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保护“韩城秧歌”的思考
雷 达
“韩城秧歌”去今两年,已被列入陕西省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全面保护,迫在眉睫。
“韩城秧歌”的保护价值有三。
其一,由于“韩城秧歌”系融歌、舞、戏、曲于一炉、且系最易掌握、最易普及和便于群众性口头创作的短小的艺术表演形式,故保存了大量的历史遗存的反映韩地群众生活的说、表、唱、舞、戏等形式的各类文艺作品,对研究韩城地域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及方言俚语、人文风俗等,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引证价值。
其二,“韩城秧歌”的音乐,不仅其曲牌是“关中秧歌”中数量最多的,而且也是“关中秧歌”中最富有个性特色的。“韩城秧歌”的“说唱”比重较大,其“说”,有方言化了的音乐性,其“唱”,有音乐化了的方言性,此在关中说唱音乐中,具有明显的典型性。由于这两个原因,故在探索其音乐特色,以及关中方言与关中秧歌音乐的密切关系方面,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
其三,“韩城秧歌”是由歌舞形式向戏曲形式过渡、衍化的历史“遗迹”,明显有“元曲”演出形式的遗存。由于经济的发展,艺术的进步,这种艺术发展的历史“遗迹”在中国的民间艺术中,已“存活”的不多了,故显得尤其珍贵。就这点来说,它对丑、旦人物的最初形成、道白唱腔的运用发展,服饰道具的应用改造,还有纯打击乐伴奏形式的保留等等属于戏曲史学范畴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学术价值。
正基于此,应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其予以有效保护。
关于保护,思考有五:
其一,在过去收集整理剧目、曲目、音乐、舞蹈的基础上,还应组织力量继续深入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进一步采访尚健在的老艺人,除进一步补充原生态的艺术资料外,要着重挖掘“未知”而必须“知”的活资料,解决一些悬而未解的难题。
如丑角戴的“赞赞帽”到底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如何制作和戏耍?还有些什么关于秧歌的传说和故事?
其二,在农村收集有关“韩城秧歌”过去演出所用的乐器(鼓板、马锣、大锣三大件)、服装、道具(属清代的桌椅、板凳,农具、风箱,男性用的水(旱)烟袋、毡帽、土布腰带,女性用的帕巾、袄裙及其它装饰等实物),连同过去收集的秧歌手抄本、艺人照片、采访用品、采访录音、采访手迹、采访笔记等资料,一并编辑入档,妥善保存,并适当展示。
注意从卫百福、牛永堂、王彦明、全格智(黑娃)等代表性老艺人家中搜集照片、实物等资料。注意从较早参与韩城秧歌收集整理工作的逝去的潘连印、姚子清、同云波、张桢祥家中,从健在的刘均平、许友夫、窦伯超、张桃叶、雷达、屈海浪、秦引浪手中,征集有关曲谱记录手迹、采风笔记、采风照片、有关专著、报刊剪辑等珍贵资料,避免造成难以追回的遗憾。
其三,整理、编辑并录制历次保存的有关韩城秧歌的所有音像光盘资料,以求永久地存档保护。
其四,应十分重视活态保护,并在保护中予以改造和发展。
“活态保护”,应是韩城秧歌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定要高度重视,落实保护措施并付诸实施。非此,不可能真正做到保护。
从历史上看,韩城秧歌普及面很广,秧歌窝子很多,如早期的西庄(代表艺人茂娃)、板桥(代表艺人“一盆血”白广才,“云遮月”吴保盈,“满山铃”韦生华,“白菜心”赵善儿)、涧西(代表艺人“赛大锣”,阮克桂)、姚庄(代表艺人“貂女子”)、赵村(代表艺人“牵马爷”范家珠,“刘二”刘喜康)、王岭(代表艺人“十三红” 牛永堂,“金嗓子” 王彦明)、许庄(代表艺人“盆半血”高小红,“人参苗子” 雷三娃)、张村(代表艺人“三千六” 卫百福,“红牡丹”彭根生)等村,都是红极一时的秧歌窝子。这从群众给艺人们所起的形象生动的“艺名”中即可看出。但如今,这些秧歌窝子消失了,类似“一盆血,盆半血,人参苗子云遮月,还有一个世上缺”的艺人不见了。
我们不应哀叹韩城秧歌的极度衰落,而应呼唤韩城秧歌的崛起振兴!君不见,已衰落多年的东北“二人转”,至今不是崛起振兴、红透全国了么?韩城秧歌如何不能?
