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医 |
一、益气活血法:
适用于气虚血滞引起的肢体痿废,偏枯等证,脉见极微细无力。张氏谓此证是由“胸中大气虚损,不能助血上升,至脑贫血”所致。常选用黄芪、当归、生乳香、生没药等药,以升补大气而通活血脉。若病发日久者,更加入蟅虫、地龙等虫类活血药,以行日久之淤滞。代表方剂为干颓汤(生箭耆、当归、甘枸杞果、净杭萸肉、生滴乳、生明没、真鹿角胶)、补脑振痿汤(生黄耆、当归、龙眼肉、杭萸肉、胡桃肉、虫、地龙、生乳香、生没药、鹿角胶、制马钱子末)。
二、理气活血法: 适用于气滞与血瘀并见的“气滞血瘀证”,为治疗一切瘀血实证最重要的基本大法。多用于脘腹、胸胁痛,或腹中、胁下有瘕聚,其质不坚,遇恼怒则症情加重者。张氏谓:“血随气行,气郁则血必瘀”,故他在一些方中理气与活血药常相配伍,其常用理气药为川楝子、柴胡、莪术、生麦芽、川芎等。代表方剂为金铃泻肝汤(川楝子、生明乳香、生明没药、三棱、莪术、甘草)。
三、滋阴活血法:
适用于阴虚与血淤并见的“阴虚血瘀证”。如肢体痛,室女
分类: 杂集 |
现在这个社会很浮躁,成功学似乎洗了每一个脑袋,成功两个字占领了大众的嘴巴。
但是什么是成功?我觉得心里明白的人很少。
我认为成功不是一个有绝对标准的概念,而且因人而异,因个人的目标而异。
只要一个人树立了你的目标,努力去奋斗并最终实现,那他就是一个成功的人。
不要总跟别人去比较,做好自己才是每个人最重要的事。
分类: 佛道 |
牛顿力学讲力加之于物体产生运动。
阳加之于阴形成一切事物的“动态”。
人从出生,就开始阳加之于阴的生命状态。
一举一动都是火焰燃烧蜡烛。
股票的涨跌都是资金加之于公司。
阴阳的平衡,互相牵制,才能彼此都不过度消耗,才能形成人体健康。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分类: 中医 |
导读:“望而知之谓之神”,我们如何提高望诊的准确性?今天一起学习魏长春先生的望诊心得吧!
中医诊断,以四诊八纲为主,四诊中以重诊居先。若能详细观察,对病症轻重吉凶即能有个初步的概念,富有实用价值。
01
望 面
望诊之中,面容居先。
面青主痛,大凡面色青黯,脉象迟,舌质淡红或淡白,苔白薄或白滑,而无发热现象者,多属气郁结、脾失健运、气机不畅、胸腹满痛之候,宜运行胸中大气。
若面色青黯,脉大,气促,自汗,便溏,而无发热者,多是久病脾肾大亏、升降功能失常的脱症,须速进纳气、敛汗、固脱之品。
若妇女面色青白,眼眶凹陷,为寒凝气滞血瘀之象。
若幼儿面色青白,言迟,行迟,人虽肥胖但面容缺乏血色,容易泄泻、感冒者,是先天阳气不足,宜温暖三焦、补益脾肾。
常年吃素之人,营养不良,面容白中带青,且有虚肿及气喘促者,为气虚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中医 |
分类: 中医 |
(一)芳香宣化法(上焦)
暑热之邪袭于外,湿热秽浊蕴于中。
证见:头晕身热,周身酸沉乏力,胸中气塞,脘闷咳嗽,小便黄赤,舌苔白腻而滑,脉濡滑。
此湿温初起之证,宜芳香宣化方法,鲜佩兰10克(后下),大豆卷10克,鲜藿香10克(后下),嫩前胡3克,川郁金6克,白蒺藜10克,姜竹茹10克,制厚朴5克,川黄连3克(研冲),通草3克
(二)芳香疏解法(上焦)
暑热外受,表气不畅。
证见:形寒头晕,周身酸楚,身热肌肤干涩,中皖满闷,恶心呕吐,腹中不舒。舌苔白腻,脉濡滑,按之濡软略数。
芳香疏解,退热定呕。
佩兰叶12克(后下),广藿香10克(后下),陈香薷5克(后下),大豆卷10克+制厚朴6克,自蔻仁5克,煨鲜姜3克,杏仁6克,太乙玉枢丹1克研细分冲。
(三)芳香化浊法(上、中焦)
暑热湿滞、互阻中焦。
分类: 中医 |
古圣贤早已经把医学知识融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老百姓是日用而不知。
例如春节,全民放鞭炮,干嘛呢?进行空气消毒,赶走瘟疫。
