲技巧还不错。杨阳,小生扮相不错,只是比赛时嗓子发挥得很不好。后来才知道,他嗓子可能由于什么原因暂时坏了,原本不打算参加决赛,可毕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还是“硬着头皮”上了。虽然未能胜出,但只要站在了这个舞台,其实就已经成功了。

    无奈啊,怎么这么多选手选择“小常保”啊!这是决赛出现次数的最多的现代戏段子了。真是听得够够的了!

    第12场决赛,徐红梅、安金香、贾青胜出!

 

点评:唱段真的很单一,是矛又是盾!

 

陕西省秦腔演唱大赛第13场决赛

2010年1月25日晚8点,陕西电视台600平米演播室

 

选手:西安秦腔剧院  晁红勃    秦腔《斩单童》

         西安秦腔剧院  李宏刚    秦腔《看女》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  樊宁    眉户《杏花村》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  谭天杏    秦腔《洪湖赤卫队》    

         西安秦腔剧院  李应红   秦腔《小宴》

         长安区剧团   肖亚卫   秦腔《五郎出家》

评委:苏育生、葛玮、展运华、张晓斌、杨荣荣、许德宝、白江波

监审:贺艺、王小康

   

    一个演员参赛,8个演员配戏,这应该是目前为止,气势最为壮观的场景,原以为只有研究院擅长搞“人海战”,没曾想咱晁红勃也能玩。其实,真的没那个必要,评委和观众看的是选手本身的表现,与配戏人数多少真的没有太多的联系。李宏刚是13场决赛中唯一一位丑角,让人意外的并不是他表演的《看女》,而是变脸和吹火以及“意外”中的幽默。变脸应该是川剧的绝活,放在秦腔演唱大赛中,是否合适,值得商榷,可能有人会说这样的想法过于狭隘了。至于吹火么,想必是“得益于”爱妻韩俊丽了。长安区剧团肖亚卫,严格来说,他的嗓子很好,但表演上差了一些。

    重点说下展运华评委的评分标准,合适与否,还要大伙看看。她说自己评委有三个原则,一是“男女表现同等情况下,倾向于男性,因为秦腔是男女同声同调,对于男演员来说,难度很大”,二是“年轻年老同时参赛,倾向于年老的演员,因为年老的演员参赛的机会少了”,三是“比赛是唱戏,不能光是唱声,要有情、有韵味”。比赛结束后,和几个朋友谈起这个。对于第一、第三原则,没话可说,唯独第二条,大多数尤其是年轻一代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应该给年轻演员更多的机会,倘若分打得低了,会大大打击演员的信心,没准会觉得这行没有出路,进而寻求更好的出路。这对秦腔的传承是很不利的!再者,年轻演员和年纪大的演员同台较量,本身就吃亏,因为年龄大的另外一层含义是有经验,试想:初出茅庐者和久经沙场者,哪个更容易获胜?

    当然,评委首先是“个人”,既然是“个人”,肯定有着自己的评判原则和道德底线,没有对错之分。

    第13场决赛,谭天杏、肖亚卫、樊宁胜出!

 

点评:丑角行当在戏曲界的日渐式微和戏曲技巧一般,怕是快灭绝了!应该怎么做?适当的倾斜是很有必要的!当然,前提是有一定的实力!

 

陕西省秦腔演唱大赛第14场决赛

2010年1月26日下午4点,陕西电视台600平米演播室

 

选手: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团  包东东    秦腔《打镇台》

         西安秦腔剧院  康亚婵    秦腔《清风亭》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  左丽丽    眉户《杏花村》

         户县人民剧团  高武平    秦腔《二堂舍子》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  杨蓉   碗碗腔《杨贵妃》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   陈黎   秦腔《智取威虎山》

评委:余巧云、葛玮、肖玉玲、王小康、卫赞成、张晓斌、许德宝

 

    本场比赛,不管谁的实力最强,也不管谁的现场表现力最好,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康亚婵和余巧云。虽然这样的印象并不是正面的。

    因为余巧云评委给自己打的分数很低,(确实很低,与其他评委相差甚大),康亚婵在分数公布后,直接冲到评委席,厉声指责余巧云。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讲述当时的场面,也不想探究两人究竟有何“深仇大恨”,更不想妄加猜测谁是谁非,只是就事论事,谈点自己的感想。

    康亚婵是我比较欣赏的演员,她未能胜出,我都感到遗憾和惋惜。但作为参赛选手,作为一名在群众中呼声较高的演员,作为秦腔后辈,作为成年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理智地处理某些突发事件,比如这次。相对而言,你是公众人物,更要起表率作用。分数低,可以通过诸多方式去反映,比如通过大赛监审组,再比如直接找大赛组委会,凭着自身的实力,还怕得不到一个公平的回答么?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不仅使自己的的形象有所损伤,更让自己的不足充分暴露了出来,最终还是自己吃亏。

    中国历来讲究“尊师重道”,艺术界更是如此。“德艺双馨”,德为先。若想成为真正的艺术家,绝不是光会唱戏就可以的,涵养更为重要。作为艺术人才,专业能力是基本,是饭碗,更是本分,最终大众考量一个演员是否是艺术家的标准,最重要的还是德,德不行,其他一切都是空谈。

    听相关人士说,本次大赛还准备进行“复活赛”,就是给每场决赛实力较强但未能胜出的演员一次晋级的机会。可,这样冲动的做法还能具备资格进入复活赛么?

