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时佩璞

蝴蝶君

最近读了一本纪实文学,名叫《联络人》(Liaison),作者是美国记者乔伊斯•瓦德勒,讲的是京剧演员时佩璞和法国人布尔希科的离奇故事。这个真人真事给美籍华裔剧作家黄哲伦带来灵感,创作了轰动一时的百老汇名剧《蝴蝶君》,后又被改编成同名电影。

记得很小的时候在报纸上读到过这个京剧演员的离奇故事——他和法国大使馆一职员发生恋情,并通过这个法国人搜罗法国使馆情报。京剧演员是男儿身,却使年轻单纯的法国人相信他其实是个女儿身,并还为他怀孕生子。二人断断续续持续了一二十年的情人关系,法国人竟浑然不知他的“美娇娘”其实是个男人,而他的亲骨肉竟然是从新疆买来的维族孤儿。后来二人相聚法国,但被发现有间谍行文而被捕入狱。法庭宣布了体检结果:京剧演员是百分百的男人,而那个孩子和二人都无血缘关系。法国人当即崩溃。

当时读到这个故事,心想,这是何人编的,也太胡扯了!可是没想到,现实就是比戏剧还离奇!


后来和京剧届老前辈核实,大家都点头确认此事并非虚构。那个京剧演员名叫时佩璞,还颇有背景。他自称是梅兰芳弟子,曾和梅兰芳、梅葆玖、梅葆玥三人合影(上图)。虽然后来出事后梅家否认他和梅兰芳的亲近关系,而且说和梅兰芳合影的人太多了,一张合影不代表什么,但是,能单独和梅兰芳与他的二子女合影,不是一般关系,怎么能够做到?

严格来说,时佩璞主攻的行当是小生,而不是青衣。而且在北京青年京剧团里他的职位是编剧,并非演员。


这个叫波尔纳多•布尔希科的法国人也是个人物。法国是最早与中共国建交的西方大国,而法国驻京大使馆一成立,波尔纳多就影评来了。当时他才20岁,高中只读完了十年级。他在巴黎听到朋友说起这个职位,一申请就成了。一个20岁的法国青年来到1964年的中国,得需要多么大的冒险猎奇精神啊!

在法国大使馆,他的工作是会计兼打字,并不是什么重要职位。


然而,偶然的机会他和时佩璞认识了。当年的时佩璞相貌确实有点梅兰芳、张君秋那些京剧名伶的感觉。据京剧届老前辈反映,他确实女性化十足,好像生活中处处在唱旦角。他虽然以男装装扮,但是告诉波尔纳多,他其实是个女儿身,因为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所以自小被家人当男孩子养大。


二人发生了亲密关系,后来有一天,时佩璞告诉波尔纳多,他怀孕了。而波尔纳多离开了法国大使馆,又去了亚马逊探险,后又应聘到了法国驻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的大使馆工作。


当年的波尔纳多也是一表人材,为了时佩璞,不惜从使馆里拿来上百份文件千里迢迢坐火车来到北京,交到时佩璞手里,尽管那些材料都没有什么情报价值。不仅如此,他还为时佩璞买过好几块劳力士手表,还有电视机、录音机等很多当时中国极其罕见的家用电器。

在北京,他见到了他的“混血儿子”时度度。其实这个“混血儿子”是时佩璞花了3000人民币从新疆买来的维吾尔族孤儿。


波尔纳多虽然在法国有了个新伴,但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心要把时佩璞母子俩带到法国来。终于如愿以偿,时佩璞以文化交流的身份带时度度都来到了法国。


当法国的“婆婆”见到“儿媳妇”时佩璞的时候,老太太不知该说什么好。这个时佩璞怎么看都不是女儿,也不像是女扮男装的人。


而时佩璞永远是一身男人打扮。


初到法国,时佩璞混得风生水起,受到法国文化界人士的推崇和喜爱,短短几个月,又是上电视,又是去讲授京剧,又拍纪录片,不到一年就存了可观的一笔钱,约合一万美元。那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


