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杂谈

分类: 阅评

铁道部,拿出“同命同价”的证据来

820,有网友在微博上爆料,“据铁道部内部人员透露:铁道部已经向“7·23”动车事故意大利遇难者茜茜的家属协议赔偿3000万欧元(约合2.76亿人民币)。”记者从“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善后处置工作组了解到,在“7.23”事故中遇难的意大利籍旅客获赔三千万欧元一事纯属谣言。铁路方面再次重申,对此次事故中遇难的外籍旅客,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等法律规定,与中国籍遇难旅客实行同一赔偿救助标准。(北京晨报821报道)

铁道部辟谣,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同命不同价”的指控相当严重,如果属实,不但影响铁道部形象,更会影响政府形象。不过,公众相当熟悉“同命不同价”,城里人比乡下人命贵,大城市的又比小城市的命贵。“同命同价”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这些背景,都会更让多人愿意接受这种指控,既然国民都可以分出个三六九等来,另眼相待人家外国人也是可能。到底有没有?铁道说没有。证据呢?

事故遇难者茜茜家属签署的协议赔偿原件,应该就是最好的证据。铁道部没有用这个最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只是用他们“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的逻辑,再次重申遇难者无论外籍旅客还是中国籍旅客实行同一赔偿救助标准。如此惜字如金的辟谣,能否获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让公众相信外国人也愿意接受这个数字?“7·23”事故后,铁道部公信力与日俱下。面对指控,尤其是如此严重地指控时,本应迅速而有力的反击,以挽回重建其公信力。仅以“纯属谣言”反驳,实在让人无法理解。如果不是其一贯的高高在上使然,那就是它拿不出赔偿“91.5万元”的原件。当然,笔者也非常愿意看到他们拿出原件。

为什么要死盯着铁道部对外籍遇难者的补偿费用呢?一,外籍遇难者所在政府的有关部门不会给他们做类似“以大局为生”的工作,更不会在协商过程中设置难题,强迫其家属就范,家属不会因此背负上沉重的心理压力;二,此前已有新闻报道,茜茜家属拒绝了铁道部91.5万元的赔偿,受重伤的意籍温州男子潘约翰也拒绝了该赔偿,其父母返回意大利准备起诉中方。如赢得诉讼法院将判中国铁道部赔付茜茜家人1亿美金,如遭拒绝意法院将申请冻结中国政府在意大利的外汇资产。

究竟是不是如铁道部所言的赔偿了“91.5万元”,拿出证据才能说服公众。至少,铁道部应该解释一下,是如何说服茜茜家属并让他们放弃在意大利起诉铁道部的。

铁道部否认动车遇难外籍旅客获高额赔偿

http://roll.sohu.com/20110821/n316911369.shtml

意大利遇难家属向铁道部索赔一亿美元

http://news.hexun.com/2011-08-12/132394899.html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分类: 阅评

 

在河南商丘顺天小区附近的马路上,5个月来,清晨总有一个50多岁的男子携妻子以捡垃圾的方式搞晨练,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街净哥”。但他的真实身份曝光后,却引发网友的强烈关注和议论。他就是商丘市城管局副局长轩敬杰。(中国青年报88日报道

 

所谓争论,就是原来力挺他的一部分网友怀疑其“是不是作秀”。这种争论质疑,呈现出网友对普通个体和官员评判标准存在的差异。对于普通个体每天坚持捡垃圾之类行为,一般人还真不容易做到,所以公众愿意对这一高尚的道德,毫不吝惜掌声和鲜花,予以肯定。这种社会价值观集体表达,当然可以适用于每个个体,包括官员。

 

但对官员又不限于这些。换句话说,是除了对官员个体的“私德”有所要求外,还有对官员“官德”的诉求。即官员“私德”的表现,如轩敬杰坚持5个月以捡垃圾的方式晨练,不应该夹杂着“官”方面的私欲,通过这类秀达到自己上位目的之类。所以,一部分公众对他是否作秀的怀疑,正是基于这种诉求。一个官员即使没有良好的“私德”,也比有着伪良好的“私德”要好得多,权力的虚伪与谎言是最毒的毒药,这已经被事实证明得差不多了——台上声嘶力竭的反贪腐,台下尽其所能地搞腐败——两面人太多。

