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李鸿征书法:厚德载物天门中断楚江开文化 |
分类: 书法 |
标签:
白南生知青诗歌照片李红征 |
分类: 诗文 |
清理四十年前的信件,找到北京二十五中67届初中毕业生白南生在内蒙插队时的诗文旧作四首,与老朋友们共享。
白南生诗作:
《感怀》 (注)
征尘烽火又经年,帷幄沙场笑语间。
已摈满怀儿女意,正扬万里顶风帆。
波涌长江激后浪,水连大海慰英先。
何当尽挽松根雪,翘首指观云外天。
——1970.12.13
(注)此诗是白南生唱和李红征七律《自勉》所作。白南生的原诗为:
“戎装征尘已经年,帷幄沙场弹指间。
已摈一片儿女情,正扬万里顶风帆。
水涌长江有后浪,波连大海慰英先。
何当共踏松根雪,翘首极目云外天。”
白南生将此诗于1970.12.13寄给李红征,要求为其修改。李在修改后与白最后定稿,于1971.11.10发表在哈拉图大队团支部主办的小报《熔炉》第1期第4版中。诗中“松根”指哈拉图大队的松根山。
《正月初五夜过哈拉图》
烟波灏淼笼银海,河汉苍茫贯九天。(注1)
曾照天骄寻骥月,送余跃马走关山。(注2)
——1971.2.18
(注1)“银海”:哈拉图北临盐池湖。
(注2)“天骄寻骥”:据当地人传说,成吉思汗曾在哈拉图山上找到他的坐骑。
清平乐 《武汉桥头有感》
凭栏遥瞰,楚水来天畔。
天赋我流终到海,浩荡任谁能断!
征帆直挂云霄,江潮恰似心潮;
试问君曾知否:此中何限碧涛?(注)
——1972.中秋
(注):相传周臣苌弘死后三年,其血化作碧色。秋瑾诗有“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送红征》 (注)
堪笑腐儒离恨苦,却欣同志天涯游。
男儿自有承先志,何惧五湖风浪稠。
——1972.11.2
(注)此诗是白南生在李红征离开内蒙前往山东后,通过书信寄赠给李红征的。
白南生简介:1950年2月20日生于江苏南京,为北京二十五中67届初中毕业生。1968年8月14日赴内蒙古锡盟东乌旗额吉诺尔公社哈拉图大队插队6年,之后返京当细木工4年。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基本建设经济专业毕业。自1980年开始从事乡村发展研究,先后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国务院体改办小城镇中心,曾任国家发改委小城镇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两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合作),2004年获首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专著奖(合作)、2007年获2007年度联合国人类发展奖。2010年4月15日因病去世。
白南生内蒙插队老照片:
http://s12/mw690/59c71c23td6885c03eb6b&690
1974年
http://s9/mw690/59c71c23td687b1b77698&690
http://s7/mw690/59c71c23td687f1846e66&690
http://s6/mw690/59c71c23hd699204e8115&690
http://s13/mw690/59c71c23td68eebcecc2c&690
附:李红征诗二首:
《忆南生友》
漫谈儿女意,浩荡挂征帆。(注)
故友今安在,魂游天地间。
(注)白南生有诗句:“已摈满怀儿女意,正扬万里顶风帆。”
《再忆南生诗友》
寻句放歌行朔北,倏忽老迈鬓皆白。
当年诗友今何在,清夜吟哦入梦来。
标签:
英国诗人兰德诗《生与死》 |
分类: 诗文 |
英国诗人兰德的小诗《生与死》,杨绛女士翻译: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
英文原文:
Dying Speech of an Old Philosopher
—— by W.S. Landor
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Nature I loved, and, next to nature, art
I warm'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It sinks, and I am ready to depart.