    离开电视台时,余巧云的眼圈红红的,活了这么大,可能是第一次遭遇这种情况。其弟再三向大赛组委会请求,不当评委了。老人家心中的那份委屈,谁能知晓呢?

    再说个不是题外话的题外话。严格而言,到目前为止,很多演员所谓的技巧并不能称之为技巧,顶多就是戏曲演员的基本功,甚至很多还不是戏曲行当的东西。有个别评委打的分数很低,0.2、0.4的都有,有人对此提出质疑。我想反问一句,对这些根本算不上是技巧的“技巧”,凭什么给打高分?   

    第14场决赛,陈黎、包东东、杨蓉胜出!

     

点评:德艺双馨,德为先!

 

陕西省秦腔演唱大赛第15场决赛

2010年1月26日晚8点,陕西电视台600平米演播室

 

选手: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  郁苏秦    碗碗腔《蝶恋花》

         铜川市秦腔剧团  高强    秦腔《辕门斩子》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  李小青    秦腔《哭祖庙》

         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  张晓宇    秦腔《三对面》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团  魏艳妮   秦腔《三击掌》

         长安区剧团   冉西庆   秦腔《祝福》

评委:葛玮、肖玉玲、乔慷慨、张晓斌、许德宝、展运华、张保玮

监审:王小康、贺艺

 

    不知什么原因,本场比赛观众多得要命,原本不大的演播室连一个空座都没有,两边还站了很多人。其中有戏迷、有选手亲友团,还有选手的同事,很热闹。可以说,本场选手实力都较强,而且分数紧逼,若不是最后的技巧部分,最终胜出的可能就和公布的不同了。有时,只要稍微多一点点努力,或许结果就完全不同了。比赛如此,做人如此。

    说点题外话。

    评委张晓斌做点评时,说了这么一句话:选手最终拼的是什么?是文化!可谓一语中的。这里指的文化并不是说你的学历有多高,也不是说你学了多少理论知识,而是一种或与生俱来的、或后天培养的文化气质,是内在而内敛的。这种气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拥有的。也因为如此,真正能成为大家的注定是凤毛麟角。

    第15场决赛,李小青、魏艳妮、高强胜出!

 

点评:文化可重要了!

阅读    收藏 
标签:

西安秦腔剧院

三意社

五一剧团

齐爱云

何红星

梁玉

文化

分类: 名人访谈

 

    长安,依凭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浓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西安的“后花园”。凡是长安人,必会哼唱几句秦腔,也因此,长安还有一个别号——“戏窝子”。这块神奇的土地不仅培育了袁克勤、杨令俗、孟遏云、王辅生等秦腔大家,就连普通百姓都爱戏成瘾——

    一外乡小伙去长安办事,走到三岔路口时,不知该走哪条路,就随口向路旁一老者打问。小伙连问数声,老者均不理睬。正当小伙纳闷时,忽然想起来时村上大叔给他叮咛的话:去长安要会唱戏,否则是要吃亏的。这下他清醒了,心想:幸亏咱也会唱几句,不然真要吃亏在眼前了。小伙沉思片刻,便唱:“问老伯去长安该向哪走?”只听老者即刻唱答:“往东走向南拐就到长安。”小伙心里一乐,接着又唱了一句:“到长安还能有多少里路?”老者随即唱答:“五里路到县上你莫发愁。”小伙又唱:“谢老伯指明路情深谊厚!”老者接唱:“是同行不必谢请赶路程。”

    长安人对秦腔的挚爱由此可见一斑。西安秦腔剧院三意社优秀青年秦腔演员梁玉便是从“戏窝子”走出来的一名主攻老旦的秦腔新秀。

情到深处自然浓

——访优秀青年秦腔演员梁玉

 

    午后,烈日高照。在陕西省京剧团集体宿舍,记者见到了梁玉。

    不足30平方米的屋子,摆放着零零碎碎的家当,虽有些拥挤,但干净整洁、杂而不乱。其中最显眼的莫过于梁玉与其爱人的结婚照,甜蜜而温馨。电视机旁,一块写有“爱心纪念”的牌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原来早在2005年,梁玉就参加了为海啸灾区筹集善款的义演。此时,电视屏幕上正在播放有关四川汶川地震的新闻。梁玉说,自己将在6月初举行个人专场义演,演出收入会全部捐献给灾区人民。“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力所能及地为灾区人民做一点实事,应该。”

 

    “走上秦腔艺术这条路,完全是受父母的影响。”梁玉自小就深受戏曲艺术的熏陶,父母都是文艺宣传队的队员,虽是业余,但因为经常被抽调到省上参加演出,积累了诸多经验,并逐渐小有名气,尤其是母亲主演的《血泪仇》《龙江颂》《红灯记》等戏,好评如潮。

