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经济与社会理论需要进行根本的重构,这是一个业已引起知识分子与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学术问题。本博客献给一切对此议题有兴趣的读者。
“算法框架理论”(或“算法理论”)为博主李斌独立创立的有关经济学与社会科学的基
“算法经济学”网络讲座第十四讲
'生搬硬套'的保守主义
主讲人:李斌
博客-微博:“算法经济学者李斌”
时间:2021年2月23日星期二,正月十二晚7:30
地点:“博雅米国时政群005”
喜马拉雅音频
算法理论的独特性在于,它多角度地论证了多元性是可以内生的;既可以存在于计算之先,也可以存在于计算之后,甚至可以被计算所加剧。同时,多元性不是绝对的,只是当事人眼中的,并且可以与一致性相互转化;具体的多元性有可能是暂时的,但多元性在原则上不会消失。
有的创新是在没有引入新信息的情况下仅仅通过改变算法而发生的,这叫做“算法改良型创新”。算法的改良意味着改变了加工信息的指令或者指令加工的次序,也可能是因为提高了信息加工的深度,因而内生了更优质的计算结果,等等。算法改良型创新通常不易包括在传统分析中,理解它的关键是理解过去发生的真实计算为什么水平不够高,以及创新空间的无限性。
新信息的输入可能否定已有的知识,也可能在不否定已有知识的前提下增加新的知识,这叫做“信息推动型创新”。
新古典的数量分析是纯粹的,不含有质变成分;要是加入质变因素,分析往往就会变得十分复杂。可是,现实情况是,质与量往往是同时变化且互为因果的,数量变动中经常包含着诸多小型的质变。这可以叫做“柔性量变”或者“柔性质量互变”。算法原理预见到了这种情况,并且力图在分析中同时包含这种情况。首先需要在理论原理上采用有些模糊的文字叙述方法来给予其正式的理论地位。其次,需要去现实世界观察那里所发生的具体情形,弄清楚当事人是如何进行这种综合分析的。严格形式化的柔性数量分析需要借助计算机模拟方法来进行。
算法框架理论是进行理论综合的理想工具,这是因为它可以在以下广泛的领域内进行理论综合,从而在各理论、各分支、各学科、各方法、各范畴之间建立起前所未有的一致性:不同的经济学说与经济学分支之间;诸社会科学之间;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人文学科之间;迄今为止的诸哲学流派之间;本体论与方法论之间;不同研究方法之间;科学与工程学之间;静态与动态;流量与存量;理性与非理性;客观性与主观性;一元论与多元论;有限性与无限性,等等。鉴于所涉领域如此广泛,所以我们称之为“大综合”。
近日看到大量对于美国骚乱、抗议和文明秩序忧心忡忡、乃至愤愤不平、大加挞伐的帖子。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向来如此,何必这样借题发挥?本人以为不妥。全球一体化过程必然要经历这些阶段。难道还要回归民族国家模式吗?就好比汉人同化胡人。局部地方必然会有文明让位于野蛮的情况,因为影响是双向的。今日白人之柔弱,难道与汉人当年在胡人面前的柔弱无相似之处吗?今日白人在流氓行为面前的无奈,难道与鸦片战争以来淳朴的华人在资本主义面前的无奈无相似之处吗?文明的静态化必然会导致衰落,这时候就需要外部刺激。全球一体化的总目标是建立世界政府,为此目的,必须设法用普世价值同化落后族群。可是如何同化呢?难道把他们关在自己的家园里,然后世界政府就可以建成吗?从这个意义上说,就可以理解民主党的目光长远。而共和党表达的仅仅是对全球化的暂时不适。共和党重视的主要是眼前的秩序。两党侧重点不同,仅此而已。人们总是对于打破现状的新情况感到不适,几乎习惯性地加以抵制,却很少站在未来的角度,想一想未来需要今天做什么,甚至牺牲什么。
Introduction
Part I The Algorithm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Social
Sciences
Chapter I Overview Of The Algorithmic Theory
1.1 Background Of The Algorithm Theory
1.2 'Thinking-Knowledge-Conflict-Innovation' Quaternity
1.3 How To Synthesize And Reform Neoclassical Economics
1.4 A Simple And Effective Philosophy
1.5 The Algorithmic Framework Theory
Chapter II The Algorithm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2.1 The Algorithmic Principles
2.2 Freud Is Wrong
2.3 The Confusions Of Cognitive Sciences
2.4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
Part II The End Of Neoclassical Economics And The Grand
Synthesis Of Economics
Chapter III The End Of Neoclassical Economics
3.1 Features Of Neoclassical Economics
3.2 Utility Function Misleads
Bin Li is an independent scholar and a columnist in Shanghai,
China. Graduated in 1992 from Department of Economic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 a columnist of Securities Times Newspaper since
2011. The English site of Algorithmic Economcs is:
ResearchGate Academia
Email: libinw@sina.com
Bin Li (2005). Reform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 New
Scheme (in Chinese, original title: The Constitution Of State
Capital: A Mechanism-Designation For Management Of China's State
Capital), Economic Daily Press, 2005.
Bin Li (2006). The Algorithmic Economics: A General Theory on
Bounded Rationality (in Chinese), Economic Research Information,
No.6. 3–14.
Bin Li (2009). Algorithm Framework Theory: A Basis for
Unification of S
本人特此向大家报喜:喜马拉雅电台“算法经济学”频道开播啦!收听语音讲座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