 

如果轩敬德表里如一,那么由其这种“私德”,我们就可以推及到他的“官德”,以及在他治下的城管队伍的“温柔”,对城市爱,继而会对小贩们爱。在搜索引擎上键入“商丘、城管”,也会发现和其他地方城管一样“野蛮执法”、“粗暴执法”的例子,这些案例中还有今年的。而2000年开始他就进入了城管系统,显然,商丘城管并没有依照逻辑“温柔”一点。如果他真的表里如一,合理的解释是他并不是正局长,所以左右不了城管队伍的整体素质。

 

平心而论,笔者非常希望看到“温柔”的商丘城管。这样无需解释,仅以表里如一的形象,就可轻而易举地消化掉网友的质疑。基于权力的关系,官员的“官德”要比其“私德”更重要些。如果“街净哥”这个称号是因他爱城市、爱小贩以及珍惜权力而获得网友的尊重,那该多好!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分类: 阅评

专家能否为民众分一次忧?

3月份以来,我国多地出现淡季“电荒”现象。浙江、湖南、江西、重庆、贵州等地均不同程度的呈现用电紧张态势,各地相继采取限电和让电措施。北京师范大学能源与战略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卫斌在接受中新网能源频道采访时表示,电煤供需矛盾是造成此轮“电荒”的根本原因,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是上调电价。(中国新闻网428报道)

每次闹“电荒”,专家们都会上阵分析闹“电荒”的原因,然后再信誓旦旦地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上调电价——几乎成了他们的不二法宝。前些日子电力部门放出风声,要上调电价,虽然不是民众所用的终端电价要涨,但仍避免不了民众的怀疑,上涨增加的支出,电力公司总要想办法弥补,转嫁到用电户身上的可能性最大,羊毛总要出在羊身上嘛!现在,专家又来凑“上调电价”的热闹,所为何是?

电力部门终端不涨价都无法让公众释怀,要知道电力部门对电价可是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且不说甚至可以决定电价),张嘴说空话的专家们“上调电价”,自是更让民众放心不下。终端价一涨,生活用电开支就要增加,直接影响到千家万户。客观说,民众生活用电,没有几家是“挥霍”着过的,出门时不关灯,电脑整天开着,空调全天候十五六度之类。都在努力把好钢用在刃上。无需逼着他们节约。电价上调,无非是想借着开支的增长抑制民众的用电欲望,可能会取得一定效果,但在物价普遍上涨的语境下,低收入者的生活成本每增加一点,都会给带给他们极大的挫败感,更值得警惕。

从这个意义上说,借助“上调电价”解决“电荒”太不靠谱。与其如此,还不如干脆把民众生活用电断掉,既解决了用电紧张,又减轻了民众生活负担,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之前也不是没有过“电荒”,相关部委出面协调解决“电煤”难题,职能部门三令五申保证居民生活用电,政府“空调只能开到26度”节能,“电荒”依旧。仍是年年岁岁“缺”相似,岁岁年年人不“爽”。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表示,真正要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让市场来定价,打破电网公司的垄断,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这才靠谱!市场竞争,最起码,电力公司会努力压缩运行成本,尽量做到高效低廉,然后才会有其他选择。而非现在电力公司养成的一有危机就想转嫁或稍后转嫁给别人的恶习。电力公司作为既得利益者,转嫁成本,尚可理解。专家们的转嫁思维,又该作何解释?实在找不出一个可以说服自己的理由!勉强说得过去的是,专家们已经习惯为垄断部门擦屁股、习惯为这些部门分忧了吧!

 

多地出现淡季电荒现象 专家建议上调电价

http://news.sina.com.cn/c/2011-04-28/015022370469.shtml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分类: 转贴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分类: 阅评

“人肉炸弹”才能有效反腐?