    倘若宣传队没有演出任务,梁玉的父母便会将舞台移到家里,父亲拉板胡,母亲边演边唱,很是陶醉。渐渐地,梁玉也学会了几句唱腔。“闹工潮你亲爹娘惨死在魔掌……”梁玉唱得有板有眼,父母欣喜之余,便决定让女儿报考陕西省艺术学校。最终,父母如愿以偿。可对12岁的梁玉来说,考上艺校时的喜悦只持续了几天,“没想到那么苦,天天练功。”孩子毕竟是很情绪化的,一旦她喜欢上了戏曲,苦和累便忘得一干二净了。整整5年,梁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排了5出折子戏,并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母亲经常告诫梁玉,“唱戏不亏人。只要你好好唱,一定会唱出名堂。”梁玉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每当下乡演出,看到戏迷簇拥着大喊自己的名字时,梁玉心里颇为感动,那一刻,母亲的告诫便会在耳畔响起,“这种幸福的感觉是用钱买不来的。”

    如今,梁玉已经拥有了一大批戏迷,其中最忠实的就是她的父亲。“那时《阴阳鉴》演了10场,我爸一场不落,每天晚上都来看,演出结束后,一个人坐车回长安。”望着父亲清瘦的背影,梁玉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只要在电视和报纸上有我的报道,我爸一定会录像、剪报,整理成资料。”翻阅着这些凝聚了父母无数心血和关爱的册子,梁玉潸然泪下。父母对秦腔的热爱深深地感染着梁玉,无论是参加中国秦腔“四小名旦”大赛,还是即将亮相的个人专场演出,梁玉都得到了父母的默默支持。参加“四小名旦”比赛时,梁玉的父亲正在住院,为了不影响女儿正常发挥,他一再安慰梁玉:“好好演,我有你妈照顾呢。”可梁玉依然放心不下。最终,梁玉没有尽情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只进入了前八名。“没什么遗憾,因为亲情远比其他任何东西都重要。”不善言谈的梁玉说此话时,语气非常坚定。

 

    “表演入木三分、细致传神,嗓音宽厚透亮、韵味十足”,网友寥寥数语便将梁玉的特点一一道出;“梁玉虽是新人,但她的名气已经不小,特别是她的老旦戏,不拘泥于传统模式,敢于创新,前途无可限量”,戏迷的鼓励对梁玉既是压力,也是鞭策;“在老旦稀缺的秦腔界,梁玉稍加磨砺,定会扛起老旦这面大旗”,专家的期许让梁玉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肩上所承担的责任。

 

    从省艺校到长安县剧团,再到西安市五一剧团(后并入西安秦腔剧院三意社),梁玉一直在寻求适合自己的行当与角色。由正旦到老旦,便是梁玉突破性的转变。提起这个,梁玉感慨甚多。“这要多亏戏曲导演何红星!”

    1996年,梁玉凭借《杀仇》一折荣获西安市第四届青年演员大赛“石榴花奖”,并参加陕西省青年演员调演。对县级剧团而言,能参加省上调演,实属不易。于是,团领导决定让梁玉和另外一名演员合演秦腔传统戏《窦娥冤·杀场》。起初,梁玉因为行当原因并不想出演,“我才20岁,怎么能演得了老太太?”对于从未尝试过的新鲜事物,梁玉一直抱着自卑的心态。这下可把团领导急坏了,“这是到省上演出啊,哪怕露个脸也好啊!”对于领导的规劝,梁玉毫不在意,用一句“这脸我不露”将团领导噎了回去。

    就在此时,五一剧团导演何红星到长安县剧团排戏,看了梁玉的表演后说:“演吧,现在最缺这个行当的演员。”经不住众人相劝,梁玉最终以老旦形象上了场。谁知,她扮演的蔡婆婆一下子打动了很多观众。出色的表演不仅为她进入五一剧团铺下了路子,也让她遇到了一位相知相交的好姐姐。

    梁玉口中的这位好姐姐便是著名秦腔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齐爱云。

    进入五一剧团后,梁玉排的第一出戏是《杨门女将》,她饰演佘太君,齐爱云饰演穆桂英。当时齐爱云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演员,由于性格相似,两人迅速成了一对形影不离的“姐妹花”,一起排练,彼此鼓励。与此同时,另外一个剧团也在排演《杨门女将》,形成了打擂的局势,领导们很担心:“梁玉没演过老旦,怎么和人家比啊。”压力有如汹涌的波涛打向了梁玉,茶饭不思、夜不能寐。然而姐姐的一番话却让她信心倍增,“我也是第一次演武旦,咱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就一定要坚持。”至今回想起当时的排练情景,梁玉仍记忆犹新。此次专场演出,梁玉也得到了齐爱云的鼎力支持,“姐姐跑前跑后,费了很多心思。”正聊得兴起,梁玉的手机响了,“是姐姐打来的。”从对话中,记者听得出齐爱云对梁玉专场演出的关心。

