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尿裤教育方式豆豆杂谈 |
中午跟琪妈聊天,说到这个问题,心里就隐隐觉得有些问题,下午再接到言妈电话,让我看言言的故事,更加坚定了我要写点什么的念头。
首先,我要强调,我写这篇文完全没有任何映射孩子的意思,千万不要往自家孩子身上硬套,而且我相信,现在有孩子的家庭,可能都会有这样的问题。
话题还是从我家豆豆说起吧。那天,本来打算带他去游泳,结果走到游泳馆门前,她忽然没有由头的抱着我的腿,委曲地撇着嘴哭喊:“妈妈回家吧,妈妈回家吧!”我原以为是不敢游泳了,本想好言劝慰,一眼撇到地上有一大摊水渍,下意识的一摸她的裙摆,全湿了,我意识到,豆豆尿裤子了。本为小盆友尿个床尿个裤子是个很小的事,她才两岁,控制不住自己是很正常的事,可是问题在于,她无法面对自己尿裤子这个现实。我正不知道怎么回事,忽然脑子里想到小树如何面对尿床的故事,想着也许我儿也自尊起来?于是我蹲下身体,用尽可能温柔地语言跟豆豆说:“豆乖乖,你是不是尿裤裤了?”听到我儿象蚊子是的“恩”了一声,然后我把她让她坐在我腿上,一边给她脱湿了的小裤裤一边跟她说:“没关系,这有什么啊,这是正常的,你还是宝宝呢,没关系的!”好在她没有表露出更多的情绪,被我草草地安抚了下来。
晚上回家睡觉,躺在床上,我百思不得其解,现在的孩子们到底是怎么了啊?难道是因为我们太在意太关心反而使他们更加无法面对象尿裤子这样的小挫折?想着我小时候,都上小学了,一次等我妈,大冬天的,怕我妈接我走岔了,守在学校门口连动都不敢动,憋着尿,冷风一吹,打了个寒颤,尿湿了裤子,就这样,回到家,不顾着脱湿裤子,反而是先用小脏手捏点蒜肠吃,然后才是换裤子的事。那时的我们,也天真无邪地成长,但是真的不象现在的孩子那么在意、心重、抗不住事,这到底是为什么啊?左想右想,我觉得也许我们做家长的还是有责任的。
我,一岁零四个月全托在一家托儿所里,父母弄好了一周接一次,要是工作忙恨不得十天半个月一接。天天与老师、阿姨、小朋友在一起生活一起学习的我,没有家长那么在意的呵护,我也平安健康长大。而现在,我一天要对豆豆说上十遍八遍的妈妈爱你,你是妈妈的好宝宝这些看似很温暖的话,可也许就是因为这些太在意的话,使孩子在无形间有了压力,让她们对自己“严格要求”起来,连尿个裤子这样的事都会以泪洗面了。
记的小时候,父母让我去做什么事,如果我没做或是没达到他们的要求,小则批评,大则动手,这个,对于我们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来说,是最普通不过的事了,可是,面对现在的孩子,我们,不知、不敢这么对他们,面对无礼的她们,我们无从下手,只有大人急的团团转的窘况,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不会教育了?说明我们太爱她了?还是说明我们不想让她们过我们小时候的那种生活了?
其实细细想起来,我们或多或少都是愤恨小时候挨过家长打的,有不少妈妈还在挨打时想着无论无何自己以后绝不打自己的孩子。但是随着你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你反过来再想想,也许小时候正是顾忌父母的板子,才使你的“胆子”变小,才让你在犯很大的错误前止步,才让你改正一个个不良的生活习惯,就这么说吧,你之所以有现在的成就,也许和小时候父母的严加管教有很大关系。可是为什么我们不愿意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呢?我想多半是因为我们站在“围城”里,看不到这种教育带给我们的优点,仿佛还记得父母带给我们的痛苦,所以,我们视这种教育方式为失败的方式,试想,我们怎么能拿这种失败的方式再教育我们的孩子呢?我们怎么能让孩子去尝试我们小时候的痛苦呢?不能,我们得爱她,照顾她,关心她,这样才能让她在浓浓爱意中健康成长!诛不知,这种想法和理念也许都是你自己的,是你的体会与感受,但在潜移陌化中我们将这种想法带给了孩子,她知道你爱她,她也知道你对她有很大的期望,她还知道你不会打她,于是,她在又有胆子又有压力的情况下,就会发脾气(反正你不会打她),强烈自尊(你天天跟她说你是最棒的,那最棒的怎么能尿裤子呢?),她要求的事必须得到满足(你跟她说过你爱他,他是你的大宝贝,宝贝怎么能有不能得到的事呢?)所以,一天天,一月月,孩子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举动,这时,我们会难过,会伤心,更多的,是深深的无奈与无助。我们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想着我那么爱你,关心你的一点一滴,你怎么会这样呢?其实,我们正是关注的太多了。
我曾经的领导,她的女儿如今已是北大的学生了,她对她女儿的教育方式我很喜欢。她既会安排孩子出国旅行开眼界,也会让孩子去帮助养老院的老人,我问她这种教育方式的反差这么大,小姑娘会不会只喜欢享受的不喜欢受累的?她说让孩子开眼界是让她知道世界很美好,通过你自己的努力,你可以拥有这些美好的生活。比如你好好学习,以后就能出国留学,能感受各国的文化,而且眼界增长了,如果有人想以物质来诱惑你就不那么容易了。另一方面,让孩子接触痛苦、贫穷、疾病,也让她明白世界不是完全像你想像的那么美好,还有需要帮助的人。她不主张让孩子一天到晚接触病人、老人、残疾人,她认为那样会把孩子的心灵扭曲,因为孩子的心智还不成熟,不足矣判断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你天天让她看这些阴暗面的东西,她会产生心里阴影,所以,做事要一半一半,即有美的也有丑的。她的女儿性格大大咧咧,因为她知道什么东西要取,什么东西要舍,她在过生日时同学送了她一个心里美的大箩卜,说她心地善良又心灵健康。
这种教育方式,是我看到的最理想的。
也许,我们在和孩子的交流和接触中,给予他们的压力和爱是相同的,所以,我想说:适当的惩罚和减少期望值也许是我们现在将孩子慢慢扶正的良好方法。
亲们,我们是不是太关注自己的孩子了,尽我们自己一切的力量去满足她物质生活的需要,为她交伙伴、交朋友,为她买我们自认为好玩的玩具,为她上一个幼儿园和学校费心费力,亲们,我在想,我们这么做,会不会给她们带来压力啊?
(今天时间太赶,明天再好好理清思路,我先下班了,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