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2007-04-20 13:01)
分类: 走进鞍山
 

8,          五佛顶

千山第二高峰五佛顶,也是千山北麓第一高峰。海拔554.1米,峰顶挺峻而平坦,南北长20米,东西宽15米,两端稍窄,呈枣核状,面积300平方米。山体系粗粒花冈岩质,多沙少土。登上峰顶凭槛远眺,莲花山峰顶天立地,群峰罗列,莲花朵朵,云遮雾掩,紫烟氤氳,松涛林壑,亭台楼阁,一览无遗,令人心阔神怡。五佛顶上由南至北立有五尊高1.7米的半身墨玉石佛雕像,面南背北,造型生动形象,姿态端庄自然,雕琢精细,栩栩如生。这五尊墨玉石佛分别是:日月灯佛、阿閦鞞佛、释迦牟尼佛、无量寿佛和煸肩佛。

五佛顶一峰独起,四周断壁悬崖,百丈峭壁,谷壑千寻,直上直下,宛若斧劈刀削。还有那峭壁状若狼牙锯齿,上凸下凹,天风摇树,嗖嗖作响,虽有栏杆相护,也望而生畏,不敢俯瞰。顶东端竖刻壁上镌刻“五佛顶”三个大字。西北有悬崖与北峰相连,东北有缓坡,虽也奇险,却为登顶的唯一之径。从而构成了峻峭之势,是游人涉险猎奇的地方。正如有人说:不登五佛顶,没见千山景。所以,游千山必登五佛顶,才能领略千山神韵。站在五佛顶极巅,群峰万仞,白云缭绕。近瞩山峦叠翠,远望云海飞涛,俯视脚下,千姿百态,仰望蓝天尽处,白塔依依,高炉群起,辽河一湾,渤海碧碧。正如清道人吴教滋有《五佛顶》诗一首:“石雕五佛镇名山,

云境嵯峨万壑环。

渤海南临空色外,

陪都北望渺茫间。

俯临东岭低千叠,

遥指西河缩一湾。

若欲升高开俗眼,

壮游半日费登攀。”

五佛顶石佛像敬香炉铭题,下端极其险峻,是一道奇形怪状悬崖,高30多米,东西两端如猿舒臂,向外伸出20多米,中间凹,呈半圆状,悬崖上部向外突出约5米,成一长檐,远处看去好似悬空楼阁。毎到雨季,从长檐岩石缝向下滴水,故称为滴水楼,悬崖底部有滴水洞,成为楼中有洞,洞外有楼,故名之为滴水重楼。

玉皇洞前平坦,有400多平方米的广埸,再前是陡坡断崖,东西两边是悬崖峭壁。长檐下就是普安观。普安观距五佛顶90米,是登五佛顶的必经之路。由观院东向上,有陡峭岩石,高20多米,即是梯子峰。由北向南斜,十分险峻,上段陡壁上有一浅槽,宽仅容足。下凿有43级小台阶,置有栏杆,只容一人上下,峰顶只容三四人。沿窄弦登数步,是一道高3米的峭壁,左右是悬崖,峭壁上凿有脚窝登者扶栏向前,若向两边张望则会畏惧不前。登上峭壁,沿着崖小径向西北行数步,便是绝顶。西、南是深涧北为高大岩石峭壁,只有西北角有几块石交错间有古松一株,干生四枝,顶枝已断,如今只存三枝,这是登五佛顶的救命松,也是梯子松。由此脚踏石窝,手攀救命松或铁栏杆上去,由险转夷,达到五佛顶。

五佛顶,也是“五佛顶尊”一词,原为佛教词语。据《佛学大词典》、《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大观》等辞书和佛教典籍释其义是“释迦如来顶上现出之五体如来”。而千山五佛顶是风光景点名字。五佛顶原名佛头山。相传,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时曾驻跸千山。唐太宗一向崇佛,对千山五大禅林都有封赏。一天唐太宗游兴大发,率领文武大臣千山风光,当游到佛头山时,为佛头山的美景所吸引。站在峰顶远眺,视野开阔,极目千里,辽城咫尺,辽水奔腾;近望,千峰挺拔,莲花竞秀,层峦叠翠;东瞰长白十六峰,连绵起伏;南眺渤海扬帆;西望平原辽阔……唐太宗兴趣正浓,就向身旁的千山僧人问道:“此峰何名?”僧人上前答到:“此为千山佛头山。”唐太宗看了看,光秃秃的峰顶,便开口说道:“佛头山,无佛在峰顶怎成佛头山,何不请来五佛,以证是佛山。”皇帝说话可是御口金牙,说了是算数的。于是,千山五大禅林马上派出僧人前往五台山南禅寺请来五尊石佛,立于佛头山顶上,遂之易名为五佛顶。其实,五佛顶开发当在明代,因千山僧人因佛头山无佛,名不符实,于是就雕出五尊石佛立于顶端。随着岁月流逝,朝代更替,五佛顶上的五尊石佛多次变故,失去又及时补上,至目前已是第五次雕刻石佛,重返五佛顶。