事在人为,志在必得!只要在领导高度的重视下,充分发动群众,并组织专业文艺工作者予以辅导、扶持,相信在普及基础上的继承、改革、发展、提高,是完全可能的。
笔者注意到,目前在以几个农村秧歌艺术团带动下的群众性秧歌活动的新兴,是十分可喜的现象。如井溢、许庄、王岭、板桥、城关等村镇,群众的积极性很高,连续不断地举行演出,还有以王相山为首的秧歌艺术组织的活动,活跃而突出。程宝山先生等人策划、出版的《韩城秧歌(第一辑)》DVD碟片,既填补了韩城秧歌无艺术光盘的空白,又随着碟片的推广,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对秧歌的热情,对秧歌的“活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果能保护群众的这种积极性,重点扶持农村各类有关活动,使秧歌真正在农村扎根,并结合经济、旅游等开发项目,举办有较高档次的秧歌创作、秧歌大赛、汇演及旅游演出等活动,崛起振兴韩城秧歌,是很有希望的。
其五,以保护“韩城秧歌”为龙头,全面保护农民生产、生活形态(主要是民居、农具、用品)、民俗、教育、歌谣、故事、谚语、民间音乐、民间美术等其他民间文艺。
韩城秧歌,是反映韩城人民历代生活的“百科全书”,是韩城人民还将继续谱写着的“音诗画卷”,其涵盖面很广,普及面很宽,是一张熠熠闪光的韩城名片。衷心祝愿这张名片能散播在祖国的山山水水和世界的各个角落!
2008.8.13.于西安龙门书屋
刚才又地震了,估计是六级以上!不知震中在何处?
果然!——(晚摘)
新华网快讯:5日17时49分,四川省青川县发生6.1级余震,震源深度约10公里,重庆、陕西汉中、西安等地有明显震感。
西部网讯 据陕西地震台网初步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8月5日17时50分,四川省青川县(北纬32.8°,东经105.5°)发生6.1级地震。我省西安、宝鸡、汉中、渭南、商洛、榆林等地均有明显震感。
据西部网各地网友反应,甘肃天水、兰州,宁夏银川等地都有震感。
中新网成都8月5日电(记者 邹辉杨杰)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今天下午17时49分,四川省青川县与甘肃省文县交界处(北纬32度47分,东经105度29分),发生6.1级地震。
四川省会成都震感强烈。记者所在的公寓左右摇晃,房间内的灯左右摇摆,震感持续近一分钟。(完)
[责任编辑:liyuliu]
西安振兴韩城经济文化促进会成立
西安振兴韩城经济文化促进会于今日上午举行第一届理事会,并宣布正式成立。刘云岳任会长,苏丁贤、刘谦光、雷达、吉春、贾喜学、胡志杰等任副会长。秘书长:吉春。副秘书长:严满仓,常元龙。
董继昌、焦浪亭任顾问。冯元硕、刘民立、冯选贤、高英杰等任名誉会长。
该会经陕西省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2007年4月批准成立并作为下属单位。促进会的宗旨是,联络、团结在西安的韩城籍和在韩城工作过的人士,促进、振兴家乡经济、文化的发展。
该会是由自愿者参加的群众团体,愿更多的韩城籍和在韩城工作过的西安人士加盟。促进会办有《兴韩报》,并计划出版系列丛书,欢迎大家赐稿、交流。
会议剪影——
刘云岳与胡志杰
会场一角
刘云岳与雷达
苏丁贤
吉 春
常元龙
严满仓
贾喜学
会议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