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理论 |
破窗理论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在1969年做过一个有趣的心理实验:
首先,他把两辆一模一样的车子遗弃在纽约两个不同社区的街头。其中停放在Palo
Alto这个较为富裕社区的一辆,过了一个星期还完好无损;停放在Bronx这个相对贫困社区的一辆,他拆掉了车牌,打开了车篷。
你猜猜有什么事情发生?
不到10分钟路人便开始偷窃,把值钱的东西例如电池、散热器等都拆下来偷走。接着有人开始进行破坏,刮花车身、敲碎玻璃。3天之后,车子变成一堆废铁,连小孩都去糟蹋。出乎津巴多意料的是,其实生事的人很多是衣冠楚楚的白人。
或许你并不感到意外,毕竟社区阶层背景有别嘛!但更有趣的还在后面:
津巴多随后又把前文说的那辆停放在富裕社区车子的一块玻璃敲碎。你猜猜接着又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仅仅几小时,车子便遭遇类似的命运。再一次,生事的很多都是衣冠楚楚的白人。
后来,两位犯罪学家詹姆斯·威尔森(James Q. Wilson)和乔治·凯林(George
Kelling)受到启发,提出了有名的“破窗理论”(Broken Window Theory):
如果有人打破了一栋房子的窗玻璃,而这扇窗户没有得
标签:
收藏 |
分类: 收藏 |
标签:
收藏 |
分类: 收藏 |
标签:
收藏 |
分类: 收藏 |
标签:
杂谈 |
历代统治者不遗余力打击律师的原因
十年砍柴
《南方都市报》2009.12.20.
中国古代的讼师,从事的职业和现代的律师差不多,都是吃法律饭的。但二者不能等同,至少从社会地位来看,今日律师界虽然有种种问题,但总体说来,律师作为一种职业,凭智力吃饭不但获得社会认可,还被多数人艳羡。——前几年的律考、这些年的司法考试,要通过何其难也。
但讼师不一样,尽管也是靠帮人打官司为生,但在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评价中,多是负面的。讼师几乎等于讼棍,被称为“珥笔之民”,被形容为:教唆兴讼、包揽词讼、操弄刀笔、串通衙门、诈骗诈财。
因此,讼师这个职业几乎带有原罪,哪怕某个讼师真的是替弱者伸张正义,也要被官府打压。最有名的一个故事是被编成戏曲广为演唱的《四进士》,戏曲虽是虚构,但其历史背景却很真实:
明朝嘉靖年间,严嵩专权。四位新科进士毛朋、田伦、顾读、刘题(俗称同年)外放为官。四人结拜兄弟,约定赴任后不贪赃枉法。
标签:
杂谈 |
分类: 史料 |
标签:
杂谈 |
分类: 史料 |
曹景行评上海“钓鱼执法”:政府不能陷自己于不道德
曹景行(著名时事评论员):这个事件所反映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如果事先已经有人检举揭发他是黑车
标签:
广电总局短片电视购物广告 |
分类: 杂谈 |
2009年9月21日,国庆前夕,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强电视购物短片广告和居家购物节目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自2010年1月1日起,所有电视购物短片广告作为广告管理,计入广告播出总量。
早该出来管管了!
绝大部分电视购物广告短片过度渲染,相当一部分此类购物广告简直就是诈骗。也不知发生了多少这样的诈骗既遂。此类节目的一些主持人歇斯底里,就像吃了摇头丸,令人作呕。
关键是一些电台和行政监管部门不作为,不履行公共责任,赶鸭子上架,咿呀乱叫,上行下效,乱球整!试看《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躺在那儿睡觉觉!
电视行业往往以所谓的“专业问题”(诸如坚持自我裁判认定电视购物短片性质应属于电视节目,简直是指驴
标签:
公共生活常识论美国民主法国杂谈 |
分类: 杂谈 |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蛮赞同鹤先生(贺卫方教授)在《答某君关于演讲的提问(增补)》中强调的“没有坏问题,只有坏回答”的理路。
其实,面对别人提出“三个至上”这样的“问题”,鹤先生的第一反应是拍案而起,似乎有点过度,自相矛盾?不是没有“坏”问题吗?
好在,鹤先生的后续“回答”不是即兴的,不算“坏回答”吧。
在下看来,鹤先生基本上做到了两点:
一,“把简单问题机敏地转换为一个更有学术意义的问题加以讨论。”
二,“比结论更重要的是展现思维的过程,甚至没有结论只有思考过程也许让听众受益更多。”
这两点也算是巧合地点到了当下的公共政治生态的要害:
一是我们习惯于政治口号、宣传口号,到处都是标语,铺天盖地。由此,充斥着“简单问题”,因为“一句抵万句”。
二是由此我们不喜欢言说、辩论、听证,处处仰仗圣旨、圣裁、指示、上访、包青天。
我们不是一个喜欢言说的民族,当然我们是一个勤劳的民族,起早摸黑5000年。你看《论语》了了万把字,后人尊为“半部论语治天下”,“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