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双全的江湖精神
文|李亚伟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期,我常来往于成都和重庆之间,与两地诗人万夏、刘太亨、杨黎、马松、宋炜、柏桦等打得火热,经常聊诗喝酒,这帮人在当时年龄不大却相当自信,感觉是都掌握了诗歌的真理和人生的真谛,大都是光头、大胡子和披肩发的打头。但在重庆我们喝酒的路边摊、苍蝇馆等酒席上,却常有两
喧哗与孤寂
——读李海洲诗集《一个孤独的国王》
文|何小竹
李海洲是诗歌江湖中很著名的一个人物。有关他的故事已经成为江湖传奇。似乎每个认识他的人,都能够津津乐道地讲出一篇不低于1500字的李海洲的传奇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李海洲作为一个生活中的人,以及一个写诗的人,或者一个男人,是喧哗的,躁动的,才华横溢的。而他的诗歌,也是喧哗的,躁动的,才华横溢的。他的身影通常都出现在酒桌上。他的妙语,也通常出现在酒桌上。而他的诗篇,应该也是他
用现代汉语接续唐诗宋词的人
——李海洲诗集《一个孤独的国王》读后
文|吴向阳
在“70后”诗人群体中,李海洲算个异类。他的“异”在于他太正常了。他没有闯荡,没有漂泊,没有流浪。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媒体,报纸、或者杂志,甚至也顺应时代染指网络。他的生活体面而平庸,有专职司机接送上下班,包括接送去赴不尴不尬的酒局和打打不大不小的麻将。他除了在微醺的时候——当然,微醺的几率比较大——暴较多的粗口之外,他的言谈得体,甚至称得上机智。他极少讥讽时政,他
1:好吧,谈谈诗歌
好吧,谈谈诗歌。其实李亚伟很早就说过,经常谈诗的人都是一些级别不高的人,就像打扮得越艺术的人作品往往都会是二、三流的水准那样。诗歌不是用来谈的,就像石头和春天不是用来吃的。在偶尔出席的诗会上,当评论家们的口水准备直接汇入黄河的时候,我其实一直埋着头在玩手机,我想把自己通过短信发到唐诗宋词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