那维吾尔少年时度度,确实是欧亚混血模样,而且颇有几分像波尔纳多。这时的时度度已经十六七岁了,他心知肚明自己和波尔纳多没有丝毫血缘关系;他是因为母亲为饥饿所迫不得已卖掉的。


生亲不如养亲,这个时度度挺有孝心。时佩璞因间谍罪入狱,本来判刑六年,但一年多后获释。出狱以后,一度生活拮据,时度度则在餐馆打工供养这个养父。

时佩璞于2009年因心脏病去世。时度度现在生活在巴黎,如今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

波尔纳多则生活在他老家的一所养老院里,至今对时佩璞的欺骗耿耿于怀。

这本书可远远比那百老汇剧和好莱坞电影精彩多了!虚构的故事永远不如现实人生更加错综复杂、耐人寻味!

别人也许只看到时佩璞和波尔纳多的荒诞,嘲笑波尔纳多的愚蠢无知,讥讽时佩璞的阴阳错乱,甚至对他们私生活的细节充满了无尽的好奇和猜测,甚至恐怕还有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责骂和批判。对于当事人,这无疑就像是被扒光了游街示众一般,隐私部位尤其毫不遮掩地暴露给世人窥探。我则看到的是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环境,“非主流”的“少数族裔”被迫以这种匪夷所思、见不得人的方式享受主流人士才能光明正大享受的情爱,不禁为他们感到一丝怜悯。他们归根结底就是两个灵魂而已,只不过游离在不能被接受的二元世界边缘,因此编出和演绎了一个个我们平常人无法理解的离奇故事。

相比真实故事的高度错综复杂,百老汇剧和好莱坞电影《蝴蝶君》简直太一厢情愿地简单化了。
阅读    收藏 
标签:

牛津

英国

牛津城堡监狱

分类: 欧洲见闻
来到英格兰牛津大学城,有一处观光胜地是游客必看的,那就是牛津城堡与监狱。牛津城堡是一座中世纪城堡,始建于11世纪,起初用于军事防御,自14世纪开始主要用于牛津郡行政办公场所和监狱。作为监狱,一直使用到1996年。之后这里开始出租给好莱坞电影公司作为拍摄场地,后又逐渐开辟了酒店、咖啡馆、餐馆,招待各方游客。

城堡中有一处900年前的地穴,据说这里时常闹鬼——尤其是蒙冤的犯人死后通常冤魂不散。我拍摄的这个角落,据城堡的英国导游介绍说经常有人拍摄到黑色鬼影出没。

城堡监狱中有一个著名的死刑犯,名叫玛丽•布兰迪(1720-1752)。我来到她曾经被关押的牢房里逗留了半天。1751年,她用砒霜毒死了她的亲生父亲弗兰西斯•布兰迪。

事出有因。玛丽的父亲也算是名门贵族,把玛丽自小培养成了一个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然而做父亲的为女儿迟迟嫁不出去而日夜担忧,于是悬赏4000英镑招贤入赘。重赏之下必有勇夫,1746年苏格兰贵族将士克兰斯通应征,玛丽也一见倾心,二人商定1751年成婚。

不料节外生枝,这克兰斯通竟然是有家室之人,之所以应征,多半是看上了布兰迪家的钱财。玛丽父亲见克兰斯通未必想和原配离婚,于是坚决反对这门婚事。

玛丽后来在审判中辩称,克兰斯通给了她一瓶药,说是人吃了能够反悔,让她悄悄给她父亲下药。谁知她父亲吃了药以后没多久便一命呜呼。克兰斯通早逃之夭夭,潜往法国,后来没多久也过世了。玛丽则锒铛入狱,于1752年4月6日被判绞刑处死。

在被处绞刑的那天,玛丽表现从容不迫,还要求刽子手把她架低一些,以免围观群众偷窥她的裙底。

后世的人们对这一女子则充满了同情,认为她不应该遭此死刑。

在监狱中,我还看到很多曾经的犯人的图文资料,可见过去的英国刑法是极其严苛的。1870年,17岁的少年卡特、弗里曼因为偷面包而各自被判入狱21天。54岁的霍顿因为偷了10-12磅的麦子而被判入狱42天。15岁少年加德纳因偷了一根皮带子而入狱21天。

我当时心里想:一个人要不得不去偷面包,那是因该谴责这个人呢,还是应该谴责这个社会和它的统治阶层呢?现在的英国还有多少人会去偷面包呢?