--------------------------------------------------------------
这是英国诗人兰德(Walter Savage Landor 1775-1864)暮年之作,是在1850年写的。那时他75岁,已经看透人生。这首小诗有多种译文,唯杨绛先生的译文较为精到传神。
想来世上芸芸众生象走马灯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演绎了无数众生相,凡令人心灵不得安宁的,无不缘于一个“争”字。凡争者,终必不可得,或得不偿失;凡不争者,终必有所得,至少得到了安宁。老子曰:“夫唯不争,故无忧。”
标签:
周子青魏碑龙门二十品书法作品始平公造像记不言斋主默耿文化 |
分类: 收藏 |

周子青先生书赠不言斋主魏碑书法作品(一九八七年):海为川归(46CM×98CM)
周子青先生于八十岁时去世。此作品即写于其八十岁时,犹显珍贵。观此魏碑书法,以隶势入魏,落笔斩截,方中见圆,凝重中见灵动之势,可谓人书俱老,已入化境。

周子青先生书赠不言斋主魏碑书法作品(一九八五年)
39CM×64CM
周子青(1908-1988):字洛,江苏常州人,擅书法,尤以魏碑见长。其书法苍古沈雄,质朴险峻,笔力蕴蓄.出版有字帖多种。民国时期的常州企业家,从事银楼、建筑木材等营生。旧居位于原西大街,是幢体积较大的3层洋楼。他是一位在常州知名度很高的书法家,一生致力于书法艺术,终生挥毫不息,其书法大气雄浑,书法作品流世较多,店招墨迹遍布龙城,至今仍然可见。
周子青年幼时便开始学习书法,先从欧阳询入手,后转研魏碑几十年,写出了北碑之神韵。著名作家郑逸梅在《珍闻与雅玩》一书里有专门介绍周子青的书法艺术:“他的书法以魏碑见长,兼擅隶、篆及行草,其书苍古沉雄,质朴险峻,笔力蕴蓄,得众人喜爱。”“其临习魏碑,不临则已,一临就是数百通,深入领会,既得其体,复得其神,体而范之,神而化之。点划之中劲遒逸秀,令人挹之不尽。”
周子青先期和中期书法特色,可以概括为“出神”。从这个时期的作品风格看,点划苍劲、结构工正,笔墨间透露的满是北魏龙门二十品的神采和意境。先期多见龙门二十品《始平公造像记》的方笔斩截,笔画折处重顿方勒,结体扁方紧密,点划厚重饱满。中期用笔结体上更多地揉合了孙秋生造像、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魏灵藏造像即《龙门四品》的风格。用笔方峻,点划顾盼,游刃随心,结体中敛而外张,少了些俊秀饱满,多了些苍拙大气。晚期则可以“入化”两字概括。在“龙门”基础上,加入了“二爨”(《爨宝子碑》,《爨龙颜碑》)笔意,用笔虽仍以方笔为主,但“爨宝子”那端重古朴,拙中有巧,稍带隶意、有飞动之势的风格在其作品中常现。所以其晚期作品,真正达到出龙门之神,化个性之采。
周子青善写大尺幅作品,六尺、八尺、丈一、丈二。当时朱汉记等有几家药房,高大的店堂悬挂的就是周子青的大幅中堂。现在在老巷深弄,只要看到白底红字的搪瓷路牌,上面的魏碑字就是周子青写的。周子青写大字,几米见方,将纸铺在地上,人边走边写。用笔有大的排笔,也能用布纱扎毫,挥毫自然。他的榜书,紧凑而不松散,耐看。二三十年前,常州城内的大小店名招牌,大多出于周子青之手。无论在数量,还是字的规模上,都无人可比,即便今日,市内依然还能看到他写的牌匾。
标签:
胡义赞晚清扇面书法不言斋主默耿收藏艺术文化 |
分类: 收藏 |

胡义赞扇面山水图

胡义赞
(1831-1902),字叔襄,号石槎、石查、烟视翁、海云庵主。室名员鉴斋,一作元鉴斋。河南光山人。同治十二年(1873年)举人,官海宁知州。长金石考证之学,所藏泉币皆希品,考证精确,与鲍臆园(康)抗衡。行楷、山水皆学董其昌,清润淹雅,不仅貌似,题识亦佳。刻印宗秦、汉,收藏书、画、金石甚富。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六十七,尚作山水卷。通行简历中说他:“工书画,行楷、山水皆学董其昌,清润淹雅,不仅貌似,题款亦佳。刻印宗秦汉。”