    这对姐妹相互帮扶着走过了9个春秋。“姐姐身上的那种韧性在戏曲界并不多见,她对艺术的执著、认真和刻苦才成就了她的今天。”梁玉这样说。

 

    已过而立之年的梁玉,不仅在事业上小有所成,而且在10个月前做了妈妈,很是幸福。每当看到电视中出现灾区儿童遇难的画面时,梁玉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痛楚,“这种无以言表的痛楚只有当了母亲之后才能体会到。”

  

    多年来,梁玉一直默默无闻地游弋于秦腔艺术的广阔海洋中。因为行当所限,梁玉始终是以绿叶出现在舞台之上。无论是为“梅花奖”演员配戏,还是和老艺术家同台演出,梁玉保持着一贯的作风——认真。对已故秦腔表演艺术家王辅生,梁玉敬佩不已,“先生在世时,经常说‘角色没大小,就看你能不能演好’,无论是绿叶还是红花,只要你能出彩,观众就会认可。”

    如今的长安县剧团早已失去了往昔的风采,几近于名存实亡。谈及此,梁玉很是无奈。“当年上艺校时,来自长安县的30个学生组成了一个‘长安班’,毕业分配时,只有7个进入了县剧团,其他同学都转了行。过了两年,只剩我一个了。”当记者问及为何坚守在这块土地上时,梁玉开玩笑地说:“同学们不让我转行,说起码要为‘长安班’留根苗。”看着昔日同窗好友一个个功成名就,梁玉内心平静如水,没有羡慕,只有对他们深深的祝福。

    同学聚会,唱戏是必不可少的节目,而梁玉则一定是作为压轴戏出场。“呀!你真是咱们班的骄傲!”看着同学们亲切的笑容,梁玉深切地感受到了同窗情的珍贵,也看出了他们的些许无奈。“有时他们还羡慕我,毕竟我干的是自己喜欢的事业。”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文化艺术报》网站http://www.whysb.net/arts

阅读    收藏 
标签:

人文/历史

梅花奖

秦腔

分类: 精品转载

    此文原发中国秦腔俱乐部《梨园乱谈》,作者:龙东。其中观点并不代表本人立场。


陕西秦腔界谁最有资格摘得梅花奖?

    本月初,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任小蕾和王新仓苏州获得中国戏剧界第23届“梅花奖”,顿时省内戏曲界特别是研究院一片欢呼雀跃,远方领导集体出动,为二人载誉归来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应该说,这二人的戏还算可以,在观众中也有一定知名度,但客观地讲,也并非出类拔萃,比起陕西一些尚未得奖的演员来说并不出色多少。

    窃以为,冲刺戏剧梅花奖的秦腔演员,唱工过硬是首要前提,当然做工也不能太一般,要最终摘得梅花奖,一要唱腔有特色,韵味要浓郁;二要在本行当背的戏多,要有一身子的戏。以这两个标准衡量,笔者觉得,李淑芳、刘随社、丁良生、韩丽霞、张虹,都更具实力冲击梅花奖。李淑芳深得先师肖若兰真传,唱腔细腻委婉,又不乏旦角的激越,情感真挚,戏味深厚,人称“小若兰”,是非常不错的小旦演员。当然说到李淑芳本人,有师古的继承,又有自己的创新,完全早该获梅花奖了!刘随社、丁良生是目前陕西秦腔界最好的两名须生,二人唱腔各有千秋,丁嗓子亮,刘味道好,丁名气大些,刘演的戏多些,如果摘取梅花奖是有实力也很有可能的,还有助于改变陕西秦腔界梅花奖得主多以小生小旦演员为主的局面。因为,须生在秦腔舞台上塑造的都是中年角色形象,唱腔要求沉稳练达,富于底气,也就好比社会现实当中活到中年的男人女人化身,这是一层扶老携幼担负社会责任的人,活得沉重有压力,也最能体会生活,是社会的中坚和脊梁,应该予以褒奖,所以陕西在推荐梅花奖演员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考虑一下须生和青衣这两个行当,不要老是让讲台上充满脂粉味和奶油味。总之,梅花奖要演员凭实力去争取,而不要搞什么门派之见,更不要看人家是否属于省级嫡系,要讲功力,要论水平,因为,英雄只论本事而不问出处!

 

    部分回复:

 

    我们不能以演员是否获过什么大奖来衡量其水平。但凡能获奖的演员,也是具有相当实力的!诚然,机遇也很重要哦!

 

    真正有实力的演员如果没有获奖的话,的确是人感到有些遗憾,但做为演员来说获奖是一种鼓励,但没有获奖的话又是一种激励.最主要的是自己真真实实要有实力,要取得观众的青睐,观众就是上帝,只要观众喜欢这个演员,那他就是成功的。

 

    不管是谁得梅花,都是秦腔的骄傲。

   

    45岁以上的演员决定与梅花奖无缘;省上和西安市的剧团有着绝对的优势,其他地市的演员若想得奖,难上加难;现在的评奖,不只是看演员的实力,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任谁都无法解决。所以,以上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不禁要问,在当今的社会梅花奖代表什么?代表演员的实力吗?恐怕未必。梅花奖有没有权威性值得大家思考?