这座庞大的古建筑已有一部分被辟为高级酒店了。想到历史上这里关押处决诸多犯人,阴气森森、鬼影重重,有多少人愿意入住这里的酒店呢?
阅读    收藏 
标签:

加拿大

温哥华

分类: 家住天堂



周六我们几个朋友应邀来到温哥华缪老师家做客。本来缪老师发起大家去斯坦利公园野餐,后来我们担心会下雨,缪老师建议改在市中心饭馆聚餐,之后又改为在她家聚餐,毕竟在家里吃得更舒服一些,不用担心餐厅翻台的压力。

来到缪老师新家,这是温哥华西区一座漂亮的独立屋。



我进来时缪老师已经陆陆续续准备了很多菜肴。

缪老师是多年的好朋友,是我敬佩的一位大姐。她是安徽巢湖人,有典型的皖南人的质朴,在国内的时候是中学英语教师,丈夫苗老师则是毕业于中山大学英语语言学习的硕士,在英语教学上颇有建树。

2001年苗老师作为技术移民主申请人携妻带子移民温哥华。作为非投资类的移民,无论是来自欧洲的还是中国的,无论是四百年前乘坐五月花到达马萨诸塞州的第一批英国清教徒移民,还是现在每天登陆的新移民,都需要有一定的冒险精神,所以时至今日,北美大地汇集了来自全世界敢于冒险、进取的移民,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多元化的民族大熔炉。

缪老师一家何尝不是担承了极大的风险?首先,当初,苗老师在广州已经事业有成,缪老师也有稳定的工作,当苗老师一心要移民温哥华的时候,缪老师还十分不解,但是她支持丈夫的决定,毅然辞职跟着丈夫带着年幼的儿子来到人生地不熟的温哥华。

起初一家三口带了一万加元的所有家底,不料两个月就花得只剩下一千加元。眼看下个月房租就要交不出来,苗老师赶紧回国继续工作赚钱养家,而缪老师母子二人留守温哥华。

很快,缪老师在列治文的一个包装厂找到了工作,靠打工的收入维持生活,并到学院里继续深造。经济稍微稳定下来,苗老师又回到温哥华,开始在一些私立的托福雅思学校代课。后来他们决定创建自己的学校,于是富兰克林英语语言学院诞生了。

经过十几年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近年来校址迁往寸土寸金的温哥华市中心地带。这所学校成为大温哥华地区华人创建的历史最久、口碑最好、成功率最高的学校之一,每年都向加拿大和美国名校输送大量新生。

一次闲聊缪老师戏谑道:“人家是中国赚了钱带到加拿大花,我们家正相反,我们是加拿大赚了钱贴补国内的生意。” 可见加拿大也并非人们传说中的市场饱和、赚钱困难的吸金之地。只要踏踏实实、诚诚恳恳做事,是金子在哪里都可以发光。

缪老师的成功,首要原因就是她是一个好人,而好人看上去甘愿吃亏,其实从长远眼光看来她得到的远远多于她失去的。举例说,第一,每次我们吃饭,缪老师总要抢着埋单,请了客还不算,还要给我打上包;我执意要礼尚往来,她甚至都会到收银台和我撕扭起来,坚决不让我破费,以至于在座的老外都误以为我们在打架。第二,有一个人曾向缪老师借了8000加元,几年都未还,至今还躲着缪老师,而缪老师说起来毫无愤怒之感,十分淡定,还对那个人表示同情。第三,我们每次开一家一菜聚餐,别人可能只带一个菜或空手来,而缪老师总要带两三个菜,有时候还额外再买一个大蛋糕。第四,有一次缪老师得知我即将要去外地工作,因为上班匆忙来不及事先准备,索性带了和好的面、馅儿,来我家亲自为我包了很多饺子,让我放冰箱里速冻了慢慢吃。第五,缪老师帮我侄子申请温哥华的学校三次,每次都垫付100加元申请费,我居然毫不知情;等我发现后,赶紧请她吃饭,并还她300加元,她则坚持让我还她200元,道:“你不是还请我吃饭了吗?这顿饭也要100元啊!”