413,为了举报所在单位的领导,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国土局工作人员周文彬选择了“自首式举报”,并在微博上直播了自首的过程,迅速引发网友围观。(中国青年报414报道)

 

“微博”、“自首”这些元素在网络中算不上新鲜东西。但周文彬的微博直播自首式举报还是引起了网友的围观,显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猎奇”。网友们围观什么?反腐!就是想看看民意能不能把腐败分子反倒!除了对“自首者”以点击率形式的数字支持,更有看贪官们笑话之类的幸灾乐祸心理。不能怪网友们落井下石,毕竟,好不容易逮着个表达意见的机会,怎么会放弃呢!

 

“腐败分子”会不会如周文彬(包括网友们)所愿现出原形?网友的围观加上媒体的关注,使得安徽省纪检部门不能再无视——此前他的实名举报信“已从去年到今年多次向中央、省、市领导及各级纪检监察部门作过多次举报,内容详尽真实。但均得不到重视和查处”——举报情况属实的话,必然会揪出腐败分子。因为此事已经影响到安徽省纪检部门的形象,这件事最终如何处理,需要说服的并不仅仅是周文彬一个人,还要说服媒体、网友。所以,“微博直播自首式举报”,已经取得了初步胜利。毋庸怀疑的是,接下来,这件事会得到超常态的迅速解决。当地纪检部门以及涉事政府部门以期用速度消弭影响。

 

攻下一城,我们是不是要击掌相庆了?我的回答是“No”。能不能揪出腐败分子,尚有变数。如果涉事部门无视其形象,或者说不愿意与腐败分子切割,媒体,网友又能如何?周在此前的实名举报并没有得到重视,就是佐证。为什么实名举报得不到纪检部门的善意回应?实名举报被怎么处理了?这都需要安徽省纪检部门来解释说明。

 

实际上,通过正规渠道的反腐举报往往就是这种结果。除了更高权力的直接反腐,或者借助媒体力量或网络关注反腐,举报腐败者并没有更多选择。所以,希望通过纪检部门反腐却屡次碰壁的周文彬,也只能以“人肉炸弹”的方式悲壮反腐。

 

作此选择,任何人都会不是那么容易。周文彬在微博中说,“我的举动我想受最大冲击的是老人、妻子和孩子,老人可以瞒着,孩子瞒不了,这样有可能改变他人生的轨迹,愿他一生平安!”如果他心稍稍一软,放弃与腐败的战斗,“街市依旧太平”,腐败者继续腐败,纪检部门继续无动于衷,这个世界会怎样呢?无法想象。

 

我想说的是:“人肉炸弹”虽然可以反腐,但纪检部门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给这种反腐提供可乘之机。这种选择越多,越容易使得“人肉炸弹”名符其实。到时,恐怕谁也无能为力了!

 

 

 

安徽省利辛县:官员微博直播自首式举报

http://zqb.cyol.com/html/2011-04/14/nw.D110000zgqnb_20110414_4-01.htm?div=-1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分类: 阅评

公平才是“就地高考”的本质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28日表示,教育部对异地升学非常重视,鼓励和支持各地抓紧研究制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但需要明确的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就读地参加高考,不等同于‘异地高考’。‘异地高考’是指‘高考移民’,也就是学生为了更多地争取入学机会,到另外一个省份参加高考,这是教育部门不赞同的。”(新京报329日)

 

上帝为我们打开一扇门的时候,也会关上另一扇门。“有望就地参加高考”的消息,真是令人振奋。但此“就地高考”并非我们期望的“就地高考”,“教育部门不赞同”高考移民,彻底给振奋的我们浇了一盆凉水。

 