 

    “梅花奖”只代表评委的意见,优秀演员不一定能获“梅花奖”,因为他们的优秀或许不入评委的法眼;获“梅花奖”的也不一定都是优秀演员,因为他们的成就往往不被观众认可。

 

    有些演员再有实力,没有天时地利人和再有超人的实力也是白搭,啊!白搭,就拿年龄来说超过45岁,就不行了;还有参评资格要一级一级上报。

 

   

    梅花奖人员推荐人选上能向山西、河南学习多好,考虑地市优秀演员,给其他地市演员以平等竞争的机会。陕西把梅花演员集中在研究院,像温室花朵一样养起来,经不起风吹雨打是不好的。他们是吃财政的,也是政府和人民推荐获得梅花的,应让他们到基层院团带动秦腔事业发展,为需要文化艺术的人民大众带来实惠。

阅读    收藏 
分类: 名人访谈

“河东城困住了宋王太祖,把一个真天子昼夜巡营……”,15年前,由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陈仁义主演的秦腔传统名剧《下河东》曾轰动一时,剧中表现宋太祖赵匡胤苍凉悲壮、伤心欲绝的唱词也被陈仁义发挥得淋漓尽致,震撼人心。也因此,陈仁义成了扮演赵匡胤的最佳人选,至今仍被戏迷所津津乐道。然而,在之后的10余年里,西安的秦腔舞台上再没演出过《下河东》本戏,原因之一便是缺乏有实力的“红生”演员。

秦腔中的“红生”介于“须生”和“花脸”之间,代表的是忠义、正直、刚烈的秉性,它要求演员必须具有文武兼备的扎实演唱功底。而《下河东》又是一部以唱腔见长的秦腔剧目,其重头戏《祭灵》中的“三十六哭”更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但没有一定功力的演员是不敢轻易演唱的。20061028日晚,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著名“红生”演员康健海主演的《下河东》将再次走上西安的秦腔舞台。至此,由陕西省文化厅主办,文化艺术报社、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戏曲广播等协办的“陕西省秦腔中青年演员专场演出”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从中国秦腔到西洋歌剧的跨越

——访著名秦腔“红生”演员康健海

 

1011日晚举行的“康健海个人清唱会”中,康健海以其洪亮、高亢、苍劲的唱腔吸引了众多戏迷观众,《下河东》、《放饭》、《二堂舍子》等折子戏更是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台上的他,神采奕奕、忘我投入;台下的他,朴实随和、勤奋好学。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余年的从艺经历,使得这位秦腔舞台上难得的“红生”演员在塑造众多人物形象时,拿捏有度,得心应手。谈起自己的从艺经历,康健海满是感慨:“学戏难啊!”

1977年,康健海从陕西省武功县戏校毕业,被武功县人民剧团录用。经过数年的磨炼打拼,康健海在剧团站住了脚。日常的生活被排练、演出挤得满满的,虽然辛苦,但康健海却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年轻人身上所特有的朝气以及勤奋好学的品行,不仅使康健海的演艺事业得到了提高,也为他赢得了较好的人缘。在启蒙老师魏孝忠的引荐下,康健海跟随王印发老师学了他的第一个戏《别窑》。而让康健海至今都铭记于心的是在排《卧薪尝胆》时张耀明老师“飘来”的半块砖头。“那天排练《卧薪尝胆》,感觉总不到位,老记不住一些动作,加上天气特别热,难免心浮气燥,这下可把张老师给惹毛了,他随手拿起半块砖头就砸在了我的后背上,猛然间我就灵醒了。”砸得虽不是很重,但这半块砖头却时时刻刻地提醒着康健海:学戏必须得刻苦用心。“其实,我特别感谢教我的这些老师。”说此话时,康健海显得有些激动,话虽简单,但其中饱含的对恩师的那份情谊却是无限的。

1989年,对于康健海而言,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由于在陕西省“农行杯”大奖赛中的出色表演,康健海脱颖而出,凭借《杀庙》获得了一等奖。时隔数月,甘肃省定西地区秦剧团的领导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关于康健海的报道,并派人四处打听康健海的联系方式。最终,康健海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赢得了甘肃省定西地区秦剧团和行署领导的赏识。一月后,康健海正式调入甘肃省定西地区秦剧团,继续着他所深爱的秦腔事业。

