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央视散文

原始古龙

章丽生

中视音画文学

经典朗诵

分类: 文集

秋天的意境随心而动,丽江古城的秋总是伴着丝丝细雨。这个时候桂花也在古城的每一个角落里绽放。香馨在雨中氤氲,缭绕在鼻翼中,由不得你不在低矮的云层下,在淅淅沥沥的雨韵中,把古城的诗文旧话一遍遍的游吟。

夜里,路灯在细雨里点亮,雨从屋檐上不停的滴落。窗子里透出灯光,一阵箫声也从窗户里传出。夜雨不停地下着,箫声低婉透出箫声幽怨,不由得让人伤感。我一直趴在书桌上写些无病呻吟的文字,箫声打断了我的灵感。我住的房子是过去丽江大商号掌柜所建的,听人说,这个人一直流落在国外,有的人说他在尼泊尔的加德满都,有的说在印度恒河沿岸的城市。

我所住的院子,可能是这位饱经沧桑的商人在异乡的梦境里所牵挂的唯一地带,为了财富他无奈的离开了故乡。过去这个院子一直是空空荡荡的,后来住进了一些与商人无关的人,我也包括在其中。

秋天丽江总是在雨中,有些人开始埋怨天空不作美,有些人却适宜这个季节,穿行在古城总是离不开伞。

夜里回到住所,我又在那张书桌上开始写作。对面的窗子里又传出一阵箫声,我心里又开始埋怨起来。“这该死的,又来打断我的灵感。”于是,我走到窗前掀开窗帘,透过我这边的窗子看到对面楼上的窗户,看到一扇窗子处有一位女子站在那里吹箫的影子,那滴落的雨像一幕雨帘。我看到那女子两手握着箫,嘴在吹着,我望着那优雅的影子,心里的埋怨开始消融。我竟然呆在那里一直凝望着,聆听着。过了很久才回到书桌旁,把那箫里的意境写进文章里。箫声停了,我的文章也写完了,觉的那篇文章很满意,我回到床榻睡了过去。、

这一夜雨很大,后来还伴着一些闪电,雷声把我从梦里惊醒,再也无法入睡,竟然走到窗前掀开窗帘,情不自禁的把目光投向那扇窗。那女子的影子还在那里一动不动的,但我却莫名的想,我这是怎么了?深夜偷窥别人可是一种犯忌的行为。莫名的来回渡着步,我又回到床上,迷迷糊糊的又入睡了,不知不觉在深睡中又穿行了一夜。

天亮了,依然下着雨,我打着雨伞走在路上。古城的石板路被冲得干干净净,许多人和我一样都撑着伞穿行于雨中。整个古城就在雨的世界里,也不知道这场秋雨要下到什么时候才停。日子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我还是很关注对面那女子,那女子成了我心中的一个谜。

我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举动,希望撕开对面的窗帘,哪怕是一阵风把窗帘挂起。后来遇到那女子的邻居,我就问起他,我窗子对面的那女子是哪里的?他反问说你不知道吗?她就是你这院子主人的孙女,他的爷爷是丽江有名的大商人,后来生意做大了,到国外去了。听人说他们一直生活在印度恒河沿岸的一座城市里。他爷爷已经去世了,为了了却爷爷的心愿,她就来到古城,来看看他家的宅院。

哦!原来是这样,我不禁的想起有关这个宅院的故事。从这位商人的一生联想起那一条条远远的古道,他艰辛的走出丽江,可是老了那颗思念故乡的心牵动着他。人总是坎坎坷坷的,老人去世了,他埋葬在遥远的印度……唉,落叶归根呀!老人没能在临终回到故乡,只能把这个遗憾寄托给孙女去为他圆了。

到了夜里雨停了下来,我和邻居的几位朋友在房廊坐着,有位大妈说,这场雨下的好长,下的让人揪心,总算停下来了。我们借着月光和邻居们天南海北的聊着,这时候,从院门走进一位女子,眼睛大而明亮,睫毛浓而长,高高的鼻梁,蜷曲的头发,苗条的身材、修长的个子,看上去就像个混血儿。这位女子没和我们打招呼,只是绕着房廊走了一圈又一圈,最后走到我们面前停下脚步。我好奇地问,你来这里是找人吗?那女子说,不,这是我祖先的房子,爷爷把房子留在丽江,而他却在印度。

哦!我恍然大悟,她一定就是那位商人的孙女了。她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和我们交流没有障碍。过了一会,那女子从她的里手提包里拿出一张纸,那纸上画着这座宅院的草图。那女子认真地看着图又看看宅院。我凑上去看,就听那女子低低的说,这张图是爷爷生前画的。我说,看来老人家是很记挂这里的,临终也没能回来看一看,真的很遗憾。女子沉默了一会,指着这我住的那房子,问道,那边房子有人住吗?我说是我的房子。女子对我双手合十行了个礼,并且非常礼貌的说,能让我到你的房间里去看看吗?我不加思索地说可以。

于是,我带着那位女子走上东侧的楼梯来到我的房间。那女子进到房间,她的目光沿着四下的墙壁扫射着,好像在寻找着什么似地,后来那女子走到了靠北那堵墙下。那墙是用土坯砌成,又用灰灰上的。那女子走到墙角,她用手敲击着,那里发出咚咚咚的声音,啊,原来那里是空的。女子回过头跟我说,我很不礼貌吧,我是尊重爷爷的遗愿来到你这里,他临终告诉我要我来丽江,到他的老院里取回他藏在这里的一些资料和物件。女子连连说,对不起,真的对不起,你是这里的房主,我是客人,可请你原谅,我要完成爷爷的遗愿。那女子从包里取出一把刀,在那里继续敲击寻找,找到一个细缝,她用刀撬起来,不一会那里被打开了,原来是一块木板镶在墙上。打开木板后显露出一个柜子,柜子挂着锁。女子从她的口袋里拿出一把钥匙,打开了柜门,女子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自言自语,啊,我终于找到了爷爷要的东西。