至于胡氏本人山水作品的面貌,文字记载论述极少。他曾于光绪丙戌(1886年)与王孝禹合作《云林溪山亭子图》,是图有王懿荣题跋一则:“石公自得华亭妙,孝丈也曾涂抹来。笑向溪山着亭子,愁心醉眼一时开。”此画风格清雅绝俗、元气淋漓,颇可窥见石查画承开“南北宗论”之董玄宰,另据他在光绪辛巳夏(1881年)为湘亭所作《叠嶂回溪图》里称“思翁作画笔精奇,浑厚华滋是我师。试向琴湖乞灵腕,一林红叶放船时。”此诗对于他的画学渊源多少有自报家门之意。又如其丙戌年(1886年)作《仿董华亭笔意》、丁亥年(1887年)作《拟云林笔意》、丁酉年(1897年)作《抚麓台司农笔意》等,均类思翁之笔而平淡天真、笔墨蕴藉,可谓一脉相承,与吴秋农苍秀隽雅的笔调是有所区别的。黄宾虹在其画论“道咸中兴说”中谓:“金石之学始于宣和。欧、赵为著。道咸之间,考据精确,远胜前人。中国画者,亦于此际复兴。如包慎伯、姚元之、胡石查、张鞠如、翁松禅、吴荷屋、张叔宪、赵■叔,得有百人。皆博治群书,融贯古今。其尤显者,画用水墨。”此论提及胡氏,说他的画是属于“复兴”之际的代表之一,而胡氏作画亦善水墨。评价不可谓不高。
标签:
陈椿年沪上女画家不言斋主默耿李鸿征收藏文化 |
分类: 收藏 |
《人夸颜色好,我自爱东风》 39cm×68cm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画家陈椿年1917年出生在江苏泰州书香门第家庭。父亲酷爱古书收藏,也喜欢字画;母亲是大家闺秀,喜读唐诗和古今小说。陈椿年自幼受家学耳濡目染,秀外慧中,温文尔雅,具有女画家特有的典雅、矜持和大家风范。
九十三岁高龄的陈椿年曾师从汪声远、谢公展、王个移等书画名家,长年绘画不辍。擅长画花卉,牡丹、菊花、寿桃尤为出色。她的画“笔随心走,墨由意发”,千姿百态,笔墨传神,色彩鲜亮,生趣盎然,且品位清雅,充满诗情画意。她的画作曾入选上海市举办的大型书画展、赴日本参展等,皆获得赞赏与好评。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她的牡丹图就被中央直属机关收藏,并获荣誉证书;1997年,其画作《东篱菊花》被收录入《中国当代老年书画名家大辞典》;她的画作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被文化机构和私人收藏家收藏。
标签:
张森书法不言斋主默耿李鸿征 |
分类: 书法 |
2010.9.13中午,我应邀前往著名书法家张森先生家中做客。当我在近十二点钟到达时,先生及夫人已经在家中等候了。听说先生尚在外面开会,是为与我会面专程赶回家来的,心中不禁充满感激之情。
这次见面距上次已经6年过去了,但先生依然精神矍铄,谈吐风生,一如昨日。由于先生马上还要赶去开会,时间有限,刚一落座先生就直入主题,说他已经看了我博客中的书法作品,并直言不讳地进行了点评。说到兴头处,先生带我到了他的书房,展纸提笔,舔墨挥毫,一边讲解,一边为我进行了书法笔法的演示。先生详解了篆、隶、揩、行、草、魏碑等各体笔法的特点,及历史上各著名书法家的书法特点,特别对中锋、侧锋、偏锋的差异进行了讲解和演示,使我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听说我在北京买不到他的书帖,先生当即在书柜中寻找到一本《张森隶书岳阳楼记》,并题签相赠。将离开时,先生又把他近期创作的一幅行书作品赠送给我。先生渊博的学识、卓著的见解、高超的艺术造诣、坦荡无私的胸怀和诲人不倦的治学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想起在1986年,我在当时的《书法》杂志上看到先生论述中锋和侧锋的一篇论文,当时虽然还不认识先生,但已对先生的独到见解、犀利的文风和不入俗流的风骨十分赞赏和认同,可以说虽未谋面,早已神交了。没想到2004年的一次偶然契机,使我与先生相识,并有幸当面聆听先生的艺术高论,得到他在书法艺术方面的指点,深感相见恨晚。
更令我感动的是,当我昨天刚回到北京不久,就接到了先生的一个手机短信,说他会给我寄一本他的《三字经字帖》。其殷殷关怀之情令人心动。有这样品格高尚、才艺卓著的师长,乃人生之幸事也。(2010.9.15夜)
http://s5/middle/59c71c23g904d5edc87d4&690
张森先生赠送行书作品一幅(44mm×114mm)
http://s12/middle/59c71c23g904d662225ab&690
张森先生赠送的《张森隶书岳阳楼记》及扉页题签
http://s2/middle/59c71c23g904d67ea7421&690
http://s7/middle/59c71c23g904d69684226&690
http://s13/middle/59c71c23gda306282ac8c&690