康健海不仅戏演得好,而且每到一个新环境,都能很快地与同事打成一片。在定西地区秦剧团,康健海得到了党小平老师的肯定与支持。“党老师对我演技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康健海除了感谢,只能用自己的实力来回报帮助他的诸位良师益友。演员只有经常下乡演出,才能使自己的演技得以提高,康健海也不例外。庙会便是锻炼演员的一个最佳平台。据康健海的老领导,原甘肃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著名编剧、导演雷志华介绍,康健海在甘肃定西地区是一位颇有声誉的演员,而且备受关注。“下乡演出时,当地的戏迷直接点名要听康健海的戏,有时一天能连演3场,很受欢迎。”在去天水市演出时,康健海更是连演4天,《打镇台》、《放饭》、《二堂舍子》、《金沙滩》等都被他唱得有声有色。这次演出,成了康健海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天水市秦剧团的几位同行看完康健海的戏后,便说:“来我们天水吧!”康健海当时只想着这是一句玩笑话,并没有在意。可没过多久,天水市秦剧团的领导就找到了他。而此时的康健海正是定西地区秦剧团的骨干,无论是台前,还是幕后,都能见到他的身影。“去,还是留?”这个问题一直在康健海的脑中徘徊,最终,康健海下定了决心:走!因为长时间超负荷的演出,康健海的嗓子出了问题,而且在团里排的新戏也不是很多,他需要一个新的环境来提高自己。“为了不断地提高自己,只能一步一步朝前走。”虽然离开了定西地区秦剧团,但他不会忘记这个曾经给了他很多快乐的大家庭。

初进天水市秦剧团,康健海并不顺心。“进入天水市秦剧团时,团里已有4个唱须生的演员了,同行之间有时难免会出现排挤新来者的问题,但我想:不管你们说什么,我要凭演出实力说话。”最终,康健海的演技得到了团领导和同行的肯定。期间,段艺兵对康健海的指导颇为重要。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金沙滩》、《放饭》、《杀庙》、《打镇台》、《下河东》成了康健海最拿手的好戏,也成了每次下乡时的必演剧目。

康健海时常在想:秦腔在甘肃虽然很受欢迎,但没有一个很好地展示演员风采的平台,而且自己的演技也被局限在了一个圈子里,究竟该怎么办?此时,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的寇治德、肖炳两位领导在1990年陕西省春节戏曲晚会上也注意到了这个颇具发展潜力的演员,并多次敦促陕西省振兴秦腔办公室主任王军武把康健海要到戏曲研究院秦腔团来。后经姜云芳、李九龙指导,并组织筹措经费,康健海的第一张个人专辑《〈下河东〉选场》才得以出版发行。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康健海这次并未如愿以偿地回到西安。而西安市青年秦腔艺术团的成立,则为康健海提供了一个回西安的绝佳机会。1998年,西安市青年秦腔艺术团成立,并广招贤才,该团团长樊允哲便通过王军武找到了康健海,经过近1年的努力,康健海舍弃了天水拥有的一切,来到了西安,并于2001年底进入了被誉为“西北戏曲最高学府”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阅读    收藏 
(2006-08-30 10:47)
分类: 名人访谈

  路  在脚下延伸

 

  ——专访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李东桥

 

 

杜甫,这位被后人誉为“诗圣”的伟大诗人,以其诗歌成就和忧国忧民的思想被后人所铭记,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也不断涌现在荧屏上,但戏剧界却一直不见其踪影,不免有些遗憾。幸好,在去年的戏剧舞台上出现了一部秦腔历史剧——《杜甫》。这部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创排的新编历史剧,自去年77日进行首场演出以来,至今演出已达50余场,获得了“西北五省区秦腔节”优秀剧目奖、“第四届陕西省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并赴京参加“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剧中,扮演杜甫一角的乃是秦腔界的第一个“梅花奖”获得者、被戏迷誉为“秦腔王子”的李东桥。

 

 

西安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剧场

“李东桥作为《杜甫》的主演,我认为他演得非常成功,非常到位。从青年时代的杜甫‘会当凌绝顶’到晚年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演得非常成功。这是演员的魅力,也是秦腔的艺术魅力。”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在接见《杜甫》演职人员时,对李东桥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北京  长安大戏院

当李东桥苍凉悲壮地唱出“文章不为轻薄事,笔墨只哭世艰难。为天下苍生呼与喊,做鬼魂亦留民间”,为《杜甫》一剧画上完美的句号时,雷鸣般的掌声一次次响起,在场的20多位陕西“乡党”更是齐声喝彩,为李东桥欢呼。

 

提起李东桥,西北人民并不陌生。秦腔《千古一帝》中的秦王嬴政、《蔡伦》中的蔡伦、《太尉杨震》中的杨震,秦腔电视连续剧《山里世界》中的云龙,眉户《留下真情》中的金哥,碗碗腔《真的·真的》中的卢巴克……这些作品不仅为他带来了诸多荣誉,也使得西北人民记住了这位扮相俊美、唱腔纯正、表演大气的“秦腔王子”。正是由于这些曾经给李东桥带来辉煌的演艺经历,使得他成功地扮演了杜甫这一角色。

 

舞台上的李东桥,光彩照人,技压群芳。在《杜甫》中,人们看到了杜甫足临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看到了杜甫怀才不遇、流落江湖的苍凉无奈,看到了杜甫陷入叛贼之手、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看到了杜甫“四十有四,才混得如此差事”的悲苦与自嘲。李东桥将杜甫演绎得出神如化,惟妙惟肖。可谈起《杜甫》,李东桥却向记者道出了一肚子“苦水”。他坦言,这个角色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杜甫的一生是极其坎坷的,他饱经忧患、忍辱负重的心理变化特别难把握。”

