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版本推荐 |
说布里顿以一人之力把英国现代歌剧带进经典歌剧的殿堂, 绝非夸张。他一生创作了15部歌剧,至少有4部是在歌剧史上具有相当地位的作品。 他对歌剧题材的选择是非常“现代”的,即关心人的命运、人在社会(或群体)中的处境,以及这种处境对人的心理世界的影响。作为公开的反战分子和同性恋者,布里顿总是下意识地把自己作为主流社会“局外人”的处境“映射”到他的歌剧作品中。实际上我认为他最杰出的歌剧作品恰恰具有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特质,即在震撼人们的心灵、激发人们的思索的同时, 并不给出黑白分明的答案,而是留下无限诠释的空间。 而在音乐的运用上,布里顿既反对普契尼式的有时丰盛得几近过剩的旋律和配器,也反对另外一些现代作曲家们的无调性。他的主张是:“作曲家选择哪种写作风格并不重要, 只要确实有东西可说, 而且能说得清楚。” 换言之, 音乐是为主题、为题材服务的,而不是整个歌剧, 包括故事情节、乐队和音乐,都是为一两位歌星的咏叹调服务。正因为如此,他的歌剧真正在剧院里经常上演并不算太多。
标签:
杂谈 |
分类: 版本推荐 |
Berlioz: Les Troyens
全剧长达4个多小时的的“特洛伊人”与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首演时间接近,据说柏辽兹就是在听说瓦格纳写作“指环”的计划后才开始写“特洛伊人”的。然而与大获成功的“指环”相比,
“特洛伊人”要算命运不济了。 尽管比“指环”短得多,
“特洛伊人”还是被认为太长,结果柏辽兹有生之年只看到这部剧的后半部分“特洛伊人在迦太基”的上演,
而且还是删节版。全剧(前半部分称为“特洛伊的陷落”)上演要等到1890年了(当然还是删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