虽然就地参加高考确实能够给进城务工子女提供一些便利。除了这点,对现行高考制度并没有任何实质的改变,对全国高考生设定统一的标准也没有任何助益。做不到统一起跑线,哪怕不人为设置竞争壁垒也好啊。便利与公平相比显然算不了什么。本来,诸多农村考生与城市考生在人均占有教育资源上已经处于劣势,高考选拔时只求与城市考生同一标准已经是吃了大亏。如果倾斜,理应偏向农村考生。结果却是反其道而行之,让已经劣势的群体劣上加劣。

 

有论者以“素质”维护这种倾斜——农村考生除了分数让城市考生难以望其项背外,综合素质则无法相比之类。如果诸多农村孩子也享受到被倾斜地区考生所占有的资源,还存在“素质”问题吗? “素质”确实很重要,决定“素质”的环境更重要。“素质论”者大概是有意无视这种完全倾斜的“素质”成长环境了。理所当然的,仅以“素质”评判考生,在目前情形下,算不上理想的标准。

 

实事求是的说,“分数”也要比“素质”更公平些(前面已经说了,这一点城市考生已经占了优势)。起码可以让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公平缩小一些。作为主管的教育部本应该努力杜绝这种不公平,或者说尽量缩小这种不公平,来保障更多群体的利益。现在倒好,彻底否定了人们的幻想,真正公平的高考选拔教育部是不赞成的。请问教育部,就地参加高考有多难?多张卷子多设几个考点而已!这要比一到高考时,考生、家长南来北往的奔波好得多。既然就地参加高考可以实现,全国统一的选拔标准又有多难?难在哪儿了?

 

所以说,教育部鼓励的“就地参加高考”并非我们想要的“就地参加高考”。无法保障公平的竞争,还要给公平竞争设置壁垒,教育部到底想干什么呢?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3/29/content_215451.htm?div=-1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分类: 阅评
公开电话应该走出接通率不高的樊篱  http://s12/middle/4dd3a7aeg9f1b3242546b&690

 3
21日,山西省纪委、山西省委组织部为进一步严肃换届纪律,畅通反映渠道,联合公布260名各市、县(市、区)纪委书记、组织部长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当天下午540分至晚上840分,3个小时内,新京报记者依照官方公开的信息,在260人公开名单中随机抽样33人,3人手机处于关机状态,没有关机的30人中,16人无人应答,4人正在通话。(新京报3月22日报道 

这种接通率,是政府部门类似公开电话的“常态”。时间稍长,没有了主管部门的严厉监管,公开电话就沦为摆设了。就各地公开电话的情况看,有地方坚持了下去,有地方则悄无声息没了音信。公众对政府公开电话也不再有最开始那种狂热心态,“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这种称得上上达“天庭”的解决问题之方式,应该是我们这个有着青天情结国度中老百姓最为赞同的方式,有此礼遇,是民众的进步因素更大,还是公开电话走不出接通率不高樊篱的因素更大呢? 

公开电话的接通率,直接反映了主管部门公开电话的诚意。山西省此次要求“组织部长和纪委书记要亲自受理电话,如有其他公务,应安排工作人员接听电话,并认真做好记录”,显然是想摆脱公开电话的这种困境。公开电话的公而不开,会让政府部门的诚意大打折扣。弄不好还被民众指责为“作秀”,得不偿失。这就需要主管部门的监管跟进。包括公开电话接通率的惩治制度,解决问题的考核之类。 

山西省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公开的手机号码这样的接通率,山西省纪委、组织部会给个怎样的说法,也可看出当地公开电话行为的诚意。恐怕没人愿意看到当地“骚扰电话太多,还没适应过来”之类理由的解释。 


虽说公开电话是一大步,“此举在全国尚属首例”,但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主管部门再向前走一小步。大步都迈开了,小步很难吗?崔永元在周立波的婚礼上说过他的人生格言在厕所里,“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就是这个意思。公开电话在接通率上的表现不佳,影响着公开电话初衷。让人不得不得怀疑主管部门的诚意。

公开一大步,接通一小步。更需要主管部门的努力落实。所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就是说给山西省纪委、山西省组织部这些公开电话的部门、领导听的倒也恰当。让民众随时通过公开电话找到能解决问题的人,可以反映问题的途径,让公开电话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接通率,完成主管部门对民意的上传下达之诚意,才是正本。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分类: 阅评
对孩子能不能耐心一点