《张森隶书岳阳楼记》选页
http://s12/middle/59c71c23g90596ff13c3b&690
http://s11/middle/59c71c23t7bf31dc4f65a&690
2002年夏,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森先生书赠不言斋主联句(113cm×30cm×2):海为龙世界
http://s12/middle/59c71c23g74d5bee5dbfb&690
2004年,张森先生为我题写斋房匾额
http://s10/middle/59c71c23g90599eade649&690
2004年,张森先生书赠白居易《暮江吟》隶书一幅
张森简介:
1942年生,江苏泰县人,原籍江苏泰州。幼承家学,天资聪颖,博闻强记,酷爱书法,善正、行、隶诸体,尤以隶书蜚声中外书坛。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美术师,七次担任全国书法篆刻展评委。在书法上,兼收并蓄,独辟蹊径,学养全面。多年来对隶书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博临《张迁》、《石门》、《礼器》等风格各异的汉隶,同时又借鉴何绍基、伊秉绶的笔墨技法和变法精神,互为参照,融会变通,理性地寻求自己的笔墨取向和风格定位。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颇具影响。曾应邀赴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讲学和艺术交流,并载入美国ABI国际名人大典。主要著述有:《隶书基础知识》(合著),《张森隶书滕王阁序》、《张森书法艺术》、《张森隶书岳阳楼记》、上海中国画院画家作品书籍《张森》等。其论书亦淖极理致,高屋建瓴,言简意赅,振聋发聩,颇有新见。
简 历:
1962年 毕业于上海理工大学(原上海机械学院)光学仪器专业中专部。
1980年 调入上海中国画院从事专业书法创作研究。
1984年 应日本书艺院之邀作为上海书法家代表团成员赴日本大阪、京都等地访问并进行书法交流。
1985年 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隶书基础知识》(与柳曾符合著)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1987年应邀赴浙江绍兴出席中日两国联合举办的“中日兰亭笔会”。荣获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首届上海文学艺术奖(书法)。
1988年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被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被聘为上海市虹口区业余大学书法篆刻艺术系顾问兼名誉主任。
1989年 被选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聘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
1990年 《张森隶书滕王阁序》一书由上海书店出版。
1991年 被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
1992年 《张森书法艺术》一书由学林出版社出版。被选为上海美学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1993年 赴新加坡参加书法展览和讲学。
1994年 应全日本书道联盟之邀作为中国书法家代表团成员赴日本冲绳、东京等地进行友好访问和艺术交流。
1995年 作为上海书法家协会代表团成员赴韩国汉城、釜山等地进行友好访问和书法交流。
1996年 《张森隶书岳阳楼记》一书由上海画报社出版。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标签:
不言斋主默耿书法篆刻艺术文化杂谈诗词收藏书画欣赏养生 |
分类: 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