柜子里面有一些书信、照片,还有一个精致的墨盒和几只笔。我看了才明白,这里原来是商人藏珍的地方,但我又觉得并非是这样,只有些书信也没什么珍宝。女人取出那些东西放在桌上一件件清点,我在旁边看着,很想看看那是些什么内容。那女子说,爷爷一生牵挂的是这些书信和照片,他当时离开丽江时放到这里,一直没有机会回来取,现在我终于帮爷爷了却了一个遗愿,我要把这些带回去。她又说,我爷爷去印度后娶了一个婆罗门女子为妻,我母亲也是一个婆罗门人……我姓杨,你就叫我杨小姐吧。我急忙说,好的,杨小姐,请坐吧。我沏了一杯茶递给她,请她坐下。她一边喝着茶,一边看那些信件什么的,她品了一口茶说,是不是普洱茶,这是我爷爷最喜欢喝的。我说,是的,我也喜欢喝这种茶。

我从我的柜子里拿出两盒普洱茶送给了女子,那女子说,真是很不好意思,我来到你这里,为取这些东西把墙都破坏了,请你原谅。我说没什么的,为了圆老人的梦嘛。我们谈了很久,夜很晚了我们才告别。

那夜,天上的月亮很圆,女子走后不一会,我又听到对面窗子里传出来的箫声,那女子的身影又映在窗帘上。过了几天后,我再也没听到过箫声,看来那女子回到印度去了。

尽管古城那个秋天所发生的一切过去了好多年,我对面的窗子再也没有那女子的身影,再也听不到打断我写作灵感的箫声了,箫声已远去了。可是,从此以后,每当秋天来临,在月下的秋夜里,依然在我的梦里能听到那凄凄怨怨的箫声。

 

阅读    收藏 
标签:

经典音画文学

丽江古城

央视散文

原始古龙

章丽生

分类: 文集


http://s7/mw690/4aa6cf1dge0d23821d8d6&690

让那一份情怀常忆在自己的心里,

因为在淡淡的紫色里,

相遇的目光是那么的执着。

 

我们相爱的目光,

燃烧起暗淡的眷恋,

我在紫色花里和你一起舞蹈。

 

那卷帘下看到的你

像一道道切割的影子

我想把你折叠成我书中的文字。

 

捧读你,多么像写一句没有感叹号

没有逗号、也没有句号的文字。

 

你不是滚烫的唇

你没有诱惑的目光

你是书里的文字

…………

 

   我看到这首优美的诗,不由的留意到作者的名字,啊!原来是她呀。在去年的三月,我在古城一座古老的院落里,看到了一条条紫藤花爬满了院墙,还有主人专门给紫藤花搭建的一个木制的藤蓬,紫藤花一串串的,一层层的挂落在木架上。房屋的建筑以及院子里的陈设和这些紫藤花完美的相容。

    主人十分客气,对我的到访他觉得十分高兴,因为他所种下的紫色花,终于迎来了像我这样喜欢紫颜色花的人。其实,我是被他家伸出墙外的紫藤花所吸引的,我坐在他家房廊上,主人给我沏了一壶茶,我们惬意的品着。这时候,大门外有人在喊“有人吗?”我和院主听了,急忙来到门口,只见到一位中年的女子,她披着长长的秀发,眉宇之间透出知识女性的目光,折射着她内心世界里面深邃的内涵。院主人连忙说,快进屋坐吧,院子里的紫藤花开了,就等你来看呢。这位女子和我们一同走进院子,她看到院子爬满的紫藤花,脚步顿时放慢了,她缓缓的前行,眼睛一直盯着那些阳光下娇艳欲滴的紫藤花。

   对我来说,我是一个喜欢走马观花的人,这女子与我不同的是,她对每一朵花,花的颜色以及藤蔓与藤蔓之间交织的那种姿态,还有院落的每一个角落都喜欢并观察得那么细致。我和院主人一边喝茶一边寒暄着,我说,你好像住在天堂仙境里,你是紫藤花的主人,我们只不过是风儿蝶儿,被你院子里紫藤花的暗香和亮彩引来的。主人“扑哧”笑了。先生你真幽默,不过在丽江古城,每一家都喜欢种花,但每一家所种的花不是千篇一律的,有的人喜欢种金银花,有的喜欢种桂花,还有许多人喜欢种九里香,但没一家人选择自己喜欢的那种花来点缀自家的院子。

     这时那女子也来到房廊,主人邀请说:“请坐,喝杯茶呀。”女子说:“我喜欢这个院落,也喜欢紫藤花挂满的景致。”她又转过头来问我“先生,你是游客吗?”我说;“是亦非亦。”那女子又问:“嗯,是亦非亦?”我笑了一下说:“我家祖上是丽江古城的,后来祖上到外地工作,我小时候父亲经常领我回到丽江,这里有许多亲戚、也有长辈、还有和我同辈的伙伴。”主人忙问:“你姓什么呀?”我说姓杨。那主人又问,你家的故宅在哪里?我对院主说,我家的故宅在崇仁巷。院主诧异的叫了声“啊”,我知道,应该是你爷爷那一辈你就出去了,我知道你家是书香门第。

