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杂谈

(2011-11-29 15:03)
标签:

杂谈

作者简介:叔本华(1788--1860),德国著名的唯意志主义和悲观主义哲学家,主要
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下文摘自《爱与生的苦恼》一书,陈晓南译,
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年出版。

漫谈男性性倒错(节选)

叔本华

  男性性倒错这种恶习,虽然可鄙可憎,却是时不论古今,地不分南北,处处皆
曾发生,而且屡见不鲜。众所周知,在希腊和罗马时代,这种情形就相当普遍,不
但可以毫无顾忌、不以为耻地公开谈论,并且还可以公然行之,这从当时作家的作
品中可以充分证明。尤其诗人,几乎没有一个不描写这方面的事情的。连那贞洁的
维吉尔(公元前70─19,罗马最伟大的诗人)亦不例外。在远古诗人笔下,甚至诸
神──如奥菲士或塔密里斯(二位皆为希腊神话中的乐工)等都有断袖之癖。同样,
哲学家们对此一问题亦津津乐道,远比谈女性性倒错问题为多。尤其柏拉图,照他
的著作读来,他几乎不知道人间尚有其他爱情。同时,斯多噶派的哲学家们,亦撰
文议论认为此一行为适于贤者。柏拉图在《飨宴》(即《会饮篇》)篇中提到,苏
格拉底虽对亚基比亚德(公元前45
标签:

杂谈

作者简介:让-雅克·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1778年),法国伟大
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
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
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其
《社会契约论》为代议制民主的思想奠基。

1)选自《忏悔录》第一章

  这些无谓的论争在继续,日子一天一天在争辩、诵经和耍无赖中过去,这时我
遇到了一件令人十分厌恶的小小的丑事,这件事差一点对我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后果。
 
  任何一个人,不管他的灵魂多么卑鄙,他那颗心多么粗野,到时候也不会不发
生某种爱慕之情的。那两个自称为摩尔人的歹徒中的一个喜欢上我了。他愿意和我
亲近,毫无避讳地跟我说些乱七八糟、难以理解的话,向我献些小殷勤,吃饭中间
有时把他自己的菜饭分给我,并且经常热情地吻我,吻得我实在难为情。他那张椒
盐面包似的脸,上面还点缀著一道长长的刀痕,他那双火辣辣的眼睛与其说是充满
了柔情。毋宁说是充满了狂怒
标签:

杂谈

(2011-10-17 00:20)
标签:

生命之树

皮特

美国影片

美国电影

奥斯卡

分类: 影评
  《生命之树》是导演特朗斯·马利克四十年来的第五部影片。几年磨一剑之作,
必然令人期待,而影片以圣经《约伯书》的经文开首,看得出编导的雄心所在。

  几乎所有影评都肯定影片的视觉效果,尤其是前四十分钟的创始记,但不是圣
经里亚当时代之前的创始记,而是进化论之影像呈现。我们看到恐龙出没在河流岸
边,行走奔跑于卵石之上。故事跨越到现代社会时,岸边的林木依然葱郁,但此时
河水已经大大涨溢,这组现代景观的镜头多次被用作剧情的过渡与衔接,似乎旨在
提醒观众:虽然时过境迁,但这两个相距甚远的时代仍然属於同一世界。

  剧情主要围绕著奥布莱恩一家,尤其是父子关系的演变。《生命之树》是《约
伯书》的现代演绎,剧中的父子用来比喻上帝和人类。编导没有用宣教式的台词来
引导观众,而是用平常的生活画面和场景试图让观众自然且自主地将创始纪、圣经
训导和现实社会关联起来──这番表述究竟是含蓄,还是故作清高,决定了你对这
部影片的喜厌。

  西方文艺的精髓在於苦难(suffering)的主题(见注),但苦难不能磨灭信仰
之坚──《约伯书
标签:

杂谈

  说起美国的同性恋圣地,人们首先会想到旧金山,不过与旧金山东西遥望的马萨
诸塞州东南部科德海角上有一个名叫普罗温斯顿的小镇,总人口不过三千出头,一
直被视为美国最友同的城市。

  普罗温斯敦与美国移民历史有著不可分割的渊源。1620年11月11日,一艘从欧
洲驶来名为“五月花”号的帆船在普罗温斯顿港抛锚。上岸之前,船上四十一名成
年男性乘客在船舱里签了一份简短的公约,即《五月花号公约》。签署人立誓要创
立一个不同于欧洲的自治社会,其最核心的理念是:基于被管理者的同意而创立,
且将依法而行自治。《五月花号公约》成为北美重要殖民思想。

  普罗温斯顿后来一度成为捕鲸业中心之一,但随著石油的发现和开采,捕鲸业
走向衰落。从十九世纪末开始,普罗温斯顿开始发展旅游业。这里宜人的风光吸引
了很多艺术家前来,1915年成立的普罗温斯顿剧团开启了美国小剧场演出的时代,
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当时就在此定居,他的很多剧作在这里得到首演。

  艺术家中有很多同性恋成员。虽然当时同性恋行为在美国各地仍然被视为非法,
但普罗温斯有著很
标签:

杂谈

  二十世纪初,美国电影业迅速发展。西海岸的洛杉矶由於下雨天少,四季阳光充
足,受到各大电影公司的青睐,全球影都好莱坞由此建成。

  然而,当时好莱坞在同性恋影像的表达方面远远不及德国大胆。德国在同一时
期已经拍出《与众不同》与《狱中情》等影片,对同性恋情作为直截了当的描述,
而好莱坞仅是借助娘娘腔人物等噱头来做间接表达,且只是为了增加笑点。

  1929年,美国发生经济大萧条,一些宗教组织将之归咎于社会道德的沦丧,将
矛头对准了好莱坞。他们敦促各地立法,对上映的电影在内容和镜头上加以限制,
这给电影创作和发行带来了极大麻烦。出於妥协的目的,好莱坞决定实行自律,并
与宗教界人士商讨那些内容不宜在电影中得到表达。《美国电影生产规则》由此生
成并出台,从1934年开始被严格执行。

  规则明确说明影片里不准出现跨种族伴侣形象,同性恋内容甚至不能被暗含在
故事背景里,接吻镜头不能超过三秒,生育、毒品使用和谋杀等镜头则不得出现,
等等。诸如此类的规定等於给予电影工作者一本指导手册,明确告知他们创作的红
线在那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