她不仅对我给予很多厚爱,她对她学校里的学生也一样超越了一个老师或校长的职责——很多学生都把她比作一个慈祥可亲的第二个“妈妈”,家长把孩子交给她自然格外放心。

相比之下,大温哥华其他几个华人私立语言学校的老板都太精明了。她们也许业务很强,但是那种精明拒人千里之外。她们是不能吃亏的,谈起钱来锱铢必较、毫厘不爽,对任课老师也盘剥吝啬。但是她们也许赢得了小利,失去的却是人心。

傻人有傻福,的确是这样。精明人赚的是眼前的钱,而厚道人赢得的是满世界的口碑相传。

最近缪老师又有了更大的喜讯,她申办私立中学获得了加拿大政府的批准!预祝她事业更上一层楼!


阅读    收藏 
标签:

民宿

爱彼迎

airbnb

分类: 说东道西
最近有几个朋友说他们正在考虑将家里多余的卧室用来做民宿airbnb(爱彼迎)。他们把做民宿想象得有点太美好、太容易了,其实很多酸甜苦辣,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这个。

我最早听说airbnb还不知其为何物,后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出行选择airbnb,于是2016年10月搬新家后陆续将家里的两个客卧开辟为airbnb。

我不提供早餐,主要原因是各国老外事儿多,有各种各样的食物过敏,有的不能吃鸡蛋,有的不能吃奶酪,有的不能吃麸质食品,有的不喝全脂牛奶,有的只吃全麦面包。众口难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我的第一批客人是一对来自澳大利亚的俄罗斯夫妻,他们住了十天。我们这个地方价钱要不上去,所以刚开业的时候一个房间每晚收费仅28加元。同时,还要不断添置物品——床单、被罩、薄被、厚被、枕套、浴巾、手纸、台灯、洗浴用品、电吹风、电水壶、闹钟等等。

起初根本不赚钱,因为你要没完没了贴钱。有一次一个客人问我有没有熨斗,因为他第二天要工作面试。当晚下着雨,我开车到沃尔玛去给他买熨斗和熨衣板。但是这种东西都是一次性投资,买也就买了,以后还会有客人用。

由于打扫房间比较麻烦,又花了不到700加元投资购买了一个Dyson V8吸尘器,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不少劳动力。

绝大部分客人还是不错的,但是差劲的肯定会有。我给自己用的浴巾都是便宜的,给客人买的是较贵的。一次,一对来自《流浪者》故乡的夫妇退房后,我看到崭新雪白的浴巾上污垢斑斑,貌似他们用浴巾擦行李箱或皮鞋了。还有一个同一国家的男客人在我家染头,然后用雪白的浴巾擦头,自然留下顽固的污渍,让我费了好多劲去漂白。

起初不会漂白,只管泼漂白液。后来听朋友说,要先用凉水加漂白液泡十五分钟,然后用高温洗涤,否则的话会毁掉毛巾或衣物。

有人问是不是中国来的客人表现差一些。还真不是。我接待的中国客人都很棒,可能是因为他们出国了,有注意公德的意识。有一对山东的母女,每天用完卫生间之后都主动打扫,地上看不到一根头发。她们走的时候房间里就跟没有住过一样。有的中国客人(包括台湾)的,刚来会表现出不信任的样子,生怕吃亏,生怕房东刻薄,但是一相处就好了,有的还成为了朋友。

制度是在发现问题后不断完善的,没有制度一上来就尽善尽美、滴水不漏。比如说我原先允许客人用洗衣机和烘干机。没想到有一对菲律宾母女,住了三个晚上,洗了两大堆衣物。于是后来我规定,住七晚或七晚以上的客人才可以用洗衣机,而且一周只能用一次。