    那女子一直沉默着,她一直在听我们说话。我们一直在这个院子里,满院的紫藤花好像踹动着我们的心。女人从口袋里掏出一本诗集,她一直在看那本诗,我和院主人在闲聊。突然,屋廊上的画眉鸟鸣叫起来,画眉鸟的声音好像在提醒那女子,她抬起头看着画眉鸟,慢慢走了过去。我心中在想这女人一定在捕捉什么,在捕捉她心中需要的情景。过了一会,她又回到我们身边。她微笑地看着我并问:“先生你贵姓?”我主动的将我的名字告诉了她。女人将手中的诗集递给我,我打开一看,哦,这本诗集我看过,好几年前我就看过这本诗集了。突然发现那女子眼睛朝我一直看着,她用奇特的目光望着我,好像有些激动。我说,写诗的这位女人,在文学界挺有名气的。女人终于说出了一句话,这本诗集是我写的。我情不自禁的走向了她,紧紧地握住了她的手,有些激动。原来这作者是你呀,你的诗非常的优美,蕴含哲理和思想,而且语言非常秀雅。我不敢相信,你竟然就在我的眼前。那女人说,是我,就是我呀。不过诗中所流露的是我的感情以及与感情相联系的一些事情。

     我们聊的很投机,阳光弥漫的春天,袒露着太阳的温暖,我们对坐在房廊,和那女子谈论她的诗,她把包藏的思想流露出来,我也表达了对她的敬慕。太阳慢慢西斜,天气突变,一片带雨的云把晴空笼罩起来,不一会,天上就下起了霏霏细雨。主人说,好长时间没下雨了,春雨贵如油呀。雨好像在洗刷着院里的紫藤花,一滴滴的雨珠又从紫藤的藤蔓叶上滴落到地面,一串串的紫藤花挂满了晶莹剔透的雨珠,像少女的眸子般晶亮。

天气晚了凉了起来,院主拿出一个火盆,生了一炉炭,炭火通红通红的,映红了那女子的脸。我和那女子一直在谈写诗的感受。女子说,丽江古城确实包含诗意的地方,我刚才听到画眉鸟的鸣叫,我切身感受一只鸟在丽江古城那种灵空的思想境界。我喜欢这个院子和院子里的所有摆设。因为它的宁静和对面的紫藤花,给我带来仙界般的那种美感。

      我和这位女子的相遇很短暂,那时我所感受的那种意境和与之所挥洒的默默情感,永远让我难以忘记。我和那女子只有一面之缘,但她的诗集一直在我的手中,我喜欢她的诗,更喜欢我和她在古城那次相遇的一分一秒。她的诗在那份杂志上发表不久,有一天在报纸上就看到了关于她去世的消息,顿时,我感到了不尽的哀伤,我重新拿出她的诗集,眼眶里的泪一滴滴落在诗集上,泪眼模糊中,仿佛看到那诗集上带着她的目光。我急忙端端正正的把诗集放到桌上,匆忙跑到街上,走了好多地方才买到一束紫藤花,然后连忙返身回来,把紫藤花端端正正的放到诗集上。我总觉得她的每一首诗都带着紫色的意境,她走了,她的灵魂也随着紫色的意境回到了她该去的天堂。

 
http://s8/mw690/4aa6cf1dge0d6a022e657&690

阅读    收藏 
标签:

经典音画文学

央视散文

原始古龙

章丽生

中视音画文学

文化

分类: 文集
http://s5/mw690/4aa6cf1dgdc5ccf809fe4&690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或往上推移更长的时间,在丽江人们是在油灯下度过的。很多人为了获得知识,在黑暗的油灯下读书写字;家里来人串门大家也是在温馨的油灯下聊天……岁月不断地往前推进,今天,许多人已经忘却了油灯的摸样。

    夜幕已经在丽江古城落帏,弥漫着一种黑暗的影子,借助月光透过斜斜的深巷,脚步声越来越稀少。狮子山旁的一家院屋,他们的女儿明天就要嫁人了。天井里烧着一堆材柴火,火焰跳跃着一种喜悦,把整个院子照得通红通红,红色的对子贴满了门房。这人家的女主人对女儿说:“明天你就要当人家的媳妇了,很多事情你要自己去做,母亲不在你身边,你自己要多注意些,到了婆家你要学会做一个真正的女人,要孝敬老人,懂得体贴男人,要学得勤快些。”男主人正坐在房廊上和旧时的朋友,还有亲戚们在喝酒。人们你一句他一句在说着明天的婚礼。男主人突然叹了口气,有些舍不得的说,女儿养大了就要嫁人了,家里又少了一个人……女儿听着,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对女主人说,妈妈,我不想离开家,说着哭了起来。

冬夜里,丽江古城带着几分寒意,人们家借着这一堆火取暖。东厢房里女主人和女儿的嫂子,还有帮忙的人在打理着婚礼的物品。

    那时候人们是无法想到现在的古城会灯火阑珊、繁华致极、游客满城。那时的人们是在清贫下度过的,每天都在忙碌着工作生活,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希望,他们所希望的是每天都能吃饱饭,希望自己和家人少生病。那时候,古城的房子透着斑驳和古老,没有人重新去修饰自己的房子,但从这种古老和斑驳中,生活总是显得沉重和深沉,人们懂得节俭,也懂得生命的珍贵。那时候没有收音机,更没有电视机,只有在四方街的广播里听到一些国家的大事。家里都是空空荡荡的,只有万架桌上摆着祖宗留下的几个古瓷瓶,还有院里的各种花卉,还有树桩,梅桩,梅桩里有腊梅、雀梅、绿梅、寒梅,还有铁梗海棠。很多人都只有吃五谷杂粮,有玉米面、蚕豆面,还有青稞炒面。

