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梅兰芳》:散了的梅骨兰香
12月9日21点10分,北京海淀剧院亿城厅,座无虚席,我带着两个学生,只找到了最后3个偏僻的座位。
这种爆满的情形也许很久没有出现了。我暗自思忖,在缩减支出的“金融危机”中,大家这样踊跃,不知是来看《梅兰芳》,还是像我一样来看“梅兰芳”的。
近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影院里没有笑场的声音,没有激动的窃窃私语,更没有屏气凝神的考场上那种紧张中的安静,当然,也没有倦怠的哈欠声。笼罩剧院的,似乎始终是那种莫名的沉寂。
这是期待的失落!一种莫名的失落!
“座儿”中未必有几人熟稔梅兰芳的本事,再说,就算对京剧史实熟到如数家珍,以当今社会之通达,也不会有人“棒槌”到去搞索隐化的电影创作。然而,观众对梅兰芳的那种梅骨兰香,自有其心领神会之处。对观众的这份感觉,是丝毫轻侮不得的。剧院里出现这种“莫名的沉寂”,不是因为观众对《梅兰芳》“不尊重史实”的不满,也不是因为观
从古镇到雪山
那是一种向往:
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民族,
一座有800年历史的古镇,
一脉离赤道最近的雪山。
所有这些梦幻般的事物,都集中在一座梦幻般的古城——丽江。
丽江是纳西族人的家园,而纳西族是羌族的一支。甲骨文中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即“羌”。它是中国人族号最早的记载。仅凭这一点,纳西人就足可“傲视群族”。
纳西族是一个“梦幻般”的民族。历史经历了数千年的沧桑,但纳西人仿佛站在高高的玉龙雪山的顶端,淡淡地微笑着俯视这一切。而这一切,也许都源于他们所谓的“慢”。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似乎要说明纳西人的生活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