 

重压之下的李东桥,反而被激发出了强烈的创作热情和表演欲望。为了深刻领会杜甫的思想内涵,他阅读了三个不同版本的《杜甫传》;为了尽快记住诗化的台词,他将之密密麻麻地写在手臂上;为了领悟杜甫的精神气韵,他通读了杜甫的传世诗作;为了熟练掌握须生的表演程式,他将髯口随时带在身边,不时地拿出来练习;为了表现人物极度悲愤的心情,他设计了一个爬向台阶的动作,磨得双腿一片青紫;为了找到表演的最佳方案,他常常苦思冥想到深夜,并将妻子从睡梦中唤醒,充当第一个观众……付出终有回报,杜甫的出色表演,为他带来了事业上的第二次“高峰”。

 

现实中的李东桥,成熟稳重,潇洒大方,举手投足尽显大家风范。1.77米的个头、卷卷的头发更显示出艺术家所特有的气质,这便是记者在宽敞明亮的艺术总监办公室见到李东桥时的第一印象。难怪在女儿眼里,李东桥已成了秦腔界里的“刘德华”,备受女儿推崇。

 

除了有女儿这个忠实的崇拜者外,妻子也是李东桥的第一戏迷。为了李东桥的事业,她放弃了自己挚爱的秦腔,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照顾爱人和女儿的“事业”中来。为了让李东桥扮演好杜甫一角,她更是耗尽了心血。“为了杜甫,我们经常熬通宵。有时为了一个眼神,我就得练一个晚上,而她就在旁边陪我一个通宵。”李东桥为此,很是感动。

 

 

上世纪80年代

上世纪80年代,秦腔历史剧《千古一帝》赴日本16城市巡回演出一月有余,又在西安连演100多场,并被拍成电影,近乎风靡全国,写下了秦腔在新时期的辉煌历史。而今,20年过去了,当人们再次提到这部作品的名字时,激动、兴奋的心情还是那么清晰

 

 

1985年寒冬,秦腔《千古一帝》在北京一炮打响,李东桥将“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以鞭挞天下,威振四海”的秦始皇演绎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倾倒无数戏迷和观众。著名作家贾平凹观后当即书写“王者风范”四个大字,差人送给李东桥。由于成功扮演秦王嬴政这一角色,1986年,李东桥获得了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从而成为秦腔界的第一枝“梅花”。

 

那一年,李东桥24岁,他的演绎事业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为了演活秦王这一富于挑战性的角色,李东桥可谓吃尽了苦头。当时正值寒冬腊月,再加上住房条件非常简陋,冻得他瑟瑟发抖都不敢开电热毯,怕嗓子因干燥而影响到排练。苦尽甘来,在众人的努力下,《千古一帝》终于“修成正果”,赢得了戏迷和专家学者的关注与好评。“嬴政那‘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的君王气度和魄力,随着李东桥的真情演绎跃然台上,一个叱咤风云、气吞山河的帝王形象,在观众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千古一帝》以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大胆地塑造了秦王赢政这个既符合历史真实又合乎观众欣赏心理的艺术形象。”

 

荣誉,对于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而言,是鼓励、认可、肯定,然而更多的则是鞭策。在艺术的道路上,李东桥虽然一步跨跃了几个台阶,但他深知自己功力和知识的浅薄。获得“梅花奖”时,他曾说自己还很年轻,奖项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时至今日,李东桥还这样谦虚得说:“我还很年轻,当然,20年前是身体年轻,现在是心态年轻。获奖只是一个开始,我脚下的路还长着呢……”说这段话时,李东桥自信地微笑着。

 

路,正在他的脚下延伸……

阅读    收藏 
分类: 名人访谈

袁博:行走在传统艺术道路上的时尚女主播

 

戏外,她是“十佳”主持、时尚女主播;戏里,她是俊俏花旦、英俊小生。怀着对传统戏曲的无限热爱,她游刃有余地变换着自己的角色,从文艺广播《南北梨园》到新闻广播《戏曲大观园》,再到戏曲广播《袁博时间》。她和古老的戏曲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就是陕西广播界的知名女主播——袁博。

 

出生于长安的袁博,打小就有一个美丽的梦想:当一名戏曲演员。也因此,儿时的她经常骑在舅舅的脖子上看戏。上中学的时候,更是在业余秦腔大赛中得了奖。或许是命运的安排,也或许是现实的无奈,这个痴迷于戏曲的女子并没有如愿以常地走上绚丽多彩的戏曲舞台,而是在中学毕业后考入陕西师范大学艺术系音乐教育专业学习。短暂的痛苦、彷徨之后,她又看到了希望,因为她坚信自己是为戏而生的。

 