     那个年代,生活是清贫的,在精神世界里的那份享受却是超然的。满院的花暗香浮动,油灯下听老人讲故事也是一种享受。有时候他们会讲一些丽江古城传说中的鬼怪离奇的故事,老人们绘声绘色的讲述着,让身旁的人听了毛孔悚然。他们也讲一些关于神仙、还有些鲜为人知的神秘故事,特别是讲丽江人心里的圣地玉龙第三国,总是会把人们带到深远悠悠的仙境里去。每每听到玄妙之处,油灯也会绽出浓烈的光芒,让人感觉丽江古城是一个又一个故事所组成的,至少让人想到除了一栋栋房子外,夜幕下和油灯触碰的是眼睛和油灯的对话,借助油灯可以看到人们内心世界里的那份光芒。

     第二天,院主女儿出嫁,女儿穿着出嫁的新衣,院子里都是来送嫁的亲属和朋友,他们都向主人家道着喜。院子里摆满了主人家自己做的糖果,有口酥饼、小黄饼、还有各种瓜果做成的蜜饯,大家品尝完,主人家又摆出了丰盛的宴席。那时候人们喝酒是一种奢侈,在这天,人们好不容易可以喝酒了,就借助于喜事狂饮起来,男方家的人们来到新娘家,接走新娘。院子里杯盘狼藉,女儿嫁走了,院子里显得有几分寂静。晚上,油灯下院主人夫妻坐在那里,默默地一直没说话,只有油灯放出暗暗的光,他们是在想着等待明天女儿回门。他们在等待一种希望和喜悦,但这种希望和喜悦很快就会消失。

   丽江古城也是如此,苦难的岁月还有平淡的生活,以及喜悦和希望交织在一起,折叠成一本心中的书。而今,离开那个岁月已经很远了,但文字里依然有那旧时的记痕,游离在心里,久久回荡。

火塘上沸腾的茶—丽江之恋

      天亮前,漫天的星斗就要告别沉静的夜晚,老人起来了,点燃了厨房里的火塘。火塘一直陪伴着老人,很多年前,老人一直就有早早起来温一壶浓茶的习惯。老人在火塘边坐着,火塘映红了他的脸膛,一只陶罐在火塘上沸腾着,里面煮着浓浓的茶。老人拿起一块食盐()在火里烧得滚烫滚烫的,然后拿起一把火钳,把它丢进沸腾的茶里,那块食盐哧溜一下就溶化在茶里了。

    古城里的老人都有这样的习惯,每天都这样等待着晨曦的到来。经过一夜,早上的空气格外的清新,他们在火塘边坐着,回忆过去的事,想到马帮、想到更远的事情。岁月塑造老人,生命也在岁月中斑驳,就像他家的屋院。很多年前的故事老人还有清楚的记痕,对于这些自己经历的故事,有的老人可以拿笔记下来,有的老人只能留在心中,故事里装满了自己的欢乐和痛苦。

丽江的女人特别吃苦耐劳,男人比女人清闲,因为有了自己的贤内助,许多男人闲来没事,就喜欢看书、养花、养鸟。闲来无事,偶尔吟几首诗、拿起毛笔挥舞着自己的情感,把潇洒的书法挥毫成趣,盖上自己的印章,再落上一枚闲章,相互欣赏。

    晨光绽出一轮红日,人们开始一天的劳作,老人将自己的好友召集到自家院里,有的喜欢吹拉弹唱,有的喜欢种花养鸟,他们的房廊上挂着百灵鸟、金丝鸟、还有画眉鸟。老人们喜欢听自己所养的鸟的鸣唱,鸟的叫声幽婉青脆,仿佛置身于山野林间;有的老人喜欢写诗吟诵,他们喜欢押着自己的韵脚,拉着长调,把文字的意境都纳入诗中,裁剪着每一字、每一句。他们悠然自得的生活着,他们像一群落在林中的鸟,如游弋在仙境中的一群闲人野鹤。

    几百年来蔚然成风,一代代文人考取了进士、考取了举人、考取了秀才,书香灌满了古城。也许这里的风水依着自然的气息,变化成文献之邦。他们崇尚文化,热爱自然,把殷切地希望,寄托在中国伟大的国学思想之中。每当家人考上了举子,就会在家门口栽种一棵树,让这棵树作为永久的纪念,有的种槐树、有的种榆树,他们精心栽培这棵树。在丽江的北门沿坡建造了文庙和武庙,在古城建造了科贡坊,还有在狮子山上建在了魁星楼。许多文化的印记一直在丽江古城沉淀,厚实而凝重。

     老人在火塘边,看到晨曦蒙蒙的一层薄雾,又看到了初升的太阳。浓浓的茶香依然在火塘边沸腾,门外的老榆树,栖满了昨夜停息在树上的鸟,迎来了第一缕晨光。有的鸟已经展开翅膀飞向蓝天,有的鸟依然停息在树上鸣叫。人们的希望依然是这样平实,人们总是包裹着自己的行囊,从自己的心路里走向更美好的天堂。

需要读懂丽江,只能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去感悟。油然而生的是,每一条深巷、每一个脚印都会像时光里的时钟再次敲响。老人的希望,一次次在火塘边点燃,他所咀嚼的茶其实是在品味他一生的希望;他所回味的一切中也许会有几分失落,但他始终在坚持着自己的生活。

     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丽江古城所流经的水,总是带着那种清澈,那种透明,连河底的卵石也看得非常清楚。也许把时光的背影推向那昨天的太阳,燃烧着淡淡的情怀,看到了那一个个穿梭在旧时古城的人,挂满了白色的胡须,刻上了深深的皱纹。一切都是自然的,没有一个人能抗拒。生命和时光的对流,冲击着痛苦与无奈,直到火塘熄灭为止,但茶香依然缭绕。