我原先允许客人在厨房做饭。结果有一次来了一个马来西亚华人女生,她一日三餐都要做饭,弄得我都用不了厨房。这也就罢了,因为我可以出外吃饭。有一天,我准备第二天去班夫自驾游,这晚9:45进家,发现炉子没有关!我于是上楼敲这个女生的房门,她半天才开门,很不爽的样子,一听我提醒她没关炉子,她一句“对不起”都没有,反而振振有词,说不知道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关炉子。就因为这次失火隐患让我不放心,我取消了第二日外出自驾游的安排。这个客人离开之后,我立即修订入住规则,规定客人可以用其他电器做饭,但不能使用炉灶。为此,我又花了200加元投资购买了一个智能锅,煲汤、炖菜、烤蛋糕,都很专业,没有了火灾隐患。

有人问日本、韩国客人是不是表现不错。我只接待了一个日本人。日本、韩国客人最大的问题是英文不好,所以不仔细看我的规则。我明明规定不让使用炉子,但是每天早晨就听见那个日本人在我厨房里剁鸡,然后炖鸡。终于有一天让我亲眼看见了,我提醒他规则上明确规定不提供炉灶。他看上去很内疚。因为不好意思,当晚他就提前退房了,之后给我留个一个很差的评语,还批评房东沟通欠佳。

另外有一个韩国男生,倒是不用厨房,人也很安静。有一次他拉肚子,马桶圈下面全是他的喷溅的粪便,我赶紧消毒擦拭干净,以免别的客人看到再给我一个差评。还有一对韩国年轻男女,也不看规则,用了炉子。经我提醒,二人恍然大悟。有一天这二人中的一个不知为何往马桶里扔了很多手纸,导致马桶严重堵塞。于是我又去疏通马桶。很多维修维护都得亲自上阵,因为如果请工人的话,一登门就要180加元。

有一个意大利人,独自入住以后又加钱添加了一个房客,说是他女朋友。人家交了钱,我也不便说什么。可是他这个女朋友有时候半夜来一两个小时就走了,有时候上午10:00来,12:00就走了。我家大门简直不分早晚,任何时候都可能会有人来,有人走。他退房后我洗床单,雪白的床单上有一滩血迹,浴巾上还有污垢,简直能把人气疯。好在使用了正确的漂白方法,漂得一干二净。

接待了好几个德国客人,还都不错,绝对放心,住过的房间都跟没住过一样,卫生间用了也一尘不染,而且你每天每夜几乎感觉不到他在你家里。有一个德国客人说,这是因为德国的家庭主妇们就很讲究,所以养出的儿子也都比较规矩。当然,这是一个刻板印象,不适用于100%德国人。

做起民宿,遇到差的客人对我们心情的影响远远大于好的客人。一个令你头疼的客人,会让你后悔不迭为什么非要做这憋屈的生意。但是随后倘若你又遇到一系列好的客人,你又放弃了关张的打算。

也有这样的客人,住的时候表现还不错,安静、卫生,但是不知什么地方不如意,走了以后留了一个差评。

随着客人越来越多,85%以上都给我五颗星,所以从第一天开始,我一直被评为“超级房东”。

做民宿挣不了什么大钱,除非你的房子位于世界顶级旅游胜地,如巴黎、纽约、伦敦、罗马、阿姆斯特丹,这些地方常年不愁没人来,所以价格都要得很高,而且还常常满员。我的民宿也就是勉强覆盖了所有开支,因为我们维护费用是很高的。北京很多公寓一年的物业费才2000人民币,而我们这里一个月恐怕就要2000人民币。

更无奈的是,airbnb这家公司绝对是向着客人的。他们宁可得罪一个房东,也不会得罪一个客人。如果客人在你家和你发生纠纷甚至肢体冲突,airbnb的客服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他们只能劝你妥协、让步。

做民宿,你能挣点钱,但是如果你跟客人合住,你会感觉生活质量下降了,好好的家,你自己待得倒不舒服。好的客人当然不会给你那种感觉,差的客人一个就让你够受的。后来又发生了一件奇葩故事,让我对airbnb客服彻底失望了。
阅读    收藏 
标签:

曼哈顿

纽约

百老汇

分类: 美国见闻

笔者第二次去纽约曼哈顿百老汇,前后看了四出戏,所见所闻,颇有颠覆性,其中之一就是每出戏即便一个群众演员也能歌善舞、尽职尽责、叹为观止。当大多数观众目光集中在追光灯照射下的主演的面部表情上,我却特别留意每一个群演,简直令人叫绝——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跟剧中人物附体了一样,与故事剧情同步,与主演扮演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这使我想起多年前国内某京剧院团一领导跟我聊起他们团的几位中青年骨干。当她说到某当家花旦时候,道:“小X嘛,有嗓儿,有扮相,人也很用功,但是吧,你让她演主角她就很卖力,而让她演个配角她就给你瞎凑合。” 据说,国内演艺剧团这种情况不少见。另一个领导说起跑龙套、翻跟头的群演,道:“那些人最辛苦,年轻的时候还能跑跑龙套,一辈子也没出头机会,老了翻不动跟头了,也就歇菜了。” 跑龙套的群演自己则说:“我们的任务就是舞台上翻翻跟头,跟跳体操没什么两样,也不需要我们有什么表演。”


为什么从群演就可以看出这么大的差距呢?我个人认为一个是体制原因,再一个是薪水报酬。网上搜索了资料,百老汇对于已经功成名就的明星来说,收入是比较高的。在好莱坞已经成名的演员,为了给自己的履历再增添点含金量,通常会再去百老汇演演戏,比如上述的修•杰克曼和丹尼尔•克莱格,二人2010年去百老汇演出,每人每周基本报酬是四万美元,加上票房分成,每周实得报酬达到十万美元。当然这个数字对于好莱坞明星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百老汇的平台是无价的。同理,奥斯卡金像能变卖多少钱,对于明星大腕来说不值得一提,但是奥斯卡的奖项是无价之宝,有多少人觊觎!


网上资料显示,百老汇演员最低基本工资是每周2000美元上下,这个数字来自百老汇与演员的标准合同。那也就是说,一个群演最少可以拿到每周约2000美元的最低保障。这个薪资虽然不能让演员大富大贵,但是可以让他们在纽约过上体面舒适的生活。但是,考虑到演员可能面对较长的失业期,这个薪水并不算很高。

百老汇每出戏都给观众发一个Playbill的册子,相当于演职人员表。他们的机制值得中国借鉴,有这样一些英/法术语需要清楚——

understudy 即替补演员,相当于我们说的B角,即当某演员临时有情况不能登台,这个替补要能随时待命,替代上场。

ensemble 源自法语,即群众演员,意为和一群人一起表演的人,比如是一群侍者、一群士兵、一群市民等等中的一员;群演中的某个人也可能是主演的替补。

swing 中文叫“摇摆人”,也是替补,他或她哪一个角色都要会演,谁临时来不了不能演出了,就要替补上去。一出戏通常先落实摇摆人,后筹建剧组。

好在百老汇有较为公平的竞争机制,谁好谁上,所以任何群演、替补,都有机会成为星光灿烂的主角和明星,所以没有人会不甘心的。

中国演艺界毕竟潜规则太多,还很难做到百老汇那样的良性竞争。






阅读    收藏 
标签:

美国

纽约

曼哈顿

大都会

分类: 美国见闻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什么?有人说是丹铎神庙,有人说是日本浮世绘,而从我看到的大都会自己的画册封面选择的这幅作品,我认为这幅画至少是大都会诸多镇馆之宝中的一个,那就是法国画家安格尔的《布罗格利公主》。

安格尔全名为让•奥古斯都•多米尼克•安格尔,1780年生于法国,1867年逝世,享年86岁。他是新古典主义最后一位领导人,画风中规中矩,一丝不苟,对毕加索都产生过影响。

他年少成名,17岁已经成为很好的画师,1825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他一生崇拜拉斐尔,深受拉斐尔的影响。他主张轮廓完整、构图严谨,对新生代的画风嗤之以鼻,是典型的学院派领头人。

大都会收藏的《布罗格利公主》是安格尔在73岁时完成的作品,此画令人惊叹不已之处在于其写实的程度可谓登峰造极。

但是,也有人指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西方的浪漫派和更注重写意的中国画,虽然不够严谨,不够写实,但是也是一种画风。诚然,你用中国水墨或白描的方式画出一个如此写实的布罗格利公主,是万万做不到的。但是话也说回来了,你让人家安格尔随便联系两下子用水墨画个鸟,画个虾,恐怕不是难事,但是你让中国国画家画一个布罗格利公主来,就要拭目以待了。




