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2025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


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科学家约翰·克拉克、麦克·H·德沃雷特、约翰·M·马蒂尼,以表彰他们“发现电路中的宏观量子力学隧道效应和能量量子化”。

一句话说清物理诺奖:人类首次在宏观世界看到“子弹穿墙”

刚刚,诺贝尔奖揭晓!


刚刚,2025年首个诺贝尔奖揭晓!

瑞典卡罗琳斯卡学院6日宣布,将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玛丽·布伦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和坂口西蒙,以表彰其“在外周免疫耐受方面的发现”。

随着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揭晓,2025年诺贝尔奖“开奖周”也正式拉开帷幕,其他五大奖项将逐次揭晓:
X射线能谱'变硬'揭示余辉现身:天关卫星捕获长时标快速X射线暂现源 GRB 250404A/EP250404a

2025 年4 月4 日,一例明亮的快速X 射线暂现源被中国天关卫星(英文名 Einstein Probe, 
简称 EP)和Fermi/GBM 同步捕获,命名为GRB 250404A/EP250404a。研究团队对其开
展了从伽马射线到X 射线、再到光学/近红外的多波段联合分析,发现其X 射线辐射在衰
减过程中出现“先软—再硬—趋平”的谱演化轨迹(soft–hard–flat)。团队用正/反向激波叠
加余辉模型表明,这一下降中的谱硬化正是余辉显现的清晰信号,由此追踪瞬时辐射向
余辉过渡的关键过程。基于此,作者指出软X 射线的瞬时辐射时标约为300 秒,约为伽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用于太阳磁场精确测量的中红外观测系统”结题验收会在北京召开

发布时间:2025-09-09
    2025年9月3-6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科学部组织专家在北京和青海冷湖,对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邓元勇研究员主持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用于太阳磁场精确测量的中红外观测系统”进行了结题验收。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江松,中国科学院科技基础能力局局长卢方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党委书记汪洪岩等出席会议。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科学部副主任倪培根主持开幕式,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韩占文研究员主持验收
事件视界望远镜发布M87*黑洞新图像:
揭示偏振方向的出乎意料的翻转


TDLI RESEARCH ACHIEVEMENTS

近日,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合作组发布了M87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新图像,揭示了黑洞附近偏振辐射随时间的演化。科学家还首次在EHT数据中发现了连接黑洞环状结构与喷流底部的延伸辐射的迹象。在9月16日正式发表于《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Astronomy & Astrophysics)的此项最新成果,正为人们理解黑洞周围极端环境下的物理过程提供新视角。

以下视频来源于 华大物院,时长00:48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2025年全国科普月圆举办系列活动
圆满收官

来源: 信息化与科学传播中心: 发布时间: 2025-09-24  

    2025年9月,全国科普月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紧扣活动主题,依托自身科普教育资源,于9月相继举办了四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免费科普活动。活动覆盖主场展示、线上直播
国家天文台发布暗能量动力学属性检验重要成果

发布时间:2025-09-29
    北京时间9月29日,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表国家天文台赵公博研究团队在暗能量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该成果为探索宇宙加速膨胀背后的物理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与关键证据,同时意味着可能存在宇宙学标准模型以外的新物理。

    暗能量研究是当代天文学与宇宙学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自上世纪末宇宙加速膨胀的发现以来,科学界认识到,传统的引力理论与普通物质成分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必须引入一种全新的、神秘的宇宙成分—暗能量,作为驱动宇宙加速膨胀的“幕后推手”,但其真面
类星体周围的重子循环与金属增丰过程

发稿时间:2025-06-19,作者:陈泽宇、王恩赐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王恩赐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基于DESI巡天的早期光谱数据,深入揭示了类星体(QSO)周围多相气体的空间结构与宇宙时间上的演化。类星体的光谱中所携带的吸收线,被视作“穿越宇宙的光针”,记录了沿线星系与气体的物理性质。他们通过叠加数十万条背景类星体光谱,利用33条吸收线(包括Lyα、MgII、FeII、CIV等)吸收强度信息,系统刻画了从星系尺度到宇宙大尺度结构中气体的分布与金属增丰历史。这项工作已被《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接收,是目前利用吸收线全面追踪多相气体随红移演化的最深入研究
全超导磁体实现35.1特斯拉稳态磁场

2025-09-29 来源: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合肥国际应用超导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清华大学共同研制的全超导磁体,成功产生35.10万高斯的稳态强磁场。

全超导磁体是由超导材料绕制而成的磁体,该磁体采
“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正式发布

2025-07-26 来源: 自动化研究所


7月26日,中国科学院“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正式发布。其实现了对波、谱、场等多种科学模态数据的深入理解,具备科学文献萃取融合、科学知识表征推理和科学工具编排规划等核心能力。

当前,“人工智能+科学”研究普遍采用领域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