 

阅读    收藏 
标签:

经典音画文学

央视散文

原始古龙

章丽生

中视音画文学

分类: 文集

http://s2/mw690/4aa6cf1dgd90b9b88b831&690



     许多事就象云雾般的,聚散无常,站在窗台前看到,过过往往的人,有的人一去不复返。有的人又来到你身边,总之一切就像从心底让自己化成掠过静空的一鸿。从晨曦起飞,孤影的倦鸟投入到,残阳如血的那抹红霞里隐没。在无奈暗淡里等待希望的曙光,人生就是这样等待接着又一个等待。所有的希望都是自己编织的,即使等待不了希望,依然充满信念,自己总是喜欢孤独寂静,孤独的人生其实也是一种美好,它没有被嘈杂和浮华所污染。它就像一汤清池,涟波折射着,把内心的世界变成一片宁静的天地。

     高挂在卧室里的铭文,宁静而致远这几个字,极简单其意境非常深刻,那颗宁静的心才能创作出深远的天地,在自我的心灵世界里,去种植自己的希望,随心长翅飞跃自己没有启及到的地方。

    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宽,前面的浓云穿透之际,需要多长的时间,但这一切我觉得自己从来都没有顾及过,白色的起跑线是自己划定的,比赛场上只有一个人,没有急拍的压力,看台是空空无人,自己的心就象高悬在快要倒塌的土墙上,周边还上都附着花草之类的植被,这才明白过来,自己把自绑架了,一边是要在自己的精神支库开出巨额的赎金,另一边向回避现实懒惰成性的自己发出预禁寻求施救,于是自己对自己开始抗衡起来。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把信传递到感觉的器官中来,并不一定是好事,至少喜欢选择清贫有隐隐的微痛,不想在交际场上装神弄鬼,至少我喜欢一个人孤寂,这样可以找回自己的原本,过去走下来的路,还要继续走下去。在人生的窗口里可以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云彩,在漫长的等待,那怕一瞬间也是一种美好的,天上的云彩,永远不会定格在一成不变的状态里。遇到风瞬间就吹散了,而留在记忆的云彩却定格在自己的心里,有的人总是忙碌着,有的人把自己也忘了,灵魂总是拖着自己沉重的皮囊。一步一步的往前行。

       岁月可以让任何人苍老,这一点谁都不能否定的,失去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在人生的天平上失去了平衡。首先,人生本来是过往的烟云,过去的只有在大脑中残留记忆中模糊的回忆,一切过去的都可以归之为历史。历史是人生的界碑,也是无从再来的归路。记得在风雨交加的一个夜晚,不经意间从梦中回到了过去,在油灯下看到儿时的自己,又看到自己所熟知的那些面孔,当醒来的时候才发觉过去的自己还有熟知的面孔都被埋藏在岁月的时光里,过去的那些背影,已经模糊了,而自己依然要面对明天,这才感觉到人生每天都在书写自己的故事。过去的句子只在昨天书写着,只不过那是青春的热情奔放的那些文字,都是过去的,但未来的文字可能会更深沉,在思索人生的这个夜里,我终于失眠了。

      人生大都是这样,只是在一个过程中来完善自我。抬头看到苍穹里的白云,就像过去的烟云,闭目静思,让自己演化成白云,明明知道人生只是烟云,可能会在蒙尘黑雾里消失,但亦不能因此放弃自己的存在,立足于自我思想,牵着自己往前走,前几天遇到几个朋友,和他们谈起人生的价值,其中有个朋友说:“价值和人生是矛盾的,只有自己认可,自己所喜欢的才是价值”,另外一个朋友只是笑笑,什么都没有说,我从他的表情里可以看出他对什么事务都没有什么否定的意见,也不随意发表自己的意见,他指了指天上的一片云说“那就是人生,现在它们是存在的,但过一会它们就不会存在了”,正如我们三个一样,现在我们聚在一起,转眼我们就要离去,他的那一番话,虽然很简单,但是却非常有哲理,这件事一直在我心里搁置着,时不时的拿起来加以思索,终于明白了人生捧读的是自我,特别是学会孤独的人,才能得到更深沉的理解,前天我有一位朋友说他要写一篇文章,问我哪方面的类型的比较好,我说谈人生的文章是最美的。过了一段时间,朋友拿着他写完的文稿让我看,文章的题目是《捧读半部残云》,我看到这个题目挺有新意的,但题目可以看出人生和残云相并列在一起,总是带着一些凄凉,这种凄凉带着深邃的思想,隐藏在每个人的心里,其实给人们看文章,总应该有一些欢愉的诗句,应该让人喜悦,每天都是太阳,不管你在心中种植了什么希望,它总会发芽,残云应该是一幅画,联系着天与地和自己的心绪,昨天撕扯那片残云的人,开始种植和收获。借片所爱的土地。生发绿色的枝叶,从沃土里吸收的水份和营养,都充份的体现出来。

 

阅读    收藏 
分类: 文集
http://s9/mw690/4aa6cf1dgd833ca159ba8&690

     这条江的许多渡口,原来都是渡船往来,它们承载着两岸的船客。现在这些渡口都改建成了行人的桥梁。野渡的本来面目已经荡然无存。人们忘记了过去的野渡,还有野渡的传说。今天,我经过这条江,要到对岸去,突然发现,这里居然还残存着一个渡口,尽管它寂静无声。一个草窝棚预示着它的存在。

