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同济附中
同济附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989
  • 关注人气:2,7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标签:

文化

情感

美食

分类: 孙宏彝专栏

        前些天,在手机上看见一则《“大陆公鸡牌崇明老酒”有奖征文暨<中国最佳美食>文学大赛征稿通知》,我也就写了一篇《老白酒的记忆》应征。

        六月十四日晚,此稿在《文笔精华》微刊上发出。

 

标签:

文化

收藏

旅游

分类: 孙宏彝专栏

               获第二届“春光杯”当代生态文学征文二等奖

    忘记在哪儿看到面向全国的第二届“春光杯”当代生态文学征文启事,我也投了稿。反正我以前写过一篇关于宁夏沙坡头治沙的文章,内容还是比较对路,符合征文所提要求的。于是在今年的1月11日,通过电脑邮箱把文章发到大赛指定的信箱。以后,我也没怎么留心过后续的情况。

    3月24日下午,透过窗户看见送快递的来了,他示意我有一件快递。我有点意外,忙接过他递给我的快递件。那是一个牛皮纸的大信封,右下面的落款是“中国散文网”,我一下子感到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等打开信封后看了内容,才知是我一月份投的稿件获了一个二等奖。

(2025-02-01 15:23)
标签:

文化

图片

分类: 孙宏彝专栏

                                            艺术护树年味浓            孙宏彝 

       年初三上午,天气不冷,看书有点累后,就外出走走,顺便活动一下筋骨。 

       信步走到凉城街道复旦小区那儿,忽然眼前一亮,十分惊喜地发现,在主干道旁那些有三十年树龄的粗树身上围着用五颜六色绒线和不同材质的废弃布料编织的粗绳,一道一道地箍着,上面还点缀着一些简单的图案,十分可爱。咦,五彩斑斓的“毛衣”,这倒很新鲜,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感到别出心裁,很有创意,给小区浓浓的春节喜庆氛围又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标签:

文化

历史

房产

情感

分类: 孙宏彝专栏

       11月5日上午接到一个手机电话,对方是一位女子,说我应征投稿的一篇文章经过评选获得三等奖,我一时摸不着头脑,忙问你是哪儿?她告知是《上海退休生活》杂志编辑部。我这才想起:几个月前,确曾给这份杂志投过一篇应征稿件。

       因以前曾跟编辑部一位女编辑有过电话联系,我就问她名字,她说姓胡,正是以前和我联系过的那位女编辑。她说要给我寄获奖证书,并发给稿费,要我提供相关账号。

         到电脑邮箱查询,知道那篇《难忘“两万户工房 ”》是7月30日网上投给杂志编辑部

标签:

文化

历史

房产

分类: 孙宏彝专栏

        11月5日上午接到一个手机电话,对方是一位女子,说我应征投稿的一篇文章经过评选获得三等奖,我一时摸不着头脑,忙问你是哪儿?她告知是《上海退休生活》杂志编辑部。我这才想起:几个月前,确曾给这份杂志投过一篇应征稿件。

        因以前曾跟编辑部一位女编辑有过电话联系,我就问她名字,她说姓胡,正是以前和我联系过的那位女编辑。她说要给我寄获奖证书,并发给稿费,要我提供相关账号。

         到电脑邮箱查询,知道那篇《难忘“两万户工房 ”》是7

标签:

情感

娱乐

文化

教育

分类: 孙宏彝专栏


       今晚,《虹口终身教育》杂志编辑周老师给我发来刚出的第三期杂志照片,此杂志是季刊,这期上刊有我的一篇文章 《琴寄古稀情》。

       这篇文章还是今年五月份底投的稿,我对能否刊登发表本不抱有多大希望的,因为此杂志刊登的文章内容,比较偏重于终身教育的理论和报道与之相匹配的实践,像我这样纯文学性的文章很少见。

       杂志编辑周老师看到稿件后,很快给我作了回复:来搞收到,我们先存下,夏季刊已排版,待秋季刊再看。我看后又进一步给周老师作了说明:我这篇稿子不一定直接符合你们刊物的内容要求,但文章的内容还是联系到老年人的继续学习和继续教育问题,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悟。从文学的角度形象化阐述,相信能使刊物内容更吸引广大读者。

       九月份时,周老师微信联系我,说我 那篇文章准备登在第三期上,并要我再补写个简历和发张照片,还教我怎样发图片的原件(为的是印到纸张上更清晰)。

标签:

情感

娱乐

杂谈

分类: 孙宏彝专栏

       今晚,《虹口终身教育》杂志编辑周老师给我发来刚出的第三期杂志照片,此杂志是季刊,这期上刊有我的一篇文章 《琴寄古稀情》。

       这篇文章还是今年五月份底投的稿,我对能否刊登发表本不抱有多大希望的,因为此杂志刊登的文章内容,比较偏重于终身教育的理论和报道与之相匹配的实践,像我这样纯文学性的文章很少见。

       杂志编辑周老师看到稿件后,很快给我作了回复:来搞收到,我们先存下,夏季刊已排版,待秋季刊再看。我看后又进一步给周老师作了说明:我这篇稿子不一定直接符合你们刊物的内容要求,但文章的内容还是联系到老年人的继续学习和继续教育问题,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悟。从文学的角度形象化阐述,相信能使刊物内容更吸引广大读者。

&nb

标签:

文化

分类: 孙宏彝专栏

 今年2月9日是大年夜,“阿拉老底子”公众号在网上推送出我的《我家中午吃年夜饭》文章。 11日下午,出门看见信箱里塞着新到的2024年第二期《上海老干部工作》杂志,取出杂志翻开看后,上面也有我的文章《中午吃年夜饭》。那篇文章,写的是那个时代的贫穷,写家父的勤勉。写家庭的和睦。文章发出后被点赞,被转发,我感受到的欣喜是社会进步,人情温暖。


(2024-04-14 11:01)
标签:

情感

分类: 孙宏彝专栏

学拉《二泉映月》   孙宏彝

一幕广为流传、令人崇敬和感动的往事:1978年,一位世界著名的指挥家来中央乐团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改编)。第二天,他专门聆听了中央音乐学院17岁女生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并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说着说着,真的要跪下来。他还说:“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这位音乐指挥大师,就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小泽征尔。

&

(2024-04-04 09:02)
标签:

教育

情感

分类: 孙宏彝专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母亲周爱保去世已经快两年半了,但她的影像仍仿佛还时时在我眼前展现。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在儿女们的心目中,母亲每天忙忙碌碌,似乎和其他妇女差不多,只是一个平凡普通的人,但仔细回想母亲生平的点点滴滴往事,感到母爱如山,她又是一个很不简单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人(在儿女们眼里),她深受周围人群的热爱和崇敬。在她百年人生中,她身传言教,以自身的言行和为人处事方式给儿女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对子女和后代们的成长有着深刻、长远的影响,起到学校和社会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