就读惠州二中初一六班的13岁女孩刘晓楠于2010年10月21日离家出走。离家前她与母亲发生过争执,妈妈对她隐瞒成绩的行为极为生气,怒火中烧下拿了晾衣架子打女儿。当时一边打一边骂,持续了20分钟左右。20多天没有她的任何讯息,心急如焚的父母悬赏10万找她。(南方都市报11月15日报道)

无论如何,他们还只是孩子。作为成人的我们,自然不能看着他们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每次酿成苦果后,我们才会后悔当初对待孩子的态度。如果对他们能够更好一点,不就没有这么多事吗?的确,如果刘晓楠的妈妈发现她的错误后不是武力教育,她又怎么会出走呢!

对孩子的教育,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有模式可套的。因为“人”是多样的。实际上大多数人都知道,但是能够做到因材施教的并不多。如果说老师因学生众多无法如此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家长们也做不到又是为什么?缺乏耐心!晓楠的爸爸说,“自己平时忙于生意,跟女儿交流很少”。没到尽职尽责的父母大概都是这种理由。

孩子动不动出走、自杀的,早已不算什么新闻。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们多么不可理喻,甚至有网友对此评论说“不尊重生命的人不值得可怜”一类冰冷的话。如果用在成人身上,没多少人会反对。但用于尚未成人的孩子身上,显然过于冷漠。这也是缺乏耐心的表现,想以成人规则要求孩子,最好就不要再生产孩子,制造点机器人就可以了,只有它们才会严格按照成人的程序前进。

我的意思是,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尽可能的减少成人世界的规则,最好完全放弃“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桎梏逻辑。实际上,除了粗暴野蛮的武力教育,我们还有更多的教育手段可选择。耐心,倾听,尊重,成人做到了,孩子反叛离家的行为可能就会大幅减少。
阅读    收藏 
(2010-11-10 21:00)
标签:

杂谈

分类: 阅评

东莞告急

 

绝非危言耸听,任谁看到东莞的战果也都会有这种想法:116日晚9时至8日零时,东莞市公安局在组织开展“平安亚运十大行动”集中统一行动中,侦破刑事案件55宗,抓获犯罪嫌疑人74名,查扣无牌无证、假牌假证、盗抢嫌疑车辆895辆。(东莞阳光网1110日报道)

355宗刑事案件,平均每天差不多接近20起。刑事案件如此之多,怎么能消除老百姓的治安焦虑。东莞告急!如果刑事案件发案率一直这么高,东莞警方的集中行动只能一段时间,那么东莞的治安形势就令人堪忧。集中行动日外的刑事案件,只要过半悬而未决,带给民众的治安危机就会更加强烈。如何才能提高民众的安全感,相当迫切。

有人会说,“你故意装作外国人吧!谁不知道我们习惯的统一行动才会有这么多的数字。”好吧,暂且认为平均每天近20起的刑事案件,每天200多有问题的车辆都代表不了东莞治安形势的常态。但这么多的刑事案件确实摆在眼前,难道是警方为了夸大“战果”而伪造的?

即使这些数字确实由一件件的刑事案件堆砌起来,那么这些数字从可而来?难道是警方为了扩大战果,而在前几天把一些刑事案件放到这几天中解决?合理的解释也只能是这样。警方否定——认为这3天的战果与平日无异——则只能说明东莞的治安形势确实危急。问题来了,警方这种办案,是战果(数字)重要?还是民众重要?