    正值秋天,岸边长满了枯黄的芦苇,那一条承载人们的渡船,横亘在渡口的水埠上。江上荡起一缕缕清波,那条木舟在水中摇曳。也许是季节的差异,给野渡渲染了一些荒凉的景色。

    当野渡映入眼帘的一瞬间,突然想起很久以前的故事。过去人们总是在野渡过往,而现在成了一幅败落的景象。我的心中,突然有一种怀旧的感觉。我记得在那些渡口上,有老年的艄公、中年的艄公,还有一些女子也加入了艄公的行列,有的还是少女呢。

    记得年轻时曾遇到过一个摆渡的女子,她娴熟的摆渡姿势和窈窕的身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到了美专去读书,课余时绘画,总喜欢把渡口的渡船,穿着青花色衣服的女子画在画上。我也记不清了,曾经在一次美展上,我这幅画竟获奖了。

    屈指算来到现在为止,这幅画已经诞生了四十多年。而画上的女子,她的笑容、她的摆渡的姿势,还有那渡口、水影、木船的倒影,甚至那石埠,都存封在这幅画里了。

    也记得这幅画,曾经多少次险些离开我。因为许多同学都喜欢这幅画,他们竞相出钱要买这画,我也曾动过心,想卖掉这幅画。可是后来建造了一座座桥梁,野渡的原貌也失去了。自己在想,除非拿出这幅画作为蓝本,再描摹一幅逝去的岁月。可描摹的画是呆板的,没有当时的思想意境在里面,我也没必要将它存为蓝本。

    我想起这幅画,因为这幅画里,有我年轻时的回忆。特别是那摆渡的女子,四十年前,她的笑脸、她青春靓丽的目光,那一瞬间的定格,都无法再进行复制了。

    在野渡等着艄公的到来,等了半天,却看到一个60多岁的女人,卷着裤腿向我走来。她说:“你要坐渡船到对面去吗?”我说是的,那女人说她在这里摆渡许多年了,现在江面上都造上了宽阔的桥梁,渡客越来越少,一天会来一二个,或者三五个,有时,十天半月也没一个。今天让你久等啦,我说:“没关系的。”

    看到那女人的目光和娴熟的撑船姿势,仿佛看到40年前的那个女子,她们是那么的相似。我想问这女人,但已无从去问,40年前所坐过的那条船,也许在岁月的时光里,早就荡然无存了。那老妇人一边摇着船一边露出笑容,在秋阳下,她的头发被江风吹得有些凌乱,发间的银丝招摇着。

    她问我为什么会在这野渡,离此不远就是过江大桥。我不能说出我的身份,也不能说出感受,我怕说出来会增添她的忧虑。她苦苦撑了这么多年,一下子被时代造就的桥梁取代,她的忧伤显而易见。我回答说:“既然走到了野渡,碰巧遇到了你,那就随遇而安,我已多年没有坐过渡船了。”

    船桨在水面上哗哗的响,尖尖的舟头欢快的穿梭在水面上。那女人哼起了一首歌,这歌怎么这样熟悉?哦,想起来了,原来是船歌。过去摆渡的都会唱船歌,40年前那穿青花色衣服的女子也经常唱的。

    正当船划到江心时,突然一片乌云遮盖下来,天下起了雨,女人赶紧穿上蓑衣,带上竹编的斗笠,随手递给我一顶斗笠说:“天又下雨了,秋天就是这样,一会下一会晴。”我接过斗笠说:“谢谢你!”那女人说不用谢,倒是我要谢谢你,我这渡口十多天都没船客了,今天遇到你,我也过了一把摆渡瘾。

    我想这女人肯定爱上了这条江和她那条木船,要不然怎么会谢我呢。雨一直在下,那女人轻快地摇着浆,小船脱缰般冲向对岸。我突然想起40年前那幅画,好长时间也没拿出来了。这次回去一定拿出来好好看看,等天晴了好好晒晒,时间长了怕虫蛀了。

    到了江岸,我掏出口袋里的钱付了她的渡船费。女人又将回到她等待渡人的草棚里。这时候,江上一层厚厚的雾遮盖了,我再也看不见渡口的船,它离开我的视野很远很远,同时离开的,还有那摆渡的女人。

    想起画上的那个渡口,因为这幅画一直都没有取名,现在猛然想给这幅画命名为:守候的野渡。那这幅画如同这老妇人一样,在时光里静静的守候了40多年。珍贵的东西越来越少,就像野渡,总有一天会消失,而在我心里却止不住有一些怀旧的感觉。

阅读    收藏 
标签:

经典朗诵

央视散文

原始古龙

云南丽江

中视音画文学

章丽生

文化

分类: 文集



http://s9/middle/4aa6cf1dxb875b4e00aa8&690




http://s3/middle/4aa6cf1dxb700e0761742&690

   

    时光抹去那旧时的丽江,太阳和月亮轮回交替着在时光里回旋。已经久违的蟋蟀,又在我的耳旁鸣叫。旧时的古城深深的藏在了发黄的黄历之中,不知哪股神精颠倒了时间次序,身不由己的把拉自己的灵魂,拉回模糊的那个夜晚。蟋蟀的叫声在古城老屋墙脚下的石缝里,还有沿着石阶的缝隙里,它们发出清脆的鸣叫。我簇拥着童年的暖被,闭着眼睛,聆听着蟋蟀的叫声清脆而委婉,拉开了心绪沉思的时刻。

  那时候的古城,夜是很宁静的。古城的人用手电筒照路都是一种奢侈,很多的人借助带风罩的油灯走夜下古城,古城在自然中形成一种自然的夜晚。靠着月辉和星光照亮每一条深巷。到了夏日的夜晚,蟋蟀总会伴着寂静的夜一直在鸣叫,但我惊奇地发现没有一个人去埋怨蟋蟀的叫声。

