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棉人村落尼泊尔莫洛哈拉摄影人文民俗李杰杂谈 |
莫洛哈拉(Manohara),是尼泊尔(Nepal)首府加德满都(Kathmandu)城东南的一条小河。河水不丰,在当地却很有名。有一个无名的贫民聚居村落,就座落在莫洛哈拉河畔,距城中心约8公里。为陈述方便就直接用莫洛哈拉作为村名。
进村的小路。
抱孩子的女人与烤火的男人。
帐篷区里的人们。
这个村落的村民大多都来自尼泊尔东部山区和靠印度边界地区的受灾难民。他们中间主要是嘎不礼(Kapli)、达蒙(Tamang)、周德礼(Chaudhali)和雷茵(Rari)等山地少数民族。
用树枝刷牙的女人。她们的牙刷是用一种树枝,把枝头分叉,倒毛刺后在牙上摩擦,没有牙膏。
门上挂印度教神祉的木屋。
据了解,在此居住最久的已经有15年,如今每年都有新的流浪难民加入。他们来自四面八方,通常是十几家或七八家同乡人结伴成伙,相互照应共同对外。他们在莫洛哈拉河谷地带用木板、铁皮或塑料编织袋搭建起低矮的棚屋或破旧的毛毡帐篷,靠做苦力、打短工、捡破烂、摆地摊维持生活,延续生命。
做面具的青年人。他们将木制面具雕刻、作色后,卖给城里的旅游品商店。
捡来的广告布成了遮风挡雨的墙。
2008年初,有些人家开始修圈养猪。每头猪卖给肉贩可收入约250元人民币(1元人民币兑换9-10元尼泊尔卢比)。同年底,村民们还在村头集资修建了一座简易的“猴神庙”,并在慈善人士的帮助下在村里修建了一所简陋的小学,可容纳约60个小孩子读书。
村口的猴神庙
吊杠的孩子们。
冬天有雾的早晨,一个男人走出帐篷站在空旷的地方瞭望远方。
村民们居住的这个地方,原本是政府荒芜的一片公地,流浪到此的百姓把它作为了栖身之所。年复一年,就自然成了村落。如今,这个无名村落已经有300多户人家,2000多人。
贫民区的男人。
尼泊尔位于亚洲南部,是喜马拉雅中段山麓的内地山国,北临中国,西、南、东三面与印度、锡金接壤。加德满都城是四面环山的谷地,海拔1331米。地势平坦,阳光充足,雨水偏少,气候温和。全年只有两季,10月翌年3月为旱季,早晚温差较大,晨间5℃左右,午间25℃左右;4月至9月为雨季,最高温度达35℃左右,傍晚时有阵雨,6月雨水最多。加德满都是尼泊尔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常住人口约25万。
村子中刚出嫁的年轻女人们每逢朝圣的日子,都要到寺庙里去拜送小菩萨,并接受寺庙中僧侣的教诲。
尼泊尔是以农耕及手工业为主的国家,95%的国民信奉印度教(其中包括少量的佛教和藏传佛教徒)。尼泊尔民族多元,共有61个民族。80%的居民为廓尔喀和尼瓦族,其它少数民族只占20%。柬埔寨是亚洲典型的农耕国家,历史悠久。远在三四千年前,高棉人就开始在湄公河下游和洞里萨湖周边地区居住。柬埔寨共有20多个民族,高棉人占80%,国教为佛教。
棚子里的父女。
注:本次展览将于09年12月19日在中央财经大学39号艺术空间举办,欢迎摄影艺术爱好者前往观看。