有如此办案的警察,却也正暗合了“东莞告急”。警方今天可以拖,明天也可以拖,后天当然还会拖。结果是,他们可以拖,老百姓却拖不得。无论案件大小,无论车辆贵贱,不管是不是印证警方的成绩,都不能等到“告急”了才解决。这就是问题的核心。希望警方以事实来否定“东莞告急”。

 

公安局长坐镇指挥 3天侦破刑事案件55

http://news.sun0769.com/dg/headnews/t20101110_939211.shtml

 

阅读    收藏 
(2010-11-04 20:37)
标签:

杂谈

分类: 阅评

注:文章还差点让编辑兄弟误会,我们看到的是两个版本的报道,一个新闻素材就是文后所附的链接,一个则是上海新闻晨报(或午报)转载的,不但新闻细节存在差别,校名还存在问题。问群里的大师们,原来是学校名称本文所引用的是最新的校名,而晨报报道中的学校名称,则是这个学校原来的名称。。。。

螺丝钉的抗争

10月9日,山东临沂第十五中学七年级学生兰兰(化名)在家中喝农药自杀,经抢救无效身亡。兰兰的父亲称,事发前因兰兰头发遮眉毛,班主任不让她进教室。学校校长表示,不存在不让学生进教室这种情况。12日,临沂第十五中学对13岁初中女生服毒自杀进行了回应,称校方按规定管理学生,对学生自杀没有责任。(齐鲁晚报10月13日报道)

学生以这种极端手段抵制学校制度,太傻!但就现实而言,这也只能是他们的唯一手段。几乎所有的学校制度规范一出台,学生只有遵守执行的份儿。对抗得到的则是更为严厉的惩罚,就会像兰兰一样被剥夺学习权利。学校的强硬,在于他们自认为的合乎“正义”的理由——按规定管理学生,“学校、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完全符合规范要求”——没有规矩,何成方圆?让本来就过于冰冷的回应显得更加残酷。一个鲜活生命的消失,怎么都不能进入学校的“法眼”。基于人道主义立场在回应中加上一丁点儿的关于这场悲剧的同情、惋惜,难道会死?态度冰冷的背后,其实是学校想竭力的与这场悲剧撇清关系,想最好是一点关系都没有。

但学校真的与兰兰之死没有关系吗?兰兰为何喝药?其长发不符合学校规定,被班主任多次约谈、勒令修改。她死前一天,头发还得由政教处“审核”合不合格。头发长短学校都要硬性规定,也是学生应该遵守的规范?依照学校回应的逻辑,即便学生以死抗争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校也无过错。制度至上?“以人为本”的教育中,“人”在哪儿呢?没了“人”,制度何用?教谁育谁?为何会有如此混乱的教育价值观?

因为学校害怕长发遮住他们的威权。相较于学校,学生是弱势群体,除了学习权利(前提是你得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没有别的权利。不客气地说,学校已经习惯太多学生的“逆来顺受”。因此,人性非人性举措都罢,学校知道学生会努力合乎规范、达标。稍有可能“冲击”这威权的人、行为,都不可原谅不可接受。于是,兰兰们失去了学习权利。学校的威权保住了,孩子的尊严丢掉了,只能死!

这种结论,给人的挫败感相当严重。可事实就是如此。目前大多学校都在竭尽全力地规范学生,甚至具体到上下楼时要跨几阶楼梯。老福柯在其《规训与惩罚》里面分析——监狱中“人”不再被看作是一个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个体,而是一个能够被驯化、调教、塑造的对象。通过这个系统的改造,人变成了一个个整齐划一、有用而听话的“肉体”——而按照这种模式建立起来的学校更为严重,其任务就是“造就既驯顺又能干的肉体”。换句话说,教育是在批量生产合乎社会这台机器规范需求的螺丝钉,随便拧到哪儿都成的那种。

更为要命的是,批量生产螺丝钉的学校还洋洋得意。兰兰们遇到这种趾高气扬的,还能怎么做?希望兰兰的死,是生产螺丝钉教育的最后一个悲剧。

 

新闻:
临沂13岁初中女生服毒自杀 疑因头发遮住眉毛
http://www.dzwww.com/shandong/sdnews/201010/t20101012_5890156.html
校方称管理符合规范无责任
http://www.dzwww.com/shandong/sdnews/201010/t20101013_5892297.html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