游千山,登五佛顶是游人的一大快事。正如,清·乾隆时人赵文源有《五佛顶》一诗:

“森列峰头五佛尊,

云衣松盖护昆侖。

登临已觉天相近,

欲摘星辰谁与伦。”

登五佛顶道路有二条:一是由千山正门西行至西海车埸,然后向北沟,步步登高,过云霞关,普安观,登峰顶;二是由千山西部上石桥东行,越过沙子冈,入西海,然后向北梯子沟登攀,沿沟槽和盘山道步步登高,经普安观,登峰顶。

五佛顶西,有夕霞峰,海拔593.1米,是千山西部最高峰。是后洞北谷、青云观大西沟、西海谷诸沟壑山脊骨主峰头。北、东、南是陡峭山壁,西南与险峻的狼牙崖头相连,气势雄伟。毎当太阳西沉,从东看去,金光从红霞间射出,构成了一幅峰头晚霞图画,十分壮观,“夕霞”之名由此而来。

夕霞峰北有石碑峰,峰头南与夕霞峰对峙,东与天柱峰、东映峰相望。东、北、、西是峭壁,其险峻不可登。南面有一险径可达峰顶,南侧距峰顶有50米处的陡坡上,有一石柱,呈四棱状,高4米,直径2米,上下粗细相仿,似石碑,峰名以此得。峰顶呈椭圆状,上长有松、榆、栎;丁香、杜鹃等花木,十分醒目。

夕霞峰西南,有锦绣峰,是千山西北部三大峰头之一。峰高而细,呈三棱状。并与夕霞峰、古城峰相连,坡面极险峻。东坡生长有椴、栎、楸、松等高大乔木,间长粗榆、紫丁香、接骨木等。、西坡长有松、栎和胡枝子、紫丁香等。春天,百花盛开;夏季,一片葱郁;秋天,山 上呈现出红、黄、紫、绿,如五彩绣成的锦绣花氊,十分好看,故名之。

锦绣峰东南,有千山一奇峰,名古城峰。锦绣峰东南山脊骨突起,宛若竹笋,下阔上小,由下至峰顶为扁形,东西长,南北窄,四面是悬崖峭壁。北面峭壁分二级,下一级高约10米,上一级高约25米,中间为阔叶林带。南面峭壁高约25米,上生长着数十株松树,风来摇摇摆摆,发出“唰唰”的呼啸声。西南可攀,峰顶宽数十米,长30米,石上有古人凿的旗杆石臼。东有一古松,向东倾斜顶如盖;北崖有一古松,分二枝,拧劲拔起,小枝横向生,如绳状。峰顶有杜鹃、紫丁香、银冬花等。南峭壁陡坡上,有古人筑的长达150米的石墙,险处高达5米,半围山峰。从南看“山上有城,城中有峰。”风光奇妙,令人怀古。

峪泉峰西,是峪泉峰与五佛顶之间山脉主峰。南、北峭壁如屏,东与峪泉峰相连,西状如豁谷的北天门,天门峰由此得名。峰上由西向东一排五个峰头,俗称五佛,亦为东五佛顶。西第二个峰头为主峰头,高而奇,上有六景。即峰顶夹道、玳瑁历险、石兽挎镰、高岭险径、卧松夹门、花馨伴崖等景观。

普安观后崖下,自然形成又稍为加工修凿成深4.5米,高2.5米,宽3米。因洞顶渗水下滴,故名为滴水洞。明初僧人普安带着外甥洪光在此修行并成正果。另有西映亭、梯子松、南天门、北天门等自然景观多处,十分怡人。

9,          皈源寺(删)

10,      12青云观(删)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