19987月,大学毕业的她以主持的身份进入了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广播,同年11月开始主持戏曲节目《南北梨园》。这个爱戏爱到骨子里的女子终于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发展之地,如鱼得水般的游弋在戏曲的海洋之中。“因受儿时梦想的影响,刚开始做节目时,我就像一只小蜜蜂找到了蜜源一般,欣喜若狂,整天钻在资料库里,如饥似渴地听戏、看戏、唱戏。”袁博如是说。长期的辛勤耕耘、深厚的戏曲底蕴、扎实的音乐功底,使得袁博成了戏曲主持人中的一匹“黑马”,深受广大听众欢迎。“她懂音乐,所以对戏曲音乐领悟颇深!她善于揣摩听众心理,所以她的主持语言和听众非常贴近!她善于引导听众和嘉宾,不脱离节目的主题!她具备一名优秀节目主持人应有的个人修养、文化知识和应变能力!”一名听袁博多年节目的听众在网上留言表达了自己对袁博主持风格的欣赏。

 

20033月,带着多年戏曲主持的丰富经验,袁博被调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开始主持《戏曲大观园》,继续着她的戏曲主持之路。谈及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袁博说:“我对戏曲,尤其是秦腔是心存感激的,作为主持人,我能快速地成长起来,与秦腔是密不可分的。感谢命运,让我和秦腔为伴。”轻松活泼、贴近听众的主持风格自不必多说,袁博的戏唱的也是有滋有味,一板一眼、一招一式绝不亚于专业演员。在一次节目中,袁博演唱了秦腔《三滴血》中的“祖籍陕西韩城县”一段,节目之后,就有听众打来电话,有表扬的,也有提建议的,而更多的是点唱的,有的还要求和袁博对唱。在去年举行的听友见面会上,笔者有幸亲眼见识了袁博的唱工和表演。黄梅戏中的美丽女驸马、秦腔《花亭相会》中的潇洒相公,都给现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掌声、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虽然我没有站在戏曲舞台上,但我却成了这个行业的传播者。我想如果能站在舞台上,我也许会成为陕西的又一位李梅!”袁博笑言。

 

今年326日,在华县举行的戏曲广播开播庆典暨名家演唱会上,作为主持人的袁博更是以她那超强的亲和力赢得了现场观众的欢迎,活动结束后,广大戏迷把她围了个水泄不通,争先索要签名。面对众多戏迷对自己的厚爱,袁博表示除了感谢外,就是努力地将更多更精彩的广播节目奉献给他们。

 

虽然从事的行业与古老的戏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袁博以其青春亮丽的外形、甜美的嗓音以及身上固有的那种年轻人的朝气,征服了一大批忠实戏迷。有人说戏曲是中老年人的独有爱好,注定与年轻人无缘,但袁博主持的节目却吸引了一大批年轻听众。24岁的王先生是一位地道的秦腔迷,也因此,他喜欢上了袁博主持的节目。打热线、发邮件、上论坛,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袁博以及她的节目。谈起最初对袁博的印象时,王先生说着实让他吃了一惊。“初次接触袁博是在一次戏迷语音晚会中,本以为作为广播主持的她个人形象并不怎么样,可事实却让我有些吃惊,以至于对她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没想到你这么漂亮!”袁博带给王先生的不仅仅是外表上的惊喜,更多的是对传统戏曲的那份执著。“在跟她的交流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对我提出的问题的回答。当时我问及在戏曲日渐衰微的形势下,作为有如此良好形象气质的她是否动过有关转行或走向荧屏的念头。她的回答是:不会,因为她喜欢戏曲艺术,尤其喜欢秦腔艺术,她愿意通过电波向广大戏曲听众传递这一古老且颇具魅力的文化艺术,为秦腔的振兴与发展尽绵薄之力!”

 

412日开始,喜欢戏曲、喜欢袁博的听众在陕西戏曲广播的电波里,再次与他们的老朋友相聚,《袁博时间》、《小袁博客》、《袁博访谈录》等戏曲广播的重点节目被袁博做的有声有色。杨金凤、宋百存等秦腔名家的访谈;秦腔究竟有没有流派,戏曲是否会消亡等戏曲话题的讨论……一位刚喜欢上戏曲的网友如此评价袁博:袁博,渊博也!在一期关于秦腔是否会消亡的话题讨论中,有听众说秦腔的衰败是注定的,而袁博对此却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戏曲艺术毕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是说想断就能断了的。其实有很多年轻人喜欢戏曲,喜欢秦腔,因为他们打小就生活在一个戏曲氛围十分浓厚的环境中,那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是其他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做了近8年的戏曲节目主持,袁博对戏曲的衷爱程度已经无法用言语表达了,用她的话说就是这一辈子注定和戏曲干上了。“从主持戏曲节目的第一天开始,戏曲就成了我生活的全部。8年了,到底为听众介绍了多少名家,多少唱段,连我自己也记不清了。我感谢戏曲,因为它是我的梦想。”

 

对戏曲愈发深沉的热爱,对广播孜孜不倦的努力,对听众日益加深的关爱,使得这位美丽的戏曲女主播在古老与时尚的道路上昂首前行……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