   那时候孩子们总喜欢在石缝里去追踪蟋蟀藏匿的地方,蟋蟀的叫声经常会迷惑寻找的方向。我常常偷偷的将家里的手电筒带到身上,为的是在夜幕下照亮,寻找蟋蟀的住处。蟋蟀的叫声很清脆,我屏住呼吸悄悄的靠近那里,可是我的脚步刚踏入它的近旁时,它便停住了鸣叫。这时我听到不远处有蟋蟀鸣叫着,我想难道就这一会它就跳到了十米几的墙角了?但我又想它不可能这么快就跑那里去。我就耐心在原地等待,果然一会它又叫了起来。我锁定了它鸣叫的地方,打开手电,强光一下子照在那洞穴的门口,洞穴非常小,就看见那蟋蟀翘着两个触须,黑色的翅膀阵阵颤抖,它的叫声一阵阵的发出的 “巨.....绿绿”、“巨......绿绿”。我悄无声息的慢慢靠近、慢慢靠近,并用手掌弓曲着手指,慢慢伸向个子硕大的蟋蟀,扑住了蟋蟀,又慢慢收拢五指将蟋蟀捉住。我得到了我心爱的蟋蟀,又怕蟋蟀被我捏伤,心砰砰地直跳,一种获得喜悦油然而生。我正在得意忘形的时候,手中的蟋蟀挣开了我的手指蹦了出去。那突如其来的失去,让我刚才还处在得到的喜悦全然而去。我很不甘心,于是,急忙拿起手电,凭借手电的光亮,四处寻找那只逃掉的蟋蟀,原来它蹦跳的不远,就在我的脚下。我慢慢的屈下身来,屏住自己的呼吸,好像蟋蟀刚才猛然被我的扑捉弄昏了头,失去了那机灵的警觉,我轻而易举的又一次将它捉到,我兴奋地捉着它回到家里,急忙把它关在盒子里。

    第二天,我得意的把昨夜捉到蟋蟀的情景告诉小伙伴。伙伴们每人都有一两只,作为自己喜爱的宠物,这些蟋蟀都成了我们所拥有的一种精神寄托,在它的身上寄托着我们的一份心愿。斗蟋蟀是一种力量的表现,它们的胜负牵挂着主人的神经和战斗意志。昨晚我所获得那只蟋蟀自然成了伙伴中对峙的新战将,我将新获得的蟋蟀起名为“金将军”,这只蟋蟀与其他人的不同,翅膀上有淡淡的金色,头上的两道金眉也很粗大,有三道一横在眉中间,它成了我爱不释手的宠物,成天拎着它,向小伙伴们炫耀。

   我们三五簇拥,来到我们就读的现文小学门口的大柳树下,开始斗蟋蟀的游戏。我小心翼翼将我的蟋蟀放到伙伴的蟋蟀盒里,有些伙伴看到我的蟋蟀的样子有些害怕,其中有个伙伴他有一只蟋蟀,他的那只蟋蟀也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称它为铁头王,全身乌黑发亮,和别蟋蟀打斗总是累战累胜,一度成了赫赫有名的蟋蟀王,但今天他看到我的金将军精神饱满,个头也比他的铁头王大,他就害怕起来,生怕他的铁头王被斗败。

   我们一群伙伴相互挤着,探头着看到盒子里两只蟋蟀对峙着,就听一阵鸣叫它们斗了起来,我的金将军冲向铁头王,斗了两个回合,铁头王体力不支,金将军还在穷追不放的撕咬着铁头王,那铁头王四处逃窜。这时候,金将军用锋利的牙咬住了铁头王的腿,我的那个伙伴大声叫了起来,“快住手,不许咬断他的腿。”我急忙扯下他的帽子盖住了盒子,不一会把盒子打开,把金将军拿出来。那小伙伴如释负重的出了口气,“总算保住了它的腿。”别的小伙伴一看,谁也不敢再用他们的蟋蟀来战了,这样我的金将军就成了蟋蟀大王。

    我一直精心饲养着金将军,可是没想到的是,秋冷了,金将军在一场秋寒中死去。金将军在盒子里依然保持着自己的雄姿躺在那里,我看到它的样子伤心的哭了起来。隔壁的爷爷听到了,走过来对我安慰,说蟋蟀秋天都要死去的。我说我不相信,那明年的蟋蟀又是从哪里来的?那老爷爷说,有极少数蟋蟀可能会活下来,但大部分都是将要从他们生出的蛋里在土中孵化长大。我小时候也玩蟋蟀,你这只蟋蟀看样子是过个三个冬的蟋蟀,它一定躲过了多次灾难。

    古城里的人十分珍惜曾经拥有过的东西,因为许多东西都带着岁月的痕迹。时间滑动了,我在年轮的圈内圈外一直在寻觅着生命中所拥有的珍贵。金将军和我相伴的时间非常短暂,而我所获得的那种喜悦与伤心,却给我一直的困扰。如果金将军不是被我捉到,也许它的生命可能还会延伸,可能它在蟋蟀里是懂得修行的,因为它有它的修身之道。细细想来,能躲避过三个严寒的蟋蟀,他、它的个肯定要比普通的蟋蟀要大,它的战斗经验应该是很丰富的。

    现在古城已失去了蟋蟀的鸣叫,被人的嘈杂声取代了,这些年我总是留恋月下的古城,我喜欢迈着轻轻的脚步,去靠近那些小小的精灵。我现在听不到它们的鸣叫声,就像心里某一个触点失去了空白。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生命在坦然中消失了一些,又多了一些。那棵大柳树无声的哭泣,因为把喜悦已隐埋在那一个远久的夜晚,它像一个影子,又像一阵风不断吹乱了我的思绪。我走走停停,我等待月亮升起,用柔柔的光照亮古城的每一个深巷,每一栋住宅,我又像聆听到蟋蟀的叫声。

