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佛学

明如居士

太上感应篇浅释

分类: 太上感应篇浅释

http://s12/mw690/001LvrQFgy6OJVn3n8Deb&690

《感应篇》共分为“总纲章、神罚章、举善章、举恶章、劝诫章这五章。前面我们已经学完了前三章,从这篇文章开始,我们学习“举恶章”。“举恶章”是整个《感应篇》中最殊胜的一章,因为这一章例举了很多恶行,可以使我们对照自己的行为,断除这些恶行。人最大的愚昧就是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往往不去观察一件事情的善恶,有时会处在善恶认知摇摆不定的状态,有时甚至会认恶为善或认善为恶。如果只是泛泛地认知与了解善恶,遇到具体事情,我们还是很难辨认这件事情的善恶。所以,应当明确认知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而且越具体越好。而《感应篇·举恶章

标签:

佛学

明如居士

太上感应篇浅释

心灵指归

分类: 太上感应篇浅释
http://s2/mw690/001LvrQFgy6NlKhI7OF11&690

遏,是遏制、阻止之义;扬,是高举、助长之义;遏恶扬善的意思是,对恶要阻止,对善要助长。

标签:

明如居士

心灵指归

太上感应篇浅释

分类: 太上感应篇浅释
http://s14/mw690/001LvrQFgy6MZlbgNyJfd&690

“不彰人短”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对别人的短处,不可以挂在嘴上,人前人后地强调,反复宣说。例如,自己的孩子行动迟缓,不可以面对孩子直接说:你行动太迟缓,真笨!,也不可以在这个孩子的老师、同学,或者其他人面前反复说:这个孩子行动太迟缓,真笨!又如,自己的丈夫有不讲卫生的习惯,不可以当着丈夫的面反复告诉他:你真是太不讲卫生了,真是邋遢!或者在别人面前反复宣说:我们家的那位真是太不讲卫生了、太邋遢了!总之,我们遇到任何人的任何缺点,不可以在人前人后反复宣说。

标签:

佛学

心灵指归

明如居士

太上感应篇浅释

分类: 心灵指归

http://s11/mw690/001LvrQFgy6K8xfa6vg2a&690

学完“举善章”的总说善本之后,我们知道,善的根本就是内心对因果律产生定解之后,自然形成的“让自己的思想、言语与行为远离一切过失、积累一切功德”的信念。

下面再继续学习“举善章别说善行部分。“别说善行又分三方面:一、对人之善

标签:

佛学

明如居士

心灵指归

太上感应篇浅释

分类: 太上感应篇浅释

http://s5/mw690/001LvrQFgy6Jz2aBUgY74&690

《感应篇》中的积德累功是让人们心存利益众生之志,而且要不畏劳苦与艰难,不要半途而废,不要经常懈怠不为,而要时时奋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感应篇汇编》中有这样一则公案:过去有一个傅先生,从小就喜欢修道。曾在焦山石屋中打坐修道三年,一天忽然遇到太极真人,授予他一只木钻,让他钻穿一个

标签:

明如居士

太上感应篇浅释

心灵指归

文化

分类: 太上感应篇浅释

http://s13/mw690/001LvrQFgy6J35jvmvWec&690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这二十四个字在举善章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善的发端与根本,因此要认真思惟、仔细琢磨。实际上,这句话是在劝人“进道”——也即,首先在内心要树立断恶行善的志向,并在此志向的摄持下,先认真阅读与听闻因果正道,然后观察与思惟因果正道,最后实践奉行因果正道。这样不断地闻思修因果正道,努力使自心止于至善。在断恶方面,要努力使自己达到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的境界;在行善方面,要努力使自己达到积德累功,慈心于物

标签:

明如居士

太上感应篇浅释

心灵指归

文化

分类: 太上感应篇浅释
http://s15/mw690/001LvrQFgy6IQjJPpiSce&690

我们知道,世间的道路是连接起点与终点的一条轨迹,沿着这条轨迹,人们就可以从这条道的起点到达其终点。能够将人们引到目的地的道路称为“是道”,相反,不能将人们引到目的地的道路称为“非道”。如果我们要到某个地方去,必须走在通向目的地的“是道”之上,而不能走在“非道”之上,否则永远无法到达目的地。实际上,非独到达一个目的地需要沿着一条有形的是道而行走,承办世间的任何一件事都必须循着无形的是道而行动。

标签:

文化

分类: 太上感应篇浅释
http://s10/mw690/001LvrQFgy6IsfVKxZLb9&690 

前面我们学完了《太上感应篇》的“总纲章”和“神罚章”,下面来学习“举善章”。 “举善章”的原文及其脉络结构如下表所示:

标签:

明如居士

太上感应篇浅释

心灵指归

文化

分类: 太上感应篇浅释
http://s13/mw690/001LvrQFgy6Hr4h5Ae09c&690

明白了善恶的分类与本质之后,还要了知善恶的果报。仅仅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的结论还太粗糙与笼统,还要了知什么样的恶对应什么的祸,什么样的善对应什么样的福。对“善与福的对应、恶与祸的对应”,了知得越具体越好,因为只有这样,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律的了解才不会落空。下面根据《佛说十善业道经》,给出十种善恶业的具体果报。

杀生者杀生时的心相是损害其他众生的身心,此心相以种子的方式积聚在阿赖耶识之中,成熟之后就会呈现自己的身心被其他众生或外境所损害的果报;而不杀生者的心相是不损害其他众生的身心,以此心相会招感身心远离损害的善报。具体来说,身心远离损害的善报体现在如下十个方面:一、具备安慰与保护众生能力,能令见者得到安全感与归宿感;二、

标签:

太上感应篇浅释

明如居士

心灵指归

文化

分类: 太上感应篇浅释
http://s14/mw690/001LvrQFgy6HcmS1l5bad&690

明白了善恶的定义与特征之后,还要进一步明白善恶的分类与本质。善恶的定义与特征,是善恶的总相;而善恶的分类,则是善恶的别相;了达善恶的本质,则能遣除对因果律的愚昧。只有充分把握了善恶的类别,善恶的总相才能落到实处;也只有充分理解了善恶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断恶行善。经典中对善恶最常见的分类是十恶与十善。

一、十恶的定义。十恶是指,“杀盗淫”三种身恶业,“妄语、恶语、离间语、绮语”四种语恶业以及“贪嗔痴”三种意恶业。十恶在本质上就是十种恶念,其中三种身恶业是恶念外显为身体的动作,故称为身恶业;四种语恶业是恶念外显为语言,故称为语恶业;而三种意恶业,无需有身体和语言配合,故称为意恶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