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国学人生内明静定修养 |
我参加过两期薛老师的《原本大学微言》导读课程。上一次是元旦去的。来上薛老师课之前,我就学了一圈的个人成长、心理学的课程,痛苦的确减轻了很多。这些课程很有效,给了我很大帮助,打心底地感动。后来慢慢地我在生活中发现自己还是有很多根本的烦恼搞不定啊:头脑里想来想去、思绪不断;做事回回转转达不到我想要的效率;痛苦有时也如钝刀割肉——想起来是个事,但也不至于要命;和别人打交道看不清对方的目的,搞不太清对方的意思,感到对方说的是模模糊糊似是而非,加上时间紧,我就不能够准准应对,常常就随便
标签:
国学内修智慧参悟 |
南师在《原本大学微言》里总结归纳的《大学》所谓四纲(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和八目(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于是把要点、核心都给我们归纳好了,对于我们入手、悟入《大学》精髓的学习,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标签:
参悟人生佛学智慧 |
今天我带景观班同学在外边上实习课,一直到下午四点多。回到家,又累又渴,进屋就抓起水壶到饮水机前接水泡茶。
当我接完水转身坐下时,有嘟…嘟…的声音发出,咿…!哪里的声音?我想着就去寻找声源。结果我发现是饮水机上纯净水桶发出的声音,而且还每隔10秒钟左右冒一个泡。看着看着,突然意识到,“……梦幻泡影”,对,这不是在向我表法说法吗?于是,我就好奇地观察嘟…一声后从水桶下冒出的水泡。每一个水泡窜到顶部,要么即刻灭失,要么飘在水面上片刻后破裂消失。我就更细致地观察和思维,这个水泡也是缘生缘灭呀!接着我就观察它的依他起性。当我放水时,桶里的水在重力作用下会流出来,但当桶内水流出后造成了桶内外压力不一样,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必须有一部分空气补充桶内,所以就冒泡了。缘起观察到了,接着观察思维它的性空。我发现,这桶纯净水清澈透明,就好比是澄澄湛湛的空性;而水泡则是性空缘起的客尘。
标签:
国学文化南学人生历史 |
儒家的学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的第一步,就是教子弟后辈,先学止静的功夫。
所以我几十年提倡诸葛亮的《诫子书》,诸葛亮不是道家,完全是儒家。他一生的学问精神,就是他那一封给儿子的信。他自己在前方,做宰相带兵,对儿子的教育是一封信。我几十年来讲了多少次!你们有谁完全可以背得出来?
标签:
南学历史文化人生 |
天下事没有一个“必然”的,所谓我希望要做到怎样怎样,而事实往往未必。假使讲文学与哲学合流的境界,中国人有两句名言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人生的事情,十件事常常有八九件都是不如意。而碰到不如意的事情,还无法向人诉苦,对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儿女都无法讲,这都是人生体验来的。又有两句说:“十有九输天下事,百无一可意中人。”这也代表个人,十件事九件都失意,一百个人当中,还找不到一个是真正的知己。这就说明了孔子深通人生的道理,事实上“毋必”,说想必然要做到怎样,世界上几乎没有这种事,所以中国文化的第一部书——《易经》,提出了八卦,阐发变易的道理。天下事随时随地,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在变,宇宙物理在变、万物在变、人也在变;自己的思想在变、感情在变、身心都在变,没有不变的事物。我们想求一个不变、固定的,不可能
标签:
心灵人生心理南学 |
标签:
智慧人生南学心灵 |
标签:
反思检讨日行一善福德 |
在做这一次的反省时,心情很沉重,接着上一次反省的余热,再仔细审查自己时,惊讶地发现问题还是很多,而且很多问题都是根深蒂固的。在前两天的反省之后,自己潜意识里有这样的想法“经过这一次大反省,自己至少能老实一段时间吧,反省呢也被老师您说了,写得很全面很坦诚,感觉还不错,也可以再跟着老师混一段时间。”但是这一次犯错之后,老师说得话对我如当头棒喝,一下子又清醒了好多。老师您最清楚我的状态,虽然在国学启蒙1群有几次犯错背后都有原因,但这些原因都是表面的,最根本的还是自己懒散傲慢惯了,表现在外的自然就是不积极的一面。通过这件事,仔细审查自己,觉得问题主要是下面的几点。
首先就是老师您说得“不知珍惜,不知感恩”,要不是这一次事情,不知自己要多久才能彻底意识
标签:
日行一善活动反思检讨 |
薛老师:您好!
我来美国三年多,研究生也毕业了。好像当初本科时梦寐以求的东西到手了,可在毕业的那一天,我觉得手上的文凭不过一张印了字的纸。周围的同学们都激动地跟家长合影,我甚至都没心情给父母打个电话'报喜'。三年多,花了巨大的代价,换来这张纸,内心怀疑是否值得。留学前以为在国外的学校学习几年我就会脱胎换骨。现在看来,跟出国前比,我英语水平提高了,学了专业技能,却没有脱胎换骨,我没有变。三年前的自卑和傲慢,现在还好好得跟我在一起;那些纷飞的念头每天还在脑子里转;对自己未来的担心还会时常让我不安。这些都没有变。繁重的学习过后,闲下来,一个人,心无所安。唯有从读书和'日行一善'的活动中得到一些心灵的慰借与安定。多年来跟随老师,道理听了很多,体会甚少,也不曾反省自己。我远不够格做一个法器,如文中所说,听佛,接近善知识,不过是为了寻求心理慰借罢了,充其量也只是希望自己的人生过得比较顺利。抱着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