在各个节气的节点,除了安排相应的农业活动和日常活动,还安排了吃香椿提升肝气,煮酸梅汤疏肝,吃梨润肺,饮雄黄酒解毒,插茱萸祛毒气,晒姜,吃柿子(清肺)等等。
同时,老百姓平时有香薰,佩戴香囊等一系列的立体的防疫措施。
对比现在呢? 核酸检测,控制出行。效果有,但是措施单调,影响生活,且事后诸葛。
现代人以为以前的行为都是封建迷信,实在是无知至极。
分类: 中医 |
1.李某某,男性,52岁,吉林人,工人。因上腹部疼痛伴恶心,痛甚时大汗出,于1964年3月于北京某医院就诊,经消化道钡餐诊为胰腺癌,即住院并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胰头癌。术后患者体质差,上腹部疼痛,于1965年3月到本科门诊治疗,予以中药扶正培本,健脾益气之方,如下:
太子参12g,生黄芪30g,当归6g,白术12g,茯苓12g,枸杞子15g,菟丝子15g,郁金10g,香附10g,元胡10g,薏仁15g,女贞子15g,桑椹子15g,熟地20g,焦三仙各15g,白花蛇舌草15g。每日一剂,三个月后病情好转,疼痛缓解,食欲增加,存活7年后因肝转移死亡。
2.陈某某,男性,60岁。
患者于1988年6月份开始出现左上腹疼痛,纳差,消瘦。于北京某医院作B超及CT检查,发现胰尾部占位性病变,考虑为胰腺癌。1988年8月6日于北京某医院作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高分化胰癌,腹腔淋巴结转移。1988年9月、11月分别作化疗,方案为PDD,5FU,MMC,1989年7月又出现上腹部,腰部疼痛,伴腹胀,再次做B超及腹部CT检查发现胰体部肿物4.9cm×3.6 cm,诊为胰腺癌复发。舌质暗淡,苔
分类: 中医 |
胰腺癌,中医学称为 “伏梁”,一般起于胰管、腺泡和胰岛三个部位。
起于腺管的较多见,位于胰头部,由胰管上皮柱状细胞组成,浸润性强,容易阻塞胰管,使胰腺肿大,产生纤维化病变,质地坚硬,属硬化型癌,称胰腺癌。起于胰泡者由球状细胞组成,质地柔软,较少见,属肉质型癌,称腺泡癌。
胰岛细胞癌很坚韧,能增生,并保持其结构特征。鳞状上皮细胞癌亦少见。
胰腺癌生长迅速,常早期转移。胰头癌可直接蔓延,常累及胆总管下端及十二指肠,使胆道扩大,胆囊、肝脏肿大,并出现阻塞性黄疸。胰体和胰尾部癌常向前蔓延至腹膜部位。胰腺癌易淋巴转移,胰头癌先转移至胃幽门下或肠系膜上动脉附近淋巴结,再至腹腔淋巴结; 体部或尾部癌早期转移至脾门,或直接侵至腹腔淋巴结; 胰岛癌可转移至局部淋巴结及肝脏。胰腺癌亦可经血液转移至肝脏、肺、胸、腹、脊椎等。
胰腺癌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男性多于女性,常为31。发生在胰腺头颈部的约占80%,称胰头癌,在体部的称胰体癌,在尾部的称胰尾癌。
分类: 中医 |
作者/宋健民
〔组成〕
苏叶10克,薄荷10克,藿香1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双花12克,苍术10克,黄芪10克,甘草3克。
〔功能〕
解邪固表
〔主治〕
感冒时邪,鼻流清涕,咽痛,咳嗽或伴见恶心、大便稀,或有发热恶寒,舌苔白薄或微黄腻,脉多浮缓。
〔用法〕
上药为一剂,煎两次,第一次用清水约200毫升,浸药半小时,煎取100毫升左右。第二次用水约120毫升,煎取80毫升左右,去渣。两次药汁混合后,分2次,早、晚温服。一般3剂即愈,重证可继服3剂,若遇集体感冒者,可按此比例同煎,分给每个病人服用即可。小儿用量酌减。
〔方解〕
本方是法取“九味羌活汤”的方义而组成。九味羌活汤是按六经而用药,本方是依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外邪而立方。感冒虽系小病,治不如法,外邪郁而不散,常常反复发作,遗留后患,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