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孤六拔
孤六拔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7,614
  • 关注人气: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2010-04-26 19:22)
标签:

嫁接

接穗

石蜡

注意事项

温度

水分

杂谈

分类: 花草物语

1、方法

剪成所需要的长度。2剪截后要用清水浸泡12-24小时。3蘸蜡处理。

以上三点要先剪后泡再封蜡,三者的顺序不可颠倒,这样更容易水分的保持。一般果树从嫁接到愈合需要半月左右的时间。在这半月的时间里,接穗得不到砧木的营养与水分供应,完全依靠自身来维持,如果方法得当,在接穗的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石蜡,就可以使接穗水分蒸发减少90﹪以上,这样达到省工、省料、成活率高的目的。

2、注意事项。

要控制好石蜡的温度。温度低,蜡层厚,反而效果不好,导致耗蜡量大,成本高,保水效果也差:因为蜡层厚容易造成裂纹而保水效果差。温度过高,则容易造成烫伤。最适宜的温度是100℃。这个温度也容易控制:就是在石蜡里放上一点水。水的沸点是100℃。

2要采用正确地蘸蜡方式。将市场销售的工业石蜡切成小块,放于容器内。并放于少量的水,当烧到100℃左右时,用手拿住接穗的一端,蘸入溶化的石蜡中,并立即拿出来,而后用手拿住石蜡的另一头蘸蜡并立即拿出,这样可使接穗都涂上一层薄薄的而又均匀的光亮的石蜡层。

标签:

君子

校人

情理

小技

鲁迅

杂谈

分类: 文化杂谈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 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这句话其实按照意思应该说成这样,“君子可以方欺之,难以非其道罔之。”意思就是说君子可能会被“方术”所欺骗,但是却很难为别人非议自己遵循的法则所迷茫。“方”与“道”是相反的两个词,方者,末道小技也,偶尔受之欺骗,实乃平常之事,人生天地间,术业有专攻,很难说不受别人欺骗;然而道者,乃人生遵循之信条也,自然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为别人、环境的影响而变动。斯之谓者,乃得君子之真意也。君子者,有崇高的人生准则,不论知音几许,环境多恶劣,都会坚持到底,这就是《道德经》所谓“圣人披褐而怀玉”的强大自信。
出自《孟子——万章上》。舜的父母还有弟弟象讨厌他,骗他下井,然后将井封了。孟子的意思是因为舜孝,所以这样的欺骗是允许的。
   方,亦道也。罔,蒙蔽也。欺以其方,谓诳之以理之所有;罔以非其道,谓昧之以理之所无。象以爱

标签:

油匠

君子兰

叶片

技师

贡占元

长春

分类: 花草物语

历史的轮回是不可避免的,君子兰也不能免俗,从宽大叶片转型窄条子也就近些年的事情。曾经的技师跟油匠都已经多年不见了,而今似乎遍地都是,看看见过真东西的老人都是咋说的吧。

 

《君子兰》荣玉芝


   油匠:系长春君子兰的主要品种,据说是一位油工师傅由一九四五年开始培育的,故名“油匠”,是长春君子兰的一个优良品种。
本品种幼苗期,叶缘渐尖,叶色绿,比黄技师品种梢深,脉纹清晰,有光泽。
成龄植株,叶长40—50厘米,叶宽9—11厘米,叶厚0.2—0.22厘米,叶片直立,呈纺锤形,叶缘渐尖,叶色绿,有亮光。纵脉纹和横脉纹凸起明显,呈“田”字型,叶背为龟背纹形。叶色亮、脉纹凸出为其主要特征。花大、花瓣长6厘米,冠幅6厘米。花橙红色,基部桔黄色,鲜艳,并有金星闪耀,被视为佳品。果实圆球形。
   黄技师:是系长春君子兰主要品种。
本品种幼苗期,叶缘渐尖,叶色浅绿,脉纹明显,稍有光泽。
成龄植株,叶长30—50厘米,叶宽9—12厘米,叶厚0.15—0.2厘米,叶片直立,叶渐尖,叶色嫩绿,有光泽,脉纹凸出。花大,花瓣长5—7厘米。花色金红有金星。果实圆形或长圆形

标签:

《诗经》

《国风》

孔子

鲁国

文化

分类: 追风诗经


《诗经》中的作品,从创作年代说,包括了上下五六百年;从产生地域上说,有的出于周天子的国都,有的出于各诸侯统治下的广大地区;从作者说,既有贵族的创作,更多民间的歌谣,那么,这些作品是如何汇集起来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古代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说法.
关于献诗说,先秦古籍有一些记载可以证明周王朝有让公卿列士(也就是贵族官员和文人)献诗的制度,《诗经》中的一些作品也为这种说法提供了内证.公卿列士献诗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诗歌进行讽谏或赞颂,表达对政治的评价.《大雅》,《小雅》,《国风》中的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可能就是通过这个途径搜集起来的.
关于采诗说,虽然先秦古籍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汉代学者认为周代是有采诗制度的.《汉书·食货志》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春秋公羊传》载'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我们根据一些相关的记载,也可以推断采诗制应该是存在的,《国风》和《小雅》中的民歌应该是通过这种方式收集起来的.因为在古代言语不通,交通不便的情况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