 

 

http://s3/middle/4aa6cf1dxb700e0761742&690

http://s8/middle/4aa6cf1dxb87819a50f67&690


http://s4/middle/4aa6cf1dxb87831cf8213&690

 http://s6/middle/4aa6cf1dxc17896458b15&690

阅读    收藏 
标签:

经典朗诵

央视散文

原始古龙

云南丽江

中视音画文学



http://s5/middle/4aa6cf1dxb700cd50fff4&690

http://s3/middle/4aa6cf1dxb700e0761742&690

 

有一方净土,曾经包裹着爱情,爱情深处化成了一朵朵白云。

    纳西人喜欢耕植爱情,在这一片厚土之中,包藏了古往今来让人惊叹、又让人敬慕的爱情故事。几百年以来,在东巴的圣经里记载了爱情的诗章,好像这些象形文字流淌着悲远的泪水。多少代东巴经师似乎在创作一个爱情的国度,他们手持法螺,吹响了招领爱魂的圣号,好像他们在白云深处寻找到了忘忧的情感圣地。

    翻开一卷卷东巴圣经,一串串象形文字,诠释着阴山那边的天堂圣境,于是,人们编织了一首首赞美白云的歌,那是为爱情舍去生命,执着于情感的丽江纳西人。

    上世纪末,我专门拜访东巴大师,他的名字叫阿什及布罗,他给我讲述了很多东巴的秘笈。他说在白云悠悠的阴山那边,那里的人们都是为了情史而注入到那个世界的。那里是温柔的故乡,在那个世界的众生,没有争夺、没有强暴、没有私利,那是一个和谐的世界。就连那里的猛虎也显得很温顺,可以让人们当成坐骑;那里的白鹿可以耕田,那里的山、那里的水优美无比;在那里所有的树结满了甜美的果实。那里的男女是一阵风一阵雨,他们既可以随意变换自己的姿色,也可以无尽的向所爱的人喷薄自己的情感;他们裸露着自己的驱体,在雷池里饱受太阳的温暖,与自己的情人融为一体。

    阿什及布罗的眼中放出神奇的目光,可在我的心中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未知的答案。我说,那不成了伊甸园了吗?阿什及布罗说:什么是伊甸园?我说就是在圣经里说到的伊甸园。阿什及布罗说,在东巴经里是没有上帝的,我们只认识祖先阿普劳(先哲)。东巴崇尚的是自然,只有融入自然,才能爱怜众生的生命。我们认为太阳与月亮、满天繁星、空中的朵朵白云……一切的一切皆有生命。石头是有生命的、水是有生命的,每棵树都是有生命的,世界上的万神万物都附有自己的灵性。

    所有的情感都来自一种慈爱。在情感的净地丽江,爱情是没有掩饰的,只有执着的温存包容着这里的人们。在过去的年代里,当男女产生了爱,遭到家人的反对,他们会带着无奈但坚定的心,去寻找爱情的归宿,他们宁愿抛弃自己的躯体,让自己的灵魂超脱,为自己的爱情寻找永恒天堂。

   

 

我听了阿什及布罗大师的话,对于丽江的“情死”,一直带着许多许多疑问,难道这里的水赋予爱的灵性吗?难道这里的风带着爱的温情吗?难道这里的山染上了心心相印的情感?我不禁的抬头看着蓝天上飘来的几朵白云,我一直看着这几朵白云慢慢飘到玉龙雪山。我对阿什及布罗说,玉龙雪山是爱情的圣都,这一点我早就知道,那里的人所讲述的无数传说,表述着许多人鬼情未了的爱情故事。

    古往今来,许多人走进了那一座伟岸的大山,而他们一去就没有回头。那是白骨铸造的爱情,那是躯体腐化的超脱。一匹匹山坳里的野狼吞噬了他们纯洁的躯体,散乱在山峦深处的那一堆堆白骨,在夜幕之下折射出许多磷光。我终于明白了,他们在那一瞬间,肯定的是为了爱情在赤裸裸地舞蹈。我忽然感悟到,那些曾经为爱殉情的人,正借着自己骨头里释放的磷光,一丝不挂的裸露着躯体,相互拥抱着,他们的灵魂借助于一朵朵白云游弋,随心随意,望断了情愁。他们的爱是高洁的,高得如此遥远,只有在捧读丽江美丽的白云,从断裂的语言中去寻找他们悲凉和凄美的那种情景,与现实对比的这种爱情,我们与他们拉开的距离太远了,很少有人再去尝试用死去换取爱情。白云再美丽,人们也会躲得远远地,他们的爱情已经揉碎了,碎成粉末,随之和风一起扬起,一直飘到高高的天空,再也见不到他们的影子……

   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寄情于白云,又忘于白云。因为我寄情于白云是纪念那些为爱情逝去的人;我又忘于白云,是因为我的情感不可能达到这样高的境界,也没有这样的勇气。我的爱始终在性与爱之中彷徨,爱情的根一次又一次被陈腐的世俗撅断。但我寄情于这一片山水,因为这里流淌的是爱的圣水,因为有了爱地洗礼,那一片白云显得更加美丽。


 

http://s2/middle/4aa6cf1dxb700e26e5b81&690


 
http://s14/middle/4aa6cf1dxb70f04fd290d&690
http://s3/middle/4aa6cf1dxb700e0761742&690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