阅读    收藏 
标签:

土耳其

伊斯坦布尔

分类: 环游世界

来到土耳其之前,知道这是穆斯林世界唯一一个现代民主的国家,当初土耳其国父凯末尔致力于要脱亚入欧,甚至抛弃了原用的阿拉伯文字,改用拉丁字母。如今的土耳其是一个政教分离的国家,伊斯兰教不是国教,没有阿拉伯国家那么严格的清规戒律,社会相对宽松、包容。

那么,如今的土耳其有多么西化呢?

几天的感觉是,这里的风土人情距离埃及等穆斯林国家更近,而距离欧洲更远。即便伊斯坦布尔横跨欧亚,她的欧洲部分一样是中东情调。

和埃及一样,这里一小部分人热衷宰客,另一部分人则为他们的同胞义愤填膺,为被宰游客打抱不平。和埃及一样,这里开车杂乱无章,遇到堵车时集体鸣笛,狂躁不安。和埃及一样,这里时不时看见穆斯林跪拜祷告,貌似虔诚。和埃及一样,这里的人们似乎对东方游客充满好奇,要么搭讪,要么合影。和埃及一样,这里的人街上发生冲突可能争吵,但决不动手。



这里一样有大巴扎,有4000多家店铺,货物从廉价到高档,琳琅满目,目不暇接,但是鲜见顾客购物,估计都在防范被宰。



这里街边卖栗子的、玉米的,随处可见。他们起早贪黑,实在辛苦。



中餐太少,偶见一中餐馆,大红灯笼高高挂,名曰长城饭店。



这里到处是历经沧桑的欧式建筑,宛如走在葡萄牙某破旧的街道。



街边擦鞋的师傅,还配备了外观考究的家当。



街道虽然破旧,但还算干净。



真正有味道的是这些年久失修、外墙斑驳的老楼,和意大利有一比。



11月的伊斯坦布尔,游客云集,摩肩接踵。



总之,这里还是一个中东国家。土耳其一心要加入欧盟,恐怕任重道远啊!
阅读    收藏 
标签:

基因

dna

分类: 说东道西


不久前花了60多美元吐一口唾液进行DNA检测,目前这个检测风靡欧美。今天报告出来了!


先看了我的祖先来源。我是64%东亚血统,30%东南亚血统,还有6%是其他。天哪,我的祖先竟然还有东南亚人,太不可思议了!那6%是什么呢?中国北方是汉、蒙、回交融的地方,古代还有那匈奴、鲜卑、突厥......,因此不完全是东亚血统也很有可能。


有意思的是,这一口唾液就测出我的基因决定我头发自来卷,还真准!平时短头发看不出来,头发一长,前后左右都大波浪,都不用烫头了。这上面还说基因决定男性谢顶可能性较低,的确如此。论谢顶,欧洲人的基因就比我们强一些。


更耐人寻味的是,一口唾液测出我DNA决定更有可能有学术上的成就(举例说,更有可能大学/学院毕业)。看来从事学术工作、读书好不好,也都是基因决定的呀!

还说基因决定我反应速度可能更快。


还说基因决定我记忆力有可能更好。是的,我周围亲友一致公认我记忆力不是好,而是相当好。



这一口痰还告诉我,我不太可能是一个早起的人。是的,如果这天没有课,我一定是11点前后起床。当然,我这是小巫见大巫,我有好几个朋友是午后起床的主。



这上面说我有运动员基因,有可能是运动型的,还说吃谷蛋白有一般风险度,也就是说面筋、烤麸这类食品不要多吃。


这一条有意思,说蚊子一叮我,包可能会大。是的,今夏和朋友去菲莎河谷,惨遭蚊子叮;后在法国南部穷乡僻壤被群蚊叮咬,包又多又大,好几天才消。而有的人确实不招蚊子。
阅读    收藏 
标签:

柏林

德国

纳粹

希特勒

分类: 欧洲见闻
来到德国柏林,有一个景点不尴不尬——它既是一个景点,又不是一个景点;它没有什么可看的,但又每天吸引来成群结队的世界各地游客;它不像勃兰登堡门,没有官方刻意宣传,只有一块简单的示意图牌子,但是,对于此处,游客几乎无人不知;游客来到此地,更不知该用何种词汇来形容这一举动和此时心态。

这个地方就是希特勒的地堡遗址,也叫元首地堡,是纳粹德国柏林总理府当年的地下掩体。希特勒和情妇爱娃自1945年一月起在此生活,当年4月30日在这里自杀。


我在网上搜索,找到了这个地方,如今这里是一片居民区,只有一块示意图牌子,用德语注明这里曾是元首地堡。



我在这里停留片刻,便见到至少两大队游客来到这里,导游操着外语绘声绘色讲述历史,而游客们一个个聚精会神。我当时真希望也能听懂他们的语言。



严格来说,这个地方不是柏林市政府官方指定推介的旅游观光景点,因为怎么说都不合适——对于希特勒那个大魔头,你怎么说呢?难道要给他树碑立传吗?但是,若是完全让这个地方从地图上消失,也不合适,因为人们会说你在删除、毁灭历史。所以,事到如今,这里只留了那么一块牌子。地面上全是居民楼,也不知住在这里的老百姓每日经过希特勒亡灵悠荡的地方,是何等感觉?也许这里的房价非常便宜,才能吸引来购房的人们?



我站在的这片地方,当年地下就是希特勒的元首地堡。1945年至1949年苏军占领期间地面建筑被夷为平地,但地堡因为无比坚固而得以保存。1959年,东德政府试图彻底炸毁地堡,但以失败告终。两德统一后,地面上建起了居民楼、停车场,地堡大部分被毁。


阅读    收藏 
标签:

荷兰

阿姆斯特丹

安妮故居

安妮日记

分类: 欧洲见闻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是一个博物馆云集的城市。有一家博物馆虽然规模不大,但火爆程度不亚于梵高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这里不接受现场售票,只接受网络预订,而且一票难求,很多游客都在数月前就预订完毕。这里每天网上会就最近几日限量放票,但是如果你动作太慢,马上就全票售罄。这个博物馆就是《安妮日记》作者安妮小姑娘当年躲避纳粹抓捕的故居,如今被辟为博物馆,供全世界游客参观。


由于我没有事先预订,来到这里看着长长的队伍,实在无奈。回到有网络的地方,用手机上网看看有无限量放票,果然,第二日确实有少量票,但是因为我当日要去机场提车,日程安排有冲突,只好作罢。

不过,好歹我来到了这里,也许隔着墙,隔着窗,能体会一下当年这个小姑娘一家人的恐惧、惶惑和凄苦。

《安妮日记》一书被认为是上个世纪最重要的书之一,由德籍犹太小姑娘安妮•弗兰克所写。这本书至今是欧美无数中小学必读教材,多次被搬上银屏。柏林还有一所学校就以安妮•弗兰克之名命名。

安妮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德籍犹太人家里,为了躲避纳粹迫害,全家移居荷兰。纳粹占领荷兰之后,开始四处搜捕居住在荷兰的犹太人,安妮一家于是隐居在此屋中,后又有朋友加入,所有人屈居秘室,长达两年。

在这里,全家没有自由,生怕被人发现。吃喝拉撒都在这里,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得敏感、脆弱、紧张。安妮在这里坚持写日记,详细描述了一家人隐居的生活和复杂心态。最终,由于他人告密,所有人被纳粹逮捕,投入集中营中。最后只有安妮父亲幸存下来,其他所有人都死在了集中营里。

1945年战争结束,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回到荷兰,将日记出版,实现了女儿的夙愿。后移居瑞士,并于1980年过世。


我和宝宝在安妮故居博物馆前逗留了很长时间,不忍离去。我心想,既然喜欢荷兰,喜欢阿姆斯特丹,总要给我留一个重访的理由,所以没能进入安妮故居也就不再遗憾了。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