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唐宋词中的衬字之前,先来了解一下衬字。那么,何为衬字呢?
《汉语大词典》对衬字的解释:“曲词中在曲律规定的字数之外增加的字。常用以补足语气,增加声情色彩。它在歌唱时不占重要拍子,不能用于句末,不能做韵脚。字数不论,一般小令衬字少,套数多,杂剧更多。也称垫字。”又引明代王骥德《曲律》:“古诗余无衬字,衬字自南、北二曲始。北曲配弦索,虽繁声稍多,不妨引带。南曲取按拍板,板眼紧慢有数;衬字太多,抢带不及,则调中正字反不分明。”
《辞海》对衬字的解释:“在曲调规定的字数即正字外,再于句中增字,所增之字称为‘衬字’。一般只用于补足语气或描摹情态,在歌唱时不占‘重拍子’,不能用于句末或停顿处;字数并无规定,但一般不超过正字。衬字在北曲中多,南曲中少;剧曲中多,散曲中少;套曲中多,小令中少。”
《汉语大词典》和《辞海》分别对衬字的含义、功用、特点等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但却都是对曲而言,并未考虑衬字在词
绝句可对可不对,可首联对仗,可尾联对仗,亦可全联对仗,甚是不拘。下面就三种对仗形式举例说明。
首先是首联对仗。首联对仗在绝句最为常见,例如: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问刘十九 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